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子部>道家>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2-04-30 12:34:57 道德经 我要投稿

道德经读后感【热门】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德经读后感【热门】

道德经读后感1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道德经读后感3

  缘起

  三年前,大约20xx年夏,感恩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机缘,我了解到了一莲瑞德学堂。曾经尝试过加入一莲大家庭。后因一些缘故,机缘还未到。人虽离,心却在。如果用能量场的说法,一莲瑞德学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莲。

  20xx年底,开始加入读经队伍,得益于学友们的陪伴,老师的引领,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天虽然是最后一课,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却是刚刚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记得老师说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经典做靠山,才会底气十足。”听着,学着,悟着,我感觉到经典是圣贤们的总结,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探索,那么经典就是指明灯,当我们陷入迷茫的时候,经典会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帮助我们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现在也会有一些执念,接纳力不足,对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坏的,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很多时候,心态就会变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的心改变了,周围的能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齐家

  最喜欢子复老师的'国学课,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总能给恰当好处地将经典和育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家长一些启发。

  反观我的家庭里,亲子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与婆婆,我与父母。学了一段经典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争执,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了,而这个爱,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认为好的,带给对方,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想要的。当我们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爱,却不知感恩,反而嫌弃。这样,就进入了情绪恶循环。

  学了经典以后,每当唱起《春歌》我都会泪流不止。当然,现在愈来愈好了。

  我有时候也会反问我自己,学经典是为了什么?这或许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条路是修身,齐家,我会继续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对了,自己的小事,自己处理,醒悟,悔改。

  治国

  近几年,在国内外新闻中,总能找到经典文化的影子。

  近期,孩子爸爸带了一条新闻,伊拉克回应美国,要对美宣战。中方发言:“我方不愿与某些国家为敌,但是某些国家想让我方成为敌人,那么我方绝对是一位合格的敌人!”听完了,我问孩子,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疑问,孩子说:“最后一句没听懂,不是说不想打架嘛,怎么后来又说想打架呢?”我和孩子爸爸都笑了……

  得益于学堂,得益于家长涵养班。感恩学堂,感恩经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错愈改,愈改愈好!

道德经读后感4

  一、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言说出来的道,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不变的道,即常道。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万物,却塞不满天地,若有若无,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远不会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生养万物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四、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亮不暗,无头无绪,不可描述,无状无物,恍恍惚惚,不见首尾。

  五、道,无形而有象、有物、有精华,是可以信验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还早,静极虚极,从来没有变过,永久地推动万物运行而不会把自己消耗殆尽。道很大,会变化消逝地无影无踪,但是还会变回来。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无”,而“无”平淡无味,不可见,不可闻,用不完。

  八、道,运动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无,道的功用就是把强的往弱的方向推动。

  九、道,是隐性的,无法命名。但道能施给万物、成就万物。

  十、道,即为无之极。无极生出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阴阳加太极为三,阴阳的不同组合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概括起来,道是无之极点,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消灭之根源,是宇宙第一因。

  当然,《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分三个层次,我们这里讨论的道,是“常道”,即最根本的道。另外两个层次,一是“天道”,即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是“德道”,即人与道的关系。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那么,为什么道是宇宙第一因呢?

  其实《道德经》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无”是天地的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而《易经》里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就是无和有,也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和有排列组合,产生天地万物的卦象。比如,任何物质,就是“有”,细分下去,无情无尽,最终一定是“无”。而无的极点,就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无,二就是无和有,三就是无和有的排列组合。无限排列组合下去,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万物。

  那么,为什么天地万物不把宇宙撑破呢?因为,道还会消灭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道德经读后感: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听不见,但它确实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可以验证的。

道德经读后感5

  韩恒恒;在这个微信和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网名为“好的像水一样”的朋友,或者是个人签名上写着“圣人之道不争,夫之不争,天下不争”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组建”的同事。这一盛况显示了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水若善,水对万物无不良”,核心点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权势。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贤者之道,为之奋斗。如果不违法,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还说:“拿世界无所事事是不够的,拿世界有所作为也是不够的。”管理者不应该违法闹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制造事端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企业就很难管理。老子说:“无为而治。”管理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就不会有治愈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干的”。老子还强调,抓法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光说不练。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车覆盖件个性化需求多、汽车覆盖件更新周期短、汽车覆盖件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线自动化、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在作为国内主流的汽车面板供应商,逐渐开拓了市场,获得了更多的用户群体,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产线和冷轧产品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培训,实现了设备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转变,保证了设备的稳定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无所事事,难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虚痛苦。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克服困难,创新,创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承担。“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式,“无为”是鞭策我们实现目标。

道德经读后感6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7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不为圣人,则为禽兽。”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读书人最钦佩最向往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即没有错误,之所以能没有错误,是因为圣人把自己的错误当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错误就立即想办法改正,于是错误就化为乌有了。后来孔子也说过相似的话便是妇孺皆知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这样要求圣人究竟对不对呢?先举几个例子。上古时期三皇尧舜禹当政时,官府前都设有一面鼓,供百姓击鼓后当面对他们指出时政的弊病。朝野里谏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者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现在还被尊为治政的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戒下次绝不重蹈覆辙。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过错都被纠正,他凭着五十年的坚持硬是把自己铸成完美无缺的圣人,也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外安诸侯,内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对他赞赏不已。接着就是在论语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不过他本人还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语》里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曾子被父亲打了一顿,被打时他不但不劝父亲住手,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自以为是孝。后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自己的父亲于不义之中。曾子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承认自己“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这个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为尽孝,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知知“,是“病”;后来他在孔子的点破后能意识到错误是“病病”,最后他改正错误乃是“不病。”

  从几个例子看来,不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得重复三个过程,一是普通人难免要犯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三是改正错误;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华,从一条平庸的毛毛虫羽化成靓丽的蝴蝶!

道德经读后感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9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10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读后感11

  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读完之后我才发现,《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虚名看本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企业注重员工的实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辞。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而不为“三好”。

  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妨碍自己的行动。闻一多先生有言:“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天天喊口号。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

  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也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到底一个“贪”字。贪婪会使人丧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婪,还会用刀刺向自己的母亲?

  老子有些话说得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圣人欲不欲。”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减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别,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做任何事都应该服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相形见绌,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婪,让人忘记一切,包括人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悲伤。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聪明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明。有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带来坏的结果,害人害己。杨修因为恃才放旷,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更不会为人处世。

道德经读后感12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背“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

  然,不论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鉴之处,恐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道德经读后感13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道德经读后感14

  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读后感15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话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内容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破解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阐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己,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道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的心得03-20

《道德经》赏析07-14

解读道德经心得07-20

《道德经》读后感09-01

《道德经》的读后感09-02

道德经读后感09-19

“道德经”读后感12-14

道德经经典读后感02-16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08-0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