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道德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道德经有感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开篇语,早已是脍炙人口。可是对于这部奇书的哲学思想,大众又有多少了解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真正道德高尚的贤士总是习惯于韬光养晦,因为他们心中时刻记挂着的,是天下苍生。只有那些目光短浅之流,才会沾沾自喜,夸耀于世人。这些贤才,品格高洁,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总是想法设法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来拯救世人。他们的胸怀,不知会令多少沽名钓誉之徒汗颜。
大器晚成。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只有到中年甚至是晚年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因为培养一个济世经国的大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韩信,狄青,蓝玉等,这些人为朝廷立下不世之勋,终因锋芒毕露,不懂功成身退而不得善终。姜尚,胸怀大志的饱学之士,垂暮之年才遇明主,辅佐武王,完成了推翻商纣残暴统治的大业。不仅淋漓尽致地施展了自己的才华,而且子孙后代也尽享尊崇。这才是真正的'“大器”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共同富裕”吗?不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佳印证吗?
《道德经》,这部先贤留给后世的哲学经典,永远值得我们品读。
读道德经有感2
一个全新的问题来了:道,荒废了好久好久,悠悠地像是一阵来自远古的风,而且还没完没了地未央中;然后想要遵道贵德,却又不能不“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么该怎么实践道才妥?
老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隐藏于第二十章的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并毫不留情地、狠狠滴调侃了一番自己。
为了便于理解消化,我把老子的这些自我剖析之词重新分段一下,我们先看原文,这样多少能有点感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老子一口气拍了四组不同角度的自我写真,下面我们欣赏并分析一下这些写真的字面意思,以及字里行间没有直接明说的弦外之音。
第一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熙熙攘攘地、热热闹闹、拥挤不堪地都奔向那条名利之路,那种态势就像是去参加一场盛大典礼或宴席似的,那种景象就像春天来了之后,熬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人们纷纷出门,登山或登上高台去迎春、赏春一样的。
我(老子):淡泊这些俗套的东西,不动声色地保持着宁静,像尚未开口说话的婴儿那样,只留给名利世界唯一清澈的`表情,不言不语的,甚至连嬉笑都不会,唯有清澈。因为不去趟名利之路的那趟子浑水,所以看似没有路,而不知所往,不知所向。
第二组:“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大家好像都是信心满满的,各种欲望似乎已经把大脑和心中所有的空间都装满了,好像有很多的收获,丝罗绸缎、金银珠宝、宝马坐骑、四驾马车马车什么都搞得风生水起,好像都非常丰富,丰富至似乎还有多余的了。
我(老子):我好像把这些东西都搞丢了,都搞没了,我混混沌沌的、昏昏然然的搞得像个弱智一样的!哎!我大概就是个愚蠢的家伙吧!
第三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满世界的人都在夏光璀璨地炫耀着自己,他们或炫耀学识、或炫耀财富、或炫耀服装、容颜、甚至连脚趾甲也在炫耀之列。
满世界的人(俗人——理解为世人——满世界的人)好像都非常精明,都很会算计,什么事情他们总能看得一清二楚的。
我(老子):我不行,我昏昏沉沉的,好像什么也没得炫耀;在精明算计方面,我更不行,好像个闷葫芦一样的,怎么也不开窍,没有巧智,没有不善机巧行事。
第四组:“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众人:众人都以有财富、有地位为荣,以这些证明着他们有本事。
我(老子):而我不行啊。前面都说了我像个没有长成孩子的婴儿,婴儿以什么为贵呢?当然是以能吃到母亲甘甜的乳汁为贵了。
其实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有点儿感觉的。
《道德经》第六章,首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十章,再一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道德经》第十章,谈到过婴儿与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自谦自嘲的老子终于暗示了天下人:不要搞错,这些就是明道的表现。
当然,除了这四组鲜明的对比之外,老子还给自己来了自画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恍恍惚惚地浩瀚得像大海,无边无际;渺渺茫茫地飘忽如风一样,没有踪影,没有尽头,没有停留。
这不正是未央的节奏嘛。
这不也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节奏嘛。
读道德经有感3
《道》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印象中老子的《道》是不是很久没谈如何遵道实践?的确如此,但是也无需着急,这一章中,老子将给予我们惊喜,再度给出了圣人行为准则。天长地久,在老子看来不是传说,不是理想,更不是奢望,而是道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天长地久?天地为何能够长长久久?
老子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只要我们理解了这一深度隐藏于天长地久之下的道,那么我们很容易在方方面面实现天长地久。《道》的第七章有着超现实的意义。关于老子所论的天长与地久,我们稍后再谈,先看看日常生活中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事例。
山上有一株漂亮的桂花树,农历八月开花的时候一片金色(金桂),香气四溢,非常迷人,妖娆、芬芳、灿烂……因为非常美丽,非常诱人,于是我们想要自私地占有,夜不成寐,闻鸡起舞地起了个早床,扛一把锄头迎着朝阳把这株宝贝给挖回家,种在家门口。为了能使其成活,人们往往不遗余力地给它浇水、施肥,结果在反复折腾之下,这一株金桂终于凋零了,死了。最初想要占有的动机是:经常可以欣赏到灿烂的金桂绽放的美景,似乎这样就可以让芬芳与美丽长久一点,似乎这样,这种美丽就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结果不仅没能长久反而给彻底弄没了。我们可能会反驳,移动一下种活的概率也非常高。
对,挪动一下的确不一定会令其死掉,但是一定会因为其太漂亮,而在某一个清晨我们开门一看,那株金桂居然不翼而飞了,只在门口留下一个大坑……如果那株灿烂的金桂一直生长于山上,会不会存活得久一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非常经典的广告语。
当初我们在订婚或者是在某个重大纪念日,买下一颗几克拉的巨大钻石的时候,我们的确是这么规划的,让其恒久存在,永远在家族里面向下流传。
问题是:如果都可以这样,那么每个家族都有着其流传下来的钻石(或者是类似于钻石这样的传家贵重宝贝),可事实是这样吗?至少我们家是没有钻石流传下来的。
如果当初购买的是数克拉的巨大钻石,那么这颗钻石的命运通常会是这样子的:在某个投资机会面前,或者在某个缺钱的时候,几克拉的钻石会被瘦身为一克拉,被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换购一个小一点的,再然后,那一颗小一点的钻石终究不受待见,或被搞没了,或被继续兑现了。
我们试着假设一下,某个博物馆里面有一颗5克拉的静美钻石藏品,那么这颗钻石会不会恒久一点呢?
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让我们暂时放下金桂与巨大的钻石,回到《道》第七章的天长地久上面来,因为老子帮我们解析了上述两个案例背后深藏的.道。天很长,地很久,天地可以长长久久地存在,这就是天长地久。天地无私地生养滋润了万物,这一点我们都认可。
天地滋养孕育出万物之后,拥有过什么?太阳是属于天的?月亮是属于天的?星星是属于天的?地下深埋的煤矿、油田、金矿是属于地的?天地是按照自己想要的规律的在运行着的,还是按照利于滋养万物生命的规律,遵循着道而运行的?
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地之间的一切资源都是被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在支配享用着的,其中人类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也是最贪婪的一族。
在我们的印象中,太阳、月亮、星星从不曾请假缺勤过,每天每天都会按照利于世间万物的形式转一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这就是天长地久!这就是如何天长地久!怎么样实现天长地久!
人们常常把这四个字用于爱情,但往往却都难以实现,现代人很能总结,把爱情的终极结果总结为两种:相濡以沫,厌倦终老;相忘于江湖,怀念到哭泣。
不是情感专家,不懂情感心理学,但是从《道》的角度来看:不能天长地久的爱情,只有一个唯一的原因,为自己想的太多,为两个人、想的太少,缺乏天地精神。
其实第七章就谈了唯一的这点:天地精神!因为有天地精神,所以才有了天长地久。这就是《道》第七章的核心理论,这就是《道》第七章给予我们的道。
那么,如何让将这种道付诸于实践呢?老子再度搬出了久未的圣人行为准则。
圣人行为准则之七(延续第三章的编号):在一些功劳、利益、名声方面保持谦让姿态,不要打破头地去争抢,往往最终都能有一个不错的收获而领先(后其身,而身先)。如,牛仔裤与金矿的商业故事。
圣人行为准则之八:在一些关键时刻,屏弃私心杂念而将自身置之度外,往往能全身而退(外其身,而身存)。如,战场上面的魔鬼定律,不怕死勇敢冲锋的通常都没死,怕死的往往都很快牺牲。
怀揣天地精神,保持无私的清澈,最终所获得的一切其实都还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绝对不会自动跑到他人账户、他人名下、他人头上去了。这就是老子在第七章末了的点题俏皮反问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扯一下题外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横行于世间,被绝大多数人所误解。
关于这句古语,有两个角度的理解和解释。比较现代的解释是将“人不为己”的“为”解释为修为,修行、修炼。比较尊重于原意的正解是将“人不为己”的“己”理解为整个人类自己,而非个人自己的己。
读道德经有感4
在这个寒假,我重新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虽然短短的20多页,但其中的内容和丰富程度不是寥寥数语所能概述。
首先,这本书是老子在概述了当时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后,得到了食物都会向着它相反的方向变化,指出了“物极必反”的通则,这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样的道理,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应当贵柔、守雌。人不能浮躁,心态要平和,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就自乱了内心,浮躁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的通病。现在我们在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读书学习,难免会心存沾沾自喜,我们应当精心科研,打磨我们的性格,铸造我们的.能力,这方为我们这些年轻人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我们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大千世界,时事运转都存在其规律。我们在规律的基础上,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修炼自己的内心,朝着我们的目标“守静笃”。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在从事自己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时,只有认真把握领域的核心,观察和发现领域内事物的变化规律,在自己的目标和领域内深入研究,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第三,无为。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我们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上,要常有无为的思想,不要永远想着自己,要多为他人考虑,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校园生活互帮互助,生活才会充实而有趣。
老子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道德经》却依然存世,且为千古绝唱,我们应当将其中的思想和现代的生活工作紧密结合,推陈出新,强化自己内心涵养和品德,他日为我辈之楷模。
【读道德经有感】相关文章:
读《道德经》有感12-27
读《道德经》有感15篇12-27
读道德经有感8篇02-04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08-26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10-18
读道德经读后感11-08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09-27
《道德经》读书心得12-28
道德经读书心得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