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0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1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2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3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令人佩服。
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道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的心得03-20
《道德经》赏析03-02
解读道德经心得03-06
道德经读后感09-19
《道德经》读后感09-01
《道德经》的读后感09-02
“道德经”读后感12-14
道德经经典读后感02-16
道德经读后感【热门】04-30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