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聊斋志异》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聊斋志异》为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在五百多篇的小说中,有两百多篇涉及了的清人的饮食文化。蒲松龄是山东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他的创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食物和饮食方式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山东风味。蒲松龄一生穷苦,和他接触最多的是市井底层的老百姓,因此,他笔下的饮食状况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为读者展现出清人丰富的饮食文化。
一、米酒
自古以来,文人多爱酒,与酒有关的诗句不少。蒲松龄一生漂泊穷苦,怀才不遇,心情苦闷悲怆。而酒可解千愁,在一定程度上可让人暂时忘记烦恼,还能激发创造灵感,因此成了蒲松龄钟爱的饮品也不足为奇了。对“酒”的喜爱自然延伸到了他创作的作品中,《聊斋志异》中出现“酒”这种饮品的小说不占少数。如在《劳山道士》中写到:
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唯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酒在这里成了法术的道具,饮酒也变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显得兴致盎然。
在清朝,有各种各样清热败火的饮品,例如酸梅汤、茶叶,还有外来的西式饮品像咖啡、汽水、各种洋酒等,只是这些饮品多为皇室和富商所有,老百姓们是很少有机会品尝到的。唯有米酒的流传范围最广,普通老百姓也最喜爱饮酒。
再如《酒虫》中写的:
长山刘氏,体肥嗜饮。每独酌,辄饮一瓮。负郭田三百亩,辄半种黍;而家豪富,不以饮为累也。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十分喜爱饮酒的富豪刘氏,他对酒的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都喝一缸的酒,家里一半的田地用来种植酿酒用的黍。这段描写虽带有一些夸张的色彩,但清朝百姓对酒的喜爱之情却是真实的。当然,此时的饮酒多是体验酒所带来的非功利性的乐趣,总之两三杯酒下肚,酣放恣肆,人也变得飘飘然了。
二、面食
山东人喜爱面食,比如高桩馒头、硬面馒头、煎饼、汤饼、酥饼、饺子等,虽然这些面食很多地方都有人食用,但是山东面试确实是最为劲道。
蒲松龄作为山东人,从小食用山东面食,对于山东的面食情有独钟。他曾作《煎饼赋》来表达对山东煎饼的喜爱:“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种对山东煎饼的制作过程的细致描写极度风味,使读者胃口大开。
除了煎饼之外,蒲松龄还在作品中描写了别的种类的面食。如《聊斋志异》中有篇《馎饦媪》中曾写到:
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
文中所说的“馎饦”实际上就是汤饼。这里的汤饼是一种面片汤,是将揉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这种面食在唐代得到发展,在社会广为流行。寒冷时节人们更喜爱食用汤饼,汤饼成为古代人们的主食之一。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篇叫《杜小雷》的小说中写到:
杜事之孝,家虽贫,甘旨无缺。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妻最忤逆,切肉时杂蜣螂其中。母觉恶臭不可食,藏以待子。杜归,问:“馎饦美乎?”母摇首,出示子。杜裂视,见蜣螂,怒甚。
清代诗人何耳曾写《饺子》道:“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从文中“裂视”一词,我们可以知道,要掰开馎饦才能看到里面的馅,说明《杜小雷》中提到的“馎饦”,是种类似包饺子的方法制成的面食。这更可以看出,到了清朝,人们食用馎饦已成了平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变化出了很多做法和吃法,比如擀、搓、切、捏、刀削等,还搭配了荤素多种汤汁做为浇头,出现了各种各样口味的汤饼,种类的多少,难以计数。
【《聊斋志异》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聊斋志异》的读后感02-20
《聊斋志异》读后感06-12
聊斋志异的读后感11-17
《聊斋志异》 读后感02-28
《聊斋志异》读后感【热】09-14
《聊斋志异》读后感【推荐】09-02
《聊斋志异》读后感【热门】09-01
《聊斋志异》读后感【荐】09-15
《聊斋志异》读后感【精】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