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9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聊斋志异》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聊斋志异》读后感1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我,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先这就是我们自我。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但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主角,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能够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能够一开始便将主角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杯具。其实,即便将他们的主角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主角。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杯具。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我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先的自我。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我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了《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2
广为流传的《聊斋志异》着有“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美称,而《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也更是脍灸人口,蒲松龄在文中所呈现出的冷,酷,戏虐,干脆,决绝,毫不拖泥带水,到有几分现代的气息,也颇为吸引人,干净利落,豪不挽留的让这个故事体现出人对欲望无理的追求,自己被害的惨不忍睹,反倒还将别人拉下了水,这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聊斋志异画壁读后感。
由于《画皮》这一文章拍成了电影,这部电影也令我刻骨铭心,所以我选择了这一篇文章。但看到原文后,我却发现实际差距是很大的,或许是出于影视的效果原因,电影使《画皮》的主题消弱了许多,更多的是妖与人之间的情感纠纷与瓜葛,结局十分动人,但整部电影的主题虽是围绕“画皮,画皮精、男主角,男主角的妻子(或是陈氏)”来写,但是却相当于故事新编,现代,感情与娱乐的情绪是最为明显的,相当于是参考原文来做成的这部电影。我认为,出于观众原因,电影拍摄是不错的,但是连续剧却将《画皮》略显肤浅,纠结不清的,毫无内涵意,所以看起来就像是作为消遣,郭沫若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才是原文想表达的意境,而并非停留在表面意义这个浅薄的层次,这样怎能够表达蒲松龄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表现出社会与人各种心理的矛盾,嫉妒与欲望,这些人类的七情六欲中,透露出那意境悠长深远,所探讨的人性与社会中的内涵呢?那岂是无聊烦琐的电视剧所能表现出来的?就如老舍所评价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原文是通过一个离奇的故事更加突出了主题与中心,原文讲述了一个叫做王生的人出于诱惑而将一名妖精带回了家,最后被妖精所害,经过陈氏与道士的努力让他死而复生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生的`妻子,在王生受害后,并没有抛弃他,而是做出了许多努力,受到疯乞丐的欺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成功 了,让王生死而复生,陈氏的丈夫的眷恋与爱也迫使了她这一举动,所以她是心甘情愿的,从这一点,体现出了她的伟大,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当真真切切体会到时,是那么感人,而这一点也和电影中的男主角的妻子很相像,聊斋志异与电影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感与欲望,所以电影才能够那么受人们喜爱。
这篇文章抽象的表现了人们对欲望无理的追求,既不听旁人的再三劝阻,后来还将自己也扯了进去,万劫不复,说明当时人的观念是陈旧的,不可理喻的。也表现了事物的两面性,王生十分幸运,他虽然遇到了妖精,却遇到了道士与妻子,说明事物有好有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这篇文章有些夸大,王生到死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幸好身边有“好心人”救了他,妻子就是扮演的忠诚的那一类人,永远不会抛弃王生,道士则是衷心劝阻的那群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们不一定会将自己生命 赌进去后还会有人来救你,并且不求回报。所以我们要处处注意,不要被欲望蒙蔽了心灵。而且那些妖怪(那些看似丑陋恐怖的人)也有好有坏,如《画皮》中的画皮精就是那些引诱别人上钩,然后谋财取利的人,但《小谢与秋容》中的小谢和秋容就是那种本性善良,只是由于后期影响而导致喜欢捉弄人,但再坏的妖精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在传说中,妖怪本性善良,只是由于他人或欲望的影响才变得邪恶,可如果你的行为真正的能够感动它,那么它也会为之动容,不能只认识事物的表面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我们也何尝不是那些影响别人走上邪路的人类呢?所以在生活中,与别人发生了争执或是偏执时,首先不要认为别人无理,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这不仅是一种心境与习惯,更是一种境界,读后感《聊斋志异画壁读后感》。这篇文章真是话中有话,富含哲理,字字珠玑啊!
《聊斋志异》读后感3
蒲松龄早年锐意进取,十九岁补博士弟子员,可谓春风得意。之后却屡试不第,每每铩羽而归。他充当过幕僚,对时政失望后就设帐教书。在人生的起落盛衰中,他敏锐的观察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种怀才不遇,愁困聊倒的境遇中,他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他历经20年呕心沥血写下了《聊斋志异》,通过对神鬼狐妖的刻画,反映现实社会。
蒲松龄反对封建婚姻,歌颂以坚贞爱情为基础的自由而幸福的结合,他笔下描绘出许多通情达理,才德兼备,容华绝代的青年女子。阅读《婴宁》、《青凤》、《莲香》等故事,就象观看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遐想。在诸多姝丽之中,我最难忘的是孜孜憨笑的婴宁。她如同寒冬的一束阳光,照亮沉寂的空气。我脑海中时常浮现这样的场景:从深邃庭院中飘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由远及近,不久一个妙龄女子搴窗而入,掩面而帕,旁若无人般笑得花枝乱颤,清朗的笑声使一室为之璨然……
我不禁为婴宁嬉不知愁,天真烂漫,憨狂狡黠的独特气质而倾倒。
这些故事蕴含的深情足以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其中狐花化人人鬼相爱的因素给故事增添了几分神奇绚丽。青凤与耿去病一见钟情,过后恋恋不忘,相思欲狂,直到清明节青凤蒙耿生相救,两人才得坚永约,表现了作者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憧憬。狐妖莲香对桑生爱恋至深,却因不忍蛊害桑生而有意疏离,而女鬼李氏缱绻相缠,导致桑生一病不起,同样是爱,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爱是放手,而非占有。香玉、绛雪二妖一个是白牡丹,一个是耐冬,都才华横溢,秀外慧中,与黄生诗词唱和,朝夕相伴。黄生死后,两人相继而亡。花木尚能意笃情深,人何以堪?人生所贵在知音,“士为知己者死”牡丹憔悴,耐冬枯死,也有伯牙绝弦的意味吧,至于贺生与瑞云的企慕深情,盛时相念,衰时不忘,这种荣辱与共的知己之情同样令人感动。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冷眼看丑恶世态,在文章中倾诉哀怨愤懑,但文中并没有气急败坏的詈骂,而是诙谐轻快的嘲讽,他以此作为自解自适的良药,消磨无人赏识的才智,但读完一笑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面对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沉重心情。如同品味一杯咖啡,短暂的香醇之后可以品出浓浓的苦涩,比如《夏雪》中,神也喜欢听人谄媚迎逢,听到百姓齐呼“大老爷”夏雪立止。如此夸张荒谬的情节令人忍俊不禁,传达出作者对拍马屁,吹法螺者的鄙夷,对骄横的高官显贵的无可奈何,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悲哀叹息。再如《司文郎》和《贾奉雉》,展现了科举考试考官颠倒黑白,有眼无珠,“眼鼻并盲”中了魁首的文章居然“由不可告人之句连辍成”,令人“一读一汗”,无颜立身于世,宁可抛弃功名遁世隐匿。读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潞令》写宋国英“贪暴不仁,催科无酷”,上任才五天,就打死了58人,可以算是白居易诗的最佳代言人了——“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无怪作者自序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自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唉”!
《聊斋志异》中也夹杂了一些落后成分,比如鬼神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这其实寄托了作者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作者对现世已经绝望,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冥世,并借此来表达主题思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聊斋志异》,如同把玩一只万花筒,看到的是五色光艳,斑驳陆离,无穷的画面,其中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体味。这是蒲松龄留个后人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聊斋志异》读后感4
如果说《红楼梦》是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那么,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文言小说的顶峰。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狐鬼精怪,无所不有。人间,冥府,仙界,没有界限,来去自如。人有情,鬼怪狐仙亦有义。古人的想象之丰,思考之深,文笔之美,令我这个现代人佩服至极。
昨天刚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西湖主》。故事有趣,又引人深思。话说一个叫陈允生的人,大概用现代的身份来定论的话,就是一个“秘书”。有一次陪同上司泛舟洞庭湖。就是我们读过的“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洞庭如此的烟波浩渺,此中定不乏精怪了。陈允生的上司射中一条猪婆龙,尾巴上还衔着一条鱼。陈见其哀哀有求生之相,于是敷药救之,放生水中。
此后若干年,有一次陈生复过洞庭,舟覆水中,幸得漂流上岸。他迷路山中,误闯入一园中,楼台殿阁,高耸入云,百花繁盛,鸟雀啁啾,好个人间仙境。接下来,陈生被当歹徒捆住,他只以为必死无疑,却峰回路转,与园中主人之女喜结良缘。陈生一穷书生,一夜间富可敌国。从此,良辰美景,佳人相伴。原来,这家主人就是洞庭湖主,也就是“西湖主”,相当于湖中的龙王。当年陈生所救之“人”,就是湖中龙王之妃,衔尾之鱼乃其仆从。
更奇异的情节在后面。陈生似有分身之术,半年后,一个陈生在老家陪结发之妻生活,当然也是富贵终生,儿孙满堂;另一个陈生与西湖主公主,日日笙歌燕舞,山珍海味,过着逍遥快活的生活。
读完故事,我的感受有三点。
首先是,故事教人“为善”,才能达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其实,我更觉得文中的陈生是一个尊重生命的人。面对被流箭所伤的生灵,他顿生恻隐之心,以自己的心痛体察到对方受伤动物的哀痛,转而放归湖水。山川日月,风月同天。人和野生动物共生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同是大自然的造化之物。大家各自生存有道,它未伤人,你何伤它?天理第一道,我觉得应该是“生命平等”之道。联系我们的疫情,新冠病毒在人类间的传播,是不是因为有些人违反了“生命平等”之道,而造成的大自然的惩罚呢?
其二,我觉得,本故事把追求富贵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不对的。这个是古代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所致,当然,作者蒲松龄也没跳出这个圈子。古人读书的目的,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一斑。“黄金屋”代表富贵,“颜如玉”代表美女,这些都是封建思想的糟粕(垃圾)。我们现代人读书,其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考取功名”了,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既包括知识的,又包括灵魂的。这个灵魂的,就是价值观。继续联系我们当下的“国难”“疫情”,你最敬佩什么?(思考三秒钟)是不是钟南山院士?是不是“白衣战士”?对,他们不仅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思考三秒钟)是不是爱国情?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情?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富贵吗?不是!是那神圣的`科学,它无穷的奥秘,吸引人类探索的脚步不辍地前进。科学才是全人类的福祉!人在追求它的路上,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啊!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今天,一部车子,一座房子,早已是寻常百姓之物。当一个人有了更高的精神目标,无数的钱财,只能算是风中飘飞的纸。我们好好定位我们的目标吧!
其三,作者文中的“分身术”的想象,是否应和了现代未解科学之谜的其中之一,那就是——多维空间!或者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形容,那就是“穿越”。呵呵,宇宙无限广阔,比宇宙更广阔的是人的大脑啊!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飞驰吧,探索吧!
《聊斋志异》读后感5
《聊斋》的鬼狐类故事里,小翠是很喜欢的一则。其实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女子夜至与合昼出的故事,这个算是比较纯粹的爱情故事了。可能聊斋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神魔妖怪,鬼狐异邪。所以拍出的电影始终脱离不了魔幻的影子,多了个蛇精的皇后,多了个邪恶的国师。用很多的电脑特技,做出很多貌似惊悚的画面,脱离的原著很远的一部电影,但是它挂着小翠的名头,总觉得不是那个味。有点怅然若失。
小翠的母亲因为多年前受过王家的恩惠,所以让小翠嫁到王家报恩,暗中帮助王家。化妆成宰相的摸样使有心人误会,而后又让王元丰穿黄袍马褂,给王元丰洗蒸汽澡,使其差点憋死。王家夫妇破口大骂,王夫人更是要与小翠同归于尽。然而事情总是留有悬念。宰相的装扮,使王家免去了有心人的阴谋,黄袍马褂又让一直设计害他的人落得流放的下场,王元丰呢,死后重生,由痴儿变为了正常人。其实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是跟故事比较接近的。除了多出来的小翠母亲,老狐妖。老狐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人间的男人,被那男子始乱终弃。最终狐妖由爱生恨,性情大变,恨透天下间所有男子。因为小翠是狐妖与那男子的所生,狐妖对小翠也是很冷漠无情。
影片的后半部分做了很大改动,比如妖怪国师,还有个跟老狐妖势不两立的蛇精,蛇精幻化成美丽的女子,蛊惑了皇上,在国师的帮助下,使她成了宠爱有加的妃子。某夜蛇精误沾了雄黄,与皇上亲热的时候突然变回原型。皇上被吓晕了过去。而后国师蛇精对苏醒后的皇帝说,这是做梦。但是皇上此时已经对蛇精半信半疑了。看这电影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所以有些情节已经不太记得。后来蛇精在公众面前原型毕露,经过一番打斗之后把王元丰作为人质抓走。后来小翠的母亲回心转意与小翠齐心合力打败了蛇精,并将其杀死。嗯,里边还有个雷震子吧。最后小翠变为了凡人,而王元丰也还是回复成了那个傻子。
也许导演这么安排也许有他的原因吧。对小翠的母亲,小翠完全当成了一个人来描绘。比人更加的纯粹。老狐妖因为被深爱男人的背弃而觉得世间所有男子都是不可信的,转而变得情绪无常,性格乖僻,而又始终记得二十多年前王元丰父亲的一念之恩,让自己的女儿去报恩,虽说有些极端,却也是爱憎分明的。小翠为了救自己所爱之人情愿牺牲自我,在王元丰受蛇精蛊惑之时对其粗暴冷漠之时始终不离不弃。蛇妖为了早日完成自己的修行,使用邪门歪道。国师虽是人,却与妖相互勾结,邪恶丑陋。远不及狐妖的小翠母女可爱。故事虽说是说人妖外道。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说人性二字,真善美,假恶丑。
嗯,有些扯远了。王元丰最后还是变回那个痴儿,与小翠天真的玩着蹴鞠。也许人还是痴傻点好吧,只有痴傻才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参与背弃利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
电影中的王元丰是由林志颖扮演的,他有着天生的娃娃脸,看起来很单纯没有心计。所以选他演王元丰真的很合适,他演的电影,最喜欢的还是那部《祖孙情》,从前的电影总是叙事简单,但是却很容易打动人。让人泪流满面···
小翠是由李冰冰扮演的。其实我是对她扮演小翠有点不大满意的。不过她在里边的表演还是很卖力。虽说她少了那份小翠的灵气。
只是还是喜欢故事原来的结局,两年后再次相遇,两人重新在一起,年余,眉目声音逐渐变样。拿出画像对比,判若两人。小翠借口不能生育劝元丰纳妾,元丰拒绝多次之后同意。等到新人入门,发现其言谈相貌举止与小翠一模一样,而小翠也在元丰娶亲那天离去,留下一对玉璧作为贺礼。每次看到这里,喉头间总会有种酸涩的感觉。她早知道了是这个结局,所以事先就幻化成新人的样貌,慰其他日之思。只是不知道这到底是纯粹的爱情,还是及至的无情。
《聊斋志异》读后感6
我首先读的是《画皮》,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王生的人,因为他贪恋一个女鬼的美色,遭到了报应,被那个女鬼撕裂胸腹,挖出心脏,而后逃之夭夭。他的妻子为了救他,听从了一个道士的话,吃下了一个乞丐的痰,然后她的丈夫就得救了。
在我看来,这个王生为什么会被撕裂胸腹,掏走心脏而死呢?我看,他是因为贪恋女色,而且他承诺那个女鬼说不将的存在告诉他人,但是,他将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或许也是一个遭到报应的原因吧。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段落“铺人皮于榻上,执采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我觉得,在这个篇章里,“铺”,“执”,“绘”,“掷”,“举”,“振”,“披”总共七个动词,是比较不错的。虽然没有那么华丽丽的辞藻堆砌或宋玉那样的优雅婉转的描写。但是,也有它的好处。它能够将我们都飞快的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描写。
这篇文章是《聊斋志异》这个志怪小说中的一篇。所以说,它也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据说,在当时改编电影开始放映的时候,它的波动情节吓死了一个老太太。由彼及此地,也能够了解到这个小说的精彩了。
《画皮》中的那位道士,想必看过的大家都很熟悉。那位道士在第一次被王生拒绝之后,第二次王生反而去找他时,他反而不忍心了,只是给了王生一个蝇拍,让他拿这个东西用来驱赶魑魅,但是,因为这个道士的不斩草除根,所以,让那个恶鬼有可乘之机,杀害了王生。从这个段落里,也可以知道斩草要除根,不然会春风吹又生啊。
在这之后,他的妻子陈氏以及他的弟弟听从那个道士,找到那个乞丐,并且要让他救活王生。谁知那个乞丐要陈氏吃下他的痰,虽然最后王生得救了,但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王生的不守信用,贪恋美色最后报应到了他的妻子身上。所以说人不能够做亏心事。
再相比其他的《聊斋》里的短篇小说,《青凤》,同样也是一个有妇之夫,同样也是勾搭上了别的女子,而且,那个女子还是狐狸幻化成的。在我国古代的理论中,雌狐狸是魅惑的女性的象征。但是在这篇里,男主人公最后与女主人公成为了朋友。男主家与女主的狐狸一家最后其乐融融地生活到了一起。读后感.在这两篇里,男主的事情都是几乎相同了,但是为什么一个是被撕裂胸腹,挖走心脏而死,虽然最后救回来,但是就连他的家人也受到了一定的侮辱。而另一个是最后幸福美满,成功的呢
在《青凤》中,有这样一段“惓惓深情,妾岂不知,但叔闺训严,不敢奉命。”我对它的分析是:因为叔是自己家的长辈,在古代,一般人家的`小辈女性在出嫁后都是男方说了算,而这句是叔叔的闺训很严格,所以说,应该还没有出嫁。另外,有一个字“闺”,代表的是青凤还是待字闺中的,能够认证我的推测。《画皮》中的女鬼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妾,与那个富贵人家的男主人还是保持着男女夫妻关系的。所以说,那个女鬼是个有夫之妇。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妻,不可欺”,虽然《画皮》里的王生与那个富贵人家的男主人不是朋友,但是还是不允许人霸占他人的妻子。古代中国有句俗语“有主的干粮不能碰”话糙理不糙,就是因为触犯了这样的禁忌,所以落得个凄惨的下场。或许,这就是两个故事的不同吧。
在这两个故事是基于传统的礼教制度而产生的。虽然说封建礼教是对于人的心灵,人的行为是有害处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去批评,去贬低那些礼仪制度,将它们说成是“吃人的东西”那么还是太过于单面性,太过于偏激的了。无论在当今这个美好的新时代,新社会,新生活中还是在以前的时候,儒家的三纲五常都应该是不能被抛弃的。虽然束缚了人,但是也规范了人。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封建礼教其实是一种帮扶人类,对于万物都有帮助的东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若无伦理纲常,何来源远流长。所以,在这两个故事之中,极其形象的表明了要遵守伦理道德。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从生活,从民俗,从历史,从神话上来的一本好书。
《聊斋志异》读后感7
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共包括491篇短篇灵异小说。聊斋志异,顾名思义,“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则指奇异的故事。小说中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中,看起来偏重讲鬼、狐、仙、怪等奇异故事,其实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确,《聊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渴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缚的愿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庙为父申冤无果后,愤恨不平,无奈之下,认为冥王能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进入冥府。不料,整个地府全被羊惧收买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他屈服。然而席方平铮铮铁骨,硬是不从,面对淫威毫不屈服,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而鬼吏、狱吏、城隍、阎罗王正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的是残酷压榨下层劳动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过伸冤的方式对其抗争。《席方平》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申冤,而是一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这种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劳苦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鼓励着人们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而故事的最后,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并向其伸冤并得以昭明,也体现了下层人民受压迫无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层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种苦涩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时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于非命,她们在蒲松龄笔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学、重情重义、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愿为世俗所羁,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妇女在现实社会中所罕见的可贵的品质,当时风气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而清朝对女性的压迫也是达到了顶峰,更出现了为了迎合男子审美而自残己身的缠足行为。作品中女鬼的形象,或者说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幻想,因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更能说明了她们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托体。让我情有独钟的是《聂小倩》,它写出了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的真挚爱情。聂小倩在十八岁病死,被葬在破庙旁,被恶鬼逼迫去做害人的勾当。而宁采臣为人正直,不受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最终他的品行感动了小倩。可以看到,宁采臣的这种品行,也是世间难能可贵的,作者最终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我想大概也是他对社会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电影《倩女幽魂》就是根据《聂小倩》而改编拍成的,但其实质没有改编,即歌颂人间真爱以及反对封建压迫。影片中宁采臣和聂小倩真心相爱,却总是受到树妖姥姥的阻碍,最后他们齐心战胜树妖,小倩也得以重生。其实,树妖姥姥代表的就是封建阶级的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着下层劳动群众。而最终宁采臣和聂小倩用他们的真爱冲破一切阻挠,也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去反抗封建阶级统治,真正获得幸福。然而,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自由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抑或说是痴人说梦,所以《聂小倩》中所反映的也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作者将他的美好愿望融入了《聂小倩》中,用这种虚拟中的美满讽刺现实中的黑暗与腐败。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这句话是《盗墓笔记》里的。《聊斋》也是如此。不难发现,《聊斋》表面写鬼怪,实则以鬼怪影射现实中的人,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而且这些人的内心往往更加可怕。《聊斋志异》作为一本说鬼道神的小说,能够为世人所传颂且经久不衰,与它的内涵息息相关。正是关注到人性以及社会,聊斋才能在广大人群广受欢迎,小孩爱听它的鬼故事,大人则从中领悟道理。可以说,一本聊斋,说鬼道神,写尽人心。
《聊斋志异》读后感8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风貌都十分独特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中多数故事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聊斋志异》读后感9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相关文章:
聊斋志异的作文06-02
聊斋志异作文06-02
《聊斋志异》的读后感02-20
《聊斋志异》 读后感02-28
聊斋志异的读后感11-17
《聊斋志异》读后感06-12
《聊斋志异》的读后感09-01
《聊斋志异》读后感【推荐】09-02
《聊斋志异》读后感【热门】09-01
《聊斋志异》读后感【精】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