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儒林外史》作品读后感优秀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作品读后感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所写主要是作者所处清初至清中叶“儒林”的生活,其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换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标“明贤”,末述“四客”,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为天下所难为,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特别是当世风如江河日下之际,“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落得只有“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而这四奇人“既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时心境的写照,也是全书于世风日下无可奈何之际“礼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其实不然。《儒林外史》反对的,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尤其是“德行”,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首在复兴“礼乐”。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
【《儒林外史》作品读后感优秀】相关文章:
最好的作品作文(优秀)08-18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10-12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08-07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12-08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优秀]07-07
(经典)《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2篇12-22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优秀10篇09-10
(集合)《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2篇12-22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2篇(荐)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