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2-02-18 13:00:16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的读后感(合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的读后感(合集15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1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红楼梦的读后感2

  窗外细雨如丝般地飘洒着,在幽静的夜空下,传来了一曲悠扬,清丽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那柔美的旋律,独特的音色早已使我陶醉其中。然而这一切又怎么比得上我手中《红楼梦》的魅力?

  抚摸般深蓝的封面,早已感受到它深邃的古典气息。翻开,微微泛黄的书页也好似历史的沉淀。当然,更吸引人的还是它的内容。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的兴衰,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此外,它刻画了许多集美貌,贤淑和智慧于一身的优秀女子。香菱的苦命,袭人的贤惠,湘云的开朗,晴雯的无奈,无一不让人悲叹。更有宝钗和黛玉这两位绝世女子,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女子的所有优点,每每读到她们,我都感慨万千。

  尤其是林黛玉,我认为她是整部书里的灵魂人物。她有丧失父母的.悲凉,有寄人篱下的凄苦;她秉绝世容颜,连鸟兽都不忍见她落泪;她的诗文凄清缠绵,读了让人心动伤感。一曲《秋窗风雨夕》写尽了秋夜,秋雨的悲凉,一句“今日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依知是谁”更让人断肠。她的诗文每一字每一句都让人从心底升起一种凄苦之情,久久不能疏散。加之身体虚弱,病痛缠身,让人对她有不尽的爱怜。她不似宝钗的圆滑,因此被人认为清高,刻薄。她的真性情,她的敢爱敢恨,她的勇于付出更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表露无疑。她敢于冲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追求真爱,这与薛宝钗构成鲜明的对比。她的柔情,她的细腻,她对宝玉的至死不渝,无一不让人心醉神痴。最后宝钗出阁宝玉娶,她将一块方帕带着自己破碎的心,投入火中,化成灰烬,在令人心寒的喜乐中,带着无限的哀思魂魄归西。这种海枯石烂的爱情少人的向往?林黛玉,这三个字蕴含了多少美,多少天地精华?

  《红楼梦》已成为我心中最美的东西,它的魅力,无法阻挡;它的魅力,余味悠长;它是天上最亮的星,世上最美的眼睛。她将带着我的期待我的梦,陪我走过一生......

红楼梦的读后感3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

  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

  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

  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

  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的读后感4

  红色的瓦墙内,一个粉的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那便就是红楼中的世界……《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人物—黛玉,她一生尽致,到最后也只为得情。她寂静一生,最后,也含泪死去。记得黛玉曾写过这样一句“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或许她一开始就知道人生之短暂,情之难。她虽知如此,但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去面对。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她也很理智.她的一生或许真的是只为得前世的恩情,来今世还泪……贾宝玉,一个玉树临风,面如桃花的富家公子。从小在女孩堆中长大,他性子温和,而且忠于女儿,从丫头晴雯,到麝月,到袭人,几乎每一个人都与他合得来。少年时期,不好学习,最大的乐趣就是与女孩子们在一起嬉戏、玩耍。他与黛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最后,也只是“焚书断稿”,天各一方。两个人的'故事就这样的结束了,一场无言的结局,一个悲剧……作者引用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了对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也恰恰是“宝黛之恋”成为悲剧的关键原因。

  整本书,呈现了一个粉的世界。一,是意境美,大观园中的梅花在周围的假山,河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简直就是仙境之美。山水之间,仍可见得大观园,向世人宣告着她的美丽。二,是人物们的性格及命运。作者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那黛玉的忧郁,宝玉的贪玩,晴雯的耿直,袭人的情切……这些都是那么的真切,是一个个粉的华丽。同时,他们一个个悲惨的命运,又是一个个粉的凄惨。三,是作者辞藻的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粉的生动。四,是对封建社会大胆批判的粉之勇。繁花落尽,风声依旧,“满纸荒唐言”,尽显红楼之美。在我心中,那一席红色仍坠在我的心头......

红楼梦的读后感5

  “我们太年轻,年轻到整天闹着自由,却不知道自己一直很自由。”可是既然我们还“闹”自由,证明我们确实不够自由,或许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乖”的。偶然的一次问同桌:“林黛玉为什么葬花?”同桌回答:“因为她无聊。”从今天这个时代想那肯定是无聊透顶才会去葬花。

  在初中就听说《红楼梦》是本百科全书,学生必读物。由于是古文,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真不知道它哪里好,只知道有一个不务事的贾宝玉,还有一个知书达理的林黛玉。

  第二次都是因为我在书店买到一本白话文的《红楼梦》,但无论是古文的还是白话文的,都没有介绍为何书名叫《红楼梦》而作者眼中的《红楼梦》又是怎样的?通过读书中的内容我只能把题目理解为:年少无知,胜似梦一场。这里我只是从主人的角度理解,要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则可以理解为:物是人非,千变万化。

  有人说《红楼梦》是本医术,书中记载的'药方及治病的方法都是奏效的;有人说《红楼梦》是本教科书,书中有许多教人处世之道;有人说《红楼梦》是本爱情小说,记载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的爱情故事。

  而我认为《红楼梦》是本反封建之书,在书中林黛玉广读诗书,可在贾府她只说自己略懂;而贾宝玉身为官仕子弟不好官场,只喜欢玩乐;地位高人一等的贾宝玉和出身于小官吏之家林黛玉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一个是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是批判官场折人才;还有一个是批判封建等级制度。

  我认为林黛玉的葬花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失落。这是一种对当时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又不能反抗的愤怒无奈的表现。《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他们都放弃“不乖”去遵循制度。当我们放弃反抗,结果只能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们依旧会过得很好,只不过已经失去了本色。

  当今的世界不也这样吗?条条框框的规定制约着我们的生活,稍有越界就被认为“不乖”,我们的思想就这样乖乖的去思考着人生。曾经有多少人放弃“不乖”?现在又有多少人坚持“不乖”?

  当人生走到尽头,我们会不会感叹,这又是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6

  读《红楼梦》,读到我最后满心退潮而去,只剩下干枯的残念,只觉人情淡漠不可自胜。看一脉而承的人勾心斗角,画眉描眼,不由便仿佛已是七旬老妪,炎凉世态打在略有钝重的心上,也只剩下迟钝的痛觉。原来多少嬉笑驽骂,多少月明风清,多少依顺体己,通通都是戏台上虚晃的一枪,犹剩看客叹息不觉反倒显得矫情了。看那王夫人提携探春,待庶出的她那般好,也不过是愿在周姨娘面前再赢一句:儿子比不了儿子,女儿攀不上女儿,饶剩一个探春也是“亲外”,这样的胜负快感不知给了她几多满足。更何况滩春的能力对她一直都“有用”:管理家政有用,针锋对决有用,嫁个外番王爷更有用。过程和结果,细节与概况一样折腾人,谁也无心照看一个“别人”。存于世上,人或多或少都在偏袒自己,现世的我们并没有比多少万年茹毛饮血的先人更善良与更文明。还有那厉害了一辈子依旧两手空空的琏嫂子,持家几年,连猫狗都厌弃,丈夫不爱婆婆不疼,哈着脸欺下媚上掉价儿带伤的还不是自己。一个女人的心并不大,谁放着软香温玉不要去做劳什子铁血娘子,谁有犯得上撒泼放野做戏给别人看。亏空、尤二姐、抄家、丈夫远谪,几场情景剧闹下来,多厉害的角儿也只是在病榻上捧个药罐子,身边的.丑角倒是脱了面具上演大反转。谁尚且不会自甘变作冰,又岂得是谁做的女子呢?浮生真的那么丑陋而可鄙么?看着金钏儿投井,我们自我安慰如今还得一夫一妻制;贾珍和尤氏貌合神离亦可辩驳爱情的坟墓并不多。当下时,对于此种残忍,我们斤毫年个默认了。寻求解释和出路,创造反驳以求开脱,从来都只发生在我们“设该命题成立”之际。或者真如史铁生所言,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或者只是生物学上定义的人类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或者我们内心从未辍耕预设的自留地;或者曹公已经明示生死悲凉。

  读《红楼梦》,读得我指尖眼梢都是心伤。在那样的明朗之后突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绝望。所谓困兽,所谓虚妄,所谓清空,统统都不是词,它们已经越过我们自身,抵达不能言说的真相。

红楼梦的读后感7

  梦,它果真如梦幻般,生离死别,总是在一霎间发生,没有一点余地,只留下了千古遗恨。

  如果没有那荡气回肠的爱,没有那至死不渝的执着。这一份爱或许会随着时间消逝。然而,我始终相信在天上他们一定会相见。纵使这满纸荒唐言,也愿意相信林黛玉与贾宝玉在天上团聚。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没有完美的结局,再次相见也是沧海桑田。谁又记得谁,留下的也只是黛玉的绵绵泪水以及满腔柔情。

  我为她感到惋惜,如果我有能力,我愿给她另一番天地。就当作一个梦。

  这的确是一个梦,梦里的她还是那么楚楚动人。没有母亲的逝去,父亲的失意,没有进贾府,或许她的一生真能改变。

  但她还是要见宝玉的,为这一段奇缘,为一句""有缘千里来相会"",他们会相见。

  梦里,她没有疾病缠身,没有薛宝钗的横刀夺爱,没有众人的欺骗,他们会白头偕老。

  就像所以的喜剧一般,美好的结局总让人向往。可这一世中,他们的爱情能感天动地,催人泪下吗?他们就像千千万万的普通夫妻,不为人所知晓。

  因为毕竟,我不是曹雪芹,他们是不会改变,太完美的结局反而葬送了他们。

  他,还是那个玩世不恭,却细腻如水的人;她,还是那个疑心重重,却敢爱敢恨的人。

  没有或许,梦最终还是会破灭,太多的假设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

  泪水是最终伴随她走完一生的.东西。这泪水中包含着太多。对世态炎凉的恨,对宝玉的不舍。是什么造成了一切,是贾老夫人,还是琏二嫂子?

  不,他们都没有错,他们做的是那个时代认为正确的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会是对的,光宗耀祖,权力地位,这才是一切,没有人愿放下这一切而在乎一段真情。

  人没有错,只是那该死的礼教教错了他们,争权夺势,这是他们""正确而远大的最高理想""。

  没有人在乎一滴真情的泪水,在乎一份真挚的等待。

  红楼梦,梦一场,梦时迷茫,梦醒时,却早已物是人非。一种相思,两人同愁。已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了心头。

  一场梦,无论流了多少泪水,多么不舍,梦总是会醒。

红楼梦的读后感8

  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少儿版了,当时吸引我的不光是里面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还有里面那古香古色的插图。我想日后我爱上画画,喜欢工笔画也有一定的原因吧!也算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小时候看会有一种感觉,它似乎是一个长篇的言情小说,但直到现在已为成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在曹雪芹的笔端,《红楼梦》里有道不尽的荣华富贵,说不完的世态炎凉的背后,更充满了对人性的诉探。

  本书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七情婚姻悲剧及琐事为主线,展现了穷途陌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每一次读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初读这本书时,小小的我便感动于那木石前盟,便沉沦于那句“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便爱上了林黛玉这个痴情、超凡出尘、柔柔弱弱的女子。可是,当我再次翻开《红楼梦》时,依旧感动于那木石前盟,却在不觉中也信了这金玉良缘;对林黛玉的热爱也淡了,却欣赏起了那朵“艳压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宝钗!她举止娴柔,端庄豁达,淡雅中不失秀美,与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相处。若是小时的我,可能会选择做林黛玉那样的人,但此时的我却更愿做宝钗那样大气、聪慧、热情、知性的女子。只是最后她们的结局叫人潸然泪下,深沉良久。

  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在这片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9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它,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老师推荐我们并且还要在放假之后检测,我怀着不情不愿的心情捧起了它,却越来越爱不释手。

  初读时,只觉得书中的故事太过繁杂,人物关系很难理清,但是为了检测能够过关,也只能硬着这头皮往下看,一开始读到关于林黛玉的描写时,只觉得她太过矫情,而且不懂得处世之道,言语犀利,而没有什么风度的小女子而已。可当我读完整篇红楼梦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黛玉的小家子气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性格,而是她不懂,不懂这世间的冷暖。就拿刘姥姥的事儿来说吧,看到刘姥姥的贪得无厌,黛玉心中自然有些不平,言辞刻薄了点儿。

  黛玉是一个很有灵气的人,思维灵动跳跃,写诗填词,向来别具一格,骂起人来也是尖巧俏皮,促狭刻薄,但他不曾想到的是,像刘姥姥这样的乡野之人,那能够与她们这些富贵之人相比呢?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小孙子能够过冬不惜拉下老脸,自毁形象,把自己当作小丑一般,哄贾母和众人开心。其实黛玉的刻薄也不能全都怪她,只是因为她不懂,她不了解穷人捉襟见肘的困苦,不知这世间竟然有人能为了生计放下自己的尊严,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黛玉那悲惨的一生。

  大多数的人看过红楼梦之后,都会觉得黛玉是一个有才华,但非常善妒的女子。我这样说也是有依据的,说不清是哪一回了,只知道宝玉因为黛玉的嫉妒而烦恼了很久。听别人说有一个道长有这些偏方,便去寻那道长,那道长用轻佻的`语气说:“只需干净的梨一个,冰糖少许,陈皮二钱,加水熬制,方可服用,你大可放心,若是一天不好便吃两天,两天不好吃一个月,就这样一直吃下去,反正此汤药无毒无害,就让她吃一辈子,吃到死,死了还嫉妒什么呢?呵呵……”宝玉见道长疯疯癫癫的样子,也就没敢给黛玉喝这幅汤药,但或许宝玉坚持把这幅汤药给黛玉喝,最终黛玉可能性情会大变,这一切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回顾整篇红楼梦黛玉的遭遇,很让我们怜惜。可是她生活在那样的封建社会,注定了她的悲惨一生。从中我体会到了: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环境,都得去适应它。

红楼梦的读后感10

  说来惭愧,还是师范刚毕业时,随便翻了翻《红楼梦》。因为实属才疏学浅,读不懂其意,也就没了阅读的兴趣,一直到现在也没读过四大名著的《红楼梦》。

  暑假里,有幸从学校图书馆借了本《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通过蒋先生的解读,我对红楼梦的部分章节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七輯解读的是红楼梦中的第六十一回到七十回的内容。

  解读细致,易于读者理解。比如第六十一回柳家说的话:“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似那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蒋勋先生紧接着解释黧鸡是一种斗鸡,柳家的形容那些果子的“看护人”就像斗鸡一样,眼睛睁得圆圆地盯着你,好像说你是不是要偷我的果子?因为只要你进过水果树底下,你就有嫌疑。前面还有一段解释,说大观园的果树都分给不同的老妈妈老管,新鲜水果摘下来以后,她们可以拿出去私自卖,卖了以后赚的钱和主人分。读到这里就理解柳家说的话,水果不像以前掉在地上烂掉都没人理会,现在一个水果都不能随便摘。

  蒋先生能够还原到人物当时的年龄来解读。贾宝玉当时也就是一个十四的少年,和大观园里的丫头情同姐妹,因为当时最小的9岁才能进来,16岁就要出去嫁人,宝玉就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他有一副菩萨心肠,他爱惜所有美丽的事物跟青春的女子,他是贾家族中的宝贝,其他人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只有宝玉可以例外,所以当彩云为了不连累别人,而承认自己偷了玫瑰露给贾环,宝玉处于小男孩、小女孩之间的情谊,把这件事承担了下来。所以,作者解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对宝玉的心疼,是因为他心疼所有的人,他心疼所有的生命,宝玉对每个人生命的.尊重也应该受到尊重。

  解读人物特点不参杂个人感情,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去解读。比如兴儿口中的王熙凤:“嘴甜辛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一脸笑;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王熙凤的这些特点,是根据她一步步逼迫尤二姐自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随着故事的发展让读者对王熙凤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尤二姐充满了同情。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最好还是把《蒋勋说红楼梦》所有的读一读,再读《红楼梦》时或许会略知一二。

红楼梦的读后感11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杰作,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贾府的由盛到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正是对封建社会血与泪的控诉。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读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哎哟哎哟;宝玉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玩世不恭、顽劣、轻挑,内心却是善良纯真。他虽然出生贵族家庭,但他却厌恶自己所在的封建阶级,认为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从没有贵贱之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崇尚人权平等、男女平等的可贵观念。特别是他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更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性。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透出的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地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红楼梦》不仅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文学的绚丽瑰宝。今后,它将一如既往地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红楼梦的读后感12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的读后感13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宝玉的看破红尘,宝钗的夜对孤灯,以及贾府的衰败萧条;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为什么不成全宝、黛的爱情,反使他们阴阳相隔,最后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就真的只有忧愁与伤心的泪雨吗?”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放不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放不下颦儿的泪、颦儿的忧、颦儿的愁、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显出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魂牵梦萦。

  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魁夺菊花诗的潇洒,庐雪庵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将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折服,令数千万人为其倾倒。但细细品来,纤巧感伤的字句后,又隐藏了多少眼泪,多少心酸。

  身世的凄惨、寄人篱下的痛苦,谁人知晓?孤傲自许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注定凄凉结局,泪尽而逝。

  三月,花朵艳放,花香满天,黛玉,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芬草菲飞的泥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与宝玉爱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块绊脚石,使得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隔,宝玉疯疯傻傻,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乡女!

  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悲剧典型,可能是为了告诉世人: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这个奇女子身上呢?无人知晓。

红楼梦的读后感14

  连着几个星期,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唯一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也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嫁给孙绍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红楼梦的读后感15

  今天的阅读课上,我阅读了《红楼梦》。第五回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被我读过无数次的一部分。尤其是“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开篇即是一首写薛宝钗、林黛玉的诗,第一句是“可叹停机德”,毫无疑问,这是描画宝钗的诗句。“停机德”典出《乐羊子妻》,故事说的是乐羊子弃学回家,其妻见状立即剪断正在织的`布匹,用一规劝乐羊子用功读书。于是后人用“停机德”来赞美封建恪守相夫教子的“妇道”的女子。用“停机德”来形容宝钗之德,恰倒好处。宝钗正是这样一个严格遵守封建礼法制度,并时常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的大家闺秀,贾府上下无不称赞她。然而曹雪芹在判词中却用了一个“叹”字,明显表达了对宝钗的否定态度。的确,按照曹雪芹民主、进步并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思想来看,这样一个封建没落贵族的维护者,应当作为民主进步思想的反例,给予否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待宝钗,她又是一个十分让人喜欢的人物形象。这个侧重点就是薛宝钗的人际交往能力。薛宝钗初入贾府不久,就博得了众多下人及其他贾府主子的一致交口称赞,这不是她生来就惹人喜爱,而是她出色的交际能力产生里她在众人心中的美好地位。

  记得在几天前的军训中,我们听了沈主任的礼仪知识讲座,由讲座中提出的每一条标准来在薛宝钗的行为准则上做比较,会发现惊人的吻合。也就是说,薛宝钗的一言一行不仅在封建社会中符合礼法章程,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大量的相符之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浓厚的社会,因此即将迈入社会的年青一代,能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上十分重要的一条素质标准。因此,适当地在薛宝钗身上吸取一些正面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可取的。现代思想越来越强调辨证看待问题,看待事物,因此,我们在否定应当否定的事物后,也应将有利的思想深入其中提取出来,合理利用。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