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4-07-16 08:24:07 红楼梦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集锦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1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红楼梦》让我印象最深刻。这本书十分有趣。那贾府中的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个性 。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她的才华让我羡慕不已,可是她却从小没有母亲,让我起了同情之心。

  当我读到宝玉娶的是宝钗时,我心中起了疑惑。黛玉会是什么反应?宝玉会同意吗?结果得知宝玉是被人骗了,让我觉得那些人好端端拆散了一对有情人,这是在欺骗宝玉和黛玉呀!心中顿时愤然不已……

  又当我读到林黛玉去世时,我犹如一棵枯萎的小草。她死了,宝玉怎么办?我的'好奇心使我一下子把整本书看完,可是我还是不相信林黛玉会死。

  她的泪,诉说着许多故事,隐藏着许多秘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她是多么的纯洁,她是多么的富有智慧。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唯有宽容,换来的是心与心的靠近;做人应该诚挚而正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曾经以真诚之心关爱过他人,也一定会赢得他人的感恩和关爱……

读红楼梦有感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读红楼梦有感4

  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书给我看,叫做《红楼梦》。刚拿到书时,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等我静下心来慢慢看时,我渐渐地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随着他们一起悲,一起喜。

  翻开《红楼梦》,大观园的一个个人物熙熙攘攘出现在我的面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是那么深入人心,令人回味。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林黛玉的情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老,都会让她默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而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数所束缚。宝玉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创作,那荡气回肠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沉湎于其中,不忍释手。

读红楼梦有感5

  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日,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有浇灌之恩,欲下凡游历人间。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拐走,不久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岳父卑鄙贪财,甄士隐贫病交攻,走投无路。后遇一跛足道人,又经道人指点,士隐醒悟随道人出家。贾雨村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黛玉读书。林如海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自黛玉进荣国府,《红楼梦》里的各种精彩的故事情节便开始展开,但是谁都无法摆脱命运及时代枷锁的束缚,和宝玉牵手的是薛宝钗,而香消玉殒的确实林黛玉。最后贾家中到衰落,宝玉随僧而去。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我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经胡适先生考证,由曹雪芹所著。本人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初二的时候,那也是我唯一一次读红楼梦的经历。可能是个人阅历所限,当时读红楼梦只感觉人物关系比较复杂,不过精读之下还是可以理清的,各种美丽的场景也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此为作者开篇自述。可以看出此书乃以虚写实。

  小说主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不过自己当时还没有这么深的认识。

  即使再次回顾《红楼梦》,令我伤悲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那段未了情,每当幻想起黛玉葬花的场景,我都会为那凋零而又孤寂的黛玉感到一丝丝伤感。而那潇湘馆里的夜夜哭泣之声,何止会让宝玉悲痛,就连我都无法抑制自己心中的悲情。每每这时,只能悲叹:潇湘仙子馆中泣,一处悲情两地伤。只恨自己非宝玉,未能携手共连理。令我向往的还有那里面的纸醉金迷,美丽的亭台楼阁。

  但最让我感兴趣的确是那里面的许多优美诗词,那些诗词或写季节,或感慨人生,或预示未来,或告诫人们看淡名利。

  自己在初读《红楼梦》后,记得最清的便是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中一段《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一段有感于水浒英雄鲁智深的词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可能是自己之前才读完《水浒传》,对鲁智深有一种钦佩之情。后来经查阅知道这首词原名是《寄生草 山门》,是清代邱园所著。全词感慨于‘天孤星’鲁智深注定这一世独行于世间的人生。

  从古自今,世人都是活在名利的枷锁之下,而红楼梦却不乏告诫人们淡化名利的诗词。如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穋曲演红楼梦’中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首词在小说中位于元春死时,从这首词的'内容看,元春死时可能要给其父母托梦。元春至死方悟,富贵和权势是靠不住的,于梦里规劝父母及早从强争苦夺的名利场里抽身,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

  此外还有一首令我难忘的词便是关于爱情问题的,乃贾宝玉所写。我记得自己当时还把这首词抄在自己的语文书上,这首无题词如下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位于《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宝钗生日,贾母出资听戏,贾母喜欢其中一个小旦,带至前来,凤姐几人都看出她像黛玉,都不说,只有憨实的湘云快嘴说了。宝玉怕黛玉恼烦,使眼色拦截,却被黛玉瞧见。湘云生气,宝玉去劝。更惹恼了黛玉。本为好意,却将两人全都惹恼,宝玉不免伤怀提笔挥毫: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黛玉读罢,续曰: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初读时,以为宝玉是在两头受气之后以及念及《南华经》句子生出的万念俱灰的顿悟,包含了宝玉对感情的烦恼。可当查阅之后才发现自己当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还是太浅了,真正的含义是:爱情会使人失去自信,信不过自己也信不过对方,于是便不断求证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对方是否还爱着别人。可能这也正是宝玉和黛玉当时的感情纠结所在吧,他和黛玉之间纷纷扰扰的过往。你也来验证我也来验证,不过是通过心意验证吧!不过话说回来,宝玉也真是的,明明心里有感觉,却不说出来,明明知道对方在“证”,却偏偏将假意奉上,于是,假对假,闹出了多少伤情的眼泪。

  尽管《红楼梦》这部小说处处是悲情,结果也是一个悲剧,但就总体而言,这部小说还是不错的,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悲剧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转衰,以及其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对当时社会的不好制度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并热情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将来有时间我想我还会再读红楼,携手黛玉,还她一个美满结局!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花费毕生心血完成的。它内容丰富,词句优美,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个暑假我也亲自领略了它的风采。我感受最深的是全书对人、菜、诗的独特描写。

  人——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说王熙凤,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她的狡猾、聪明和随机应变。在写王熙凤时,曹雪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八面玲珑”这个词。还有弱不禁风,猜疑心重的林黛玉;小巧玲珑,十分懂事的薛宝钗。曹雪芹利用整段或整篇文章来突出人物在说话、行动、举止方面的特点,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菜——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这本书中,对许许多多的菜肴作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单一道简单的茄子的描写,作者把它写与 100 多只鸡一起炖,要经过 200 道工序,结果炖出的茄子美味无比。这当中曹雪芹竟然能把每一道工序写得清清楚楚,由此看来,曹雪芹还是一位伟大的.“美食家”呢!

  诗——出神入化的境界。《红楼梦》这部书中的诗璨若繁星,每一首诗作,那优美的诗句,那奇妙的境界让我沉醉不已。我最喜欢《葬花词》,我为词的意蕴、主人公的命运和作家的匠心独到家所深深的折服。

  暑假中我阅读了《红楼梦》,不但让我获得了许多的课外知识,更让我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有了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更激发了我热爱祖国,为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祖国文化的热情。

读红楼梦有感7

  前几天,我读了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不是众多小姐,而是大观园中服侍人们的丫头们。

  首先,是晴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晴雯不像众多丫头一样,乖乖的,她懂得反抗,也许,这正是王夫人将她赶出大观园的原因吧。晴雯本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后来,被贾母调到了宝玉房里。晴雯不会任凭人们欺负,自然也看不惯别的丫鬟任凭人欺负。但是袭人却正好相反,所以晴雯称她为“西洋哈巴狗”。当然,她也知道,做丫头的,自然是要服侍。但是当她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她不会听别人的,就算是王夫人提出来的要求。举个例子吧,大家应该都记得,有一次,一个叫王婆子的老婆子告诉王夫人,有许多丫鬟都会勾引贾宝玉,晴雯就是一个。王婆子说:“这晴雯呀,相貌比别人生得俊俏些,便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跟西施似的。”哦,可怜的`晴雯,竟被误认为是“狐狸精”!我真想到衙门口替晴雯击鼓鸣冤。唉,又说偏了。王夫人决定召见晴雯。晴雯正巧生病,无心打扮。王夫人见她果真长得标致,便让人拉着她出去。晴雯恼火了,她使劲挣开两个丫鬟的手跑了出去。最终,她还是被赶出了大观园。因病逝世。这也许也预示着宝黛最终悲惨的结局吧!

  其次就是袭人,她对宝玉的忠心耿耿,让我受益匪浅。袭人的性格与晴雯正好相反。我记得有一次,贾宝玉本该让袭人为他梳洗,结果他跑到了黛玉那里梳洗,害的袭人一天都没有理他。从这儿可以看出,袭人对宝玉是忠心耿耿。袭人之所以不理宝玉,是因为宝玉没有找袭人梳洗,所以袭人伤了心,便不理他了。但第二天,又早早地起了床,为宝玉梳洗。还记得贾宝玉要娶薛宝钗了,宝玉却想娶黛玉。袭人想到如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那么林黛玉知道了便会生病,她本来就有“多病西施”这个称呼,一听说,这是,岂不会让病魔缠身?宝玉呢,也不会开心,因为他心里想得是林黛玉,薛宝钗如果知道了,又怎会高兴,那这样,岂不是一害三个人?于是,她便找到王夫人,告诉了王夫人她的想法,王夫人自然也想到了,但却不知怎么办。最终还是王熙凤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袭人对贾宝玉的忠心。

  《红楼梦》这本书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曹雪芹大师的笔下,人们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展现出的一个个故事,也让我感动不已。《红楼梦》真是本好书啊!

读红楼梦有感8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绛珠仙侍尘世游,风花雪月如云,荣华富贵如烟,梦醒时分,堪与谁言,那随风而去的姻缘?

  -----题记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一个在最美的年华逝去,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等待,叹人间何来完美事态,想心中有多少爱,怎经的消磨转换?翻开书,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其中滋味,百般人百般味,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而我,不过是取吾之拙见,显于纸上,与尔同享。

  那年桃花树下,你一袭轻衣,独倚花锄,烟眉似蹙非蹙,双目似喜非喜。漫天花雨中,你仰着头,是望向天空,还是在探索虚无?你衣袖随风而动,几缕青丝在你脸庞划过,竟有几分空灵,似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好一个画如美人,美人入画!

  你是黛玉,那个在桃花树下轻咏“葬花吟”的诗人;

  那个感叹着“冷月葬花魂”的大家闺秀;

  那个总在宝玉面前拈酸吃醋的林妹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待到来年桃花浓时,伊人已逝。黛玉带给我的是怜惜。

  生而富贵,受尽宠爱,心中懵懂,却不通俗务。自小便生活在胭脂堆中,视功名如粪土,视爵位如包袱。与黛玉相恋,却与宝钗成亲,你无力反抗黑暗,却又心念前尘。遁入空门是一心向佛,还是为了剪断红尘?你衔玉而来,喜好风月,是他人眼里的纨绔子弟,祖宗眼中的不肖子孙。我相信你并非是色中恶鬼,只是较之他人,你对女子多了一份宽容,一丝尊重,一点爱慕,便自成了一派风流。

  你是宝玉,前世的.神瑛侍者,今生的风流公子,在滚滚红尘中演绎自己的故事。你带给我的是反思。

  品格端方,行事大方,是薛家的掌上明珠,是大观园中的“群芳之冠”。你最终嫁于了宝玉,却又在寂寞孤独中了此残生。“那是不是一种习惯?今生我的生命中只剩下了等待,只盼你----我的良人啊,能回头是岸!”你倚着门,似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试问苍天。那个如牡丹似的人儿啊,一缕芳魂归天地!

  你是宝钗,尘世间一朵美丽华贵的牡丹,尽管遗恨而终,你的风姿,无人能敌。

  合上书,任百般滋味泛上心头。手指抚摸着书面,喃喃自语:“红楼梦,梦虚无。”曲终人散,只留冷雨照窗弦。轻叹,风花雪月,荣华富贵,勾心斗角,儿女情长,不过都是红楼烟梦一场,醒了也罢。

读红楼梦有感9

  暑假假期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先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经过艺术创造写出来的,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红楼梦》一共三十二回,主要讲的是金陵四大家族从兴旺走向衰败,最终家破人亡的故事。每一回都引人入胜、值得回味思考,生动体现了经典的魅力。

  红楼梦被我一翻开,我仿佛就看到一个熙熙攘攘的大观园在《红楼梦》。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她善良美丽,成熟稳重,知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简直十全十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给我的.印象就是弱不经风、多愁善感、敏感,我每次看到有关林黛玉的故事情节都情不自禁的伤心……书中,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有很多时候我一知半解,需要请教妈妈。妈妈告诉我,《红楼梦》要读很多遍才能看懂弄清。

  《红楼梦》这本名著也涉及到很多学问,例如医学、厨艺、诗词等等,这些居然都是曹雪芹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他的渊博知识浩瀚如宇宙,令我肃然起敬。

  《红楼梦》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读再读!

读红楼梦有感10

  当《葬花吟》这首歌在我耳边萦绕时,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暑假读的那本《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表达了新的朦胧理想。用饱满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三位主人公,他们之间的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其中让我感到惋惜的是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母亲早逝,体弱多病,被送去贾府后,和贾宝玉情投意合,却因不合封建家长的意,她没能和贾宝玉在一起。最终在贾宝玉娶妻当晚,含恨悲惨死去。

  每每读到这里我真该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种可怕的社会里,不用被封建势力摧残,我是多么喜欢新中国啊!

  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生活中也会有封建思想的家庭。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在车站等车,这时,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小孩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位母亲的手里拿着一个书包,是男孩的,而女孩的书包则背在自己的肩上。女孩的书包明显比男孩的大好多,压得腰都弯了。而母亲却不闻不问,跟男孩聊天,把女孩晾在一边。看到这,我突然开始同情女孩。我在想:都是同一个爸妈生的,为什么待遇往往会不一样呢?

  有时我觉得:如果家长们可以把那些封建思想都给清除掉,或许会对我们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我们祖国的花朵,作为我父母的心肝宝贝,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增长见识,使自己变得强大而富有智慧。为社会,为民族,为祖国而奉献。

读红楼梦有感11

  以前一直没有感受到《红楼梦》的好,无论是看视频还是书,书总是看不进去,只是看了开头就终止了。最近看了《红楼梦》蒋勋说第三辑,主要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贾宝玉的真情、善良,林黛玉的清高、孤傲、专一,薛宝钗的骄傲、周到、圆滑,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感觉到写得真好:在当时的环境下,那种细腻的感情,所处的环境,人物当时的真实心里等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字:感人。以前是没有深入就没有体会,更不能理解了,看视频时只看到很乱轰轰的'样子,没有主次之分,一片混乱,现在感觉那气势很壮观,人与人之间关系、主次、尊卑都很分明。其实视频的内容没有变,是我的认识或者说感观上的变化等造成不同的结果。

  除了这本书上看到的,还有就是最近听了张世君导师讲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共有63集,我原来感觉很枯燥无味的内容,现在听到后很有感悟,无论是建筑、方位还是礼仪都有很深的学问,都是不容忽视的。我才听了一点,就对张世君导师的外表有了新的看法,刚开始看到她感觉很古板,现在看她是得体讲究。所以说对于她讲的内容也是一点点的去认知和认同的,现在还有一点点的赏识她了。

  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状元。说得真好,所以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一定静下心来感受,不要去排斥。我很期待对《红楼梦》其他章节的了解。

读红楼梦有感12

  网,勾勒起来似乎很简单,左牵一道丝,右连一道线;

  网,编织起来又似乎很难,上编一条,下拉一根,谁知道什么时候忽然错了位断了线;

  终于一张网结成了,一张世上独一无二的网。

  可你又知道,这张网包容了多少种感情,交织了多少的汗水。

  老老少少的亲情,姐姐妹妹的友情,男男女女的爱情,早就在这张网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站在网中央,放眼望去,一条条网线是那么的清晰,上面似乎还有许许多多闪亮的光芒。

  一是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悲剧,它带出使二钗和婢女的婚姻不幸,是这网中的一条主线。

  二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府的.衰落,凤姐探春的理家和失败,也是这张网中的一条主线。

  三是贾政宝玉父子围绕着走什么人生道路而展开的矛盾,它涉及到宗教教育科举入仕等制度,又是着网中的一条主线。

  网,网罗着多少欢乐,网罗着多少不幸,网罗着多少遗憾。

读红楼梦有感1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番话令人辛酸,却也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或许正因为他的不同,《红楼梦》才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又或许是别的原因,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早已忘记当初为何执起这本书,但它无穷的'艺术魅力确实不断吸引着我。

  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诚然,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原先的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到留恋美好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婉与感叹再到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还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读红楼梦有感14

  说起中国的四大名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是,我相信,若进行一个民意测试的话,选择《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人数将超过《红楼梦》。开始我也有同感,但当我重新品味《红楼梦》以后,才真正发现了《红楼梦》的妙处所在。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创建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但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触颇多:

  其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著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写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写得出神入化。而对贾宝玉的描写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再看薛宝钗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此描写,真把人给写活了,我读了以后仿佛真的见到了这一大家子,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现在很多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因此写出的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一丝灵性。别以为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它就是衡量你作品优劣的一个刻度表。其实,要想写出人影来,并不难,就需要多观察。《红楼梦》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见的事儿。所以说若没有平日观察的功底,现在的四大名著恐怕就无法登上荣誉宝座了。

  其二,就是曹雪芹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种神韵。经过曹雪芹的'手后,《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王熙凤被赋予了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林黛玉被赋予了爱哭、喜争风吃醋的性格;贾宝玉被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对每一个主人公的刻画显得那么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著来,更有难度,如不细读,必不能品味透彻……

  虽然《红楼梦》已读完很久了,但是金陵十二钗的身影依然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即为黛玉的死感到悲伤,又为宝玉的呆感到黯然,还为宝钗独守空房的后果感到失望……总之一句话,那就是:“红楼梦永远是一本感受不完、学不完的大书!”

读红楼梦有感15

  翻开《红楼梦》当淡黄色的纸页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时光开始倒退。一曲缓慢的旋律响起……这支旋律,注定缥缈,凄凉。

  林黛玉,就是在这支旋律中出现的,犹如一个悲伤的音乐符号。它多愁善感,自幼丧母,搬至贾府她遇到了让她生命出现无限色彩,最后却离去的人——贾宝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平坦风顺。

  薛宝钗出现了,她的出现给了林黛玉很大的影响,她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呜咽着边念着边葬花。这一句,已揭开了后面的结局,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啊!

  悲恸的`旋律在风中回荡。最后,黛玉因终身之事无人可求,作噩梦,染重病。为了奉承贾母及夫人,凤姐提出为宝玉娶宝钗的建议,又怕宝玉不同意,便告诉他娶的是黛玉。

  洞房花烛,知心人却在远处身患重病,泪,是苦的;心,是碎的。黛玉拿着提诗的手帕,宝玉用这条手帕为她擦了多少泪水!原本以为,留住它,心爱的人也就留住了。但,心爱的人已不在,留它何用,手帕如片片蝴蝶在火中化了。

  旋律依旧凄凉,缓慢,不同的是,接近尾声,眼一闭,在相思的苦中痛苦地死去。旋律,终了,落花满天。

  像黛玉这样的女子,难得糊涂!但,她错了,她就应该经常糊涂。她也知道自己错了,但世世代代有多少错事啊,还是被一代一代保存了下来。

  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医生沉雷,将恩怨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在生于死长眠的时空。

  是谁,书写了这亘古却凄美的爱情?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01-02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1-03

读《红楼梦》有感01-23

读红楼梦有感01-01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14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06

读《读红楼梦》有感范文06-25

读《红楼梦》有感【荐】06-26

[优秀]读红楼梦有感08-1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