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20 10:23:30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一个女人,一生的眼泪,却换来一段残缺而又不完整的感情;一个男人,一生的呵护,却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的流言蜚语。她,林黛玉,那个倾国倾城的貌;他,贾宝玉,那个多愁多病的身。这部文学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也许正是因为这经典,将我这个爱文学的女孩子牢牢地锁住。说实话,我从五年级就喜欢《红楼梦》,可能那时候我年纪小,而这本书多讲的爱情故事,家里人不大同意我看它,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或说都会有爱情这段经历。当倾国倾城遇上多愁多病之后,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林黛玉虽然在爱情中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言行一语双关方面,却不得不令我佩服。“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含蓄又不减妙力的话,被她说的如此完美无瑕,不得不说,林黛玉对于文字也是别有一番研究。“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的诗中总带着一种别致的美感,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在里面。《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孤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没想到,她的命运与这首词是如此的相似。只有宝玉一个知己,除了他,在这慌缪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谁能给这个洁尚的姑娘幸福呢?这一切,又岂能是她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终究被这黑暗的世界所吞没!可悲!可叹啊!

  林黛玉在文学史上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不免会有些弦外之音,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会使性子,有心计,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注意的她的出生,她的背景,自从来到荣国府,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唯一的一个却承受不了封建社会的压力。我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亚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当然,每个都有每个自己的优点。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红楼梦》时,每个主人公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林黛玉和多愁多病的'贾宝玉......《红楼梦》读后感13

  那个时代的女子,悲哀在没有话语权,不能做自己的主,都是男子做主,只有男子才能拿主意。未出嫁时靠父亲,兄弟,叔父,你的嫁娶是他们挑选,他们说了算。遇到个好的,自会替你谋划,挑选,像探春,如果不好的呢,只为钱财或为别的,鸳鸯的兄长,迎春的父亲,就连巧姐差点被卖,也是舅舅,贾芸等在撺掇邢夫人,邢夫人也不知底细。

  虽然薛蟠胡闹,但起码还是男子,不至于让薛姨妈,宝钗等让人觉得无可依靠,后又有薛蝌料理。就如凤姐如此能干,还只是打理家里边,家外边都是贾琏去走动。湘云如此豪爽的人,也只是只能由叔叔做主自己的嫁娶。湘云把宝玉叫到跟前说: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找人来接我。

  从这里开始喜欢她,喜欢她的勇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点示弱撒娇的感觉,但又不是)直接就说我需要你时常来接我。而黛玉和宝玉,每每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一个怕多心惹恼,一个怕情理不容。宝玉病了,宝玉的丫鬟让黛玉去劝劝,黛玉不去,觉得现在不是以前小时候了,该避避了。而黛玉的心思,上无母亲可做主,下的丫鬟也说不上话,就是凤姐薛姨妈开玩笑也不是当真,也不会去揽。

  同样无父母,湘云豪爽,在贾母面前大笑大说,会说出:“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来接我”就是老太太忘了,她也谅解,也不猜疑,然后让宝玉记得。不知是不是因为唯独黛玉的是爱情,才这样吃醋,敏感,使性子,容不得别人,除了黛玉,也没有写哪一个女子的爱情。尤三姐爱而不得都刚硬自杀了,黛玉两次病重都是因为听说了宝玉娶亲,还都是自己故意寻死,第一次发现是误会的时候,马上就好了。

  如果黛玉和宝玉成亲,黛玉是不是就会爱惜自己多一点也不可知?但那就不会是绛珠草还泪,不会是悲剧,不会是薄命司。宝钗会想不到她与宝玉的亲事会要了黛玉的命吗?还是她终究只听哥哥母亲安排,可她平时也是个替母亲哥哥拿主意的人呀。贾母为何会说我也没心肠了。

红楼梦读后感2

  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

  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

  在这个寂寞的,肮脏的世界里,唯有我的爱可以带给我生存的欢乐和情感的休憩。我看不惯我周围的一切。伯父贾赦强夺民财,欺淫弱女;

  哥哥贾琏投机取巧,无所不及。我的贾珍哥哥是宁荣两府的房长,他虽然袭侯位,掌家族,但干的事哪一件我瞧得上?连冷子兴(母亲陪房丫头的女婿)背地都说他“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奴才们也跟着狐假虎威,横行四乡。

  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呤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才华,他就打击我;

  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

  我受不了这一切。我不堪忍受这一切。我以拒绝科举功名的方式,在我心中抵制着这片乌烟瘴气。虽然我有时也不得不与薛蟠,冯紫英等来往(他们总比贾琏的奸俗强一点,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躲在大观园里,与我的姊妹和丫环们在一起,她们比起门外的他们心灵上要干净得多。

  我的心上人林黛玉是最理解我的人了。我俩就象是曾前生注定,我的每一缕思絮都牵挽着她的心绪;

  她的每一滴泪珠都打痛了我的心。她是我全部的追求,她性灵才美,她知我赏我,她用她纤弱的心为我造就了爱的海洋。在有她的日子里,我曾经如此醉过------

  而今一切都已成空-------

  留几句警语与世人罢: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读后感3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红楼梦》这本书,并曾一度沉浸在书中那个世界,它应该说是我在文学方面的一个启蒙老师吧。那时候我形容程度必用“真真是”,说话、写作文也是半文不白、用字极简的,而整日的情态,用闺蜜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一个林黛玉”。我可以一个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同住的大姐姐投入地按着手机聊QQ,我便乐滋滋地看我的简版《红楼梦》。我写的一篇作文《缘》里这样描述:

  “天刚蒙蒙亮,一睁眼,手里就多出一本《红楼梦》,虽然是少儿版的,仍是看得不亦乐乎。黛玉滴在帕子上的眼泪,湘云醉卧芍药裀的姿态,晴雯撕扇时的大笑,这些场景好像都从书中跳出来,在我的面前上演。通常是一个早晨看上一遍,心里五味杂陈,身上仿佛多了许多尘世苦乐,令人唏嘘。”

  更令我着迷的是电视剧87版《红楼梦》。这部优秀的影视经典,在当时,如此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种神态都历历在目,我百看不厌。回看时最常点播的就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回,丫头们在大观园里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我真爱这种情趣。

  初一下学期,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转学到了山下。开始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伙伴。孤零,野草一般,在陌生的环境里时而不安。这时候读红楼,依然喜欢平儿,喜欢湘云,却更在我们的悲剧主人公黛玉姑娘身上找到了共鸣。我在语文书的扉页上写“一年三百六十夜,风刀霜剑严相逼”,我把冬日里冻死的一只雏鸟埋在一株牡丹花旁。现在看,有点太矫情了。

  后来我开始看一些红学界的评论,知道了脂砚斋、畸笏叟、周汝昌、刘心武,才反应过来,我的枕边书《红楼梦》里竟然还有那么多隐秘,那么多可待研究的内容。草蛇灰线的结构,名字的隐喻,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如江南水网一般密密交织的生活。那时最爱听刘心武讲红楼,至今还记得,有一天中午看《百家讲坛》,正好是刘心武讲黛玉。我看了之后去歇中觉,却还在想着刚刚他所讲,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太想发声了,就爬起来码字,写了一篇《葬花吟》,里面这样写到: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实可爱,却有一点超前的艺术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得出来:一日,天气较好,你拿着特制的轻巧花锄,沿着早已设定好的路线,缓缓走着,你手里还拿着早已准备的葬花辞,来到一条小溪边,打开装有一路收集来的落花的花袋,开始葬花。轻轻地掩埋,轻轻地吟着词。

  你那灵气的文字,那满是哀伤的词调,那诗魂,无不让我们倾倒。”

  可不是,历史上那么多有才华的女诗人,谢道韫、朱淑真、李清照的形象如今都有些模糊了,可大家却都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多情的女子,她是她们之中最能被想象的那一个。

  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三阶段,《红楼梦》又成了我的枕边书。很久没读,这次又完完整整地读完了前八十回,我说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之前看了那么多红学学说和评论解释,都不如看原著那么靠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方面,如形容科普作品的一段话:“科普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消除你对繁冗知识的恐惧,提升你学习的兴趣,同时预先给你一个浅显易懂的理解方式,使你不至于太迷茫。直白地说,就是看完文章第一反应应该是‘原来XX挺有意思的啊,也不难懂,我去好好看课本了!’而不是‘原来XX就是这个意思啊,你一说我就懂了嘛。过!”不能以看红学界的百家之言,来替代看原著。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本就可以很纯粹地去读一本书,有自己的思考啊。比如这次读,我就对「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回印象很深,这回主要讲的是梨香院的小戏子龄官,戏唱得特别好,宝玉就特意跑来央她唱一套袅晴丝,她冷冷地拒绝了。这可让受万人宠爱的宝二爷讨了一个没趣,原来自己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各有各的缘分。于是龄官衷情于贾蔷,他便半点嫉妒、毁灭之心都没有。

红楼梦读后感4

  一把辛酸泪,淌出了几个家族的兴衰,满纸荒唐言,严尽了多少人的悲欢。红楼是个奇迹,用它透明的经纬折射出一个永不枯竭的梦。是泪让红楼与梦彼此相连,永恒相伴,去告慰所有的伤痛欲绝和无可奈何。

  ——题记

  初入红楼,我像一个闯入恒河的顶礼膜拜者,含着静养的泪水静静的端详着它,抚摸着红楼动人的光泽,在永不干涸的倩影中我惊叹着,千载的涤荡竟没有让虚幻飘渺所冲刷褪色,更没有被世俗尘土所掩埋。红楼仍那么矜持,那么高贵的伫立着,坦然却充满神秘,静静地等待着所有的向往者去探索、解读、感知!借着晶莹的泪水我靠近了红楼。

  红楼是个似仙非仙的人间天堂。那里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银似雪。为元春回家省亲而建的大观园从一砖一瓦到一亭一景,一草一木到一鸟一兽都尽显了红楼的繁华!多少个富贵闲人置身其中享受着歌舞笙萧不尽的缠绵,尽情与诗词歌赋的风雅之中。世人的喧嚣与悲凉都在那里是藏有金陵十二钗,囊括了无数才女、美女的多情女儿国。那里也是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恩缘延止的圣土。那里也是薛宝钗梦开梦谢的枝桠如此的仙境也伴有泪水的抖落,可是曾想过贾家兴盛的背后只是一个女人,她---贾元春离开了所有的亲人,用青春乃至一生担起了一个甚至几个家族的重担,是她的泪基垫了红楼!

  红楼,它胜似天堂,却也酷似地狱,在红楼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让人防不胜防的阴冷计谋,阴毒和无情也在红楼中弥漫着。风姐的笑话和谜语堪称第一,而计谋更让她稳居榜首。再把贾府打里的游韧有余之际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更让所有的人敬畏她,如此威风的人物在弥留之际相伴最多的却是无奈的泪水!薛宝钗,一个看似简朴与世无争的她,却用她的才貌和超凡的贤德争脱了整个贾府,李代桃僵之计的天衣无缝让她取缔了林妹妹成为真正的宝二奶奶,用她的金石之缘结束了草石之盟!可千算万算也没算到最后落得个只身守孤灯淌泪无人知的下场地狱般的红楼更是被泪水所浸染着,突显着它的阴霾,勾勒出人在面对命运时那苍白的无力!

  红楼是天堂与地狱的融合体,通过凝满泪水的双眸,我似乎看到漫天的泪水将红楼的棱棱角角剔除,把红楼雕塑成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携着那一缕馨香,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从喧闹虚浮回到安宁,令混沌凌乱的心得以空明,在暗香浮动中邂逅人生。

  若大的红楼之中谁没有流过泪?从红楼的开始到结束,多少人来来去去,而没变的是红楼中不曾干涸的泪水孤傲多才的林妹妹把一生的泪都留给了红楼,喜也罢悲也罢都跟着保玉的痴言痴行的情淌尽了。她的泪淌出了一湾又一湾的细腻,映出了一层又一层的惆怅。上至史太君、贾母、李纨、秦可卿、史湘云,下到赵姨娘、晴雯、袭人、鸳鸯,都挂有泪的痕迹,在点滴的晶莹中映衬着道不明的哀婉,多少个沉甸甸的期盼至最后都归凝于泪水!

  顺着红楼如泪的骨架,追随着一点一滴的泪水,我穿梭于红楼的是是非非、深深浅浅之中,并随着每一个情节所颤动,在撩开红楼面纱的同时我似乎也化成了泪水,在落花的低叹,冰凉的无语中感受着红楼中多少人如梦的命运,似泪的人生!就在泪水沉沦起伏的磨合之中我看到了红楼玄秘的纹理之一,那便是激起一次又一次涟漪的泪水!是泪水刻出了红楼魂,从远到近、从疏到密、从模糊到清晰、从虚幻到现实、从开始到结束!是泪水镀亮了整个红楼!

  在红楼的最后,我听到和着泪水心碎的声音,那是曹公雾蔼般的忧伤。是泪水让红楼如此透明让红楼成为永恒,我愿化成泪水,让道不尽的《红楼梦》中也有我的祝福直到海枯石烂。——后记

红楼梦读后感5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齐,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齐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向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最终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日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日仍然出此刻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日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6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年不来,她等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朵痴情已碎,倒不如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个人。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手捧着鸳鸯剑,手捧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座破庙,旁边坐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红楼梦读后感7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

  ——题记

  《红楼梦》是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中国写实主义作品,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当我缓缓翻开那朴素的扉页,穿越了几百年的卓越意境,莎香桑影便栩栩如生地跳跃在我眼前。喧闹声仿佛瞬间远去,飞花飘悠悠散向天穹,蒙尘的时光如潮水般倾泻,依稀有眉眼重叠。

  枝头灯盏晕开柔和光华,浸染着成簇的白色棠棣花。花下的少女眉目清秀,看似娇弱,却透着一股欺霜赛雪的味道。黛玉才思敏捷,博览群书,有满腹的诗才,有似水的年华。她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辉,却最终因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走向灭亡。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可是大多数初读《红楼梦》的读者却认为她实在尖酸,可细细想来,世间许多女子,大抵都是如此,越是在乎某个人就越是表现得斤斤计较。正如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里面说: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痼。她所表现出来的忌心猜疑、多愁善感的一切,不都是因一字情?她爱宝玉,爱得痴迷,她在意关于他的一切,哪怕一点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都足以令她潸然泪下。念及此,我便有些悲她的冷月葬花魂,更为她的一阕泣血葬花词而痛心流泪。

  浮光细碎,跳跃在衣衫间。枯叶在半空中开出花,水雾氤氲,斜阳晚照从枝丫间漏下来,碎金一般染上衣衫,镀上一层金辉。彼时,日落黄昏,宝玉手拿书卷,踱步庭前,眉眼依稀是是少年模样。曹雪芹这样描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不知黛玉是何时喜欢上这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许是刹那时的初见,正对上他那双含笑的眸子。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初逢黛玉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颦非颦。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姿,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便是这惊鸿一瞥,成就了《红楼梦》一份纯洁凄美的爱情,也注定造就了一个悲凉痛苦的结局。

  这个结局是意外吗?答案是否定的。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多少对真心相爱的有情人能如愿以偿,相守一生?人们本着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谈恋爱自由?可是林黛玉偏就逆风而行,向往自由,人们知她弱不禁风,又怎知她是何等的坚强。都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亦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社会的无声抨击。当她的感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述她的不满,她的抗议。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仿佛韵华流转,我静伫在她身后,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缓踱步而出,挽着莹白轻纱,在水边葬起花来。任她瘦弱的身影隐匿于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任梧桐颤着深寒,任衰草连天。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便是这般在曹雪芹的`笔下活灵活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以忘却,独特且富有诗意美的女人。曹雪芹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期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本身就是这样一直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蓦地,一抹蓝色划破夕阳晚照,流风般擦过鬓角。她倚着门,他执笔点墨。他在浮光跳跃间,冲她笑的风光霁月

  不知何处的飞花纷纷扬扬掠过,她抬起头,突然就落下泪来。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

红楼梦读后感8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究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26“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反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究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轻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10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因此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仅正因它在资料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样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超多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一样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完美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小说中透过不一样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但是,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用心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透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1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一部从从小便耳濡目染的名著。儿时,不愿品儿女情长,懒得念胭脂红霜,导致最后只记得雍容华贵的服饰,精致奢侈的屋舍,还有宝玉黛玉等几个名字。学时,只粗粗了解个别内容,无耐性、心思品读原著甚至影视剧,自然无法从旁物表象中触及到那种怜惜赞赏、感叹哀伤,所以浑浑噩噩学了半生,依然不知作者何以痴,痴所何,更谈不上解其中滋味。

  第一次知道红楼是四大名著之首时,心中犹豫片刻——不解其有何资质能被称首,但也没有任何质疑之念头。红楼似一深不见底之潭水,人人可见,人人可品,至于了解之深浅,所见之奥秘,因人而异。

  如今,我算是粗略了解了完整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小说前半部分除了黛玉及甄家的悲惨遭遇外,其余皆是洋洋洒洒的权势之便及尊贵和谐。后半部分读到探春出嫁那一节时,我便管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原应叹息”中,看似高贵无比的元春背负着家族的兴衰使命,忍受着与亲友分离的孤寂,身处的是不得不独自面对权势纷争的险恶情境。迎春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最后却落得个替父还债,委身嫁人的下场,这样一朵恬静的春花被残忍折枝,却也无处伸张,只能在无尽的苦痛中郁郁而终。探春聪慧能干,纯真率直,在王熙凤因病放权时积极改革,欲使贾府如活水般运转起来,可在那个男儿无能的环境中,她哪有时间哪有机会一展身手呢,最后还不是被权势利用,就那样被随便拿来赠予强兵以求和解,不知等待她的是多少悲苦与折磨。探春远嫁当日,只有平时咋咋呼呼的生母赵姨娘泪流满面,这或许就是作为探春生母的小人赵姨娘的唯一善意,也是探春命途中该有的唯一牵挂吧。惜春,不问世事,一心只求清净,想要逃避那个纷繁杂乱的环境,但生于其中,长于其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清净,最后贾家衰败,惜春流落街头,以化缘为生,算是完全解脱了,可能偶尔想起贾府的'种种,但落叶飘零,风过无痕,静静地平凡地活着,所到之处未尝不是片净土。

  四春及红楼中的其他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被上天赋予生动美妙的灵魂来到世上,但无论当权者,还是小姐、丫鬟,命运皆由不得自己,她们坚强悲壮地开满“大地”,任凭风吹雨打,除宝玉外无人怜惜,最终无奈凋零,鲜嫩的残瓣随泥淖深陷渠沟。“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的映射晴雯是芙蓉花仙,清纯明媚,而前世为绛珠仙子的黛玉似能掌管万花或为万花之命叹息,所以才有“葬花”一举。之前黛玉因无法确定宝玉是否为知己而以泪洗面,后面宝玉受命在外,众花渐渐凋零,黛玉哭的是心疼,是牵挂,是悲伤,是无奈,是惋惜,是无助......

  众女子中,除了机敏聪慧、纯真善良、主动追求幸福的小红,也只有宝钗和袭人似乎有一个好一些的结局,但仔细一想,名利为重、处事圆滑、八面玲珑的她们,在那万物皆散的时候,素来怜惜女子的宝玉都没能深情地望她们一眼,这其实是再寒心不过的了,她们属于尘世,也能存活于尘世,无关清洁。

  湘云,黛玉的反面。对于不尽人意的世事,我们要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么委曲求全,以乐观求一生机,电视剧版湘云的结局刚好证明了这一点,家族衰败,她不得不用仅有的乐观委身于钱权风月之地,此时的湘云肉身虽在,但灵魂却不复当初,空持一具躯壳在尘世中摸爬滚打,人静时再默默拭泪。这何尝不是映射着我们?想跟爱的人平淡清净地生活,想以琴棋书画为伴,却不得不追求钱财物质,权利名誉,攀比、心机、虚荣渗透了生活,这是乐观?!

  对于小说中的男人,我实在不愿为它们任何一人敲写一字,人类所有的恶习,人性所有的弱点都在它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中红消香断无人怜,但在理想世界中,我们可以努力一点,赏习黛玉的才华,怜惜善良可爱的人,待到飘零那日,做到无所谓风向,不叹息过往,足矣。

红楼梦读后感13

  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去世,勾起了很多人人对红楼的回忆,看着那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经典镜头的回放,忽然有了重读红楼的冲动!

  翻开那读了很多遍的书,那熟悉而温馨的感觉迎面扑来。快速略过,只为回顾那黛玉的诸多片段。说起黛玉,很多时候总是和宝钗放在一起的!

  记得有位文人曾说:林黛玉是曹雪芹为我们创造的一朵花,一朵让人怜爱但不敢靠前,更不敢采摘的美丽的花。的确,黛玉为人略显清高,不愿多与人交流,这也许就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之一。但黛玉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有着真性情,并且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女子。

  黛玉敏感,心思纤细。无怪别人认为她小性儿,爱刻薄人。宝钗曾笑说,她这张嘴,让人爱又不是,不爱又不是。我以为,这正是黛玉之真性情,不假掩饰。

  她易落泪,因为她敏感脆弱的心,且真真是水做的.骨肉。她爱恼,偏恼时多与宝玉有关。黛玉乃真情情之人,只有宝玉能深深牵动她的心弦。别人看来的小事,在她心里也会引起颤动。黛玉的刻薄,我看来并无恶意。确实是心里所想,并无遮掩。这样使人觉得黛玉的形象更为活泼,真实。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迎奉、拍马屁与她是绝缘的。然而,宝钗与之截然不同。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一位善解人意、温柔承顺的姑娘,可以说是男子们追求的所谓的淑女的典范。确实,在“红楼女儿”中,她确实做到了“人情达练即文章”。在为人处世上,她尽力揣度迎奉,可以说是恰倒好处,得体非常。论诗才,在众姐妹中除黛玉无人能及,但元春省亲的时,她却道出了“睿藻仙才盈才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我想,这已经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拍马屁”了;对地位与其平行者,她用的是收买和拉拢,即便是不赞成他人的观点,也决不与人争执,就连黛玉也觉得她是个好姐姐;对下人,则是施以小惠,她就是用这一办法收服袭人的。宝钗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见人爱可以说是用屈从、迎奉、拍马屁换来的,而黛玉之所以不受欢迎,其根本也在这里,不懂得“适时迎奉”。但是,像宝钗这样崇尚和实践练达人情的人物,在性格上常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冷酷。比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受了王夫人的侮辱,含愤投井自尽了,本来这就是王夫人的过失,王夫人自己都觉得有愧,但宝钗却说金钏是贪玩失足落井而亡的,可谓是冷酷至极。“泼皮破落户”王熙凤一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点出了宝钗处事的真实写照。

  在对待宝玉的感情表现上,两者也是有很的细微的差别,也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宝钗当时是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那种规范为人处世的,她竭力想争取做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这就是她的性格,在感情上她必然是深藏不露的。而黛玉对宝玉的爱就不同,爱的真诚,直白。这也是她性格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宝玉挨打之后的那段情节。宝钗是趁着白天众人都看的到的时候,托着一味药丸,急急忙忙地去探望宝玉,这里的药丸用了“托”字,药丸不比排球、篮球、它小的很,用得着“托”吗?与其说,她送药,还不如说她更想做表面文章。反观黛玉,她是最后才去看宝玉的,她来得晚,来的时候眼睛是肿的,像桃子一样。所以从内心角度出发,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并不像宝钗所表现的,浮面上的那种,可以说她是全身心地喜欢宝玉。她喜欢的是宝玉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身份。她从不曾要求宝玉去改变什么,尤其是对名利的追求。根据当时的形势,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如宝玉一样生长在官宦之家的公子,求个一官半职是无可厚非的,他身边疼爱他的人都抱有这样的期望,惟独黛玉没有。她爱宝玉,仅仅是起,别无他求,这也正是一个女子最纯真的感情。宝钗相对而言就有诸多的不同了,就她的性格而言,她选择宝玉,更多可能是顺从,对封建礼教的顺从,对周围环境的顺从。

  就个人而言,我更偏爱黛玉,伤感,敏感却也真实,细腻!

红楼梦读后感14

  “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农村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中一个大群体,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产物。在新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很响亮的名词是“三维教育”,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可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所谓的剩余劳动力都挤进城里务工,老人和孩子被留守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难度是很大的。然而也有个别家长并没有不得已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意负责任,缺席了孩子的成长。《红楼梦》中的贾敬就是这样一位家长。

  贾敬是宁国府的长房长孙,他应该享有世袭爵位,可他既不愿意担族长重任,也不愿意教育子女,就连世袭爵位也传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却一心向道炼丹去了。

  在母亲早逝,父亲出家的原生态家庭中,贾珍和贾惜春的成长过程都是畸形的。在他们俩的生活中,贾敬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缺席者。没有他的教育和引导,贾珍一味追求享乐,丝毫不顾及承担的家国重任和做人的道德底线。他奢靡无度、荒淫无道,在膏粱锦绣中,过着极其纸碎金迷的生活;没有他的疼爱和呵护,贾惜春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少女该有的天真烂漫,变得冷漠和孤独。

  常言说,父亲的三观,决定着孩子的品行和人格,有贾敬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贾珍的品行和人格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他的品行和人格又影响了儿子贾蓉。贾蓉在贾珍面前唯唯诺诺,但是在伦理道德中却与父亲如出一辙,他们不仅仅败坏了宁国府的伦理纲常,而且还带坏了整个贾府的风气。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贾惜春更是缺少父亲的关爱。按理说,惜春是宁国府长房嫡出的千金,应该比元春在荣国府的地位还要高,但只因缺少父爱,她一点都没有安全感。虽然在贾母的庇护下成长,但“寄人篱下”的身份让她感到自卑,形成了一副孤僻冷漠的样子,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主动参加诗社,也不主动与人交往,只想着出家为尼。

  一个缺失爱的人,是不会去爱别人的,惜春对自己身边的人一点都不维护。在抄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室内被查出了“男人的鞋袜等物”,知道情由后,连王熙凤都不再过问了,可她却不放过。她对旁人的冷漠是对缺失父爱的有力回击。

  感情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父子、父女之间的情感也是这样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可以说是一种情感储蓄,到一定时间,孩子也会还给你,甚至是加倍偿还。同样,父母对孩子爱的缺失,也会换来孩子对父母的冷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也是我们应该记住的。

  贾敬去世后,贾珍虽然给他办了风风光光的丧事,也哭得死去活来,但他绝对不是打心眼里悲伤的,只是做给别人看而已。在父亲丧期,贾敬聚众赌博,又伙同儿子贾蓉与尤氏二姐妹鬼混。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贾敬教育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

  家,应该是一个最温暖的地方;父亲,应该是一个男人最温暖的称呼。而对于贾惜春来说,家就是会拖累她名声的污点。父亲,只是一个陌生的、没有温度的名词。在贾敬去世后,惜春连他的葬礼也没参加。你缺席我的成长,我就缺席你的老去。假如贾敬尽一点点父亲的责任,给儿女一点点的`疼惜的话,贾珍不至于如此不堪,惜春不至于如此冷漠无情。

  “养不教父之过”,贾敬一点都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滋养,看不到可以学习的榜样,只能我行我素,在茫茫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糊里糊涂,没有章法。

  父母的爱,是原生态的,是一个孩子不应该缺失的。谁剥夺了他的父爱和母爱,就是扼杀了他该有的被爱的权利,一个连被爱的权利都没有的人,是很难承担起爱人的义务的。希望每位父母,一定要爱孩子,让孩子在爱中长大,受到爱的滋养,他的人生才会是健全的。

红楼梦读后感15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语10-20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8

红楼梦读后感09-02

红楼梦读后感08-19

红楼梦读后感08-19

红楼梦读后感08-19

红楼梦读后感08-19

红楼梦读后感08-19

红楼梦读后感08-19

红楼梦读后感08-1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