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6-27 14:35:42 红楼梦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人人皆知,书中的人物林戴玉、贾宝玉也是家喻户晓,因为人们对这本书太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在大众中也就形成了固有的形象,加之研究的学者众多,又把它解剖的支离破散,归纳的系统有序,每一个细节都能推究出个一二三来,所以书中内容似乎已经变得透明、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的个体读者,读《红楼梦》就像读其他书一样,对味口了才愿意看。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号去的,当时还在上学,对书中描写的诸多景物及人物事件,如同嚼蜡,但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若问收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能把它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当时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与生活更贴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是因为读外国人写的书,写作的风格迥异,后来读腻烦了,想换换口味,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于是乎又想到了《红楼梦》,这次读了几页,觉得有些韵味,值得品味,而且节奏较慢,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像是一个修炼千年的道士,心中自有定数,也像极了中国的.繁琐礼节,按照规矩来,不可着急越礼。但后来读到后面的章节,有些坚持不住了,越读越无味,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又不忍放弃,最后还是挣扎着读完了,因为书的内容太多,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被书中的人物搅得晕头转向。

  有人读书是很认真的,会事前了解一些人物线索,然后再读,而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摸过书来,二话不说就从头读起来,进去的快,出来的也快,粗粗的过一遍,分不清人物层次,只是对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仔细的看看,其他的也不管不顾了。即便是读了几遍的《红楼梦》,还是看完就忘,只记得里面的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各色人物俱全,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均是些日常小事,‘妇人之口舌是非、各种人情往来、弄在一处作诗弄词’,从小处着手,略略引出些大人物、大事情,但也只是稍稍带过,多是褒奖之词,写的非常谨慎。这本书在细小处下足了功夫‘主子招妻纳妾、下人勾心斗角挑拨事非、姑娘们作诗词附风雅、庆生过寿看大’,再写写外围的穷苦人家如何过活,诸多种种。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密如网的描写,观遍世间百态,虽然是细小事物,但仔细的推敲,写的是当时的民生百姓与达官贵人的生活常态,以荣华富贵为描写的主线,映衬了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

  但富贵一时,不可能一世,终究曲终人散,方梦醒,作为生活在富贵窝中的主子,怎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茖,大悲大喜,最终在红尘中颠沛流离,循入空门。读书像控掘宝藏一样,找到一本好书难,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找到了,读一遍不开窍,读二遍还懵懂,读三遍才体会些许滋味,再多读几遍,就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的发现些古董,甚至还闪闪发光,引人无限遐想,书中所讲与心中所想能够结合在一起,才觉得值得。

读《红楼梦》有感2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包罗万象。

  在前几回中,充分的为下文埋好伏笔,构思巧妙,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把贾府的状况巧妙的展现给了读者。再者,又通过贾雨村的“葫芦案”,把贾,史,王,薛的四家族引出又为本书的情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中,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更明显的突出了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将贾府的建筑群,陈设,仆人介绍的相当细致,写出了封建社会下的森严的等级和烦琐的'礼仪。黛玉年龄虽小,但为人处事是相当的灵巧,在未进贾府的路上,心里就暗自考虑到各个方面,自律不谓不严。在礼仪方面,林黛玉也是心知度明。在中国传统上,座位是非常讲究的,在王熙凤拉着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下时,黛玉十分推让,可见她的相当“知书”。

  在贾宝玉看见林黛玉时,又从宝玉目中描写了黛玉,直画一美人图。

  在写王熙凤出场时,也是巧妙之极,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真可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描写,也同时确立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

  贾母对王熙凤的嘲弄,也是得宠的标志。王熙凤同时也是相当会求宠。再询问林时,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显出了王的急脾气,是关心也是走过场而已,在老祖宗贾母面前,可以连珠炮般的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并且通过关心别人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及责任性。突出了王的玲珑,过于聪明,对下面的故事情节作好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当贾宝玉问林黛玉是否有玉时的变态描写,不但注意人物的常态,又在贾母的哄骗下,宝玉的病态来得突兀,去的业便宜,也是虎头蛇脑的特征,也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一回,我认为在本书中是相当的重要,也是十分精彩的一回,向人们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耐人寻味,同时也十分巧妙,得当。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也是古典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这本书前面大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是由清代曹雪芹完成的,可惜这部书还没有写完,曹雪芹的生命就在贫困潦倒之中画上了一个句号。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心灵品尝了一场知识的盛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灵魂进行了一场秘密的旅行。而有多少人有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没有读完过一本书了呢?如果想要领略古典文化的.独特韵味,那明清小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如果要再现明清小说的鼎盛时期,那么红楼梦便是不二选择。

  我最佩服《红楼梦》的也是本书经典的人物刻画,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在曹雪芹的笔下却是那样的经典传神,以至于后世很多的书籍影视甚至是平时的聊天,都经常引用小说里面的人物。说到红楼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出身富贵,可怜无助体弱多病、寄居贾府的林黛玉,那个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女子。林黛玉的生活经历使她比较任性,并且以犀利的语言揭露周围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因而被周围人看做刻薄,小心眼儿。林黛玉在贾府因为和贾宝玉朝夕相处心意相通,而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但由于她不合时宜的执着,使得王夫人等人心生不满,从而选择了合乎封建大家庭利益和礼教的薛宝钗。最后,林黛玉因这段感情而身患重疾,郁郁而终。尽管《红楼梦》的结局是悲伤的,尽管执着的女孩黛玉最终还是没有收获幸福,但这部书仍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实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书。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都市丛林中,在忙乱中,我们似乎忽略了注意、阅读好书,希望大家可以一品红楼韵味,停下繁忙的脚步,走进大观园的世界。

读《红楼梦》有感5

  《枉凝眉》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她与宝玉相爱,却只留下凄苦。本是两对打不散鸳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是天不由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人缘不好,却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所有人都离她远去,不愿搭理她。由此,命运的天平加速倾斜,倾向了城府颇深的薛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使宝玉与黛玉二人错失挚爱。黛玉含泪而终,含恨而去,而宝玉也变得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

  黛玉的`惨剧,正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舆论导致的,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伤怀的人物,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还有更多的古代女子和黛玉一样饱受折磨,在苦难中挣扎。”曹雪芹是否也将自己的痛苦寄托在“黛玉”的身上呢?这只是猜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书架上这本《红楼梦》,直到我十岁这年,才被我重视起来。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书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书中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拜访,她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老太太,凤姐等人都想看她的笑话,便在饭桌上捉弄刘姥姥,引得她说出了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当时饭桌上的人笑成了一片,这里作者对于各人的笑的描写极为精彩细致,读到这里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成为了大观园中的一员,与书中众人一起笑作一团。

  在我刚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只有贾府的繁荣与富贵,但当我读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凤姐儿,对她说的那一番话时,才恍然大悟。秦氏劝凤姐为将来贾府的败落做好准备,重建学舍与祭堂,要有一定的供给。只可惜日理万机的'凤姐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贾府仍然只顾着享受眼前的富贵,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为将来做好了准备,以至于贾府被查抄的时候,众人只有惊慌失措,掩面而泣。

  古人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件事物的极致状态是难以永远维系的。贾府就是这样,“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从极度的繁荣走向了衰败,凤姐等人是依靠了刘姥姥的接济才勉强活下去。倘若当初凤姐重视了秦可卿的告诫,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繁华的时候拒绝铺张奢侈的生活,主张勤俭持家,那么贾府的男女老少也不至于沦落到流离失所,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地步了吧!

读《红楼梦》有感7

  四大名著想必是孺妇皆知,四部佳作各有千秋,而我却认为,《红楼梦》最为引人注目。她不似《水浒》,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行侠仗义、报仇雪恨之心;也不似《三国》,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更不似《西游记》那样,写求取佛经、历尽磨难之事,斩妖除魔、伸张正义之心。她犹如一个“新新人类”,竟是描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特别是以妙龄少女为核心所展开的故事画卷,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封建社会是没有人权的,特别是在末期,更是不把人当人看,而女性的地位,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上,在战况危急之时,围城之中,没有粮食,便将城中的女人全捉来吃,这样的事情多次出现在史书上,还不是野史,而是辉煌的正史!而就在这样的社会,就出现了这样一本书,书中的女性,个个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想法主见,有自己特殊的行止见识,好像现今“女强人”的先祖,并且,还有一个七尺男儿说出了“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怎能不谓之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再来看看写出这本看似“叛逆”的书的作者,他就是“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多都是来源于他年少时的笑声与泪水。我曾经看过一段文字,曹雪芹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让天下后世人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泯灭其也”。他也曾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听,这不正是当初宝玉在那些女子前,自惭形秽,以“浊玉”自称的原型么?不难看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兼“进化级”了。

  宝玉,如同是封建社会孕育出的“新人”胚胎,显然与那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开始时,这个问题就显露出来,在他年幼抓周时,一把就抓个脂粉钗环,让贾政当机立断,他将来不过是个酒色之徒,从此对宝玉只有蔑视与不屑。而宝玉,从小,就与丫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更是鉴证“酒色之徒”这个称谓。他除了对贾母和王夫人等的'亲人之爱,对身边的每一位女子都喜欢着,尊敬着,举止也亲密无间,但没有半分逾越。也难怪,鲁迅也称之“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当然《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其中女子多得眼花缭乱。她们,汇聚在大观园中,就像个小小的女儿国。这些女孩儿,都容貌俊秀,浑身散发着青春的纯洁气息。她们虽说是大家闺秀,却不似自古以来的女儿一般:在家中,对父母唯命是从,出家后,以“三从四德”为毕生目标。她们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书中有两个重要人。一是林黛玉,二是薛宝钗。命运将她们俩与宝玉紧紧相连。面对黛玉,宝玉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黛玉懂得他这个“新新人类”的思想,两人同枕一个枕头,躺在床上说着悄悄话,对男女有别之类的世俗视而不见,显然是两个趣味相同的人儿。而对宝钗,宝玉是相敬相爱,但心里总有隔膜,宝钗处事是圆滑的,比黛玉得人心多了,可正是她对任何人都那样温和,就越发让人无法走向她的内心。可贾母她们也发觉宝钗是当妻子的最佳人选,毕竟黛玉那温顺下隐藏的叛逆让长辈们不安,正是如此,故事终于走向了最后……

读《红楼梦》有感8

  我有一偶像,极美。芳名——林黛玉。

  美在诗意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不错,她如花般温柔,似柳般多情。她不仅眉宇间流露出缕缕诗意,还实为大观园中的一名文人骚客。世上唯有她会怜葬花泣残红;世上有唯有她会才思敏捷咏秋菊。如若她没有奇思妙想,又怎么会吟诵出“偷来梨芯三分白,借得梅花一魂”的诗句?如若她不傲立于芸芸众生,又怎能吟出“孤标傲世偕谁赢,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歌赋?呵,好一诗意女子,好一林黛玉!

  美在聪慧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林黛玉不为是聪慧的,她初入贾府,时时留意,处处提防,步步为营,生恐羊入虎口。她将贾府的'一切明枪暗箭都看在眼中,却从不纠缠于是是非非,勾心斗角之中。实为聪慧。在贾宝玉抱病而卧的那一段。她见向来深谙世故的凤姐,迟迟未来探望,心中不由得诧异,但想了想就释然了:凤姐留了个的心,怕是不肯私下帮忙,为了让贾母、王夫人等人瞧见,便少不了要打个“花胡哨”。果不其然,凤姐就带着一大班人蜂拥而来,围住宝玉嘘寒问暖,林黛玉在一旁乖顺的瞧着,不吱声。她向来爱憎分明,她可以含笑为赵姨娘让坐,却断然不会如薛宝钗一般曲意逢迎他人。呵,好一聪慧女子,好一林黛玉!

  美在真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花雨”林黛玉不为实真性情,她的性格中有一种独有的清高和冷漠,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对世俗不屑一顾,这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面对扑面而来的流言蜚语,也如同掸去肩上积雪般轻描淡写毫不在意,也唯有她可以在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遐讳;她不喜巧言令色,总是言随心至。呵,好一真情女子,好一林黛玉!

  我崇拜林黛玉,她不仅生得容貌清丽,还兼有诗才,冰清玉洁。实在为我的偶像!

读《红楼梦》有感9

  缘起缘灭,终究痴梦一场。拾笔挥毫泼墨,满纸荒唐言,谁能道尽三千红楼泪?

  ——题记

  小时候,看《红楼梦》实在不解其中味道,总熬不过八十回,只觉着其中各个人物都开始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只草草翻阅,当作是过眼云烟罢了,可又着实弃之可惜。于是乎,隔着一段时间重新翻看一遍已成为习惯,不同的是,随着岁月的积淀,每次影响都稍有不同。如今,终究迎来了石破天惊、百感交集的一刻,便拾笔记下。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曾在她的文章中对《红楼梦》留下如此评价。的确,红楼梦的未完是世人的一大遗憾。但也正是因为红楼的未完,才给予世人对后四十回的想象空间,才使得这本巅峰巨著凝聚了人们对红楼的遐思以及续写者的心血。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由曹雪芹著写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它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它章回曲折,字字珠玑,无须我拙劣地形容,只凭它那“红楼梦”端庄娟丽,韵味悠长的三个大字,就已经让人品味到古典小说的巅峰魅力。它以荣国府的日常起居为中心,宝玉黛玉缠绵悱恻的爱情为主线,记录了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由鼎盛走向衰败的历史,实则隐晦地表现了封建社会已经穷途末路,即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一纸红楼包含了太多,我伤感于宝黛二人的凄婉爱情,嗟叹与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沉湎于白云苍狗般的世事无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百年前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面对今生残酷的命运、冷漠的人性,终究逃不出宿命的掌控。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一幅绝美的画,他们对诗寻欢、互诉衷肠,他们之间不需要什么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他们可以互相触碰心底最柔软、也最脆弱的地方。他们的爱情已然超脱世间情为何物,可混沌红尘仍旧容不下这对璧人儿,就在宝玉大婚的`那天,黛玉独守空阁,卧病在床,独自一人走向生命的尽头,花谢花飞,了断尘缘。那一刻,宝黛二人阴阳相隔,仿佛一世那么遥远;那一刻,红楼注定是个彻头彻尾悲剧。

  有人说,薛宝钗城府颇深、笼络人心,王熙凤狠心毒辣、两面三刀,在我看来,无论是宝钗的冷暖自知、心深似海,还是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玩弄权术,都只是想逃避生活的无奈与遗憾,即使命运薄如蝉翼,都要奋力一拼,就算不择手段、殃及他人,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曾经拼搏过,不留遗憾。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个个栩栩如生,描摹出一幅为世事所困的众生相。一个家族的灭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一种时代的完结。能写出如此雄伟巨著的人想必是个天才。然而,曹雪芹的天资并不似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雅典娜,出生便全身铠甲,天赋异禀,从父王天神的眉宇间跳出来。他的天才,是经历生活磨炼后的一种睿智,正是这种对社会的洞察力与创作力,造就了流芳百世曹雪芹,造就了这部比作者本身还要名扬四海的《红楼梦》。

  毕竟,这些只是我一个少年拙劣的见解罢了,我不是雪芹的知己,我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个残酷的时代,我也只凭张张油墨纸推测出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或许,我根本就不懂那些为人处世之道,只希冀着自己能够处变不惊,敢爱敢恨,在这或美好、或无情的时代,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怀揣着自己的态度,怀揣着自己的灵魂和那份未完的红楼之梦……

读《红楼梦》有感10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唯一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也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嫁给孙绍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读《红楼梦》有感11

  书,是人类通往成功的道路;书,是清新的风,吹散我们心中的忧愁;书,是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是最美好的!

  我是一个不常看书的人,但是只要我发现一本感兴趣的书,它就“完”了,我一定会把它“吃干抹净”。这不我找到了一本好书,这书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这本书自从二年级就摆放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这本书,我才从书架上拿下了满是灰尘的它,只见书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灰,要是灰再厚一点连书上的`“红楼梦”三个字都看不到了,我吹了吹书上的灰,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红楼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插图。哦!原来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啊!我认真的看着,可是脑子里连他们的名字也记不住,我干脆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画一个人物关系结构图,果然,有了这幅图了解内容就简单多了。

  我渐渐沉浸在书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林黛玉,学着她的语气说话,那声音娇滴滴的,我听的都头皮发麻,但是不能太有意思!后来,妈妈发现了我只看书,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就每天放学后在家门口等着我乖乖的把书上交后再去写作业。但妈妈还是机灵不过我,后来我每天放学后就急忙狂奔回家,给妈妈来一个出其不意,放下书包拿出书就冲进厕所,一呆就是半个多小时,每次妈妈都会敲敲厕所的门提醒我快出来,有一次甚至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掉进茅坑里了?”我听见了,面上很糗,只得从厕所出来。

  这时候,妈妈跟我说每天下午我作业写完就可以看书,我高兴极了每天下午赶紧写完就抱起书来看。妈妈告诉我,看书要手里拿着笔,看到好词好句,重点句子要画出来。按照妈妈的方法,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这似乎是我看书的证明。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最可怜的不过是迎春了,爹不疼娘不爱,丈夫还对她家庭暴力,性格逆来顺受,但她也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她而努力奋斗,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她一直在努力也在一直被抛弃着。

  看了这本书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当时黑暗社会的腐败,让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这惊人的变化使我震惊。

  《红楼梦》不只是一部文学著作,它还是一部沉重的历史,记载了人间悲欢离合。

读《红楼梦》有感12

  在暑期我读了一本有奖征文,这本书的书名叫《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写的,我觉得内容很精彩。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有:林如海、林黛玉、贾宝玉、贾母、薛宝钗、李纨、王熙凤、贾赦、贾政、王夫人、邢夫人、雪雁、紫鹃、贾琏和晴雯等等。书上写着贾宝玉有时候疯疯傻傻,林黛玉非常美丽娇艳。

  我感觉里面的薛宝钗有时候笑哈哈的,有时候悲天抢地的哭。林黛玉的贾母非常疼她,但是比起贾宝玉还是更疼贾宝玉,贾政和贾赦是一对好兄弟。里有一篇文章就是伤了姐妹的感情,就是紫鹃和林黛玉的'故事,紫鹃在外面绣花,宝玉看见了就问:“紫鹃,林妹妹的病可好了?”紫鹃说:“林妹妹是吃燕窝好的,可是明年回家就吃不到燕窝了。”宝玉说:“林妹妹能回那个家?”紫鹃说:“林妹妹当然回林家。”宝玉听了一下子傻了,晴雯找到宝玉,晴雯看见宝玉脸色不对,就把宝玉送到怡红院,贾母看见宝玉脸色不好,叫紫鹃过来,林黛玉听说宝玉傻了,就责怪紫鹃,林黛玉和紫鹃伤了感情,紫鹃解释清楚了,又和林黛玉和好了。

  这篇文章说了不能为一件小事伤了姐妹之情。

读《红楼梦》有感13

  “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农村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中一个大群体,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产物。在新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很响亮的名词是“三维教育”,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可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所谓的剩余劳动力都挤进城里务工,老人和孩子被留守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难度是很大的。然而也有个别家长并没有不得已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意负责任,缺席了孩子的成长。《红楼梦》中的贾敬就是这样一位家长。

  贾敬是宁国府的长房长孙,他应该享有世袭爵位,可他既不愿意担族长重任,也不愿意教育子女,就连世袭爵位也传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却一心向道炼丹去了。

  在母亲早逝,父亲出家的原生态家庭中,贾珍和贾惜春的成长过程都是畸形的。在他们俩的生活中,贾敬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缺席者。没有他的教育和引导,贾珍一味追求享乐,丝毫不顾及承担的家国重任和做人的道德底线。他奢靡无度、荒淫无道,在膏粱锦绣中,过着极其纸碎金迷的生活;没有他的疼爱和呵护,贾惜春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少女该有的天真烂漫,变得冷漠和孤独。

  常言说,父亲的三观,决定着孩子的品行和人格,有贾敬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贾珍的品行和人格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他的品行和人格又影响了儿子贾蓉。贾蓉在贾珍面前唯唯诺诺,但是在伦理道德中却与父亲如出一辙,他们不仅仅败坏了宁国府的`伦理纲常,而且还带坏了整个贾府的风气。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贾惜春更是缺少父亲的关爱。按理说,惜春是宁国府长房嫡出的千金,应该比元春在荣国府的地位还要高,但只因缺少父爱,她一点都没有安全感。虽然在贾母的庇护下成长,但“寄人篱下”的身份让她感到自卑,形成了一副孤僻冷漠的样子,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主动参加诗社,也不主动与人交往,只想着出家为尼。

  一个缺失爱的人,是不会去爱别人的,惜春对自己身边的人一点都不维护。在抄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室内被查出了“男人的鞋袜等物”,知道情由后,连王熙凤都不再过问了,可她却不放过。她对旁人的冷漠是对缺失父爱的有力回击。

  感情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父子、父女之间的情感也是这样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可以说是一种情感储蓄,到一定时间,孩子也会还给你,甚至是加倍偿还。同样,父母对孩子爱的缺失,也会换来孩子对父母的冷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也是我们应该记住的。

  贾敬去世后,贾珍虽然给他办了风风光光的丧事,也哭得死去活来,但他绝对不是打心眼里悲伤的,只是做给别人看而已。在父亲丧期,贾敬聚众赌博,又伙同儿子贾蓉与尤氏二姐妹鬼混。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贾敬教育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

  家,应该是一个最温暖的地方;父亲,应该是一个男人最温暖的称呼。而对于贾惜春来说,家就是会拖累她名声的污点。父亲,只是一个陌生的、没有温度的名词。在贾敬去世后,惜春连他的葬礼也没参加。你缺席我的成长,我就缺席你的老去。假如贾敬尽一点点父亲的责任,给儿女一点点的疼惜的话,贾珍不至于如此不堪,惜春不至于如此冷漠无情。

  “养不教父之过”,贾敬一点都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滋养,看不到可以学习的榜样,只能我行我素,在茫茫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糊里糊涂,没有章法。

  父母的爱,是原生态的,是一个孩子不应该缺失的。谁剥夺了他的父爱和母爱,就是扼杀了他该有的被爱的权利,一个连被爱的权利都没有的人,是很难承担起爱人的义务的。希望每位父母,一定要爱孩子,让孩子在爱中长大,受到爱的滋养,他的人生才会是健全的。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的第七十二回写到了丫鬟鸳鸯和平儿的密谈,王熙凤没了精气神,并猜测她得了“血山崩”,这也预示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

  书中人物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人公宝玉和黛玉,而是世故圆滑,口齿伶俐的“凤辣子”——王熙凤。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因为贾府规矩严而处处小心行事,但王熙凤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于自己的举止毫不在意,性格张狂而不失礼。书中对她的衣着描写也极为详细,开场便是荣华富贵的样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细致到发簪,发钗,玉佩等配饰,有形有色,“螭璎”、“银鼠”、“朝阳五凤”和“百蝶”等直接写出了形,而“豆绿”、“大红”、“石青”、“翡翠”具体的表现了颜色深浅,在短短的几个词组中,不得不令人佩服曹雪芹炉火纯青的写作水平,以及随后描写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粉面”和“丹唇”清晰简练地刻画了一张美人脸,正如《诗经》中的“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神妃仙子”就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凤姐虽在黛玉初来贾府时迟迎,仅用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挽回了尴尬的局面,紧接着又夸黛玉像贾母嫡亲的孙女,这也顺带连迎春姐妹们也一起夸了,更是顺承着贾母,讨贾母的欢心。口齿伶俐,世故圆滑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也没忘记黛玉的母亲病故的事实,转念为伤心,但是贾母一怪她,她又马上转悲为喜,反应十分机警,就像为了贾母演出来的,在悲与喜之间来回转换,见风使舵,游刃有余。

  所以她年纪轻轻便做了贾府的掌权人,打点着贾府的上下,接手宁国府之后,凤姐命仆人们集合时,给他们一个个定了职责,但是有仆人迎送亲友来迟了,凤姐命人拖他出去打二十棍子并革了他一个月的钱粮,由此可知凤姐的严苛,也知道了凤姐能够有条不紊的办成大事。

  当刘姥姥作为只是祖上认了亲,一个毫无血缘关系,又不常来拜访的亲戚,说道有难处时,支支吾吾的,凤姐就毫不犹豫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外加一串钱,出手阔绰表现了她的好体面,同时她也精通人情世故,展现了贾府身为大户人家的风度与经济实力,为贾府做足了门面。

  刘姥姥再进大观园,刘姥姥与凤姐一群人在互相用花打扮时,凤姐往不知情的刘姥姥头上插上一堆的花,又在吃早饭时与鸳鸯把刘姥姥的筷子换成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还教刘姥姥说调侃自己的话,又诈她说小巧的“鸡蛋”(鸽子蛋)是一两银子一个。凤姐对刘姥姥多次捉弄,只为了拿她来取笑,但用过饭之后就对刘姥姥说:“你别多心,刚才不过大家取笑儿。”就解开了凤姐与刘姥姥的误会,所以凤姐也是个善于交际的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出自宋朝戴复古《寄兴》,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她精明一世,却过分算计。

  自从凤姐知道丈夫贾琏在外偷娶尤二姐,凤姐就心生妒忌的苗头,接到家里来之后,尤二姐需要的头油不给,贾琏外出不在,凤姐就设计使尤二姐曾取消订婚的事情闹大,散布谣言,贾府上下对尤二姐颇有偏见,凤姐还不满足,尤二姐原本已经有了身孕,凤姐还对她撒泼,不过令凤姐没想到的是,贾琏又娶了秋桐,但是就算尤二姐与秋桐联合起来反对凤姐,又有谁能敌的.过权高位重,口蜜腹剑的二奶奶,于是凤姐又心生歹意,要借刀杀人,借庸医胡君荣之手谋尤二姐腹中胎儿的性命,先前晴雯就被这个庸医害死了,凤姐是府中掌事的,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随后凤姐为了洗清在这件事上的嫌疑,就故作贤惠的样子骗取了贾琏和众人的称赞,承诺如果尤二姐再得一子就吃长斋念佛,但是王熙凤是坚决不会善罢甘休,又教唆秋桐去气尤二姐,尤二姐想不开吞金自杀。

  这一切都是王熙凤从中作梗,谁能想到有着精明头脑的凤姐竟是这样的蛇蝎心肠,再后来的林黛玉病危,凤姐对贾母的一番言辞,更是让贾母的重心放在王熙凤有意撮合的宝玉和宝钗的婚事那,黛玉的病情也因此加重,就连黛玉世逝时,府中的人大多都在欢喜,并认为給宝玉娶妻能“冲喜”,在这其间,凤姐等人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说明封建礼教对她们思想的残害之深。

  书中对王熙凤的判词本就预示了她的结局:“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在一片冰山上的雌凤,显得凤姐岌岌可危,若冰雪消融,贾府落没时,第一个受害者便是王熙凤,秦可卿夜半托梦,告诉了王熙凤贾府落没时的一条出路,但王熙凤在梦醒后完全不记得,将之抛至九霄云端,她死后自然没有人知道此事,但是不管有没有王熙凤的补救,贾府也必然灭亡,虽然她将贾府打理的井井有条,但终究只是图个体面。

  宁国府被查抄时,凤姐的重利盘剥的事情也就此败露,又被查到了贾府账上不仅没有一个子,还是亏空的,此时凤姐知道在贾琏心中的形象轰然倒塌后,便开始哭泣,自己认为的精明,大度,不过是玩弄权术,利益熏心,好面子,如今颜面扫地,众叛亲离,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也知道贾府将要落没,便把自己的女儿巧儿姐托付给再次前来的刘姥姥。

  赫赫有名的凤辣子便带着自己的一世风光和闯下的祸悲惨地谢幕了,黯然地走下人生的舞台。

读《红楼梦》有感15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01-01

读《红楼梦》有感05-27

读红楼梦有感06-05

读《红楼梦》有感【荐】06-26

【荐】读红楼梦有感02-09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02-11

读红楼梦有感【精】02-07

【热】读红楼梦有感02-08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2-1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