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史部>史记>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时间:2023-08-03 17:58:24 史记 我要投稿

史记读后感[精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读后感[精选]

史记读后感1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这样,史记塑造了一个一个的经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汉高祖刘邦,春秋首霸齐桓公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后汉书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卧薪尝胆,这是卧薪尝胆的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个意思是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

  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卧薪尝胆了20年终于把吴国消灭了,最终,勾践也成为了五霸之一。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刘邦的故事。这篇文章里的人物生动形象,故事活灵活现。所以我很喜欢。

史记读后感2

  《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后感3

  翻开历史的画轴,穿越时空的界线,行走于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在惊叹五彩斑斓的历史之余,禁不住感叹:许多时候,历史给予成功者的,是赞美,而留给失败者的,只有批评与嘲讽。

  也许这是历史的一个通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上的“史记”,多数都是由某一时期的胜利者所抒写,所以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也不为过之。

  可是,无论历史的评价如何,每个历史的观望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它不会被历史同化,它是自我精神的一种见证。正如我一直深深地坚信着,项王并非是一个卑微的失败者,而是一个完美的失败英雄。

  项王有情,也许他并不像一个真正的霸主,因为他的感性,总会超出他的理性。他可以一直深深地钟爱着虞姬至死不渝,于是便有《霸王别姬》的绝唱经久不衰,悲得令人泣下,壮得令人击节;才有公元前202年那个苍凉的秋夜:一弯冷月如钩,残月照着凄清的垓下古战场,四面楚歌时,大英雄与大美人作千古诀别的凄美。于是,中国文学殿堂里又多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诗。他可以不拘小节地体恤将士,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在一场本该果断下杀手的宴会上对敌军的一员大将惺惺相惜。不怕千军万马的`他,却害怕愧对江东父老。他的情,让他在帝王之路上从此多了许多的羁绊。

  项王有义。他对于项伯的泄露军情并不责备。也不过多地责备别人的无心之错,这是他的义,是他的灵魂之柱,也便有了世人所谓的“妇人之仁”的骂名。

  项王有勇。他是一员勇者,他的勇把战场上的暴力诠释成了艺术。当四面被诸侯兵重重包围时,他徒步杀死汉兵几百,即使身受重伤,汉军将士也不敢轻易近他。当他看见自己过去的旧将吕马童时,笑着说:你不是我过去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我人头,并赏万户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语罢自刎而死。这是何等地蔑视,这是何等的悲壮!他自杀了,死亡,算什么?死给敌人看,死给朋友看,死给天下人看。这就是勇者——项羽。

  这就是生时轰轰烈烈、死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项羽,一个失败的英雄。

  一个个遗恨的旧渡,曾经的楚河汉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灭了,只有这英雄的故事,还时常令人挂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激励着世人。

史记读后感4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读后感。《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王若琳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史记读后感5

  历史的故事如江河一般滚滚远去,留下的只有那遍地的尘埃......而《史记》,这本资深渺远的书正是记录那故事的范本。

  《史记》一书由司马迁受刑后忍辱负重所创。这本历史著作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写从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之间所有发生过的大事,名事。司马迁用精妙的文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出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他给予农民起义者高度评价和赞赏,对被压迫的下层社会人持同情态度。而且他还把古代生涩难懂的词字转化成当时的'易懂文字,使得《史记》一书更加好看。也就有了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说。

  而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楚霸王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把项羽困于垓下,这时项羽不仅人马少,而且粮食也快没了,于是他想领一队人马杀出包围圈,但是刘邦的势力太大了,杀死一群又来一群,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于是项羽只好退回楚营之处,他的美人虞姬看他烦闷就给他跳舞解闷,于此日定更之时一阵阵西风里突然夹杂着楚歌之音,顿时大惊凄凉起来随口唱起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之后率八百人马如猛虎般杀出重围,但最后无言以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但是我却认为东山再起之时就可面对了,再说江东父老不还帮着你吗?不愁不会再起。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要急于想到将来那不好的事情,哪个人没犯过错,只不过要改而已,只有卧薪尝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还有人必须要有志气,哪怕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不要自暴自弃终归一事无成。

  联系生活实际你是否也有过呢?有一次我作业忘记写了就想到老师的批评,但是我想到主动承认错误,认真补全那或许更好。虽然老师终归骂了我,但是我做的很好最后以圆满的结局结尾。

  《史记》这本无言的老师在冥冥之中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让我鉴往知来。史记犹若一盏明灯,在未来黑暗的道路上为我照亮光明,也如那飘摇风雨中的彩虹,让人拾起希望,又如那轻盈的水珠使得我的心灵之花更好地成长......

史记读后感6

  在世界文坛中,一本本文著的问世,震撼着人们的心,而在中国文坛上,不计其数的名著则令人心潮澎湃。《红楼梦》的悠然动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丽诗句;《亮-剑》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本书是《史记》,虽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却记载了战国、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时期的名人大事,收录了史书、古典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啊!

  《史记》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纪”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饱眼福。《史记》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对《史记》更加崇拜,却还透着一丝伤感: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13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一次在练钢琴曲时,我一时大意擦掉了一个重要的音符,这首曲子要在比赛时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钢琴中一个一个地找,由于是双手搭配,要两个音符同时按下,声音得和谐,我黑键白键一个一个地试,顾不上手指的酸软,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马迁就是我的榜样。终于,一个低音“re”使这一段曲子和谐悦耳,我一阵激动,我把整首曲子和起来弹奏了一遍,与刚开始的大有不同,我兴奋地抹去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想这种笔也是司马迁写完《史记》时露出的笑吧!我体会到了!

  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我仍然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坚信是动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进这些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

史记读后感7

  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后来继承了侯位。在细柳时因治军有方,得到汉文帝赞赏;在吴楚之乱因平叛有功,得到汉景帝封赏。最后却因对赏封的肉不满而大发牢骚被汉景帝判罪饿死。

  评:周亚夫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但他的“情商”令人堪忧。

  首先是在军细柳时,面对御驾,他置之不理,甚至引兵反抗。幸亏汉景帝是位贤德之君,能体贴文武百官,周亚夫才能无罪受赏。不过细想一下,倘若周亚夫是在为高祖戍守,那高祖很可能把他就地正法。周亚夫没有想到:他的侯位是皇帝给的,工资是皇帝给的',皇帝拥有一切任免权。这种时候,略微做出一副军纪严格的样子就行了,装完后,应立即见天子,言辞应尊重、敬畏,如此这般,才能达到:既让天子看到你的忠于职守,又让天子看到你的高情商,一举多得。

  其次,是平吴楚之乱时,周亚夫以梁国为诱饵,吸引吴军,再突袭取胜,此计无妨(本是景帝默许)。只是委屈了梁王,梁王是皇亲国戚,且爵位在侯之上,周亚夫以下犯上,事成后必定引起梁王与皇帝的不满,况且他迟迟不支援与梁王,更是大错特错。倘若当时周亚夫先给梁王讲明:他的用意在不断的为梁王增援,事后再给梁王赔个罪,这事不就过去了吗?但周亚夫得意忘形,因功自居引起了梁王的怀恨,又引起景帝与梁王的君臣不和,恶性循环,周亚夫必定会被双方排挤。

  最后是“病”。同样是生病,张良、司马懿与周亚夫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张良为帮助太子,自己生了病,却帮了太子,让太子欠他一份人情;司马懿生了病,却还发动政变,夺下曹魏政权;但是周亚夫一病,直接失了官位,为什么呢?因为周亚夫不懂得处理君臣关系。君主就像老板,臣子就像员工,员工的工资由老板发,员工的工作与老板关系重大,而周亚夫这位员工,却惹了老板的秘书(即窦太后)与高管(即梁王),秘书与高管都是老板的亲信,而与他们作对无异于和老板作对。当景帝给他吃肉没有切块时,周亚夫不乐意了,那景帝自然不悦:工资都发到你账户还嫌没亲自送到你手上。得寸进尺,狂妄自大这也是周亚夫死亡的原因。

  其实周亚夫也可以避免犯错。当景帝封赏非刘氏诸侯时,如果周亚夫能学习他父亲周勃对吕太后说“分封谁都可以”,懂得看主上脸色行事,而不是用高祖的话反驳,君臣关系便不会被撕裂,他也就不会日后落得惨死的命运。

史记读后感8

  在暑假,我读了许多书,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史记故事》。

  《史记故事》的作者是汉朝汉武帝的史官司马迁。这本书记载了中华民族从炎黄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共一百二十六卷,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有《大禹治水》、《嬴政统天下》,还有《论得天下》、《荆轲刺秦王》……篇篇都让我回味无穷,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大禹治水》了。《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接受了舜帝交给他的重任之后,决心彻底消除水患,发誓不战胜洪水决不回家。他认真勘察,反复思考,改变原先硬堵的方法,采用开挖渠道、疏通河流的.方法,依势利导,把洪水排入大海。他还亲自戴上斗笠,和老百姓们一起拿着锹,开山挖山,修渠疏河。在开凿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龙门山,发现龙门山把奔流而下的黄河水牢牢地挡在后面。由于龙门山的阻挡,黄河流域年年闹水灾,给四周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损失。大禹几次去那儿察看地形,发现只有把这山给凿开了,才能使洪水流向大海。于是,他便带领老百姓全力开凿起龙门山来,经过好几年的奋战,终于把龙门山拦腰劈开,使黄河之水乖乖往前畅流,一直流向大海。在开凿随后几条大河的时候,他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开凿通了剩下的几条大河。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很想进去看一看,但每当想起有许多遭受水灾之苦的老百姓正等着自己去救呢,便毅然决然离开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使老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而当舜帝对大禹治水的功绩大加赞赏的时候,大禹却谦虚地说:“我靠得是勤勉不息的工作。”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大禹踏实谦逊、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德。

  《史记故事》中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让我深深沉醉其中。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反反复复地翻阅着这本书,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怒或忧。在一个个历史人物身上,我吸取力量,获得启迪。从他们的身上,我懂得了做事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学到了勇敢无畏、坚韧不拔、公而忘私的精神,感悟到了做人要谦虚、宽容、与人为善的人生哲理……我想,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史记》将深深影响着我,使我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认真地走好每一步。

史记读后感9

  最初对《史记》的认识,源于鲁迅对它的极高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前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它是记载古时候的古书。有一次偶然的看到了这本书,我随便一翻就看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之后,还了解到司马迁,这位胸怀大志,却是一生坎坷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更为他的人格和精神所感动。于是,我拜读了这部名列二十四之首的《史记》。

  《史记》就是无愧于那极高的评价。从三皇五帝到西汉盛世,司马迁运用那如篆之笔为世人描绘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面:疾恶如仇的周武王率兵临殷商都城之下,誓伐纣王,除去暴政,还天下人太平;狼烟肆起的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轮番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其间更是文人辈出,百家争鸣,思想界一片昌盛繁荣;文韬武略的'秦始皇称帝后,横征暴敛,严法苛政,焚书坑儒,致使民不聊生;曾经威震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血染长空,以报江东父老......这一幕幕场景如此真实详尽,使人深受感染,陶醉在历史之美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跟从古人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学到了不少道理:既要宽大为怀,兼听则明,虚怀若谷;更要体贴人民,毕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眼”,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长足。

  而作者司马迁,更是令我深为敬佩,他少年立志著史书,青年游历全国为求拜访名师,不断进步。正当他为志向奋斗时,飞来横祸便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因,为李陵辩护而被施以宫刑。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即令如此,他仍未放弃著书之志,并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以表决心。当汉武帝见司马迁在书中如实记录自己的过错,雷霆大怒逼他删改时司马迁全然不惧,不事权势,坚持事实。他为何人留下了珍贵的史,实现了让生命价值重于泰山的理想更为当今人们树立了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的榜样。

  《史记》被司马迁藏之名山而传与他人,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它今日仍被推崇为“史家之绝唱”,足见人们对她的高度赞美与热爱。

史记读后感10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并对丑恶现象进行了披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为中华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0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这本书时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史记读后感11

  星夜,我拿出《史记》,翻到“屈原贾生列传”,用心细读。“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于是怀石,逐自投汨较以死。”读史至此,我不禁闭目沉思,心中隐隐感到屈原那股照耀千古的浩然正气,但更加同情屈原万般悲愤,怀石投江的无奈。

  司马迁评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统治者以过分的“孝悌忠信”来钳制人的思想,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这种“忠诚”无疑是极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现今社会中还是否适合呢?还是否有其现实之价值呢?在我看来,值得商榷。

  首先,虽说“哀莫大于心死”。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满腔悲愤成了他自寻短见的动力,但他死了,楚国能免亡国之祸吗?显然不能。但我觉得,屈原既然有寻死的勇气,为何没有化悲愤为力量,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呢?其实,只要屈原能开阔一点,大可放开怀抱,别投他国,觅得贤君,以展抱负。即使此生长留楚地,亦大可隐逸山林著书立说。一来不用“爱物之汶汶”,二来使自己的才华得以保存。何乐而不为?须知道,即使当世没有明君,难道以后就没有明君吗?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兴楚国,但只要他的精神与才华能流传后世,那么楚国还有一丝中兴之望。可见,投江自尽实属不智之举!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这样的道理。我觉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还会误人。正如当年忠孝两全的岳飞,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调回京师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国铁蹄势必重踏中原,蹂躏苍生。若他不是执着于“忠”之一字,我想历史也会改写,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乐了。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说,屈原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但他并不算是忠于国家而是忠于那个易受小人之间的昏君楚怀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当今社会就更不合时宜。理智的忠诚是“愚忠”的蜕变与升华,这才是人们值得仿效与推崇的美德,这才是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刚贞品格!

史记读后感12

  在看完《史记》中弥子瑕与卫君的故事后,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悲切之感。人生在事,都脱离不了“捧与弃”这两种形态。可如何使自身不迷失在他人的影响中,清醒地活出自我呢?我认为,当本分行事,对赞与恶都做好自己的本分,便可处之泰然。

  君王本分,应理大于情,公正严明。自古以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向我们充分彰显了公平公正对治国的重要。卫君,不应以己情爱,对弥子瑕徇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灭国、商纣王宠爱妲己被灭国。对于君王而言,身上承担的,是国家、是子民。卫君未遵守自己本分,此乃其错。

  臣子本分,应严守规矩,切忌逢迎。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正是对誉非的良好态度。弥子瑕不该倚仗君王宠爱,不顾尊卑秩序飘飘然。“伴君如伴虎”,臣子的本分是协理君王治理天下,而非阿谀奉承谋取利益。弥子瑕未守其职,此乃其错。

  君臣和谐相处,更加为君为臣之本分。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臣子魏征是流传千古的君臣典例。魏征辞世,唐太宗言:“征逝,吾失臂膀。”弥子瑕,在卫君过分宠爱他时,并未劝谏卫君,反而失了本分;卫君,在容貌优异的臣子面前未树立出君王威严。君不君,臣不臣,此乃国之弊也。为二人之错。

  万事纷纷扰扰,荣辱循环不定。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全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全是荆棘满地的'。事物前进是发展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使道路坎坷,也要相信,未来光芒四射,希望充盈于生活。因此,一定不要在别人给予的快乐中迷失掉自我,只有坚守住自己,明白自身本分,才可以万事处之泰然。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现今社会,多的是“卫君”和"弥子瑕”。无数因反腐落马的"人民官"、偷息逃税的企业家、还有吸毒害人害己的“大明星”。他们迷失在欲望深渊中,被心性控制住了自己。由此可见,本分行事,才是平安度过生命的最好方法。

  人生路漫漫。希望每个人都能恪守本分,对生活中的福祸,泰然处之。

史记读后感13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最好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史记读后感14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史记读后感15

  翻开史记,我们能看到从黄帝时代至西汉初年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领略司马迁卓绝的智慧,惊人的毅力。那些帝王诸侯,文人骚客,像过客一般,在历史这条源源不断的长河里,留下了自己创造的精彩时刻。

  司马迁出生于宦官世家,爷爷与父亲都为史官,自幼受到他们的熏陶,自己最后也成为一名史官。也因此有了后来流芳百世的佳作《史记》。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君王的言行,加以整理,最后整理记载史书里,所议论读后感,那是必要说记载历代帝王政绩的十二篇本纪和围绕帝王生活的.表。在本纪中司马迁用客观理性以及正直的态度去记述了百余位皇帝的兴废成败。

  首先他便控诉了夏,商纣等无德暴君,并对尧舜禹等圣明君主进行了赞扬。读完这部分我体会到司马迁以为治理国家应以仁德来治,让百姓充满仁爱,相互信任,和谐美好的生活。他还引用了孔子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就是想表明,施政人应怀善,以德服民,而不应用酷刑来欺压百姓。

  史记之中记述的帝王有上百位,其中是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汉文帝--刘恒。他是司马迁心中最接近德政服人的明君。而汉文帝给我塑造的形象是以德服民,重视民心所向,体恤天下苍生百姓,谦虚。而最让我深刻的是他时常诏就让我来说他的光荣事迹,据史记记载元后六年,天下大旱,多地又遭遇蝗虫灾害,粮食颗粒无收。他立即颁发诏令减免百姓粮食上供,并且还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汉文帝刚即位,就下诏取消了连坐法和诽谤罪,使百姓们大胆的张开嘴双花,重获言论自由,不必在每天担心说错话而入狱。因内刑太过残忍,他亦将其取消。汉文帝每遇天灾,都会先诏罪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道德。在他即位的二十多年间从未修过皇宫内院,连修建陵寝都是依山而建,尽量节省民力,下葬品也多为陶瓷。

  史记,被鲁迅称为“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写书目的就是探索治国之道。它不仅仅是一部帝王统治史,更是一部为厚实帝王统治提供资料的教科书。

【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史记心得08-31

史记阅读心得02-26

史记是哪个朝代的03-15

《史记》读后感05-14

《史记》读后感05-14

《史记》读后感05-14

史记读后感05-16

史记读后感05-16

史记读后感05-16

★史记读后感05-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