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时间:2024-10-18 16:42:56 三国演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例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例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

  作为教师,我们很多人都体会到过:有时候,一节课40分钟过得很快,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汇聚到了同一个轨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一节课下来,教师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有时候,一节课却过得很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挤牙膏似的,一词一句停停顿顿,不管如何撕心裂肺的吼叫,总不能平息那烦人的吵闹声。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心情郁闷。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用不放弃的追求。

  提高40分钟的效率并非是“精心备课”能“解决”的,更需要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课”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发展的正确把握。作为年青教师,我觉得对这些很“玄乎”、很 “抽象”的东西很难去正确理解、正确把握。我不敢肯定“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课,“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这些核心问题面前总显得那么力不从心。记得在前几次教研课之后,教研员高老师总会跟我讲同一句话:“教学内容只是载体,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根本。”这句话从字面来看很好理解,但真要揣摩出真意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却很难。

  零零落落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章节,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他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 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到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此外,书中还提到,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2

  16年前,刚刚参加工作,当时的师父就向我推荐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急匆匆地跑到书店,一同买回来的还有《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那时,对于刚刚站上讲台的我来说,似乎每天更离不开的是那本教我如何上课的教学设计,于是乎,《给教师的建议》便成了闲暇时才用来翻翻的“闲书”。

  两年前,学校启动教师共读计划,第一本推荐的也是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从书架的最高层翻出它,泛黄的纸页上用铅笔整齐地划着波浪线,还有几页在书角处折了起来,认真读了读画线的内容以及折起的那几页,却怎么也想不起为何而划,为何而折,大抵是因为一些观点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是读得懂的,有感触的吧。

  去年十月,有幸加入了广东省彭才华名师工作室,与伙伴们相聚的第一天,彭老师便赠予我们《给教师的建议》,于是,再次阅读,多了时间的积淀,多了更多的别样情怀,慢慢地发现,读着它,就犹如在和一位智者对话。

  翻阅几次的阅读痕迹,似乎每次能引起我注意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刚参加工作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些关于上课、处理问题学生的内容里,我划线的部分更多一些;两年前,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我们的家长学校”这类于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章节里,我批注的`内容最多;最近一次阅读,给我带来更多思考的便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致未来的教师”等与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相关的内容。

  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是啊,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书育人者,而不是教书匠,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那少得可怜的知识,而是广博的,无穷尽的知识的海洋。从教16年,有14年的时间我都在小学中低段教语文,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阅读兴趣。近两年,我跨入了小学高段的教育教学,发现原来对学生的那些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面,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这些,都需要我的引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要引领学生,我的活水又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的确,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更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只有教师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才能更好地将活水源源不断地给予学生。彭老师也曾叮嘱我们:“读书是教师的第一专业。”合理规划和利用业余时间及碎片时间,静心修好教师的第一专业,将是我近阶段乃至一生都要坚持做的。

  有了广博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因为教师的事业是育人的,没有良好的方法,只有广博的知识就好比在茶壶里煮饺子,毫无用处。因此,学会思考,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86条《致未来的教师》里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产生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彭老师也告诉我们,想要上好一节课,深入的文本解读,独特的教学设计,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一个教师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似乎练就这些能力远比刚刚所说的教师的第一专业课——读书,要难得多,但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书育人者,这就是必经之路,阵痛的过后,必将是可贵的成长。

  很幸福,身边有《给教师的建议》这样一本书,能让我常读常思;很幸运,身边有彭老师和工作室的伙伴们,这样一群人,能让我常学常新……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越读越对他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身;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

  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身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推动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身的'加以赏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身。

  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推动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

  今年暑假,我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本书,的确受益匪浅,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洛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真不愧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的称号。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首先,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见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其次,对于班上有几个后进生,作为教师,也许你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你的成绩却被学生的考分所否定。我怀着即使他们不成才也要他们成人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给他们补课,鼓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自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这本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

  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再次,“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7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网络学习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

  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8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当时会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识却不是很轻易就会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时都有过很多教师给学生补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认为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生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学生们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习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从中能学到好多有价值的知识。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教师的时间和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知识的难易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什么岁数增加了,成绩却不行了?”但为什么他们在低年级时能处于同等地位?这就说明他们的智商应该是相差不大的。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队伍、都能轻松快乐的学习呢?那就是教会孩子学习!常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要会学习,他们就不会落伍、就不会感到困难!可怎样才能教会孩子学习呢?这就需要在孩子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这里可能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在其中起着作用,也或者是我们的教师未能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导致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断节。

  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还要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刻求知识的火焰。我们还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在大纲里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所以在低年级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都要掌握、学会、领悟。虽然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尽力而为。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0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较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身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身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身: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很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1

  最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触颇深,启发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100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学生热爱美术,兴趣的秘密何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做为美术教师要让每一节课堂都能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爱上这个学科,才能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书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孩子发挥创造的空间,以下书中给出的几个建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学习。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培养孩子对图画的爱好。苏霍姆林斯基在针对培养孩子审美情趣上给出了几个建议,专门组织几次旅行,到“思维的发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鲜明的审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给儿童一些基本的画图技能;把图画用到创造性书面作业里去;力求使绘画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应得的地位。美术学习不只是要培养画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术的教育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和态度,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将来能够成为有具有审美情趣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美术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2

  茫茫书海,幸得广东省彭才华名师工作室的赠送,我终于拥有了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给教师的建议》。刚拿到这本书,我简直就像是一头跋涉在沙漠里的骆驼遇到了绿洲,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书中的养分。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相信所有教师们都能或多或少地背诵他的教育名言,他的名言更是众多教师论文论著的支点。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书中的100条建议几乎能解答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疑惑——总是抱怨学生调皮、不专心上课的教师们,细细品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你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出现在自己没有因材施教;经常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的教师们,好好阅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你就会惭愧,原来是自己缺乏教育技巧;经常教低年级的教师们,好好看看《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你就会让你的学生把知识的“地基”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面对学生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感到头疼的教师们,请读读《“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你就要进行自我反省,是你没有尽力为你的学生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埋怨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师们,读读《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你就会知道如何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思维的引火线”;准备接手一年级的教师们,读读《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你就会深切体会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认为识字教学是老大难的教师们,读读《识字教学应当与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你就会带领学生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对于急需给自己“充电”的我,不管随手翻开书中的哪一页,都如同磁铁般把我的目光、思绪深深吸引住。

  苏霍姆林斯基虽说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但我在品读书中的建议时,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拜读的教育经典理论过气了,反而还觉得特别接地气,可以拎来就用。其中《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让我感悟颇深。印象中,俄语应该如“(你好)”这样,更接近英文的写法,怎么会跟图画结合呢?而我们汉字中的象形字与实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山、石、田、土等,借助图画来识记,会记忆深刻。哪怕是会意字,如休、梁、岸等,也可以借助图画来识记。虽说有些字的偏旁在整个字里没什么作用,但是只要通过老师的聪明才智,再牵强的理由都可以解释得合情合理。俄语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汉字呢!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科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为他们备课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为什么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这是因为,教师注意的只是教材的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而学生的领会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老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所以学生就不感兴趣。如果老师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会就会情感鲜明,学生就能津津有味地听课。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所以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教育素养还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如果教师的语言是混乱的,没有逻辑顺序的,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模糊不清的,以至于第一次感知知识的学生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孩子感到疲劳、烦闷的原因正在于此。“读书,读书,再读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作为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希望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陪伴之下,让教育的困惑云开雾散,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学工作者。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3

  《给教师的建议》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集三十余年教育实践经验所著,为20世纪业界经典之作。

  苏霍姆林斯基所设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这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非常相似。除此之外,他还提到“德育要渗透到教学中”,这个观点亦和我国现行新课标强调的“三维目标”有相通之处。因此,尽管距该书首次出版已过去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国外的各种思想教育模式潮水般涌入中国,本书仍然被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当作从业入门级宝典。

  在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阅读过这本书,如今重读,我依然从中获益匪浅。

  一、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输出的观点包括“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之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而言,几乎可说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强化学习阶段。而性格处于形成阶段的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同时又充满活力和潜力,亟待恰当的疏导,以满足其方方面面的求知需求。因此,老师需要关爱学生,理解童年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他们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我们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的一切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关爱学生是老师最高的职业道德。这种爱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教育理想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老师们只有拥有这种感情,才能相信每个学生,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们的奖励机制不仅奖励优等生,我们也奖励进步的'学生,我们不仅鼓励和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同时也鼓励和表扬愿意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特长和才华的学生。我始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潜力的,应该被看见的。

  二、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打基础——在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是他也提出,如果想要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老师们就不应该只关注自己所教年级的内容,而是应该把更高年级的教学大纲都拿来看一看。因为老师们只有了解学生当前需要知道什么、达到什么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后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老师们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分析知识的具体构成内容,以明确甄别学生应牢记不忘的部分。此时,就需要老师们有的放矢地筛选大纲中的“重点”知识。

  关于教学大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有两个教学大纲,一是学生必须学会、记住的材料,二是课外阅读部分,以扩充知识储备。因此,他建议所有老师“要为记住和牢记不忘教学大纲的材料打好智力底子,学生只有用脑子思考时,才能学得巩固”。

  三、无惩罚的正常教育

  相信老师们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犯错的学生,老师们也会采取一些简单的惩罚措施,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因为当我们用外界惩罚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来源于良心的推动力,当我们惩罚他的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惩罚,自己也就无需再去反思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在正常的教育中,学生对自己的一些轻微的过错感到内疚时,便已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老师们也可以适当谅解。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不建议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总去向家长“告状”,因为“只有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请求或要求任何人来管束和制服孩子,他才会对你敞开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来赢得学生的爱戴,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我们,对我们诚实和坦白。

  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班上有两位同学特别喜欢开其他同学的玩笑,这种行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反感,纷纷跑来向我告状。我当时并没有立刻找来这两位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而是在班上开了一节以“合适的玩笑”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感知不合适的玩笑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学生们自己也能说出来我们和别人开玩笑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这次班会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学生对于那两位学生的“投诉”了。

  书中能引起启发和思考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推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要热爱阅读和终身读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寄望,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请记得,只有当我们在阅读当中获得正确、丰富、通达的认知,我们才能对学生的思想持续产生正面影响。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4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5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要使孩子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要力争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三、进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精心备课,在正式教学时详细讲解。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初二三国演义读后感02-08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5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7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9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经典】07-20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7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04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