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孝经》读后感1
据说,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这句话出自于一个美国的首富,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和深思。
“孝”为何也?我没有去考证《说文解字》上的权威解释。但是,汉字的结构组成有会意字。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孝”字的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中,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这部伦理学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西汉“以孝治天下”之后。在唐朝,它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宗法等级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孝经》集中阐释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孝”的要求和方 法做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如对父母的生老病死的过程,提出了“孝”的标准:“居则致其 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孝 经》把“孝”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 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第九)。“孝”成为人的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在《孝经》中的伦理思想中甚至把“忠”与“孝”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与扩大,把“孝”的社会作用神秘化和绝对化。尽管如此,《孝经》所推崇的孝顺不失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顺尊老的传统被世代延袭,并积累了许多的典型,如供儿童蒙学的经典《二十四孝》的图文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教科范本。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 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 我们的家庭并不是很和谐,并且我其实一直在心里就对爸爸怀着一直恨意。是他让我们长期以来处于痛苦中。他是妈妈痛苦的来源,而我看到妈妈的艰辛,心里就有被刺痛的感觉。但是后来渐渐懂得:爸爸其实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样一个农村,培养我这样一个大学生,是一种神圣的`荣誉。
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当年爸送我来学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在他第一次出远门,送我来到学校之后,竟然让他在那样的仓促中离开了学校。
那时,正值08年秋,我的18岁生日就是在火车上度过的。爸爸在北京火车站买了两瓶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开了,但没舍得喝。心想,或许在他离开后,我可以对着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没想到,在那样的高温天气下,奶茶很快就坏了。我啜了一小口,无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进了垃圾桶。
那天来到长春是一个晚上,有风,披上了外套(是妈妈廉价买给自己的那件,但是因为太小而转手到我手中)。
那天晚上,直到十点多爸爸才离开学校,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不知他那天是几点睡的。但是那样贪睡的他,是怎样熬过来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过来找我,要我去吃早饭。其实,在坐完几天车以后,根本没有什么胃口。但是他还是坚持。因为没有拿到学校的饭卡,只好出去吃。一边走,他还一边给我介绍附近的情况,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后看来,他在昨晚那样漆黑的夜晚并没有探索到很多东西。因为最后我们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吃早饭
的地方。吃得很简单,好像好像也不贵。但是想到他带着我一路探寻的经过,心中就有一种酸楚。
忘了是哪天,他陪着我去体检,但是主要时间是在排队。还记得期间我们去火车站买了票,坐的是25路公交车。从动植物园到火车站,差不多绕了大半个长春。那天还遇上半路堵车,来回花了3个小时左右,但是还是很愉快的。
安顿好了以后,爸爸带着我去了对面的动植物园。门票费20。当时并不知道可以免费进去。
估计当时爸爸是一直在前,领着我。虽然并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但是爸爸拍下了一段长颈鹿的录像,存在我的手机里。只是被我稀里糊涂地删掉了。再也找不到了。应该是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带我到二楼的那家餐厅去吃了饭,要来几个带辣椒的菜。还叮嘱我时常去吃,不要太节俭。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后再也没沾过。
走的那天晚上,我们坐在柳树底下的长木凳上,来往的车打着灯,照到了我脸上,爸爸看到了我脸上的泪水,于是他也开始流泪。估计那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爸爸因为我而落泪。 篮球场上,学弟学妹们还在训练着。面对已经开始的大学生活,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为数不多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待完成的事。为了充实自己,为了给自己的前途铺路,也为了有机会弥补两年前的遗憾。
《孝经》读后感2
《孝经》是一本深入人心的儒家经典,它以孝道为核心,阐述了孝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阅读之后,我深感孝道的伟大和深远影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是父母赋予的,珍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基本的孝顺。同时,孝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尊敬和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内心的关爱和实际行动的体现。
《孝经》还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强调孝道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石。这让我认识到,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总之,《孝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孝道的内涵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践行孝道的决心。
《孝经》读后感3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反哺"的。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了"孝"字,这也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地。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反哺"的。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了"孝"字,这也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地系统地论述孝道,《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权威),于今已绝适合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便捷的,已可以理会这句话,当时联络多有不便,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取,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于"三年之丧",四科中十哲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过,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雕也,粪土之墙杇也"的学生,为父母服丧三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三年,一年,这显然是弊端较多的行孝,就无须效仿了。诸如孝说,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崇拜偶像"的诫条,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仅是出伦道德,社会性,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孝道,毫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也适合现代社会。
五四,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古时"孝"与"忠"并列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是的微道。事实上,现代的人"孝"的观念已淡薄了。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很有必要继承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4
今天,晴朗,明媚,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绵羊。
早晨来到学校以后,我们开始早读。今天的早读跟以前不一样哦,我们读的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了几遍后,我隐隐约约地懂了一点点意思,后来,翟给我们仔仔细细地讲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经》的含义。
晚上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读《孝经》。读完几遍后,妈妈说:“,你能给妈妈讲讲其中的意思吗?”“当然可以了!”我说。“孝,首先孝顺,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们的身体发肤,是所给的`,我们不能轻易毁伤。还有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国家,要有所成就,最终建功立业。”妈妈听了我的讲解,夸我讲得真不错。
虽然我给妈妈讲《孝经》,但我心里却非常惭愧不已。我心里想,妈妈每天辛苦地照顾我,我却经常对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说的,我在学校表现的像小绵羊一样乖巧,在家里却像大考虑一样凶猛。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妈妈的话: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的截然不同,孩子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在家里面确实像一只小考虑。我也在反思,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问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开始。
《孝经》读后感5
自从进入小学以来,我看过读过很多书,有:《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等,去年年底开始,我与妈妈又开始学习诵读国学经典系列,目前已诵读完毕的有《大学》《中庸》《孝经》《笠翁对韵》《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孝经》。
这本书讲到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排在第一位的。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卖身丧父、弃官寻母的'故事,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比如:放学到家时,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在父母疲惫时说些关心的话语就足以令父母心情变好,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
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幸福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经》读后感6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7
太阳红彤彤今天老师让我们开始学习《孝经·格言别录》,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章————开宗明义。
老师让我们反复的读,理解一下大概意思。我反复的读呀读呀!可是一个字都不懂意思,我觉得这样读特别没有知识性。当我读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反复的读呀读呀,就是不明白。过了一会,翟老师都给我们讲述了一遍。原来,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大家的四肢和毛发,都是父母赐予给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毁伤我们的身体,如果毁伤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就表示你不疼爱父母。因为孝顺父母的'第一课就是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护我们的身体。
从这一刻我明白了,我们大家都要孝敬我们的父母。父母感冒的时候,我们给父母吃药。父母回家的时候,我们要给父母端上一杯茶。父母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要逗爸爸妈妈开心······
《孝经》读后感8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书法教材》,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书。老师让我们看《孝经》,其实我一点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后听了老师讲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意思。
孔子有一个学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什么是孝。孝就是尊老爱幼,我们不能目无尊长走在老人前面,我们要孝顺父母,这就是孝的开始。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字和知识,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养,让我能够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9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头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礼貌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能够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景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当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当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齐,构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构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欢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我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可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我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我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成人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异常需要爱,异常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应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当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包含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10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杖唬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爲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爲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爲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爲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 “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爲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爲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爲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爲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爲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爲五刑章,讲不孝爲诸罪之首。第十二章爲广要道章,讲孝爲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爲广至德章,讲孝爲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爲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爲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爲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爲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爲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1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此刻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样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样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此刻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仅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完美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12
1、您在家中,是否做到了不大声嚷嚷?什么时候您容易「大声嚷嚷」?
当自己心虚不占理,又想逞强的时候,最容易大嗓门嚷嚷。当一着急,脾气一上来,便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了。其实这么做是非常无礼的一种行为,我想每个人反思自我,都能看到自己大声说话时的那种丑态,深深地愧疚!
2、您对今天社会上的丧祭婚姻之礼是否满意?您希望追求什么样的礼仪?
不满意。虽然没有经历过婚姻之礼,但是丧祭之礼确是在家乡经历了不少。我的爷爷过世已三年有余,到今天我父母的祭祀方式仍是“烧纸钱”。每年清明祭扫时,我也会随父母去,在爷爷奶奶的墓地前面鞠三个躬已是我能想到的最“尽礼”的方式了。
我希望追求的是一种,更为系统地祭祀,通过这个方式,能够将内心的诚敬激发出来,与祖先建立起连接的一种方式,能真正实现生命的上升。
听先生讲,很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儒家说,宁可“哀有余,礼不足”,我想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只要内心的哀戚之情是真实无违的,我想就做到了“丧尽礼,祭尽诚”吧。
3、您如何理解孝道中蕴含的儒家生死观?
先生所讲的孝道中所蕴含的儒家生死观是说,人的生命就像海面上的波涛一样,但是人们却“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既然是波涛,水泡,就有生有灭,但是水泡的生灭,并不会影响道的存在。只是海面上的波涛起了又平,大海还在,天道还在,消失的只是我们这一段生命而已。如此看待生命,就不会堕于空有两边,便能恒守中道了。
4、再过一天,我们学习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写一份心得,正式完成孝道营的学习,给自己一个交待。1月31日,我们会举行结营仪式,也希望大家能够参加,为孝道营画上完美句号。
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虽讲解的是天道,孝道这样的大事情,但是却能落实到真实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反观自身,都是曾经在我身上出现和发生过的问题。
比如:骂人,我初中的时候也会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坚守道义,而走上歧途。然而身为中国人,身为礼仪之邦,我有我身上不能丢的东西,就是礼。我想,我身为中国人,就应该学习和发扬中国文化,坚守住民族的道德底线,也即礼,而不是学习有些西方国家的盲目自由,对自己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
先生的讲座能真正唤醒人内心的.良善。试问,哪个正常人不向往生命的安宁与幸福,但是我们做的事情,有时恰恰又和我们所追寻的东西相反,我们向往和平,却经常在制造不安。
回望我所走过的27载岁月,我也做过很多令自己耿耿于怀,后悔不已,放不下的事情。但是“过则勿惮改”,在错误处用心,去勇猛精进地改过,我想才是我应该努力的事情。在这期孝道营中,我知道了对待亲人,践行孝道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孝顺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居家无非,居家是非勿太明,跟家人尤其不能够斤斤计较,才能保有家庭的温暖,学到了,礼是孝道的体现形式,古人对待冠礼,婚礼,军礼,丧礼,祭礼都有和今人大大不同的做法,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诚敬地学习,践行,在这个过程当中去追寻生命的超脱与上升。但愿我有一天也能像陶潜先生一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孝经》读后感13
今天,我有机会诵读学习了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经》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煤,就跑到山里砍柴。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觉的手指特别痛,看看也没有受伤,心里也很难受,他就想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为什么手突然这么疼呢?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平时都是曾子照顾家,他七岁起就会做饭了,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她妈妈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见来了很多客人,就赶紧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连在一起的啊,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们是他的花朵,没有根就没有花叶,树叶靠根来汲取营养,我们靠爸爸妈妈哺育长大。如果浇花,给花朵浇水是没用的,要给根浇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给根浇水。树叶花朵离了根就会枯萎,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如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如,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
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孝经》读后感14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期望儿女成才,期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期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我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习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我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当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期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们的子女又不明白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我,这个社会是提高,还是退步了呢?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
《孝经》读后感15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