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溱洧》原文及赏析
诗经《溱洧》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
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
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注释:
1、溱(zhēn)、洧(wěi):郑国两条河名。
2、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3、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4、方:正。秉:执,拿。蕑(jiān):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既:已经。且(cú):同“徂”,去,往。
6、且:再。
7、洵(xún)訏(xū):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8、维:发语词。
9、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10、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11、浏:水深而清之状。
12、殷:众多。盈:满。
13、将:即“相”。
赏析: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诗经《溱洧》原文及赏析2
《国风·郑风·溱洧》
先秦:佚名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
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
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注释】
溱(zhēn)、洧(wěi):郑国两条河名。
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方:正。秉:执,拿。蕑(jiān):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既:已经。且(cú):同“徂”,去,往。
且:再。
洵(xún)訏(xū):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维:发语词。
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1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浏:水深而清之状。
殷:众多。盈:满。
将:即“相”。
【赏析】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扩展阅读:《诗经》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诗歌作者是认识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刺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和宣扬的内容。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儿子训诫要学《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兴、观、群、怨”说,也是他认为《诗经》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社会功用的原因所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阐明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既点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以形象感染人,引发读者的想像与联想,又切合了社会与人生,达到了实用功效。
诗经《溱洧》原文及赏析3
溱与洧①。溱水长,洧水长,方涣涣兮②。溱水洧水花花淌。
士与女,小伙子,大姑娘,方秉蔄兮③。人人手里兰花香。
女曰:“观乎?” 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
士曰:“既且。”④哥说:“已经去一趟。”
“且往观乎。“再去一趟也不妨。
洧之外,洧水边上,洵訏且乐⑤。” 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
维士与女,女伴男来男伴女,伊其相谑⑥,你说我笑心花放,赠之以勺药。送你一把勺药最芬芳。
溱与洧,溱水流,洧水流,浏其清矣。溱水洧水清浏浏。
士与女,男也游,女也游,殷其盈矣。挤挤碰碰水边走。
女曰:“观乎?” 妹说:“咱们去把热闹瞧?”
士曰:“既且。” 哥说:“已经去一遭。”
“且往观乎,“再走一遭好不好,洧之外,洧水边上,洵訏且乐。” 地方宽敞人儿乐陶陶。”
维士与女,男伴女来女伴男,伊其相谑,你有说来我有笑,赠之以勺药。送你香草名儿叫勺药。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①溱(zhen)洧(wei):即溱水和洧水,郑国的两条河名,在今河南境内。②涣涣:春水荡漾的样子。③蔄(jian):古“兰”字,兰草的一种。当地习俗,以为手持兰草可祓除不祥。④且:同“徂”(cu),前往。⑤洵:确实。訏(xu):大。⑥伊:语助词。谑:调笑。
[赏析]这首诗共两章,描写了一对热恋着的青年男女,在三月上巳节里溱洧游乐的情景。基调轻快、热烈,充满着节日的欢快气氛。
读了这首诗,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古代郑国都会郊区春游欢乐的节日画面。据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即三月三日),男男女女都要到溱水和洧水边,“招魂续魄,以祓除不祥”,来祈求幸福和安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个特定的节日,勾勒了这一动人景象。你看在这一片风和日丽的旖旎春光里,郑国的青年男女,手持兰草,纷纷从城市和乡村一起赶到碧波荡漾的溱水、洧水两岸,以祓除不祥。只见他们成双成对地漫游在宽旷的河边,你说我笑地散步谈心,彼此倾诉着爱慕之情,并互赠香草,以结友情,其情其景,令人神往。
这幅动人的画面,是诗人通过对地点、景物、对话、动作等精心地描摹出来的,写得很有层次,先写地点,次写景物,再写对话,最后写人物的动作,从而把 一群青年男女节日游乐的情景和盘托出 情节完整而自然,使人置身其境而共享其欢乐。这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该诗的技巧很高明,因为节日的游乐场景,纷纭复杂,从何处下笔,颇费周折。而诗人却能巧妙地抓住一个典型情节,即以一对青年男女的游乐对话为中心,进行细致描写,从而把整个欢乐的节日场面烘托出来,用笔经济,这种手法值得学习。
该诗在立意构景上也很有特色,它把青年男女的爱情放在大自然的广阔背景下描写,使他们享受本应属于他们的.欢乐,更显得真切、自然和热情奔放。特别是这首诗的对话,十分传神:女的对男友说:“到溱水、洧水边去看看热闹,好吗?”这是女子尊重男友的语调和神情。男女回答说:“我已经去过了。”下面女的紧接着说:“再去看看吧!”在这热情祈求的邀请下,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男子一定会兴致勃勃地同她一道去游乐了。诗人用意正妙在这里,写到“且往观乎”,便戛然而止,不再写男的态度,而直描“洧之外,洵訏且乐。”因为在这里不写自明,如果男的不去,怎么知道“洧之外,洵訏且乐”呢! 这正是诗歌精炼之处。上下句之间省却了许多联系性的描写,而要靠读者在想象中架起思想桥梁来把上下句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体会到诗的妙处。就在这句“且往观乎”的对话里,我们也可以意会到女方在讲此话时撒娇而祈求的神情,多么富有诱人的爱情力量。
这首诗 三次换韵,句法参差,节奏轻快,构成了全诗的欢乐气氛。它不像《将仲子》那样调子低回,同时句法活泼不呆板,有二言、四言、五言、七言,穿插对话,构成完整的情节,富有生活情趣。它就像 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实开我国杂言诗的先声。
像这样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诗序》却说:“《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齐诗》也说:“郑男女亟聚会,声色生焉,故其俗淫。”(《汉书·地理志》)《鲁诗》也认为:“郑国淫辞,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洵訏之乐,芍药之和。”(《吕览·本生篇》注)三家说法虽有一些不同,但其基调是一样的,都认为是讥刺郑国的淫风。朱熹的《诗集传》就承袭此说并明确认为该诗是“淫奔者自叙之词”。所有这些,都是脱离实事求是原则的附会误解之说,显系受儒家诗教和孔子“郑声淫”的影响。正如《漫叟诗话》所说:“《诗》三首篇各有其旨,传注之学,每失其本意。”真是一语破的我们今天亦应恢复该诗的本意。
【诗经《溱洧》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木瓜原文及赏析01-25
诗经《谷风》原文及赏析10-24
诗经关雎原文及赏析01-26
诗经原文、译文及赏析08-23
《诗经·关雎》原文与赏析05-17
诗经《月出》原文及赏析10-24
诗经《樛木》原文及赏析10-05
《诗经》全诗原文及赏析11-25
诗经芣苢原文及赏析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