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诗经> 《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

时间:2024-05-28 08:02:09 诗经 我要投稿

(通用)《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1

  [先秦]诗经

(通用)《诗经》赏析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3】兵:武器,刀枪之类。

  【4】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5】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6】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

  【7】宋:诸侯国名。

  【8】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9】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10】爰(yuán):哪里。

  【11】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12】于以:在哪里。

  【13】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14】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

  【15】于嗟:叹词。

  【16】活:借为“佸”,相会。

  【17】洵:久远。

  【18】信:守信,守约。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诗经》赏析2

  原文:

  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译文: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心伤。

  注释:

  1.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

  2.绥(suí)绥:慢走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

  3.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

  4.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裳(cháng):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5.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

  6.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7.侧:水边。

  8.服:衣服。

  赏析:

  这是一首情诗。有人把它理解为妻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的诗,则诗以主人公看见有狐开篇,以狐之绥绥,来比久役于外的丈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貌。只见有一只身材单薄的狐狸,狐独地散漫地出没在淇河水落石出的地方。这应该是一幅冷清的秋天的景象,淇水河边,水落石出,狐狸身单影只地行走在石梁上。见此情景,女主人公心里对丈夫的担忧油然而生,他想到那久役于外的丈夫还没有御寒的下裳。

  全诗一唱三叹,每章只更换两个字,反复强化,深入地表达担忧之情。狐狸走在水浅的`地方,湿了腿脚,由此想到自己男人还没有束紧衣裤的带子呢。狐狸走在河的岸边,完全没有弄湿身上,她就想到丈夫还没有成身的衣服呢。随着视线所及,看到狐狸从水落石出的地方,一步步走到岸上来,她就想到丈夫该穿什么衣物,真可谓知冷知热。从这个角度上说,此诗是贤妇人惦念远方丈夫冷暖的佳作。

  有人把此诗解为寡妇表白有心求偶之情,也可通。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别饶风致。全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邶风·匏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需要有衣带束衣。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这首诗,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诗经》赏析3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

  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旗旐央央,方叔率止。

  约軧错衡,八鸾玱玱。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

  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注释

  薄言:句首语气词。芑:一种野菜。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芑忙,从那边的新田里,采到这边菑田旁。

  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士卒舞盾操练忙。

  方叔统帅自有方,驾起战车驱四马。

  四马齐整气昂昂。大车红漆作彩饰,

  竹席帷子鱼皮箱,牛皮胸带与马缰。

  采呀采呀采芑忙,从那边的新田里,采到村庄的中央。

  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龙蛇大旗鲜又亮。

  方叔统帅自有方,车毂车衡皮饰装,八个马铃响叮当。

  朝廷礼服穿在身,红色蔽膝亮堂堂,绿色佩玉玱玱响。

  鹰隼振翅疾飞翔,迅猛直上抵云天,忽而落下栖树上。

  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士卒舞盾操练忙。

  方叔统帅自有方,鼓师击鼓传号令,摆阵训话军容壮。

  威风凛凛我方叔,击鼓咚咚阵容强,整军退兵气势壮。

  愚蠢无知那蛮荆,与我大国结仇怨。

  想那方叔为元老,谋划一定很谨严。

  方叔统帅自有方,俘虏敌军必凯旋。

  战车行进响隆隆,隆隆车声不间断,如那雷霆响彻天。

  威风凛凛我方叔,曾征玁狁于北边,也能以威服荆蛮。

  赏析

  大将方叔为威慑荆蛮而演军振旅的画面。从整体而言,此所描画可分为两层。前三章为第一层,着重表现方叔指挥的`这次军事演习的规模与声势,同时盛赞方叔治军的卓越才能。第四章为第二层,犹如一纸讨伐荆蛮的檄文,表达了以此众战

  “菑亩”。紧接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出现在旷野上,马蹄得得,敲不碎阵列中之肃穆严整;军旗猎猎,掩不住苍穹下之杀气腾腾。在这里,作者以一约数“三千”极言周军猛将如云

  统观全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诗并非实写战争,而是写一次军事演习。这从诗中“师干之试”等处可证。吴闿生《诗义会通》云:“皆误以‘蛮荆来威’为实有其事,不知乃作者虚拟颂祷词。”可谓得诗真义。其二,此诗从头至尾层层推进,专事渲染,纯以气势胜,正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振笔挥洒,词色俱厉,有泰山压卵之势。”

《诗经》赏析4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 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近,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

《诗经》赏析5

  卷耳注释及译文

  作者:佚名

  注释

  (1)采采两句:采采,不断的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华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这两句说,虽不断地采着卷耳,但仍不能采满一浅筐;以形容其忧思之深。

  (2)寘,同“置”。周行,周的行列。行,疑指军行。这句说,我所怀念的人,被置于周的军队中。一说,周行,大路;彼,指顷筐;寘彼周行,把顷筐放在大路边。

  (3)陟,攀登。崔嵬,《毛传》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尔雅》则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

  (4)我,妇人相像中的丈夫自我。虺隤(huītuí),马疲劳生病。

  (5)姑,姑且。金罍(lei,二声),青铜酒器,比酒尊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又,《说文》引此句作“我沽酌彼金罍”,则为满酌金罍之意。同书:“秦人以市买多得为沽。”

  (6)永,长久。怀,思念。这句写征人藉饮酒来排除自己对家里的怀念。

  (7)玄黄,疾病的通称。

  (8)兕(si,四声)觥(gong,一声),兕牛角制成的洒器。兕,类似犀牛的野牛,一角,青色。

  (9)永伤,犹永怀。伤亦思之意。

  (10)砠(ju,一声),《毛传》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尔雅》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

  (11)瘏(tu,二声),病。此处作动词用,为患病之意。

  (12)痡(pu,一声),疲困不堪。

  (13)云何吁(xu,一声)矣,多么忧伤。云,语词。吁,忧。

  译文

  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岗,我的马儿多踉跄。

  我且斟满斗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的山头,我的马儿已难行。

  我的仆人疲困不堪了,多么忧伤啊。

《诗经》赏析6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従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従上吉也。

  九四,不克讼,复既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诗经》赏析7

  [先秦]诗经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注释:

  【1】载(zài)芟(shān)载柞(zuò):芟,割除杂草;柞,砍除树木。载……载……,连词,又……又……

  【2】泽(shì)泽:通“释释”,土松散润泽貌。

  【3】千:概数,言其多。

  【4】耦(ǒu):两人并耕叫“耦”。

  【5】耘(yún):除田间杂草。

  【6】徂(cú):往。

  【7】隰(xí):低湿地。

  【8】畛(zhěn):高坡田。

  【9】侯:语助词,犹“维”。

  【10】主:家长,古代一国或一家之长均称主。

  【11】伯:长子。

  【12】亚:叔、仲诸子。

  【13】旅:幼小子弟辈。

  【14】彊(qiáng):同“强”,强壮者。

  【15】以:雇工。

  【16】有嗿(tǎn):即“嗿嗿”,众人吃饭的声音。

  【17】馌(yè):送给田间耕作者的饮食。

  【18】思:语助词。

  【19】媚:美。

  【20】依:壮盛。

  【21】士:《毛传》训“子弟也”,朱熹《诗集传》训“夫也”。

  【22】有略:即“略略”,形容锋利。

  【23】耜(sì):古代农具名,用于耕作翻土,西周时用青铜制成锋利的尖刃,是后世犁铧的前身。

  【24】俶(chù):始。

  【25】载(zī):读作“菑”,用农具把草翻埋到地下。

  【26】南亩:向阳的田地。

  【27】实:种子。

  【28】函:含。

  【29】斯:乃。

  【30】活:活生生。

  【31】驿驿:《尔雅》作“绎绎”,朱熹《诗集传》训“苗生貌”。

  【32】达:出土。

  【33】厌:美好。

  【34】杰:特出之苗。

  【35】厌(yān)厌:禾苗整齐茂盛貌。

  【36】麃(biāo):谷物的穗。

  【37】载(zài)获:开始收获。

  【38】济济:人众多貌。

  【39】有实:即“实实”,广大貌。

  【40】积:露天堆积。

  【41】亿:十万。

  【42】秭(zǐ):一万亿。

  【43】醴(lǐ):甜酒。

  【44】烝(zhēng):进。畀(bì),给予。

  【45】祖妣(bǐ):祖父、祖母以上的祖先。

  【46】洽:合。以洽百礼,谓合于各种礼仪的需用。

  【47】有飶(bì):即“飶飶”,形容食物的香气。

  【48】椒:以椒浸制的酒。

  【49】胡考:长寿,指老人。

  【50】匪(fēi):非。

  【51】且:此。上“且”字谓此时,下“且”字谓此事。

  【52】振古:终古。

  作品赏析:

  全诗三十一句,不分章,但有韵,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几篇有韵诗中用韵较密的一篇。

  全诗虽未分段,其叙事自成段落,层次清楚,前二十一句可算是第一部分,后十句算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叙述以下内容:

  首四句写开垦。描写了有的割草,有的刨树根,一片片土壤翻掘松散,“千耦其耘”,遍布低洼地、高坡田,呈现热烈的春耕大生产景象。“千耦其耘”的“耘”字,单释为除田间杂草,与“耕”合用则泛指农田作业。开垦时重在耕(翻掘土壤),这里是为了用韵,略为“耘”,实即“千耦其耕”。所谓“耦耕”,是上古一种耕作方式,即二人合作翻掘土壤。如何并力,可有几种形式,如挖掘树根,宜对面合作;开沟挖垅,不妨并肩;盖使用耒耜翻地,必须一推一拉。这里言“千耦”,是言极多,从低洼地到高坡田,遍布田野,开垦面积多,出动的劳动力多,这只可能是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性质的大生产。

  第五至第十句写参加春耕的人,男女老少全出动,强弱劳力都上场,漂亮的妇女,健壮的小伙,在田间吃饭狼吞虎咽,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据文献所载,周王是全部土地的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只直接拥有一大片土地,以封建形式将土地分封下去,他取贡赋,并有权随时收回土地。所以被分封者只有较长期的、较固定的使用权,各土地领主又以同等形式分给下属,这样可以层层分下去,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当时的家庭实际是家族,以家长为首,众兄弟、子孙多代同居,这种土地分配和家庭结构形式,在诗中都反映了出来。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写播种。锋利的耒耜,从向阳的田地开播,种子覆土成活。“啊!多么锋利的耒耜!”“播下百谷就出芽!”在这赞叹声中饱含着欢欣,反映出金属(青铜)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至第十八句写禾苗生长和田间管理。“驿驿其达”,“厌厌其苗”,也是赞叹中饱含喜悦;“緜緜其麃”,表示精心管理,努力促进作物生长,表现了生产的热情。

  接下去三句写收获。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以“万亿及秭”形容露天堆积的谷物广大无边,表现丰收的喜悦。“万亿及秭”一句是全诗的转折处。此句以上是写农事,从开垦叙述到收获;此句以下则转人祭祀和祈祷,可以说是诗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前七句写制酒祭祀,是全诗的思想中心,表明发展生产是为烝祖妣、洽百礼、光邦国、养耆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报答祖先,光大家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这也是周代发展生产的根本政策。周代制酒主要用于祭祀和百礼,不提倡平时饮酒。末尾三句是祈祷之辞,向神祈祷年年丰收。《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后人多以此篇为不限于籍田祀神之用,与《周颂·丰年》诗大致相同,亦可为秋冬祀神之诗。

  全诗叙述有层次、有重点,初言垦,继言人,言种,言苗,言收,层层铺叙,上下衔接;至“万亿及秭”而承上启下,笔锋转势,言祭,言祷。在叙述中多用描写、咏叹,时或运用叠字、排比、对偶,押韵而七转韵,都使全诗的行文显得生动活泼,这在《周颂》中是相当突出的。

《诗经》赏析8

  [先秦]诗经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注释:

  【1】芃(péng)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2】膏:滋润。

  【3】悠悠:长长,道路遥远貌。

  【4】南行:指向谢池行进。

  【5】召(shào)伯:此指召穆公,姓姬名虎,为西周大臣。

  【6】劳:慰问。

  【7】辇(niǎn):人推挽的车子。

  【8】集:完成。

  【9】盖(hé):同“盍”,何不。

  【10】徒:步行者。

  【11】御:驾车者。

  【12】归处:回去安居。

  【13】肃肃:严正的样子。

  【14】谢:地名。

  【15】功:工程。

  【16】营:经营。

  【17】烈烈:威武的样子。

  【18】成:成就。

  【19】原:高平之地。

  【20】隰(xí):低湿之地。

  【21】清:此指疏通泉流。

  作品赏析:

  此诗共五章。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暴动”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没有人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正因为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就没有什么让人不胜劳苦的。

  第二、三两章反复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现,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张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叙述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这两部分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好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庞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情赞美。这两章后两句言:“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行既集,盖云归处。”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情绪真实而自然的流露。但尽管思乡之情非常急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确实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情绪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应第二章,不过第二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情绪热烈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应。由此观之,此诗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后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会有什么疏漏了。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当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顿时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

《诗经》赏析9

  [先秦]诗经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

  注释:

  【1】猗(yī)嗟:赞叹声。

  【2】昌:美好的样子。

  【3】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

  【4】抑(yì):同“懿”,美好。

  【5】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

  【6】趋:急走。

  【7】跄(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

  【8】臧(zāng):好,善。

  【9】名:借为“明”,面色明净。

  【10】仪既成:朱熹《诗集传》:“仪既成,言终其事而礼无违也。”

  【11】射侯:射靶。

  【12】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

  【13】展:诚然,真是。

  【14】甥:古代女儿之子。一说姊妹之子曰甥,言称其为齐人之甥,而又以明非齐侯之子。

  【15】娈(luán):美好。

  【16】选:才华出众。

  【17】贯:穿透。

  【18】反:箭皆射中一个点。朱熹《诗集传》:“四矢,射礼每发四矢。反,复也,中皆得其故处也。”

  【19】御乱:防御战乱。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诗经》赏析10

  关关雎鸠,guān guān jū jiū

  在河之洲。

  zài hé zhī zhōu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君子好逑。

  jūn zǐ hǎo qiú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流之。

  zuǒ yoù líu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寤寐求之。

  wù mèi qiú zhī

  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

  寤寐思服。

  wù mèi sī fú

  悠哉悠哉,yōu zāi yōu zāi

  辗转反侧。

  zhǎn zhuǎn fǎn cè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采之。

  zuǒ yoù cǎi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琴瑟友之。

  qín sè yǒu zhī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芼之。

  zuǒ yoù mào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钟鼓乐之。

  zhōng gǔ yào zhī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是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因此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是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非常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非常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是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许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非常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非常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能够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然后,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是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非常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是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非常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来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诗经》赏析11

  原文: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女 通 汝)

  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注释:

  ①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

  ②无:毋,不要。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③三岁:多年。三,非实数。贯:借作“宦”,侍奉。

  ④逝:通“誓”。去:离开。女:同“汝”。

  ⑤爰:于是,在此。所:处所。

  ⑥德:恩惠。

  ⑦国:域,即地方。

  ⑧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

  ⑨劳:慰劳。

  ⑩之:其,表示诘问语气。号:呼喊。

  赏析:

  《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诗经》赏析12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四马。

  【2】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3】阜:肥硕。

  【4】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5】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6】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7】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8】时:“是”的假借,这个。

  【9】辰:母鹿。

  【10】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11】硕:肥大。

  【12】左之:从左面射它。

  【13】舍:放、发。

  【14】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15】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16】闲:通娴,熟练。

  【17】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18】鸾:通“銮”,铃。

  【19】镳(biāo):马衔铁。

  【20】猃(xiǎn):长嘴的猎狗。

  【21】歇骄:短嘴的猎狗。

  作品赏析: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诗经》赏析13

  有杕[1]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1】杕(dì):树木孤生独特貌。

  【2】杜:杜梨树,又名棠梨树。

  【3】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4】噬(shì):发语词。一说何,曷。

  【5】适:到,往。

  【6】中心:心中,内心。

  【7】曷(hé):同“盍”,何不。

  【8】饮(yìn)食(sì):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9】周:右的假借。一说道路弯曲处。

  【10】游:来看。

  作品赏析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共两章,各六句。每章的开头均为“兴之比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这首短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

  此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诗经》赏析14

  [先秦]诗经

  小雅·楚茨

  原文: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注释:

  1、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2、楚楚:植物丛生貌。

  3、言:爱,于是。

  4、抽:除去,拔除。

  5、棘:刺,指蒺藜。

  6、蓺(yì):即“艺”,种植。

  7、与与:茂盛貌。

  8、翼翼:整齐貌。

  9、庾(yǔ):露天粮囤,以草席围成圆形。

  10、维:是,一训“已”。

  11、亿:形容多。一说“亿”犹“盈”,满。

  12、享:飨,上供,祭献。

  13、妥:安坐。

  14、侑:劝进酒食。

  15、介:借为匄(gài),求。

  16、景福:大福。

  17、济(jǐ)济:严肃恭敬貌。

  18、跄(qiāng)跄:步趋有节貌。

  19、絜(jié):同“洁”,洗清。

  20、烝(zhēng):冬祭名。

  21、尝:秋祭名。

  22、剥:宰割支解。

  23、亨(pēng):同“烹”,烧煮。

  24、肆:陈列,指将祭肉盛于鼎俎中。

  25、将:捧着献上。

  26、祝:太祝,司祭礼的人。

  27、祊(bēng):设祭的地方,在宗庙门内。

  28、孔:很。

  29、明:备,指仪式完备。

  30、皇:往。一说为彷徨,即神灵徘徊。

  31、神保:神灵,指祖先之灵。一说指降神之巫。

  32、飨:享受祭祀。

  33、孝孙:主祭之人。

  34、庆:福。

  35、介福:大福。

  36、执:执掌。

  37、爨(cuàn):炊,烧菜煮饭。

  38、踖(jí)踖:恭谨敏捷貌。

  39、俎(zǔ):祭祀时盛牲肉的铜制礼器。

  40、硕:大。

  41、燔(fán):烧肉。

  42、炙:烤肉。

  43、君妇:主妇,此指天子、诸侯之妻。

  44、莫莫:恭谨。莫,一说勉也。

  45、豆:食器,形状为高脚盘。

  46、庶:众,多,此指豆内食品繁多。

  47、献:主人劝宾客饮酒。

  48、酬:宾客向主人回敬。

  49、卒:尽,完全。

  50、度:法度。

  51、获:得时,恰到好处。一说借为“矱(yuē)”,规矩。

  52、神保:神灵,神的美称。

  53、格:至,来到。

  54、攸:乃。

  55、酢(zuò):报。

  56、熯(nǎn):通“戁”,敬惧。

  57、式:发语词。

  58、愆(qiān):过失,差错。

  59、工祝:太祝。

  60、致告:代神致词,以告祭者。

  61、徂(cú):往,一说通“且”。

  62、赉(lài):赐予。

  63、苾(bì):浓香。

  64、孝祀:犹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65、卜:给予。赐予。

  66、如:合。

  67、畿(jī):借为期。

  68、式:法,制度。

  69、齐(zhāi):通“斋”,庄敬。

  70、稷:疾,敏捷。

  71、匡:正,端正。

  72、敕:通“饬”,严整。

  73、锡:赐。

  74、极:至,指最大的福气。

  75、时:是,一说训或。

  76、戒:备,一说训告。

  77、徂位:指孝孙回到原位。

  78、具:俱,皆。

  79、止:语气词。

  80、皇尸: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赞美之词。

  81、载:则,就。

  82、聿(yù):乃。

  83、宰:膳夫,厨师。

  84、废:去。

  85、彻:通“撤”。废彻谓撤去祭品。

  86、不迟:不慢。

  87、诸父:伯父、叔父等长辈。

  88、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

  89、备:尽,完全。

  90、言:语中助词。

  91、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后在后殿宴饮同姓亲属。

  92、具:俱。

  93、入奏:进入后殿演奏。祭在宗庙前殿,祭后到后面的寝殿举行家族私宴。

  94、绥(suí):安,此指安享。

  95、后禄:祭后的口福。禄,福,此指饮食口福。祭后所余之酒肉被认为神所赐之福,故称福酒、胙肉。

  96、将:美好。

  97、莫怨具庆:指参加宴会的人皆相庆贺而无怨词。

  98、小大:指尊卑长幼的各种人。

  99、稽(qǐ)首:跪拜礼,双膝跪下,叩头至地。一种最恭敬的礼节。

  100、考:老。寿考,长寿。

  101、孔:甚,很。

  102、惠:顺利。

  103、时:善,好。

  104、维:同“唯”,只有。

  105、其:指主人。

  106、尽之:尽其礼仪,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礼节。

  107、替:废。

  108、引:延长。引之,长行此祭祀祖先之礼仪。

  赏析:

  全诗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盛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来献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献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合乎法度,庄严隆重,因而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之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

  读这首诗,可以想见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

《诗经》赏析15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春秋·无名氏

  【赏析】

  早在尚未读过《诗经》的懵懂年代,我就听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单纯地觉得这句话很美,如初春拂过脸颊而不觉寒的杨柳微风,如寒冬赛过梅花三分白的皑皑白雪。没有缘由,这句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在“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的江南。江南春色里,有“杨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妆成一树高”,待到柳絮纷纷时,枝上柳绵吹又少。

  我自小在江南长大,记忆中的儿时,经常与玩伴在山野间奔跑嬉戏,追着蝴蝶,采着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野豌豆,起先是绿油油的一片,过了不久那一片绿色之中就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种说不出的美。彼时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来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

  “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我们家乡一带习惯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间的路边上经常能看到。这种在我们眼中只是很普通的野草,不仅可以食用,《本草拾遗》中记载其还有药用价值。

  “狁”又叫“猃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许跟“鲜卑”、“契丹”等耳熟能详的民族来比,“猃狁”比较生僻,但说起它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听过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体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山西、甘肃一带。西周进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经常入侵,边疆战乱频繁。到了周宣王时期,周朝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将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此这首诗被认为大约是写于周宣王时期的。

  不得不说,《诗经》中的大多数诗都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儿歌一样,叠字很多,念起来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若不去认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难理解这竟是一首边塞军旅诗,描写的是戍边士兵从背井离乡上战场到归家的情形。

  “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经发芽了。说回家呀说回家,一年又过去了。”字字坎坷,诉说的尽是士兵对家的思念。出征保家卫国,何时才能还乡?在这烽火连天的战场上,驻地不稳,谁能帮忙把家书带回家?

  提到家书,不由想到了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想给家里捎一封家书该有多难。写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别说是家里寄来的'书信了。

  也许只有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士兵们才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受吧。

  采薇呀采薇,那时的薇菜发了芽,转眼半年过去,薇菜已经变老,回家依然遥遥无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我的心里是那样的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乡。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美丽的棠棣。将军驾着车带着我们往前,军情是那样紧急。还记得当初阔别家乡的时候,杨柳依依,如今回来的路上,白雪纷飞。我的心里伤悲,谁能知道我的哀痛。

  内心独白的话语,默默诉说。戍边战士心中的苦,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道得尽的?离开家的时候,想的是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想的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心里却是无限伤悲。近乡情怯,越是离家近,越是思绪千万,感慨万千。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谢公即东晋政治家谢安,“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字。谢安问谢玄《诗经》中哪一句最美,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这句诗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关于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原本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可是等他去世的时候,叔齐却想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于是逃走了。叔齐不肯继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王。

  贵族子弟,一旦离了家,便很难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关心赡养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们到了那里,西伯侯已经死了,继位的是后来周武王姬发。姬发正要讨伐纣王,他们拉住武王的马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道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人要杀了他们,被姜太公阻止了,姜太公说:“他们都是义人啊!”

  后来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齐为了表示对商的忠诚,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薇菜充饥,并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没多久便饿死了。后人都称赞伯夷和叔齐有气节,甚至还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后世的人看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采薇啊采薇,等到薇菜开花的时候,是否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呢?

【《诗经》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赏析05-27

(精选)《诗经》赏析05-27

诗经蒹葭赏析_诗经关雎赏析04-16

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内容赏析04-17

诗经七氓赏析诗经中氓赏析04-16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04-17

诗经小星赏析02-21

诗经月出的赏析02-22

《诗经》诗词赏析03-06

《诗经·日月》赏析03-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