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芦苇。
苍苍:茂密的样子。
溯洄:逆着河流向而上。
溯游:顺着河流向下走。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晞:音西,干
涘:音四,水边
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赏析】:
《蒹葭》描写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的忠贞不二,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 我的心上人儿,她正在遥远的那水的另一方。
[出自] 春秋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zhǐ)。
注释: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之,追寻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xī):晒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澹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b(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1: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译文2: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白霜。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河水的那一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那河水的岸边上。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消尽。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就在那水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阻多弯曲。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文3:
秋天的芦苇由绿转苍,叶上的露珠儿由团成霜。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在这条河的哪一方?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央。
春天的芦苇萋萋葳蕤,叶上的露珠儿未干闪滋滋。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河对岸的高陂?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艰阻而又疑;若是顺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墀。
夏天的芦苇绿得放光彩,滚在叶上的露珠儿未收回。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条河的哪一涯?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偏了汊;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崖。
赏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几千年来百读不厌、情真意切、风神摇曳的杰作。周孝王时,秦的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论功行赏,襄公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b”,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3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 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近,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4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03-16
《诗经·蒹葭》赏析03-22
诗经《蒹葭》赏析03-29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02-21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05-31
蒹葭-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04-08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03-29
诗经蒹葭吟诵03-16
诗经蒹葭翻译03-16
诗经蒹葭朗诵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