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汇编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 篇1
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都这么重视呢?以前上课也学过一些《论语》里断断续续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听人们说起《论语》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称赞!于是,这次,我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
由于论语是用文言文写的,因此,有一些我还是看不懂的,这里仅对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内容阐发我的观点。我觉得论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可以说给我帮助最大,以前学习时,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很差,每次记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记,这样反反复复真的是很烦人!心里有这种压力,总感觉学的东西反正都是会忘的,还学什么呢?每次这样浑浑噩噩的学习,学习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论语里这句话还是给了我一点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复一次,那么我每次都会加深一点理解,这样日积月累,我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无用功!但是这句话也带给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复已学的东西,然而我每天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每天要复习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将不堪重负,到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也想每天都复习,然后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但这样下来似乎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温故和学习新的知识,怎样才能平衡呢?
论语中比较著名的论断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较欣赏的处事方法,这其实就是讲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为别人考虑,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该怎么做。仁者爱人,这大概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车将被撞的老人送到医院,结果居然被老人的儿女诬陷成肇事者,这样好人反被诬陷成坏人的情况数不胜数啊,孔子所主张的仁义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还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个仁义的人,不管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只是做好事的时候要看清楚情况,即使被人诬陷了也要有能力为自己辩护。我们不可以因噎废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有希望。
论语中还有一种关于艰苦学习的语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崇高的学习精神实在让我感到钦佩,孔子能这样艰苦学习,想必他学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也曾经为一道数学题整整思考了两三个小时却并不感到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算是让我看一秒钟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现在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我就忍不住想说:拿点儿我感兴趣的事情来让我学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让我感到万分痛苦,就像体育一样,我宁愿打两节课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钟的步,这大概就是兴趣的原因吧!
虽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其中的`一些治学及做人的道理却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不是个政治家,论语中执政的道理可能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但是我们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却道尽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言语概括了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也许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贯彻实施还要再等很多年,或许他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个人的修养却有很大的帮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
读《论语》有感 篇2
最近,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为做人之道,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一部惠泽后世的礼仪之书,仁义之书。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四书”之一,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籍。随着儒家思想受到历朝君主的推崇,逐步成为正统和主流,孔子和他的论述对思想界,对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发挥越来越深的影响,人们也将孔子称为“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所主张的修身之道,以及他的智慧哲学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语》中所蕴涵的道理数不胜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温是温习。复习的意思,故则是以前学的知识见闻,新是新的体会。发现。认识,总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我不禁想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要经常温习,因为学习是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温习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才能进行思考,举一反三。
《论语》,当你每次“温故”时都会“知新”。
读《论语》有感 篇3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学习,又是为什么而学,有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外界知识内化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并进行思考,可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引起了我对学习的思考。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记书本,强搬硬套,而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实践。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希望可以为了国事,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能对国家安定,天下战乱贡献一份力量;而处于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学习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去学习,想必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每个月拿着差不多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罢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正简洁的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不迁怒,不贰过”,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过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欢的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见,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智慧学习,体味学习中的快乐。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只会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养都得以升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提到学习,想必现在很多学生对这个词最深的概念就是这是为了家长而学,为了老师而学,为了成绩而学,为了工作而学,这才不得已而为之,而孔子认为,这都不如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人,作为万世师表的他,却自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这正是乐知的最好体现啊,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会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所以我认为,不如以学为友,勤勉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是我们学生目前所能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读《论语》有感 篇4
本篇为《论语》第九篇,主要记载有关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恶、爱憎、襟怀、信念、理想。三十一章中,有少数内容是孔门弟子心目中对孔子的印象,其他大部分文字当属于孔子剖白心迹或对其子弟行止的评说。相较于《述而》篇侧重于教育宗旨与方法,本篇的重点,乃是孔子的自我勉励与警示。
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种意志与信念,不会因威胁而动摇,不会因利诱而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他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对挑战,能坦然接受,面对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这样自我期许的,更是如此自我实现的。正是因为秉持了这种信念,孔子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坚持一贯的立场,投入不懈的努力。正气磅礴,大义凛然,为儒之大者提供了现身的说法,为生之意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应该说,孔子“不可夺志”的精神,对后世志士仁人的人格塑造与铸就,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于谦《石灰吟》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对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的异代同调,一脉相承。
之所以能有坚定的信念,能有坚强的意志,是因为孔子对自己所从事的大业拥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自己身上担负着传承文化,接续文脉的光荣责任,天命所归,义不容辞,“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也就是孟子所宣称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伟大使命感。在这样的使命感召唤下,个人际遇的坎坷自然是无足轻重,坦然接受;成就得失的理解自然是卓尔不群,别出机杼。换言之,意志的背后,是以信心为支撑;信念的底蕴,是以理想为引导。
当然,意志的坚强,信念的坚定,并不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就不免犯偏激、走极端的错误。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既坚持原则,明确立场,又杜绝固执,反对僵化,所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从不凭空揣测,决不绝对肯定,从不拘泥固执,决不自以为是。能够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能够寄希望于未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坚定立场与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坚持信念与择善而从并不对立。因此,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善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这种从不自满,摒弃骄傲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它是孔子追求完美的动力,也是孔子超越他人的缘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自己实现精神超越,完成文化使命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时不我待,机不再来,犹如无声的召呼,催促着孔子始终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于是他反对坐而论道,而主张及时付诸行动,所谓“与其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孔子强调:在践行大道的过程中,最可忧虑的是浅尝辄止,画地为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强调实现使命的强烈紧迫感,倡导忧患意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人生觉悟。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没有紧迫感,那就必然导致做事拖拉疲沓,一日打鱼,三日晒网,消磨掉自己进取的锐气,错失掉最佳的战略机遇,最后与胜利失之交臂;而缺乏忧患意识,则十分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沾沾自喜,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最后在阴沟里翻船,在顺境中毁灭。由此可见,人们在逆境中奋斗不易,但在顺境中奋斗更难。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真正的危险,往往不是发生在逆境之中,而更多的是出现在顺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勤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孔子在信念确立上,眼睛是向上看的,以完美的君子人格养成为最高目标;但是,在行动实施上,眼光则是朝下看的。因此,他决不排斥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相反,他是以从事最基本、最烦琐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树立信念、坚定意志、磨砺情操的基础。为此,他坦率承认曾做“鄙事”的人生经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也欣然表示以拥有“形而下”的`技艺为光荣,“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不试,故艺”。他更特别强调传承与弘扬文化的重要,“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总之,套用一句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总而言之,在孔子身上,“内圣”与“外王”是达到和谐的统一的,所体现的是完美君子人格的典范。这种君子人格,就是知、行、勇的浑然一体、焕然天成。有睿智,即可明辨是非、深谙取舍;有仁德,则能心底无私,宽厚海涵;有勇气,乃可担当责任,一往无前。用孔子自己的话说,这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种伟大人格魅力,具有最大的感染力,拥有最大的号召力。在它面前,权势的威胁,无所施展;金钱的诱惑,黯然失色。这样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也是无敌的。相形之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是那么的渺小卑微,那么的后知后觉。颜渊的感慨,可谓道出了千百载来所有为孔子伟大君子人格所鼓舞、所感动的人的共同心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如此,我们仍没有任何理由松懈自己的信念,放弃自己的追求,丧失自己的理想。大道不远,它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不懈追求过程之中,“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的崇高境界,固然无法企及,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更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信念,成为我们永恒的愿景!
读《论语》有感 篇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意为:孔子站在河边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流传千古的哲人之见,感叹着时间的匆匆。
这句话告诉我,时间是宝贵的,它不会为了任何人而停留,人世间的欢声笑语也留不住它,悲伤痛苦,依然留不住它,一切与它无关,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它,那匆匆的脚步,日夜不停。它如流水般,永不回头的流动着;如手中的沙,不留意,便会全部消失;如池塘的水一样,不经意便干涸了。时间转瞬即逝,如果不好好把握,那么换来的只有后悔。时间如金子般珍贵,但金子却换不来时间,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我至今记得,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坏毛病,每当到了周末,便将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留到周日下午。有一次因作业繁多,自己有贪于玩耍,而时间又不会停滞不前,我在周末没能完成作业,第二天早上也因此被老师狠狠的批评,我后悔至极。后来我吸取这次教训,痛下决心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从此做起事来也是事半功倍,非常轻松而愉快。我因此真真切切的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珍惜时间,虚度光阴,结果只有万分的后悔!
浪费时间极其不好,时间呢,也不会为你而停止前行的脚步,但如果去努力、去珍惜,你会感觉时间在为你而慢下脚步,而你也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获,这些收获定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要做乐之者
读《论语》有感 篇6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假期里,妈妈买来一本《论语》让我学习。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徒弟写的,写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书中主要写了怎样学习和思考怎样孝顺父母。
我还记得孔子有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呢。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一天看到两个小朋友在争吵。
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争吵不休。
他们看见了孔子,就让孔子评理。
着个问题把孔子也难住了。
就向两个小孩承认自己不会这个问题。
两个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实事求是的承认自己不会,也不怕别人嘲笑。
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实事求是的对待自己不会的问题,不会就问。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
读《论语》有感 篇7
翻开《论语》,那些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回响;那些深奥的道理就好似涓涓的溪流,清澈纯洁,将我的心灵净化。
初读论语,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犹记得学生时代的我尤其惧怕论语,因为在文章的最后,总会有出现四个大字,那就是“全文背诵”,拗口的文言文无疑是我印象中最可怕的噩梦。
现在工作了,闲暇之余重新捧起了书本,再次读起了论语。从前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似乎一字一句也变得了生动起来,有趣起来。而当我读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一句时,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缺点。在我看来,这句话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有些类似,当你向身边优秀的朋友、同事看齐,学习时,那么你也会取得进步,也会变得优秀,反之,去接近和学习那些有较多缺陷的`人,自己也会如同墨汁滴入水中,趋向浑浊。在我踏上了铁路公安这个工作岗位之后,我发现了身边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同事,他们有的擅长办案,有的擅长写作,有的工作认真,热情开朗,我不禁暗暗下定决心,要向他们学习,努力从一名新警,转变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同时,我也明白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并加以改正。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只能如那方仲永,渐渐地泯然众人矣。
人生似乎就像是一段旅行,在你不断前行的过程中,那沿途的风景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当你再次回头远眺那落在身后的风景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或许,就是阅历与阅读的意义吧!
读《论语》有感 篇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的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对妇女、劳动的轻视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的。
读《论语》有感 篇9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我以前也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内容,于是捧起书翻看起来。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我听过的话都在这本书中出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等。这本书中不仅有这些原话,而且有详细的解释,告诉我们这些话是什么含义。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而且要讲信用。读完这段话,一件几天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动铅笔,很多同学都很喜欢。我的好朋友王强也想要一支。他对我说:“你能帮我买一支同样的笔吗?”我满口答应,说:“没问题,我今天放学就去帮你买。”然而,放学的`时候,妈妈来接我去吃晚饭,我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第二天来到学校,看见王强,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应帮他买笔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说忘了,于是对王强说:“昨天那种笔卖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学的时候,由于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商店,已经关门了。第三天,王强没有问我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记了让我帮他买笔的事,我也不用太着急了,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买吧。”就这样,几天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直到看到《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没有做到,也要诚实地对别人讲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诺言,才能让朋友信任我,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当我想到这里,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对妈妈说了一遍,妈妈欣慰地笑着说:“好孩子,你能想通这个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从小养成守信用的好品质,这样无论你将来长大了做什么事,都会拥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我听了点点头,对妈妈说:“我现在就去帮王强买笔。”就这样,虽然迟到了几天,但是我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我把这支非常漂亮的自动铅笔交给王强的时候,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从那以后,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兑现自己的诺言!
读《论语》有感 篇10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 篇11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现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论语》,以全新的心态细细品读,把自己的心贴进去里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是在学校里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称为老师,在家,在社会上,甚至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不能够瞧不起别人,一座宏伟的大桥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钉子就能让它崩塌。而学习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必须选择别人身上的良好品质加以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应该要改正。
孔子教学不分贵贱,广纳学生,从而打破了古时候只有官侯权贵的富家子弟才能够学习的权利。把思想传给广大人民,为那些有广大的报复的贫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也曾经想要为国家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在当时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的学说并不能满足国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作为,只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
读了《论语》后,我明白了只有拥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读《论语》有感 篇12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读《论语》有感 篇13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 篇14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一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学会轻身外之物,才能强心灵之轻而永得愉悦,终生无悔,于政于事业是一种莫大的得益。也把那些对身外之物看的很重,而怕失去怕得不到的人称之为“鄙夫”,即被鄙视之人,小人也。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与事君也与哉”,可以重用呢?最后的结论是不可能应重用。
这种“鄙夫”对得到利益或权利非常看重,怕失去;对未得到的利益或权利,怕得不到。在这种心态下,“鄙夫”“无所不至”,就会不择手段地想得到未得到的,千方百计地维护既得的。在这种“不择手段”与“千方百计”中,其围绕的中心是“自己”,并不是“他人”;是“局部”而非“大局”。你说这样的'人能够“与事君也与哉”?能够于政于事业有莫大的帮助吗?当然是不可能。“鄙夫”做事,即使有利于政于事业,也是自己先得益得大益。他决不会无故耗费心血地去换来自己的小益,更不可能白忙乎而自己一无所得。
当然,同这样的“鄙夫”共事相交,就得多留几个心眼,要谨慎。我们虽不应存害他之心,去阻挡他,但也得防范一下这种“鄙夫”的“无所不至”。也许你的见解不同于他,他就会与你不利。
如今社会,这样的人更是比皆是,政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于艺术界也在有这样的人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更有甚者是好多少年朋友,也因利益问题成为“鄙夫”,呜呼!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9-02
读论语有感03-16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4-24
读《论语》有感【精】01-21
读《论语》有感【推荐】01-21
读《论语》有感【热】01-13
【热】读《论语》有感01-14
【热门】读《论语》有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