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通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后感 1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 2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不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用词不准,建议改为:不外乎告诫)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前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在别人眼里,他似乎没有什么特长,但为什么会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而立于不败之地呢?
因为司令部在集合开会时,他总会第一个到,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敌人应在什么地方出现,我军现在在哪?如何挡住敌人的.去路,而将他们一网打尽?他在那似乎总是在自言自语,到会的人都说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自言自语一定是发疯了。
华西列夫斯基听到大家的非议后并没有生气,依旧在那里想着大事……开会时让他发言,他一会说这儿,一会说那儿,云里雾里,在坐开会的人都听得稀里糊涂,斯大林来回踱着步子慢条斯理地说道:“坐下吧,我亲爱的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说了,还是让我来说吧!”斯大林把战争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来,聪明的华西里夫斯基早在开会前的自言自语,就已经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觉地传到了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吸烟、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里,他不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对别人的指责不愿恨,才没有使自己在政坛上树敌过多,又得到了领袖的赏识,才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成就了他光辉的的一生!修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远拥有它,你的人生就会拥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论语》读后感 3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读后感 4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国学知识竞赛,我虽然没能参加比赛,但是我们也应该去了解国学,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结晶,里面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教我们如何去学习。
我看了一遍论语,其中,有些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承当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认真,恭敬谨慎。告诉我们做事要众生平等,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一国之君,都要相同对待。
读了这句话,我想到生活中,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人对待成绩差的人就以轻视的态度,不愿意和他们接触,而我们不应该这样,应该去鼓励他们,而不应该去排斥他们,不然他们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知道了如何去面对生活,让自己对生活有信心,去努力。
《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资料很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许多问题,它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有些资料依然值得我们在今日去学习、运用。比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习要和思考联系在一齐,只明白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学习背诵,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教导我们此刻的家长,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会所以学会哄骗别人,要重视诚实守信品德的养成。“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只图快,否则,反而会失败,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论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精华思想,更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论语》读后感 5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强调学习时要注意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让我懂得了要怎样为人处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诚信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唯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立足才能有所成就。
《论语》告诉我一定要孝顺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仅仅指的是奉养父母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跟饲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真正的孝子从对待父母的和颜悦色就能看得出来。
《论语》中的“礼”也让我感悟良多。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礼”强调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如果能做到这点,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因此实践仁德全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论语》更教会了我崇高智慧。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在提醒人们要用老师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读后感 6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论语》读后感 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会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这是最简单的人生哲理了。但是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们并没有过得很快乐?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个人不仅要会学,更要懂得思考。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去思考,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只知道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所以,我们要懂得衡量“学”和“思”的重要性。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所以说,人各有志,不能强勉。正如诗人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结交与自己志向相同的朋友。
4、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互相有了区别。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有的人后来日趋蒙蔽才变得与他人有所差别。这个世界那么美好,我想一直善良下去,我相信善良的人总会被善待。
读书心得: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强调的。学习了《论语》之后,我却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我虽是平凡之人,也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我会努力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用一颗真诚且善良的心去面对生活、结交朋友。做一个乐于助人、积极乐观的女孩。作者:张丹妮
《论语》读后感 8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让我们每星期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我读过一本书《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让我特别喜欢。
记得有一篇是这样: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祖先是名门,到了父亲那代家败了。张衡从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寒,但张衡从不自暴自弃,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聪明,十分好学。通过各种办法找书来读,他对知识十分渴望。他喜欢晚上一个人对着天空数星星,满天星星吸引他渐渐地他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喜欢听祖母讲婵娥奔月的故事,他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晚上会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书,他用几年时间就全部读完。张衡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读了这篇故事深有感触,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惭愧。以前爸爸妈妈让我多写一些字,我就不高兴,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电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心里总有委屈,就知道让我写字。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妈妈看见了让我擦掉重写,我不但没有写好,反而把作业本弄破了,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让我道歉,我也要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才认错。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严厉也写不好今天的字,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听爸妈的话做一个学会感恩的好孩子。
书,使我开动脑筋,使我快乐,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恶,书增长我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学会了感恩伴我成长。
《论语》读后感 9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读后感 10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声声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论语》穿越时空,一直将和谐、宽容、仁慈、孝顺、友爱、学习的声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未来。
在《论语》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事。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这则论语是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大家都看过《狼来了》这个故事吧。故事中的小孩欺骗了别人两次,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最后导致了被狼吃了的悲剧。看过了这个故事,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然会犯下大错。我因为没有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就犯错了。
记得是三年级的时候,一天中午吃好饭,有同学来找我玩,我很高兴,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过了一会,又有同学来找我,说老师叫我订正作业,我连忙把要和同学玩的事情抛到脑后了,连和她说也没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等我做完的时候“叮铃铃”午休的铃声响了,我看见她一脸气愤的样子,肯定是等我了好长时间。下课了,我像她去道歉,她也没理我。我就想:“不理就不理呗,不就是没有和你玩嘛,有必要那么生气吗?”一直到毕业,她都不怎么理我,我很后悔,如果当时我和她说清楚了,就不会这样了。
《论语》读后感 1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读后感 12
该句极为简略,朝夕不过一个白昼之间,时间极短。《说文解字》有:“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墨子经上》有:“闻,耳之聪也”。 《礼记·大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韩愈《师说》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之“闻”即其本义,“闻”即知道的意思。而“听而不闻”则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如果一旦闻达道的真谛,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无憾了”。其实,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认识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认识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况人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呢?
后来,清代刘宝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观点,在《论语正义》中说:“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的感叹也就正常了。不过,什么是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成圣之道,也就是仁道。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而确定的。
朱熹之说当然也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有明显的理学倾向,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论语》读后感 13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读后感 1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说英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个单词时进行短语句子扩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说,发散学生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发式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的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论语》读后感 15
这篇《论语》讲了我们学习要灵活变通,不能死记硬背,那样会给我们增加负担,知道的东西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些同学只知道“死学”。不会变通,最后就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而有一部分同学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学习起来就很吃力。脑子里没有一点知识,也就很疲劳的。
所以,我们不要学习这两种人,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学习变轻松。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讲的是我们如果研究错误的知识,是有危害的。有的同学只是喜欢钻研,而不分钻研的对错。只钻研错误的知识,会让你很纠结,分不清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钻研正确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路。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了孔子问仲由教导他的`话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我们知道的问题要回答表明你是知道的,不知道的问题你要说不知道,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心里不会,却在表面上应付,这样的人虽然用小聪明得到了别人的赏识,但是你内心却并不理解它真正的含义,下次别人还问你这个问题,你还是作应付回答时,你便了成连基本知识都不知道的人。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引以为戒,不要成为只会耍小聪明的人。
我们要把思与学结合在一起,还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论语》读后感 】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的心得04-30
《论语》心得07-29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作文02-27
论语的读后感09-19
论语读后感05-26
论语读后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