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04-29 00:51:47 论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

  近日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我关注最多的是语文素养。

  温老师解读说,“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课标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沿着温老师解读的方向,我深入思考,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语文素养分隔了匠人和名师。很多时候,语文素养的门是虚掩着的,我却没有推开,更没有勇气去打开另一扇窄门,所以我仍是一个匠人。读了很多名师的著作,发现自己与名师的最大区别在于,名师培养的正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己,要说工作态度,绝对是很端正、很认真的,但多数时候,自己就是个匠人,因匠人注重知识灌输、题海战术、强化训练,这些急功近利地应对考试的策略,或许会有短时效,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有缺陷的,他们充其量不过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而老师,也只能永远停留于匠人的层面,与名师永远相隔万里。反观名师,课堂千锤百炼,既表现其智慧,又视角敏锐;既有精巧点拨,又有风趣语言,师生共振如琴瑟般和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名师那里,绝不是一个期许。

  其次,语文素养要求的是把人教“活”的教育。《课标》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每天都在发展、都在成长,他们是有思维的、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而非无生命体征的器物,故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把人教“活”的教育,而不是把人教“死”的教育。体现语文素养的最显著的教育是“唤醒受教育者的内心,想要接受更多的教育、领悟更多的新知、体会更多的经验”。

  第三,教师的语文素养才是第一位。“要给学生一碗水,心中要有长流水。”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才能渡己渡人;若胸无点墨,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会误人终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考试的质量。语文教师应该先让自己沉淀下来,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书中积累、反思、提升;做一个爱行动的人,设计、实践、反思、成长;做一个爱思考的人,勤于笔耕,在笔端捕捉灵感,修德养心。只有做一个耐得住寂寞,坚韧不拔地成长的语文老师,才会让课堂撕去粗糙浅显的外壳,雕刻出纯净美好的灵魂,传授给学生的才会是“源”与“渔”。而一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考试成绩又怎会差?“从来不曾用心看看这里,你怎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是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去寻找语文素养的桃花源,又怎会体会到语文的妙处!

  最后,语文素养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学之意,在秀美隽永的文字山水间,语文教师要有耐心,带领学生用三年时间,游山玩水,做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品读文字,走进文本深处,领略“山水之意”;静听花开,与作者对坐凝望,“为有暗香来”;用心揣摩,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之,教师要铺好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毕竟,语文的东西,只用眼睛看是看不见的,而要用心灵看。而一个语文素养高的语文老师,在长达三年的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会提高。

  语文素养的桃花源,一直在那里,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我需要做坚定的探寻者,领着学生站在语文素养的门口,毕竟,很多老师已经带着学生站在这门口了!(卓丽娜)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04-30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03-12

舌战群儒作文01-15

拨不断·叹寒儒元曲05-07

游温都水城作文01-15

温暖的作文400字 温暧01-29

论语的心得01-12

《论语》心得03-12

《论语》读后感05-13

论语的读后感05-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