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2-06-17 18:24:13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读后感2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个性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读后感3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仅有在必须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景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必须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欢乐的`么"学"固然是欢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欢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梦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我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论语》读后感4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所编,虽说是两千多年前所编的,但还是让世界、让人民,更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主旨是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这句话当做耳旁风,不以为然,直到六年级危老师讲这句话时,才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家人总说我学习时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却总是打断他们,这才导致我考试吃了大亏。

  记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开始展露光芒时,我却在考场上犯了愁。随着一生声哨响,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却犯愁了,眉头紧锁,而我却如鱼得水一般。我用轻蔑的目光看了看他们,从心底将他们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继续答题,写着写着,我的脸色却陡然一变,死死盯着这道题,一只手挠了挠头,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背上不停地冒汗。这时,我仿佛看见同学们对我指指点点,死党对我竖起的大拇指已缓缓向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多遍的.呀!本是这样懊悔的我,却被想象所打断,气愤到双眼几乎喷出实质的火焰,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乱蒙开了。由于这道题导致我后面的思路混乱,大脑已经崩溃。写完后我也没有检查,只是用手有气无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脑袋,便在脑海中回想老师讲课的细节,可细节全是与同桌玩耍,唯一听到的一句话是:“谁还有不会的?”我看了看同学们都没有举手,也没好意思举起手来,这才“一错造成千古恨。”我垂头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发下来后,我倒在了及格线上,这可能对差生来说是艳阳高照,喜上眉梢;可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上语文课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地听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来危老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数学课上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很快把这句话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从那以后,我也像桂花树一样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挡。而实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5

  这个暑假拜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读后感6

  《三字经》里说:论语者,群弟子,记善言。它告诉人们,《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时,总会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理想人生观七个方面出发,使我们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她在讲述中穿插了很多生动并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寓言,使她的解读更精彩、更深刻、更通俗易懂。

  于教授的讲座传递了《论语》中很多做人的道理,先看孔子的为人、夫子之道:忠恕而以;再看孔子给他弟子的说法: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未若贫以乐,富而好礼者也。关于做人《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夫子说:仁者优,智者不惑。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夫子说,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又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关于交友《论语》传递的信息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和朋友交往要有一定的分寸,保持适当的距离。侍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孔子还说:忠吿而善道义,不可则止,勿自辱也。和朋友交往时,说话非常关键,说话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抢说话;二是不要有话不说;三是不要闭眼瞎说。

  《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什么才算幸福快乐的生活呢?幸福和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田园诗人派鼻祖陶渊明,他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快乐和幸福,经常和朋友喝酒、歌舞,醉了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好生惬意。

  关于做事《论语》中给出的答案更精彩。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禄在其中矣。

  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使我学到了知识,振撼了心灵,收获了智慧。但要真正快乐的工作生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论语》读后感7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就是这样,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满足我们心灵的快乐。

  这就是《论语》。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记录了下来。这些语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就形成了《论语》这部著作。

  《论语》没有往日古书中的长篇大论,它有的`只是一则则简洁精炼,含义深刻的语录。

  其实,有时一句话正是最好的理解,最好的教育。

  而我们现在,正是最需要《论语》来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的时刻。

  子贡曾经问过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贵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盛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不仅要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凉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么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所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与快乐。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每天要多观察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里拥有一片永久的乐土。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可以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的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在不停地去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怎能原谅它呢?然后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再一次的受伤害。

  于丹说过,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让这《论语》的力量与我们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的终极的意义。

《论语》读后感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论语》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编写成的一本书。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课程——经典导读课。拿到经典导读书后,我就翻阅起来,不经意中我看到了《论语》,那时我只知道有本书叫《论语》,并不知其中的内容。但我们导读书上的《论语》没有解释,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读,还想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论语》,便悄悄把它翻开,咦,书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读《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就这样,慢慢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论语》读后感9

  关于《论语》,从小学就开始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写小学、初中、高中时,为了增加所谓的文采也会偶尔文绉绉的赋上一句:“孔子曰:……”而知其文,却误读其义。不知今日才知是该庆幸还是自悔。不管怎么样,少落人笑柄,总不会太负十年寒窗之苦。

  曾经有人大骂孔子之时,或许罪证之一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望文生义理解成“百姓应该任其自由发展,不可让其有太多学识。”乍一看,好像真的是这样,没什么问题,但我们知道古时候有很多的通假字,其要表达之意,若仅此字面意思,目不识丁之人都能理解,那么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推崇敬仰与深究,是否太过迂腐或资质平庸呢?庸人悲哀之处,或许就在于不自知。 荀子《劝学》中有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大戴礼记·劝学》中则是:“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处的“知”,同“折”是通用的。而“折”字,放到原句中,整合起来的意思便有压迫和强迫之意。至于“由”字,在文中,是否就理解成放任自由,这里不能恭谦的说值得考究,因为必须考究。郭店简《尊德义》的解读是:民可使导之。将“由”字,理解成“导”。这样的解读更为贴切,作启迪之意,因此,原句的意思应该是:老百姓只能去引导,而不能强迫或者压制。

  如果这是,愚民思想,那么我想问,什么样的思想才是不愚民的`呢?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若是望文生义之解,则当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孔子若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么尊其为圣贤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傻子?“隐”字或许理解为通“檃”更为贴切。“檃”字的原始意义为使曲木变直的工具,取其矫正之一,因此,父子互隐的意思是父亲儿子互相矫正。如果一开始误读或者错度情有可原,那么对孔子关于“诤子”的言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之类的言论视而不见,那便不得不怀疑其有恶意陷害之嫌疑,或者是对无知的自我嘲讽。

  庆幸之至,我还年轻,庆幸之至,我还有时间。

《论语》读后感10

  《论语》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经典著作。它像一朵瑰丽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着几千年,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论语》的年轻一代,读了之后也懂得很多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说:“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闻多,益;友开,友柔,友易学,友有害。”是的,一个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字典。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你总能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时,好朋友广博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当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时,好朋友的坏话可以让你清醒;当你有缺点、犯错误时,好朋友的直言不讳可以教你修补漏洞,坏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与他们交往会使你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伤害就越大。”《论语》让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于交友,乐于交友,不要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交友。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心灵的`方式。在《论语》中有一句对白:“司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无兄弟。’”紫霞说:“商人说天上有生命,有财富。君子有礼而不失,待人有礼。全世界都是兄弟。为什么绅士没有兄弟?”这句话我有一个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们,而不是纠缠它们,一遍又一遍地问天地,这只会加重痛苦;我们应该尽力弥补这种遗憾。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生活方式。儿子在四川说:“时间就这样飞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学家看来,奔腾的江河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个不可阻挡、不可阻挡的时代。孔子望着流水叹了口气,同时也向自己、向学生、向后代描述了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愿意学习,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从,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愿,不超过当下。”人生轨迹并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认清人生目标,珍惜时间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我要珍惜时间和努力学习,抓住白天和黑夜。

  当然,《论语》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我怎么能说得清楚。

《论语》读后感11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论语》读后感13

  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一。

  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打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得真对。一个人如果连说话都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是可以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面对两个小孩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不懂装懂,绝不糊弄孩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读书能够懂道理,更为了好好做事情。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看我的吧!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一本古典名著,深受各代名人喜爱,学者朱光潜说:“《论语》是一本绝妙的书,可以终生咀嚼,学用不尽的。”这个暑假我也有幸拜读了《论语》这部著作。

  《论语》共有二十卷,四百九十二章。这本著作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子都很受人尊敬。

  读了这本著作,我颇有收获。

  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做人,在诸多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其中《述而》这一卷让我感触颇深。这一卷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止我想到早上刚刚完成的一篇阅读,里面提到“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上万物皆为我师的道理。它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出一辙,对我有同样的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改进自身。我就有此亲身体会,我的四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教会我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一个告诉我才艺广泛是件好事,另一个告诉我如何宽容待人,还有一个告诉我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得不说孔老先生是真厉害,直到现在,他的这句话都引领着众多有志求学之人走向博学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让我体会颇深,的'确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学习也会感到迷惑。如果只学习不思考那就四个字:囫囵吞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是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是如果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是空想,那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我觉得平时我的学习就是只光顾着听,不会曲主动思考,造成同样的知识我可能要学好几遍才能吸收,一直挺郁闷的。看了这句话我是“秒懂”:原来我上课的时候总是老师边讲,我边抄笔记,好像很专心。实际下了课笔记也不会再看,课程内容也不会在回顾了,以后要多在学后思考上下功夫。

  商业大亨马云也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确实是这样。《论语》中是中国古代人民哲学智慧的结晶,是一本值得多读的著作。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的心得04-30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心得07-29

论语的作文02-27

论语的读后感09-19

《论语》读后感11-05

论语经典读后感03-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读后感2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个性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读后感3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仅有在必须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景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必须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欢乐的`么"学"固然是欢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欢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梦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我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论语》读后感4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所编,虽说是两千多年前所编的,但还是让世界、让人民,更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主旨是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这句话当做耳旁风,不以为然,直到六年级危老师讲这句话时,才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家人总说我学习时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却总是打断他们,这才导致我考试吃了大亏。

  记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开始展露光芒时,我却在考场上犯了愁。随着一生声哨响,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却犯愁了,眉头紧锁,而我却如鱼得水一般。我用轻蔑的目光看了看他们,从心底将他们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继续答题,写着写着,我的脸色却陡然一变,死死盯着这道题,一只手挠了挠头,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背上不停地冒汗。这时,我仿佛看见同学们对我指指点点,死党对我竖起的大拇指已缓缓向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多遍的.呀!本是这样懊悔的我,却被想象所打断,气愤到双眼几乎喷出实质的火焰,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乱蒙开了。由于这道题导致我后面的思路混乱,大脑已经崩溃。写完后我也没有检查,只是用手有气无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脑袋,便在脑海中回想老师讲课的细节,可细节全是与同桌玩耍,唯一听到的一句话是:“谁还有不会的?”我看了看同学们都没有举手,也没好意思举起手来,这才“一错造成千古恨。”我垂头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发下来后,我倒在了及格线上,这可能对差生来说是艳阳高照,喜上眉梢;可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上语文课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地听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来危老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数学课上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很快把这句话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从那以后,我也像桂花树一样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挡。而实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5

  这个暑假拜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读后感6

  《三字经》里说:论语者,群弟子,记善言。它告诉人们,《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时,总会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理想人生观七个方面出发,使我们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她在讲述中穿插了很多生动并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寓言,使她的解读更精彩、更深刻、更通俗易懂。

  于教授的讲座传递了《论语》中很多做人的道理,先看孔子的为人、夫子之道:忠恕而以;再看孔子给他弟子的说法: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未若贫以乐,富而好礼者也。关于做人《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夫子说:仁者优,智者不惑。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夫子说,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又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关于交友《论语》传递的信息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和朋友交往要有一定的分寸,保持适当的距离。侍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孔子还说:忠吿而善道义,不可则止,勿自辱也。和朋友交往时,说话非常关键,说话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抢说话;二是不要有话不说;三是不要闭眼瞎说。

  《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什么才算幸福快乐的生活呢?幸福和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田园诗人派鼻祖陶渊明,他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快乐和幸福,经常和朋友喝酒、歌舞,醉了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好生惬意。

  关于做事《论语》中给出的答案更精彩。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禄在其中矣。

  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使我学到了知识,振撼了心灵,收获了智慧。但要真正快乐的工作生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论语》读后感7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就是这样,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满足我们心灵的快乐。

  这就是《论语》。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记录了下来。这些语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就形成了《论语》这部著作。

  《论语》没有往日古书中的长篇大论,它有的`只是一则则简洁精炼,含义深刻的语录。

  其实,有时一句话正是最好的理解,最好的教育。

  而我们现在,正是最需要《论语》来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的时刻。

  子贡曾经问过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贵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盛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不仅要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凉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么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所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与快乐。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每天要多观察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里拥有一片永久的乐土。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可以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的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在不停地去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怎能原谅它呢?然后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再一次的受伤害。

  于丹说过,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让这《论语》的力量与我们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的终极的意义。

《论语》读后感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论语》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编写成的一本书。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课程——经典导读课。拿到经典导读书后,我就翻阅起来,不经意中我看到了《论语》,那时我只知道有本书叫《论语》,并不知其中的内容。但我们导读书上的《论语》没有解释,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读,还想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论语》,便悄悄把它翻开,咦,书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读《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就这样,慢慢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论语》读后感9

  关于《论语》,从小学就开始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写小学、初中、高中时,为了增加所谓的文采也会偶尔文绉绉的赋上一句:“孔子曰:……”而知其文,却误读其义。不知今日才知是该庆幸还是自悔。不管怎么样,少落人笑柄,总不会太负十年寒窗之苦。

  曾经有人大骂孔子之时,或许罪证之一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望文生义理解成“百姓应该任其自由发展,不可让其有太多学识。”乍一看,好像真的是这样,没什么问题,但我们知道古时候有很多的通假字,其要表达之意,若仅此字面意思,目不识丁之人都能理解,那么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推崇敬仰与深究,是否太过迂腐或资质平庸呢?庸人悲哀之处,或许就在于不自知。 荀子《劝学》中有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大戴礼记·劝学》中则是:“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处的“知”,同“折”是通用的。而“折”字,放到原句中,整合起来的意思便有压迫和强迫之意。至于“由”字,在文中,是否就理解成放任自由,这里不能恭谦的说值得考究,因为必须考究。郭店简《尊德义》的解读是:民可使导之。将“由”字,理解成“导”。这样的解读更为贴切,作启迪之意,因此,原句的意思应该是:老百姓只能去引导,而不能强迫或者压制。

  如果这是,愚民思想,那么我想问,什么样的思想才是不愚民的`呢?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若是望文生义之解,则当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孔子若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么尊其为圣贤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傻子?“隐”字或许理解为通“檃”更为贴切。“檃”字的原始意义为使曲木变直的工具,取其矫正之一,因此,父子互隐的意思是父亲儿子互相矫正。如果一开始误读或者错度情有可原,那么对孔子关于“诤子”的言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之类的言论视而不见,那便不得不怀疑其有恶意陷害之嫌疑,或者是对无知的自我嘲讽。

  庆幸之至,我还年轻,庆幸之至,我还有时间。

《论语》读后感10

  《论语》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经典著作。它像一朵瑰丽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着几千年,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论语》的年轻一代,读了之后也懂得很多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说:“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闻多,益;友开,友柔,友易学,友有害。”是的,一个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字典。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你总能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时,好朋友广博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当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时,好朋友的坏话可以让你清醒;当你有缺点、犯错误时,好朋友的直言不讳可以教你修补漏洞,坏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与他们交往会使你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伤害就越大。”《论语》让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于交友,乐于交友,不要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交友。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心灵的`方式。在《论语》中有一句对白:“司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无兄弟。’”紫霞说:“商人说天上有生命,有财富。君子有礼而不失,待人有礼。全世界都是兄弟。为什么绅士没有兄弟?”这句话我有一个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们,而不是纠缠它们,一遍又一遍地问天地,这只会加重痛苦;我们应该尽力弥补这种遗憾。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生活方式。儿子在四川说:“时间就这样飞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学家看来,奔腾的江河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个不可阻挡、不可阻挡的时代。孔子望着流水叹了口气,同时也向自己、向学生、向后代描述了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愿意学习,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从,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愿,不超过当下。”人生轨迹并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认清人生目标,珍惜时间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我要珍惜时间和努力学习,抓住白天和黑夜。

  当然,《论语》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我怎么能说得清楚。

《论语》读后感11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论语》读后感13

  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子曰:‘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

  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懂了吗?”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懂”或沉默不语。有时“天使”似乎胜利,可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一。

  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谁吐的?”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人而无信,不其可也。打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得真对。一个人如果连说话都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是可以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面对两个小孩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不懂装懂,绝不糊弄孩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读书能够懂道理,更为了好好做事情。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看我的吧!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一本古典名著,深受各代名人喜爱,学者朱光潜说:“《论语》是一本绝妙的书,可以终生咀嚼,学用不尽的。”这个暑假我也有幸拜读了《论语》这部著作。

  《论语》共有二十卷,四百九十二章。这本著作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子都很受人尊敬。

  读了这本著作,我颇有收获。

  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做人,在诸多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其中《述而》这一卷让我感触颇深。这一卷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止我想到早上刚刚完成的一篇阅读,里面提到“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上万物皆为我师的道理。它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出一辙,对我有同样的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改进自身。我就有此亲身体会,我的四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教会我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一个告诉我才艺广泛是件好事,另一个告诉我如何宽容待人,还有一个告诉我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得不说孔老先生是真厉害,直到现在,他的这句话都引领着众多有志求学之人走向博学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让我体会颇深,的'确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学习也会感到迷惑。如果只学习不思考那就四个字:囫囵吞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是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是如果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是空想,那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我觉得平时我的学习就是只光顾着听,不会曲主动思考,造成同样的知识我可能要学好几遍才能吸收,一直挺郁闷的。看了这句话我是“秒懂”:原来我上课的时候总是老师边讲,我边抄笔记,好像很专心。实际下了课笔记也不会再看,课程内容也不会在回顾了,以后要多在学后思考上下功夫。

  商业大亨马云也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确实是这样。《论语》中是中国古代人民哲学智慧的结晶,是一本值得多读的著作。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