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4-11-21 15:58:25 论语 我要投稿

(优)读《论语》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孔子以禘礼为例,进一步强调礼乐文化的传承,内涵重于形式。这一节,孔子继续禘礼这一话题,来论证文化精神的传承意义和作用。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孔子的幽默风趣和对文化衰落的无奈。先来简单说下故事情节: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复呢?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联系上节所说“吾不欲观之矣”,其实孔子是有些生气和无奈的。举办禘礼的天子和诸候不懂禘礼的内涵吗?可谁在乎这些呢?所以孔子开玩笑地讲,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

  再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示,是显示;斯是这,指其掌。示诸斯,显示于掌中。

  这还是玩笑的语气,甚至有些置气。大概这个“或问”的人,即某人,是知道孔子对禘礼的不满,才来询问他的意见的。而孔子也知道,他的意见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他才指着手掌,笑看着这个某人讲,我也不知道啊,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对于世间万物,甚至治理天下而言,大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吧。留下某人在风中凌乱。

  抛开这个玩笑不讲,其实这句话还是很有内涵的。禘礼是祭天地之礼,涉及我们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根源。要详细论述,我没这个能力。我理解来讲,在祖先看来,天如父,至公至上,地如母,至情至性,人世间的一切均为天地所孕育,也为天地所掌控。所以儒道两家认为,天道高于人道,不管天子诸侯还是皇帝大臣,都受天地之道的约束和控制。皇帝继位,要讲受命于天。皇帝失德,将降天罚。能明白天地之道,便掌握了人世间最基本的'哲学,便能了解宇宙苍生,了解世间万物。

  说远了,总之要知道为什么天子诸侯要祭拜天地,并且天地之道,天地崇拜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这一崇拜,在我看来是既唯心又唯物的,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是有十分巨大的区别的,甚至是一种生存信念而非一种原始宗教。天地之道之于人世之间,便是道德规矩,它并非不可见,不可置疑的神。塑造天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的女娲,并没有像其他宗教的神衹一样来主管、约束世人,他们更像是旁观者,更像父母之于子女,只有关爱,没有索取。所以我们对天地的祭拜,对祖先的祭拜,更像是对自己信念的祭拜,不过是将无法对人言的想法,于天地祖先念叨念叨,汇报汇报;所许的愿望,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承诺。所以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这就是教育的问题,是信仰、信念缺失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读《论语》有感2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己经被孔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这样两千名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其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像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必须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天就变成了昨日。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厌恶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一天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问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问。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读《论语》有感3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时有分歧。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已经证明他错了,但他不得不和我争论。我看不起他,甚至不想和他一起玩。但我突然想到孔子说绅士和不同,恶棍不和谐,想到三人必须有我的老师,他只是这种观点和我不同,他有那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我怎么能鄙视他呢?

  读《论语》越多,我就越感受到孔子的伟大。《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句话都教会了我们生活的真理。孔子教我们培养道德,教我们生活,教我们有绅士的个性。道德高尚、诚实、谦虚、勤奋,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我们的《论语》直到小学毕业才读完,但这样一个伟大的论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以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给我们不同的指导。俗话说,学习是无穷无尽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读《论语》,继续读更多的好书。让我沉浸在中国经典中,肆意漫步!

读《论语》有感4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现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论语》,以全新的心态细细品读,把自己的心贴进去里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是在学校里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称为老师,在家,在社会上,甚至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不能够瞧不起别人,一座宏伟的大桥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钉子就能让它崩塌。而学习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必须选择别人身上的良好品质加以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应该要改正。

  孔子教学不分贵贱,广纳学生,从而打破了古时候只有官侯权贵的富家子弟才能够学习的权利。把思想传给广大人民,为那些有广大的报复的贫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也曾经想要为国家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在当时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的学说并不能满足国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作为,只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

  读了《论语》后,我明白了只有拥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读《论语》有感5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DD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DD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读《论语》有感6

  今天老师教我们论语十则,我没一边读老师又让有的同学说意思,尤其是读到这一句让我深受感悟。

  玖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我感受到:只要学习学过的知识你就比别人学的多了,做别的事也要这样做,你就懂这方面的知识了,就比别人学的多了。

读《论语》有感7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xx是“让邻三尺”,这篇xx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xx,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xx,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读《论语》有感8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没弄下来,反倒把握自己给弄得头晕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吗?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妈妈一定会原谅我,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样,妈妈原谅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就会更优秀。

读《论语》有感9

  五年级下学期,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本《论语》。拿到论语的同学都很高兴,并且大家也赶紧拿起书来阅读故事和《论语》的内容。《论语》的封面配的是一幅山水画。写的还有‘经典必读’四个大字。翻看书后,认真阅读和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书籍,也是人类语言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言行的结晶。这本书教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宽厚人爱、在朝廷和宗庙能够便便言,唯谨尔。书中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厚仁爱,做事要认真细心,学习要刻苦上进等等。其中一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这也是他的最高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孔子个人认为对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才会轻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阳货篇主要讲了配臣专恣之事,孔子对女子小人的看法等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意思是古代的学生为自己而学,今天的学者是为人而学,并不是为自己而学习的。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多的事情的话,请你去书中翻一翻,去领悟一下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吧!

读《论语》有感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快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似乎确实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读《论语》有感11

  读完《论语》这篇作品后,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日常生活的行为和语言方式,也是中国历史伟人对孔子的评价和生活故事。三人行,一定有我师。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和其他两个人走路时,一定有一个是他的师傅,也反映了孔子不屈不挠、不屈不挠地问好学。学习精神;他也很谦虚。当他成为一名教师或学习时,他不羞于问问题;与我们不同的.是,当我们遇到奖励时,我们非常自豪,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会忽略它。在我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在书法课上很有名;所以,我很自豪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几乎被批准为“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我的作业本!论语有多重要啊!

  因此,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不要骄傲,做一个谦虚而知识渊博的人,互相学习,让自己更完美!

读《论语》有感12

  说起读书来,给别人感觉总是"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朦朦胧胧的诗意感觉,我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宝玉也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觉得这个闲字说的特别好,把这层诗意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以前应科的书生,确实有一些些闲人。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他们不误农,不经商,虽专工科考却不那么用心。闲暇之余,偶尔搞个《聊斋志异》谈谈精神恋爱,好不快乐。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如贾岛贾先生,只能写写苦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如贾宝玉这般闲处的并不太多。正经的读书人,有些真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讲究格物致知穷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读读专业书,提高下业务能力,能养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闲读书,读闲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读书的地点就是花前月下浓荫处,寻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点燃一盏青灯红豆,四周一定要清扫的整洁,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书柜,柜子里的图书不暇是皇皇巨著,还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槛朱窗,不必美酒盛馔,不用丝竹乱耳,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亦佳。

  古代的书目讲究经史子集,纪昀等人编辑的《四库全书》也是按照这个系统去整理的。中国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习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所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之类的.国学大家在现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现代的书籍业在应用机械后发展的迅速,书籍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珍贵,大家对书籍也不那么重视,藏书也都变为了私人对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价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阁""万卷楼"的藏书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话说了一大篇,我们现在转入正题。今天我是第一个给大家读《论语》,所以我选择的是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对孔子总觉得他是个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邵珠合。他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学习论语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而且是当时必背的篇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我一个是脑袋笨,再者实在调皮,背诵这几句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师用教杆敲打一顿。后来渐渐地,提起论语,都觉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阴影存在了。

  作为我们认知的源头,《论语》应该算是我们最早背诵过的正正经经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反而觉得有些论语的话儿非常的贴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通通彻彻的读一遍论语了。所以,身边同事说广告人为何读论语,我并不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我倒觉得如今而立之年读一读《论语》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很简单,习在古代的写法是"習",鸟儿数飞也。学了新鲜的事物,就应该和初飞的鸟儿一样不断地实习,这里的"習"应是指实践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个务实派,而不是后人对"腐儒"的偏见那样。

  第二句,乐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读洛的,我的老师也喜欢读洛。程子说,"说"是内心的,而乐则是由内而外的欢喜。这总让人联想起曹孟德说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场面。

  第三句,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对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每个人最常见的根性。我乐于把知识、技艺等与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许多的不满和愤懑来。而这种乐于及人,不知不愠绝对需要君子的那种坦荡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为学"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读这一篇,反而觉得这三句,更像是孔子对我们一生的训诫。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人在年轻时,就要多学习多实践。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务应该在于去结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扩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视野,从而做一番自己喜欢而且利于社会的事业。而年老之时,则更需要阔达的气度起理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养年轻的一代,去关照自身,达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共融。

  当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独断的片言只字。孔子是伟人,每个人都孔子的教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是一部记叙孔子的理想,志向和观点的著作,是通过追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与思想感情,从而给我们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生动亲切的孔子形象,也通过孔子的话语给我们传达了许多颇具意义的深刻道理。换句话说,《论语》就是一部活的道德教科书。其中所展现的孔子思想有:提倡“仁爱”,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热爱文化,追求卓越,勤奋好学等。其中我对孔子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最为感兴趣,因此,我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重读了《论语》,为的是更好地理解其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进一步了解这个流传千载的伟大思想家。

  如果说《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多种内涵和体现的话,那么我觉得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其中最核心和主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最主要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和美好品质的追求。他曾经解释“”的意思为爱人,即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阐述的。如《论语。颜渊》中他回答弟子什么是仁的时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我把这理解为是一种“爱他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又如《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帮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发达。另外他在阐述“仁”时说“力仁由己,而由人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觉得这是告诉我们爱人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的,别人不能左右你的思想。同时人要靠自己,要学会自爱。因此,我把这理解为一种“爱己”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在我看来,用“爱他人”“爱己”不足以说明孔子这种“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应该体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即“爱天下人”。这种爱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还有,虽然他提倡有等级的爱,但是他仍然爱普通百姓,仍会因为爱他们而反对暴政,对百姓的痛苦表示同情。另外,对天下人都按照义来对待,如《论语。里仁》里写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爱天下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关于孔子人本主义思想在《论语》中体现的内涵,我想还有他对人类现实的关心,与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关注现世状况的思想相一致。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许多人民都由于缺乏科学认识而变得封建迷信,沉迷鬼神之说,但是孔子却将目光注视在人类的现世的生存状况,认为人只需要关心现实的命运和发展状况。如他在《论语·先进》中回答他的弟子子路关于一些鬼神之说时说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他始终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事情都是以人为根本,进而为人所需要和所服务的。同时他倡导人类应把目光放在自身的发展需要上,社会的一切事务都不能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状况相背离,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内涵和体现。如《论语·雍也》中他曾说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即很好地体现了他这一思想。此外,他关心人类现实,也是出于对人的关怀和热爱,他赞扬一切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所帮助的事物,反对和排斥一切阻碍人类生活的消极事物。如在《论语·季氏》篇中,他推崇“文德”,因为这有利于熏陶人性,使人变得和善有礼,从而也就能节制社会上那些不良行为,维护社会安定和人类生存环境。因此,无论是对待鬼神之说,还是对待社会发展,人类的生活,处处都体现着他关心人类现实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中,认为人的自觉性是发展的一切动力之源。这就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论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人们要听自己良知的心声,重视人的作用,如《卫灵公》中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是主宰一切的主要因素,是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变得伟大。这种“个体的人性自觉”我觉得是人本主义思想又一可贵的内涵。那么在《论语》中,这种内涵到底是怎样体现的呢?经过思索字句和总结,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几点:第一,孔子认为人具有极大的自觉能动性,如人可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意识,“我欲仁,斯仁至矣。”对此,我的理解是人的内心想要善良的话,就会获得善良,这种善良不是从外界别人强迫我们拥有的,而是从我内心产生的,这也算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意识。又如《子罕》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无论是停止堆山还是前进填地,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这也是强调了人自身的决定作用。第二是孔子提倡人要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过自我的自觉行为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如《论语·学而》中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如在《论语·宪问》中,子路向孔子问道君子是怎样的人时,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君子要修养自己,从而达到保持恭敬的态度,使上下左右的人安乐,使百姓安乐的境界。这里的“修己”便是一种自觉的人性。第三是孔子主张人要发现人生的光明,人生真正的美和价值,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如他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求道为志向,以道德为根据,遵循仁爱法则。这表现了他追求人生价值的积极的方面。总之,这三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关于孔子“个体人性的自觉”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

  此外,在所有解释孔子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中,有一个最让我感到亲切的,就是“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的内涵。因为我认为这不仅是他的一个理想,更是他贯穿一生的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塑造他那平易近人,有血有肉形象的一点。使人在品位《论语》时处处感受到他那浓郁的人情味。从《论语》记载可以看出他非常向往人世间那真诚感人的真情的。例如他在教导学生时,常常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知识之外的关怀,如学生的身体,家庭也会亲自为学生操劳,热心帮助学生度过困境。在弟子冉耕生病时,他会亲自到弟子家中探病,鼓励弟子,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在颜渊去世后,他会痛哭。在日常生活中,他虽然是一个严肃的师长,但是在感情上,他却与学生真诚相待。“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等都能反映他对他人的用心。可见他一生中都在追求这种无价的人间真情。

  总的来说,在以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读《论语》这部作品时,我又发现了更多关于它的可贵的思想价值,如我从《论语》中以自己个人的理解,再加上一些文献的支持,就把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在《论语》中的体现归纳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现实的关心;人的自觉性;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这些内涵都使我对《论语》的理解产生更多独特的视觉,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14

  粗读了一遍《论语》,以我初中生级别的文言文水平,只能看这种“三全本”。注释者要拐带私货,我也看不出。某专家解说《论语》中唯二称子的孔门弟子,即曾参和有若,并进一步推测《论语》某些篇章由曾子与有子的门徒记录,所以尊称为子。但翻翻《雍也篇》,看到了两个“冉子”,我觉得可能是版本不对。不过孔门十哲中冉家兄弟占了三席,其门徒势力想来也不会弱,个别章节由冉氏门徒记录并流传下来也说得过去。

  开卷总有益,总算知道孔夫子师徒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真相。孔夫子生在乱世,居然想恢复周王室失去的荣光,这与诸侯国君臣的理想背道而驰。居鲁国,老孔就瞧不起掌权的三桓,想让他们归还鲁君权力;照理,鲁君会跟老孔一边了,但想想若经孔子之手取得君权,下一步恐怕老孔就要鲁君恢复周礼,将权力上交周王室,鲁君恐怕也懒得改变现状了。《论语》中的鲁君,对孔夫子是足够敷衍的。鲁君清楚,现在已进入武力称王的时代。

  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夫子被挤出鲁国政坛后,周游列国,还是死抱着老一套的“仁”和“礼”,总想规劝当权的贵族把权力上交,依周礼行事。老孔的想法,不仅违反人性,更违背权力的暗黑属性。几千年来,哪个权贵舍得到手的权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舍弃的.也不过是虚权,哪里是真正的皇权?至于当代,个别人退而不休,搞个某办行不言之教,也是事实。

  孔夫子没死在游学路上,除了自身一介书生,确实软弱无害外,多半还因当时贵族还要点脸皮,底线并不低。

  孔门第一代弟子也没什么世俗上的大成就,感觉子贡活得最滋润;但孔门弟子吹捧老师的功夫不赖,佼佼者有子贡和颜回,子贡曰:“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又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贡无愧于一个走南闯北的商人,熟稔人心,妥妥的语言大师,子贡在师门考评中也是以言语见长。而

  颜回,这个以仁德为人设的人,夸奖老师也不甘人后,不愧为闻一知十的天才。颜回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相形之下,颜回说得又高级又形象生动,能树立宗师高深莫测的形象。这么舍得夸耀老师,且夸得文彩飞扬,哪个学术大佬不喜欢?所以孔夫子最爱颜回,《论语》中提及颜回的,多半是被孔夫子夸奖。假如颜回死后有知,一翻《论语》,肯定心花怒放。甚至颜回的葬礼,孔夫子都一再讨论和解释,对此,不少孔门弟子印象深刻,多年后还作为一桩师门逸事,隆重且细致地记录下来。

读《论语》有感15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有足够资本炫耀的大学提问者,孔子是否有必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学习和探索?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色不是探索世界万物的具体本质,而是探索社会生活的具体本质。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可能是有限的,但人的具体感受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孔子最精辟的论述自然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洞察。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三月可以平淡,这足以看出孔子的勤奋。但如果你只是勤奋,恐怕孔子不会那么受世人尊敬。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并不局限于我们普通人的思维:这是知识,那是不恰当的。孔子将以最宽广的胸怀拥抱世间万物,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人类永远无法理解学习的内涵,但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在课堂上会很生气,这证明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理智和冲动,这除了伤害孩子的感情外毫无用处;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的耳朵变粗之外,没有其他作用。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这不过是希望孩子们能努力学习,好好成长,仅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心得11-16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精选)09-16

读论语有感03-16

论语读有感11-09

【精选】读论语有感08-08

(经典)读论语有感07-28

读《论语》有感11-20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经典】09-0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