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

时间:2024-11-12 14:01:47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1

  接下来,通过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关于“孝悌”的问题,阐述了“孝悌”作为为政者的修为问题。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最容易从他对待自己双亲的态度上表现出来。也是从家风、家教中体现。孝悌是孔子认为的伦理道德的最重要的表现,读书笔记也体现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试想一下,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都不能孝顺、关爱和感恩;那他又怎么能真正关心关爱其他人呢?特别是为政者,又怎么能真心为人民服务呢?

  紧接着又通过对颜回的观察,阐述了察人、识人的方法;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的标准是“君子不器”,君子的行为特点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

  通过“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知之为知之”等言论阐述了为政者学习、认知的方式方法和提升自己的途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真知。

  孔子在这里还谈到处理政务的方法和原则;“人而无信,不可知也”;最后孔子强调为政者不要谄媚,而要见义勇为。

  总的说来,为政篇虽是说为政之道,主要是从做人来阐述的`,特别是从孝悌、修身、为人处事、学习、诚信等内容的言论中,使我更进一步明白,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定盘芯。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2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习,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习、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3

  子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

  这本书断断续续已读大半,从初期的艰涩到现在,似乎读的越来越顺当了。读的顺了,想法也就多了起来,有时也能静下来思考一些事情(当然也有一些胡思乱想)。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读到现阶段也才算是有了些懵懵懂懂的理解。即使不治天下,只是用于工作、家庭、交友等也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得学与思结合,还要实事求是的学、细致入微的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总之,读懂已属不易,若是读通那就更要下一番苦功了。

  事君与我来谈过于遥远,不过对于一名普通职员,它还是同样适用的。在工作中,面对上级、领导,我们是选择“勿欺也,而犯之”,还是“勿欺也,勿犯之”;是“欺也,犯之”,还是“勿犯之,而欺也”呢?恐怕每种都会有人选择,而且每个人针对不同的事还会选择多种。但我觉得选择最多的应该是“勿欺也,勿犯之”。作为下属,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听从领导的安排,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很容易做到“勿欺也,可是我们真的会在有争议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去触犯领导吗?我觉得大多数人不会。

  像魏征那样敢于直谏的人有多少,而像宋仁宗那样唾沫星子飞到脸上也不恼的领导又有多少。孔子的这种事君之道,如果考虑环境、性格、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后,不免有些理想主义,不易践行。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易,方显出孔子的`智慧,他很多言语的前提是自己的治国之道,如果一位领导,能够按照他的理论去做,那么他的下属也就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了。但是,谁又会完完全全的只信服一个人的言论呢,那么,孔子想要的世界也很难实现了。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4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论语》时觉的几则特别好,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知识总中可以发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怎样做君子,君子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懊恼。动口不动手。小人恰恰与君子相反更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论语》是我国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认真体会,而且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5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孔夫子的名著——《论语》。其中,我对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感触颇深。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认为曾子说得非常正确!的确,既然是为别人做事,那么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之间要讲诚信,不能搞阴谋诡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的话,会前记后忘,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们传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来辅佐他的儿子。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读书的方法有点奇怪,他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总会有新的触悟,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认识。

  三省吾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取得成功的。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古人的优点,传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败于古人。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6

  自从我有了《论语》这本书,它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感受最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这句话真是一句千古真理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别人不理解你。爸妈有时不理解你的感受,同学有时不理解你的行为等等,可是,只要我们不恼怒,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这样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有修养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班学习,在课间休息时,我发现前排同学张梁的书掉在了地上。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正想拾起那本书,张梁走了进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我:“你干什么,怎么把我的`书扔在地上?”还没等我解释,就转身把我的书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看着他,我还是默默地捡起他的书放在了他的课桌上,然后弯腰拾起自己的书走向座位。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走过来批评了张梁。张梁这才知道书是在自己走出座位时碰到地下去的。下课后,张梁忙向我道歉,从此我俩就成了好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品德。通过《论语》的这次解读,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宽宏大量一些,不应该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学着做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会做君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了。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7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8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中有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已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他人。

  清朝有一个叫张英的人,被皇帝赏识官位升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一天他母亲来信说要扩建房屋,而恰好他们的邻居叶家也要扩建房屋,因此他们两家因为此事情吵了起来,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母亲在信中母亲隐隐约约说想让他用官威来压服邻居叶家的意思,看到信后,张英想了又想:于是给母亲回了一封信,信中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强,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母亲看见信之后,领会了儿子的良苦用心,马上就主动把将要砌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叶家知道后也立即把自已家的院墙退后了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这件事情一时被传为佳话,在桐城一直保留着这条被人们所乐道的“六尺巷”。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有许多感想:我认为:这个故事应验了孔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故事同样讲的是待人之道,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是一个忠告,那就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对于自已不愿干的事情不要强加他人之身,每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并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考虑,自已都不想干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去做了,自已做了这件事情都会很痛苦,为什么要让别人再痛苦呢?我想: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份指责吧!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忠诚的劝告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论语读后感11-18

(优秀)《论语》读后感09-16

《论语》读后感(优秀)02-06

论语读后感[优秀]08-22

论语读后感(优秀)07-09

论语读后感(优秀)03-01

《论语》读后感(优秀)09-19

论语读后感【优秀】07-08

(优秀)论语读后感08-12

《论语》读后感(优秀)08-1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