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19 08:02:58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后感精品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后感精品15篇

《论语》的读后感1

  寒假期间,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论语”共有20章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们如何相处,如何努力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孝顺他们的父母。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学习,第一个朋友从远方来。在生活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一巴掌不响。单靠你自己的力量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想到了关仲和鲍叔雅的友谊故事。关仲和鲍叔雅小时候是好朋友。当关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很穷,所以他经常偷包叔雅的钱,但是包叔雅不仅不恨他,而且对关仲更友好。几十年后,关中差点杀了他的儿子小白,因为他为他的儿子争夺王位。

  当儿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雅也成了总理。鲍叔雅不顾以前的怀疑和建议,关中可以看到鲍叔雅的心有多宽。另一个关于博雅和钟子的友谊故事是,当钢琴家的牙齿在荒山中弹奏钢琴时,伐木工的钟子可以听到高耸的山峦和海洋的野心。薄亚很高兴找到他的知己,但是当他死的`时候,他再也找不到知己了,所以他掉下钢琴,发誓不再弹钢琴了。可以看出,在你的生活中,友谊是多么宝贵和重要。这些例子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东来到我家,一开始我们相处得很好,但几天后就结束了。我们经常为一件小事争吵。最后,我母亲告诉我们,为了做好一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告诉我们朋友们从远方来。几天后,我的朋友肖扬来到我家,我学会了和肖扬一起快乐地度过一天。生活中的友谊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友谊的价值。我从阅读“论语”中获益良多。它教会了我如何和我的朋友交往。我必须做得更好。

《论语》的读后感2

  论语读后感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xx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xx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xx《论语》的完整xx,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的读后感3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宣传“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孝道是第一位的,孝道是道德的基础。

  儿子游问孝道,儿子说:“今天的孝道,就是能养。至于犬马,都可以养,不敬,为什么不呢?“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顺只要能养父母孩子吃饭,但是狗、马等动物都会喂幼崽。如果人们不能坚持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和动物还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探索他人的`心理。孝顺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也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关怀。

  孟武伯问孝。儿子说:‘父母只有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为自己难过。只有当他们生病时,父母才会担心自己,其余的都不能让父母担心。“事父母可以尽力。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做很多事情,让父母高兴。只有生、老、病、死,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父母无法担心。除了这些人力无法控制的事情,其余的都做得很好,不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顺。

  儿子说:“父在,观其志;父不,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顺。孔子说:“当他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抱负;父亲死后,检查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的教导长期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导行事,真正的孝道是值得父母的。

  子说:事父母几劝,见志不从,尊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为父母服务,如果他们有过错,他们应该礼貌地建议。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受,依然尊重他们,不违反对抗,继续努力而不怨恨。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为父母服务不能顺从。孔子绝对反对愚蠢和孝顺。他应该以道德为标准,客观地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什么,但不听从自己的建议,他们也应该履行孝道,永远不要怨恨他们的父母。

  《论语》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都是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门终身课程。

《论语》的读后感4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刚开始听沈老师说我们要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大家都叹了口气,很烦。因为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多读一部经典就等于杀了我们!学生们对《论语》的第一个态度很明显,那就是一个:烦!读了半年《论语》后,我们对它的态度转了90度。因为我们发现《论语》这本书真的很好,有很多关于做人的'建议。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就会很聪明,很会做人。难怪古人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生们也很愿意读这本《论语》,但有些人仍然对《论语》感到厌烦。后来,我遇到了孙先生。孙先生向我们推荐了一本论语书。这本论语书上的单词有拼音和很大的单词,它不会框住死人的想法,因为它没有注释。当然,这本论语书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赞扬。我还买了一本,惊讶地发现学习论语很容易。

  我终于找到了阅读经典。原来很简单:口头阅读、记忆和听力。但我认为阅读经典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容易!现在我在五年级,所以要达到阅读经典的要求并不容易!你也来读这本《论语》,好吗?

《论语》的读后感5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深刻领悟人生哲理,为你的人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因此,作为林业局的干部职工,我认为必须认真学习国学,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助力林业发展。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论语》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去细细的品味它蕴含的芬芳。品读《论语》,感悟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土,让我们能够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们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使自己人格健全,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能够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以此为傲,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论语》的读后感6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如果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朋友,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一个人一生中的朋友看,大体能够了解他的为人、性格以及处世方式。每个人的交友准则都不尽相同,但是交友准则总结起来,又有着一定的共同性。曾经看过一首交友的打油诗:坦然天地一线宽,纵横四海行为善,不狂不躁头低下,哪儿是水哪是山?其实这诗就表达了三重意思:心善第一,谦虚第二,随缘第三。大多数人在于其他人交往的时候,彼此能发展为朋友关系的,大多还都是看中对方的善良、合自己胃口这些条件。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照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的读后感7

  在现代社会,诚信应该无处不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诚信可以说是建立一个国家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信可以说是建立事业的基础。对每个公民来说,诚实可以说是一种基础。

  假期里,我又拿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在这部经典作品中,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哲学生活的名句和谚语,以及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在当今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在文化界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迈进。

  在《论语》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人们没有信仰,我不知道。我最难忘。由此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诚信。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获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月退,两个月换,终身维修。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在很多电视频道,我们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景,听到电视购物广告的嘶嘶声。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个广告里的产品真的有那种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几周前,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在新闻中被揭开。主持人带大家总结了各种电视广告.拍摄电视广告的秘诀。主持人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被称为解毒基础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撒一点盐,你就可以排出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从电视屏幕上,观众清楚地目睹了黑黄毒素的排出。然而,购买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仅仅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物品,水也会变得浑浊。这种毒素似乎根本没有从人体排出。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洗脚水的变色是由洗脚盆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的精盐的电解反应引起的。

  无论在生活和社会的哪个角落,我们都应该保持最宝贵的诚信,以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相当于一个健康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颜六色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搭建的桥梁!没有诚信,世界将充满灰暗和欺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中的名言教会了我们诚实是我们的基础!是世界上最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的读后感8

  说到国学经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意思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仁义而不遵循实践,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我认为写得好。品德不修养,如何去服人,学问不加以进求,融会贯通,如何应用。我们中学生缺的不就是这些?孔子还指出,对于君子来说,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养也极为重要,要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看到贤德之人就向其学习;看到不好的就引以为鉴反省自己。

  孔子说:”君子关怀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仁义,小人关心物质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则怨天尤人。君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则不断的走向沉沦。”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而圣人则是指对道德理想圆满实现的人。

  列宁就是一个特别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_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满嘴脏话;厕所里,清洁工特地在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地往水池和便池丢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放着“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照吸不误;候车室,有人对垃圾桶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使地面龌蹉不堪……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其实质是缺乏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是不容这些不讲公德的行为长时间存在的。讲公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一个人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人,学会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方人生哲学的核心,它对人格的形成,道德观的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显得更为重要,有利于大家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论语》的读后感9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说不完的英雄故事。绘制成了一本本经典名著,丰富了后来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国学经典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论语》。古人皆说:“读半部论语,可以行天下。”这句话放在现在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足以说明了《论语》的好。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已经论证了是他错了,可他却还要与我争执,我当时心里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过是这一个看法与我不同而已,他还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我又怎么能轻视他呢?

  越读《论语》我就越发感受到孔子的伟大。《论语》里的每一句、每一条都在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们修身养性,教我们为人处世,教我们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诚信、谦虚好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的《论语》都还没有读完,但这样一部伟大的论著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读完的。它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给我们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谓学海无涯,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论语》一直读下去,还要继续读更多的好书,就让我沉浸在中华经典中肆意徜徉吧!

《论语》的读后感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位置,是中华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儒家文化就浓缩在《论语》中,其中以仁这一博爱思想著称。说起论语,就想到了于丹曾写过一本《论语心得》,里面详细介绍了论语中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下面就介绍一下我心目中对论语的理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论语,那时就对里面的一些“名句”熟记于心,比如督促人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授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风度。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中,表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也绝不仅是一本书,更多的是我们规范行为,完善品格的法典。20xx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在感叹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释“鲜”这一词时,说“鲜”既出自五味,又凌驾于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种食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获取了其他食材的优点,从而获得最佳的舌尖体验。在描写制作一种鱼时,要用鱼生长的湖水煮,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鱼的原味和鲜味,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想要获取自然的馈赠,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更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确性,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现。

  《论语》既是后人根据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对话所编,就代表了其蕴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对其弟子教诲的话语确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对后人启发深远,即使现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资历的学生才能发挥所长,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论语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态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当时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稳定社会秩序,使原本满目疮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丝活力。环顾当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尤为显得重要。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待人接物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际还会有猜疑和不满吗?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中正、平和,即指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事情时能够面不改色,波澜不惊。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远游”。这是孔子孔子对他弟子的忠告,虽然不知道当时对其弟子的影响如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也必须遵从的指导语。横观当下,多少年轻人只顾在外打拼,只为在社会赢得立锥之地,却忽略了家里孤独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们回家团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仍在上演!父母对于我们期待的并不多,哪怕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就足以赚钱他们脸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没有我们的陪伴,也就变得不美好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字当头,小人以利字当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为人处事的态度自己面对利与义的抉择。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谄媚,阿谀奉承,即有视钱财为粪土的明智,又有舍生取义的决心,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信则是这一切蓝图的前提,没有信誉,人则寸步难移。取信于人,才能换去别人的尊重,才能获得支持,做好事情。

  《论语》是几千年来人们为人处事的宗旨,儒学则一直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学习论语以决战科举,求取功名,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论语》的对人们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几千年之前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今人们也仍在不断的解读论语,发现新的东西,以求从这位老者身上获取更多知识。

《论语》的读后感11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的读后感12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配的启蒙故事是“砍柴的学问”。讲的是古代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教学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想都没想,就埋头开始砍柴。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专门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把榆木烧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树枝当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虽然烧的大,但是浓烟很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读了这些,我觉得孔子说的真好,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学的东西记住了,但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记住,只有在学习认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还没有弄明白,及时向别人请教,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孙膑学习,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特别是在学习上努力地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论语》的读后感13

  初系统读《论语》是在本科古代文学课上,当时懵懵懂懂不知“仁”为何物,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再系统读《论语》是在博士期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丁耘老师有一门课就专门讲《论语》,结合丁老师的课程来阅读、收获颇丰,此时读《论语》觉得仿佛大海里游泳、不见边界。看到本次高研班要求阅读《论语》时,过去阅读的体验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孔子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人了,他与工业社会无缘、看不到两次世界大战也不懂数码产品,更不可能经历核废水污染。为何当下我们却需要不断重读这部《论语》,这部著作的价值在哪里?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对于研究艺术、创作艺术的人来说有什么价值与启示?这构成了我再次阅读的三个不同思考方向。

  下列内容不过是自己作为业余学习者的一些心得与思考,不构成学术观点,请诸家指正批评(你觉得我错我就是错的)。

  首先是这部著作的价值在哪里?听王德峰老师的课时曾听他说,今天人写著作随便就是十几万字,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到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样的观点也适用于《论语》,作为一部学生记录老师言行的著作,它每部分短小精悍,但内容却无比丰富,涉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总而言之就是只要是与人和人关系相关的课题都能在《论语》中找到,正如今道友信所说“礼是一种基本的精神状态,它所展示的形态就是社会上的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样说,好像把《论语》贬低为一部处事宝典,然而归根究底,哲学所研究的不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当然这第二个“人”也包括自己。

  《论语》是讲人如何构建世界的过程,《道德经》里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一步步做,先放调料还是后放调料,《论语》却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说的是为政之道、管理的方法。但是《论语》又不只说构建礼乐社会的方法,它说的是构建这个礼乐社会的原则,这就是所谓“君子不器”。也就是在所有社会表象之下,看到其运转的缘由,我想这是《论语》更深一层的价值。因此在这一层面上,《论语》所阐述的应该是生存论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人要怎样活着的问题,这是孔子为他的时代开出的药方。

  孔子关于学习的主张我们自小就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经过仔细思考才知道为什么他强调学的原因,很显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混乱的、问题太多,要如何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学,发展教育,学习古代经典(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身边优秀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天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常读《论语》,发现学习和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这是这部著作在今天的第三个价值,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价值。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有什么用?这部著作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至善至美的人格——君子,这是孔子的人格理想,也是构建礼乐社会的`基础。虽然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君子却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永远留在中华民族文明中、并构成了我们光辉灿烂文化的基底。

  首先,“君子不器”,君子是接近整体的而不是只掌握某一种专业技术,从这一人格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融合而不是分割,在如今专业壁垒分明的知识界,这种人格可谓稀缺,不仅是知识层面的融合、思想的深厚,还具备一种开阔的眼界与心胸,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才有可能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在危机关头看清问题本质所在、拯救社会;

  其次,君子德行高洁,与小人有着极大的差距,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可以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么说不是将君子看作清高不懂世故之类,而是说明道德诸原则的效能之实现只能依靠个人的修养,原先我们在建立任何组织的时候初心都是好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坚持以“仁”为本、将善注入社会规范的做法却是极其困难的,这足以证明君子不仅是具备道德模范作用、更应该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才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君子所有品格中,最难学习的其实正是“仁”本身,雅斯贝尔斯指出,“仁是统摄一切的根源,任何事物都要以其作为前提才能靠近真理。”何谓“仁”,诸多先生认为正是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看似容易,我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强迫他人去做,好像每个人都做得到,其实正如雅氏所说,仁居于适度与中庸之中,在涉及适度与中庸时要求了我们具备至高的自律与良心。在言语泛滥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跳出来“教他人做事”,却不知很多事情是自己不愿意、不乐意做的事情,不过是为了束缚他人、掌控他人以满足自己欲望的做法,如果听从网络言论做事,人如何能独立思考,这更加远离成为君子的道路,因为君子正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塑造成的。高度的自律为的就是分辨自己的欲望以不掌控他人或被他人所掌控。

  对于研究艺术、创作艺术的人来说有什么价值与启示?《论语》涉及艺术的阐释不多,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第一就是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与善在苏格拉底那里是合二为一的,但是在孔子这里却是分开的,这种区分是形式和内涵的区分,给后世的艺术评判带来了限制,影响了主流的艺术审美。艺术的美和善之分离原因不在于作品本身,我想孔子想说的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人本质的分离,无论哪个时代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即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处事规则成为主流,在常人世界中好像无所影响,在艺术世界中却是致命的。孔子曾说过,君子的标准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庄子. 天下篇》说“道术将为天下裂”,艺术家如果内心失去了对善的追求,艺术不过变成技术、变成一门谋生的工作和工具,更不可能成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处论述艺术的部分也让人熟悉,即“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乐文明当中,到底何为根何为枝叶,孔子说得很清楚,如果不懂礼、不理解道,就无法做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孔子的礼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今天我们要批判性地吸收,把握其优秀的方面,即要明白艺术的社会性功用对艺术自身所提出的要求。当然,作为一种理性规则、自律和良知的产物,礼对于构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艺术创作自有其规则,关于礼和艺术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辩证地理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无论礼乐都只是表面的,真正重要的还是“仁”之本心。

  其实,读罢《论语》,常常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对待生活,他是个乐天知命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一个人可以把握自己,又何须把握他人,一个人掌控了自己,就不会再受制于他人,就可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些都是孔子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出来的道理,当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美好的社会就在脚下,无需在别处寻。“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不要总是侥幸而犯错,要认识天地大道,一切事物运转都有其规律,虽然我们今天已经认识了很多规律,但还是不愿意遵守它们、美其名曰超越。

  或许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真正的超越是打败自己的欲望、重塑自我的新历程。

《论语》的读后感14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

  ‘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

  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的读后感15

  寒假期间,陈老师陪我们一起读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叫做外汇。曾子说: “我每天都在审视自己,我怎么能对别人不忠呢? ”?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我怎么能对朋友不忠呢? ”这意味着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几次: 我是不是在为别人做最好的事?你对你的朋友诚实吗?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否按时复习?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今天上并没有真正做好这些事情。早晨,妈妈让我帮姐姐拿一双袜子,我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谢我,之后我听到的是很开心;中午回家给客人,并有一个孩子是有点像我写的女孩,我真诚地邀请我和她最喜欢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脏想到这里玩高兴;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没有复习所学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老师觉得这么难教我们的知识,我们总是在学习上抛出的背后一面,永远不知道,“审阅老”的话,我想坚持刷我学到的'知识,我它会越来越好!

  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国家才能知道学生自己在哪一个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继续教育保持,哪些问题方面没做好,就要开始不断完善改进。我希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具有优秀!

【《论语》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下载03-30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作文06-01

论语的句子11-08

于丹《论语》心得12-03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12-28

读论语作文03-14

论语阅读心得03-23

论语中的句子11-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