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18 18:04:45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的读后感[合集15篇]

《论语》的读后感1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论语》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论语》的力量,这就是《论语》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的读后感2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深刻领悟人生哲理,为你的人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因此,作为林业局的干部职工,我认为必须认真学习国学,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助力林业发展。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论语》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去细细的品味它蕴含的芬芳。品读《论语》,感悟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土,让我们能够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们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使自己人格健全,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能够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以此为傲,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论语》的读后感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的意思是论纂,“语”是话语。它以记言为主,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中的“言必行,行必果。"和“人而无信,可知其可也”以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认为做人应该说到做到,诚实守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教育我们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有了仁德才会被别人尊重。“入则孝,出则弟。”告诉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老爱幼。

  从这些名言当中,我知道了只有真诚地做关于人的学问,真诚地与人和睦相处,才能社会安宁,人类生活幸福,个人身心愉快。

《论语》的读后感4

  《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喜欢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的,我一口气读完了。

  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说:“学习时学习,不快乐?有朋友来自远方,不快乐?人们不知道但不生气,不是绅士?”和“子说:”三人行,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一个好人,选择一个坏人,然后改变它。“两个字。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这难道不开心吗?有朋友从远处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我也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君子吗?“”告诉我们:“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任何事都能得心应手。如果别人误解了你,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对了,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两个人,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我会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我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我会立即改变。“”告诉我们:“在朋友或同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学习别人的长处,纠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很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的精髓,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作为一个男人,我们不仅要改变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修养;作为一个男人,我们应该爱所有的人,更接近仁慈的人;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你发现任何缺点和错误,你必须有勇气改变,不能故意改变,假装没有发现;作为一个男人,我们应该以公平和光明的态度做事,这是生活的基本要求。

《论语》的读后感5

  在学习教育学课程内容的第一天起,我便心存疑问“教育是什么?”有的人说教育是传授知识,有的人说教育是使人进步,有的人说教育是使人睿智。也许他们说的都对,但这依旧无法满足我对教育是什么的好奇,通过《论语》的阅读,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细细品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或者高超的技能,而是指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孔子在此处的这番言论,意在教育子贡,说得再好都不如做得好更让人信服。回到教育上也是一样的,一门心思只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不想着如何让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自己,服务于社会,只会成为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一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二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应是上述两种需要与可能的有机统一。教育是首先通过培养人进而服务于社会的,国家与社会需要的绝不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具有实干精神敢于付诸行动的人。荀子曾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只有能说能干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育正是要培养这样不仅具有知识与技能,更具有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人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对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这样的学习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不加以利用,不加以思考,用不了多久就会从大脑中遗忘。我听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毕业以后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用不了几年就把大学学的知识遗忘殆尽了,那么辛辛苦苦的四年学习生涯意义何在?享誉全球的教育学家耶鲁大学的前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他看来,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孔子与理查德莱文跨越了时间的洪流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教育中思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所要学会的`正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技能也许会生疏,知识也许会遗忘,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伴随我的一生,使我学习新的知识,领悟新的技能,增长智慧,不断进步。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的意思是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读整部《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强调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梯、信、爱众、亲仁”都是在做人做事,只有懂得做人之后,才去学习知识。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在当今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逐渐滋生且愈演愈烈。社会诚信缺失,炫富拜金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冷漠心理刺痛人的神经,很难说与如今的教育方式中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的敷衍态度没有关系。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否则,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真正的教育绝不应该缺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情怀的培养,一个接受完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一名孝顺父母,诚信守诺,常怀仁义之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人。

  《论语》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教育思想、教育原则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论语》的读后感6

  一、孔子的孝心观

  有一天,我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什么是孝?”“孝就是顺”妈妈说。

  ”那顺又是什么呢?”我追问妈妈。妈妈回答我:“就是父母命,须顺承。”

  我伸出三个手指说:“我觉得孝有这么三层意思:

  养活父母:要养活父母,不养活父母,怎么能算上是孝呢?”“对,那第二层呢?”

  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尊敬。

  乌鸦,狗,猫这些动物都懂的孝的第一层意思,但是作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的话,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就像论语里有一条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子游问孔子孝顺父母的道理,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是孝了。其实,就连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对父母没有敬意,那又有什么用呢?”“哦,原来是这样。”妈妈继续鼓励地看着我,等我说第三层意思。

  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

  其实在论语里还有很多关于孝的提法,比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再比如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些就是第三层意思,按照至圣先师——孔子的说法来解释了。”

  “那什么是色难?”妈妈追问我。“色难就是心难,比如你特别想做一件事,对父母欣悦喜色的说还挺难,而你为什么这样,不就是心难吗?”

  ”哦,原来孝有这么多的意思啊,和父母好好说话,也是孝心的表现呢。”

  在母亲节的前一天,我和妈妈谈了“孝”是什么,我觉得“孝”不只是要说在嘴边,更要落实到行动上。我的行动就是在母亲节这一天我给妈妈做了一盘菜,妈妈非常地开心。

  二、孔子的衣食观

  孔子活了七十多岁,这在古代是很少见的。从《论语》中我发现孔子非常注重饮食与穿衣,我觉得他的长寿与他的衣食观有很大的关系,那他对衣食到底有多讲究呢?

  先来看一看孔子是怎样注重饮食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由此可见孔子非常讲究食物的卫生:不吃坏掉的肉,不吃颜色变坏了的东西,气味不好,也不吃,没到时候,还不吃。

  孔子还非常讲究食物的美和味,比如说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割的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料,不吃。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不太赞同孔子的观点。肉割的.好不好,吃进肚子里都是一样的啊,怎么能扔掉呢?古代有些食物都会配有有特殊的酱料,但是如果你想试试新的吃法呢?比如现在的糖醋里脊、梅菜扣肉、水煮肉片。再说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不符合你的口味,还可能符合别人的口味呢。我觉得这样的讲究有点过了。

  再看孔子说的穿衣。《论语》中说: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不用近乎黑色的颜色镶边,红,紫不能用来做内衣的颜色。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在夏天,如果穿内衣的话,一定要露出一点点。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孔子的穿衣观放在现代也是很时髦的,不仅有颜色搭配得当,还要舒适合体

  由此可见,孔子的衣食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部分,身为现代人,我觉得读《论语》,对孔子的思想既不能全都接受,也不能全都否定,有用的合理的,我们就学习接纳,不恰当的,我们也不要因循守旧,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是现代人,不是古人。

  三、我看孔子的弟子——颜回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名颜渊,鲁国人,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喜爱的学生。

  颜回是个贤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颜回真是贤人啊,他每天只吃一碗饭,喝一碗水,每天住在陋巷,别人忍受不了的事,他也能忍受。”可见颜回安于贫困,自得其乐,自有其值得尊敬的崇高品质。

  颜回修养很高。《论语》里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是指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我觉得颜回这一点太厉害了,人难免要犯错误,但能做到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也很难。

  还记得我有一次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睡得很晚,第二天起床眼睛睁不开,头也疼。但是等休息好了,就还想玩游戏,只不过再不敢熬夜了,我还要向颜回多学习。

  从《论语》的记载可以看出颜回好学且聪明,知道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英年早逝非常令孔子伤心,也让后人感叹。我读《论语》,觉得颜回早逝可能是营养不良而死的。一个人一天只吃一碗饭,喝一碗水,虽然心里能安之泰然,但是人的身体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爱学习、为贤人是颜回的优点,但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英年早逝,只能是惜一身才华,却空留遗憾。

  不过想想颜回家贫,吃不饱肚子还能钻研求学,更值得我们敬佩。

  由颜回早逝也让我想到健康对一个人很重要,这学期我去清华附中参加篮球体验采访活动的时候,听到老师讲每个清华人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就决心要好好锻炼身体,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坚持跑步,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更加健康。

  合上《论语》,我想如果颜回能像孔子一样活到七十岁,也许他能留给我们更多的精神财富。

《论语》的读后感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一条旨在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思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见解也更加完善。不说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样,也至少是要有一个目标,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时能够“随心所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几条则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漫漫求学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首先,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后多温习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乐意去学,这样才能得到最多的收获。这些学习的观点是最纯朴的学习的观点,它体现的是学习的最本源。人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

  反观现代人的学习,更多的是脱离了学习的本源,体现的是学习的功利性。人们选择学习什么,往往是看这样的学习是否有用,是否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利,而忽略了个人爱好。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尖子,却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个人学习规划中,不妨在有知识学习规划的同时加入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我们最乐意学的.内容,它们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光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谦虚,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论语》中论述学习方法的言论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太有用了。学习之后要多复习,学习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要多思考等等观点不正是我们常告诉学生的学习方法吗。在这些恰当的方法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必定更有效率。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竖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的读后感8

  《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还有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经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惧怕。”我觉得这句话前面说得很好,我们是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和出生日期之类的,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不至于忘记而让他们感到很难受,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尽孝的最好时机。可是后面的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在我看来就没那个必要。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只不过是晚与早的问题而已。我们没不必要为这种很自然的事情而担忧,只要我们能够让父母的有生之年过得舒适健康就足够了。

《论语》的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古文很深奥,让我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有点像丈二的和尚——迷茫。有一句话证实了论语的重要性:“能治天下半部分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集学习、修身、做人为一体的书,对中国儒家理论有着崇高的理想!我只接触了十条,却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几个,我觉得挺有感触的:“子说:学而时习,不亦乐乎吗?有朋从远处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子说:温故而知新,能为师。这不是教我们如何学习吗?以我为例,我也有这样的学习经验。

  我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我总是在做问题时犯错误。因此,我增加了很多麻烦。今天,我终于知道我课后没有按时复习,学到的知识也没有巩固,导致了错误。

  回顾过去,了解新的意思是复习你在一定时间内学到的知识,并有新的`理解和经验。在学习了同一篇文章后,你会发现它与第一次阅读时有很大的不同。你对文本的意思有了新的理解,这也是学习的乐趣。

  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课时听课,课后复习,还担心成绩不能提高吗?

《论语》的读后感10

  一提起《论语》,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从没想过要和它亲密接触。但自从听了几次于丹教授的讲座以后,我却改变了看法。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飞扬的讲解和她对《论语》全新的解读,让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也走进了《论语》。

  起初,我是借着注释阅读的,但还是觉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记不住,于是,这本书就被我放到了书架上,从此它被尘封了。时隔不久,我校开展了“经典阅读”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还准备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太深奥了?让学生不解其义地死记硬背,有意义吗?我说“试试吧!古人从小不都是从背诵《大学》、《中庸》开始的吗?”于是,我们就进行了尝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学生背得很轻松。每周要求学生背诵的三句经典语句,每天只需带领他们读上三五遍,一周下来,就能倒背如流了。收益最大的当然还是我,跟着学生一起学,一起背,我觉得轻而易举,而且对《论语》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我从中还学会了许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原本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大道理,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明白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让我知道了复习旧知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使我懂得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则向我们解释了何为“好学”。 原来这些高深莫测、枯燥无味的语句却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它直接影响着我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读《论语》,就像喝咖啡一样,起初感到很苦涩,但只要坚持,就会觉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赏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待人”的思想,从这本处处体现“以仁为本”的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我懂得了我们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使我真正理解了“身正为范”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诉我们诚信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人们重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仍被人们所信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则让我们做“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古往今来,君子与小人总是并存的,那么,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读完这几句话,相信你心中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得更好,它适用于任何时候。从大处说,一个国家如此;从小处说,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这些短小精辟的古文,向我们阐述了许多有意义的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年过去了,我的学生也积累了不少《论语》短句,我原本以为他们只是小和尚念经,并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没想到这学期刚开始,就有一个学生给了我莫大的惊喜。那是我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我讲到“夜深了,老师还在伏案工作,她正在为明天上课做准备”的时候,突然从教室的角落里,传来了一声拖腔拖调带有稚气的声音“传不习乎?”我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喜悦。我为我当初的选择而高兴,我为我的学生而骄傲。这个学生居然能学以致用,尽管只是一小句,尽管只有一个学生,但是当时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这个声音给了我动力、给了我信心,我会和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且我们会将之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们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的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论语。卫政》篇,非常喜欢其中一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言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不会的事情,不能不懂装懂,掩盖问题。那样的话,新的知识永远都学不会,那么人们就不可能进步了。不懂的地方一定要不耻下问,如果人们都这样做了,就会学到很多新知识。

  记得有一次,围棋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复杂、变化很多的定式。讲完后老师就问同学们:“懂不懂?”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其实我还有一些不太清楚,但看到其它同学都懂了,我就想“混水摸鱼”蒙混过关。但就在此时想起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于是就让老师再给我讲一遍,这次彻底弄懂了。过了几天我参加围棋比赛,就用这个定式把对方杀的落花流水,取得了胜利。

  通过学习《论语。卫政》篇,使我懂得了以后遇到不会的事情一定要不耻下问,把它弄懂,这样才会学到许多新知识。

《论语》的读后感12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论语》的读后感13

  《论语》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古人们的美德;《论语》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语录都是一颗星星,璀璨无比;《论语》是一台时光机,把我带到了春秋末期,让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贤圣之道……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和《论语》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为我们讲解《论语》内容的是小蔡同学,他抛砖引玉,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后面的同学讲得更是精彩:论仁爱篇、论修养篇、论孝友篇……讲得最好的非小于同学莫属了,他声情并茂、引经据典,还巧妙地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小人之过也,必文”和“君子之过也,必改”进行了对比讲解,我们听后都觉得对“知错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来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改写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小人先言而行后从之”。哈哈,我也变成古人啦!

  《论语》这个“大朋友”教会了我什么是“仁德”,怎么去结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这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论语》知识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呀!

  “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后我要继续学习《论语》,让自身的品德变得更加高尚。

《论语》的读后感14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子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子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子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子,有子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的读后感15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齐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就应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用心的作用。

【《论语》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下载03-30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作文06-01

论语的句子11-08

于丹《论语》心得12-03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12-28

读论语作文03-14

论语阅读心得03-23

论语中的句子11-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