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时间:2024-08-17 10:04:26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1

  学海无涯,人在一生中要学会做很多东西。学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一个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样,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技能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习了新的东西之后,我就要时常地去复习、熟悉它,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没有学习这句话之前,我从来不重视认真复习,每次上课看到同桌记笔记,我也跟着记,下课后同桌认真复习,把上课的笔记反反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样学,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学习了孔子的语句,我真正理解了学习,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自从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理解了学习,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心把知识记忆理解好,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论语》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简单而质朴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德行美好的人,必须要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替别人办的'事有没有办?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办好?跟朋友交友:有没有诚实、平等、友好、关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去鼓励和帮助朋友?在朋友获得成功时,有没有真心的替朋友开心?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不吃不喝,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自己错了,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反省自身,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实践增长才干,在与人交往上要心胸豁达,充满欢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努力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2

  《论语十二章》节选了《论语》中关于做人做事和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几段重要内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道德修养。如果一定要总结成一、两个字得话,那就是“学”与“思”,这是其强调的内容!这里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谈谈看法。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因而也就具备了作为老师的条件。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3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4

  子说:“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性作用,倡导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作为后生,我非常钦佩,并学会了思考,所以我做了一个简单而简单的理解如下。

  1、年轻时的德化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行为一直影响着我,有些甚至可能影响着我的生活。我认为德育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因为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明白是非,更不用说道德了。此时,德育是最好的时期,有意识的灌输必须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二、成长时的德引

  当我们踏入校园时,老师扮演着道德领袖的角色,当然还有其他领袖。我大胆地谈论自己。进入大学后,他当选为学生干部。他的初衷是在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同时体验自己。当他到达这个位置时,他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责任。当他面对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集体时。我认为,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能力胜过强大,用什么来赢得人民的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美德”。

  面对学生一开始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来改变他们,就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改变,这就是“美德”。是以适合学生的方式开展工作,是从他人和集体的角度思考如何处理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减少集体负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认为这是一个“美德指南”。我一直坚持专注于班级学风建设和德风建设。这学期,班级情况变化比较大。即使我陷入了一个新的.困难漩涡,但仍然不改变工作的初衷——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

  工作结束后,结婚后,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德国的学习和使用。当进入工作的集体环境时,或多或少会有来自他人和他们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果每个人都注重“美德”的培养,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当有了家庭和孩子时,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而且要从自己开始,在自己的道德行为中不知不觉地教育孩子。

  总之,我认为“美德”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实践。从古代的孔子到今天的榜样,时代一直在变化,但“美德”从未改变,它限制了我们,成为生活的第一个标准。做一个说“美德”有“美德”的人,智慧,让“美德”照亮生活!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则,我觉得把它放在开头是很好的选择。一句话,说明了三个道理——复习、以学为乐、为人之道(可改用三个句子来概括)。

  复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对此句理解甚浅,虽然也复习但从未“时”习之,不按时。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时,再一起复习。现在,在爸爸的帮助下,稍微好了点。我看过某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图:刚学完时能记住很多内容,但是在学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经过一段时间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过,此时记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时复习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理论来证明,有说服力)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条路,一个助手(可改为一位良师、一笔财富等)。但这里的“朋”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的确很开心。我觉得不但是学习如此,连兴趣也是一样。每当我和一些爱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学乒乓球(可改为练球、学球)时,别提多开心了,学得也起劲!

  最后一句是说德行、修养的。可我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最恨的就是别人冤枉我,只要一点说得不对,我便会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看来我得改啊!

  这一则对我影响颇深,使我发现了我的两个缺点。我会竭力改正的。作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6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啊!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破陋地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可是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呀!是呀,在现在生活安逸,收入不断增加的今天,人们不是住在高楼就是住在大厦里,还有谁愿意住在那破陋的小巷子里呢?就算是住在小巷子里的话,也不会像颜回那样好学的。

  所以我们应该多向颜回学习。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7

  我国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不问出身与家境,提出“仁”的学说,并留下了《春秋》一书,他与弟子的言论被整理为《论语》,他就是孔子。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到了来自于《论语十二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十二则中,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到做人三个方面教育后人。学习要按时复习;被别人误解而不生气;积极向他人学习;思考与学习要共存;珍惜时间……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每一则都让我惊叹于先人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论语》不仅要读,更要应用于实际中。

  每一天老师教授的东西复习过了吗?思考了吗?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吗?很多知识总是学过后堆积在脑海里,每天不断吸收着新的营养,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的面前却仅仅只是一堆文字,这些知识应该在问题面前能够及时“跳”出来,进行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积累在脑海里,它们的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知识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活,活学活用,让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创立的学说,也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制止并反对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仅是一个字也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个字应该印在脑海中,时时刻刻能够想起。

  《论语十二章》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汉字背后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8

  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前后照应

  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9

  学海无涯,人在一生中要学会做很多东西。学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一个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样,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技能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习了新的东西之后,我就要时常地去复习、熟悉它,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没有学习这句话之前,我从来不重视认真复习,每次上课看到同桌记笔记,我也跟着记,下课后同桌认真复习,把上课的笔记反反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样学,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学习了孔子的语句,我真正理解了学习,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自从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理解了学习,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心把知识记忆理解好,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简单而质朴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德行美好的人,必须要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替别人办的事有没有办?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办好?跟朋友交友:有没有诚实、平等、友好、关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去鼓励和帮助朋友?在朋友获得成功时,有没有真心的替朋友开心?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不吃不喝,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自己错了,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反省自身,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实践增长才干,在与人交往上要心胸豁达,充满欢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努力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10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11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篇1《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12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

  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13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习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习、琢磨学习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习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平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平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平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02-11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范文04-15

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12-08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下载03-30

读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01-09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的作文06-01

论语的句子11-0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