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15篇(经典)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xx-前4xx),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读《论语》有感2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孔子对学习、执政、敬孝、仁德、礼节和天道地论述。
我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孔子对弟子说,老师教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能获取新的.更深的道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如果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白学。学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执政就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为别人出主意要忠实,要广泛地与众人友爱;君主使用臣要以礼相待;臣奉承君主应当以忠相待,作为君子要谨慎地说话,敏捷地行动。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对学习,我要经常复习,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经常去实践,不能空想,做到虚心好学,说话要有分寸,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孝顺父母,父母不愿听的话要委婉的劝说,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师长,要听从师长的告诫,不冒犯长辈,做一个有孝心的晚辈。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长大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论语》有感3
在不少报章杂志里,我总会看到有人提起《论语》,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本熟悉的书。
记得读四年级时,在爸爸妈妈的辅导下,我就背熟了《论语》。由于是第一次背一本书,花的时间比较长,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开始“碰面”,所以我当时只是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它。
近两年来,我多次反复看《论语》,慢慢体会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诵《论语》的盛大场面,给我一种“春雷”猛炸惊醒之感觉。它使我顿悟,它使我兴奋,它使我骄傲。至今它仍在我耳边回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绝唱。它不但唱响了我国古代文明,而且唱响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华夏儿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这是一部中国蒙学的经典之作。
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世界上人们读得最多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都曾将此书奉为经典。就连外国人也曾赞扬孔子和《论语》。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感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现代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也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可见,《论语》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论语》这本书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别人交朋友时,它就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它提醒我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或者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虚伪、阿谀奉承、喜欢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还有,我学习中不深入思考的时候,它会告诫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这本书如同我生活的老师,时刻提醒和纠正我的错误行为,它就像我的人生坐标,时刻指引我前进。
朋友们,《论语》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它。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我们要学习它,运用它。
让《论语》这部千古绝唱继续在中华大地上唱响吧!
读《论语》有感4
俗话说:“读一本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我这一周读了一本书叫《论语》。我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读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正在孔子与他的学生身旁和他们交流。我体会到他们高尚品德。其中有这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觉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帮忙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撒谎不诚实,我传授课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种好习惯,这样就可以知错就改,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不是该很高兴吗?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气去教他,这样才是君子的作风、是啊!不断温习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加强知识的印象,牢记这个知识,从而是你进步。
才刚刚品读了几天论语,我就受益匪浅,好像在和孔子与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坚持读书。
读《论语》有感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为他视人如己,要求统治者关爱弱者,爱护百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览、讲学。“仁”是他的思想表现,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以德教化人们,以礼治理国家,他有一部著作,名为《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在《论语》集里,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做为我的座右铭的,也有许多句子是终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学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觉得《论语》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效法的地方,《论语》里面的这种人生修养,我认为是永远年轻的,所以这种学习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还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读《论语》有感6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了《论语》,一直都没有完整过,其中读过的一些语句,也只是一知半解,没下多少功夫。直到我来北关小学后,才得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回。说到这儿,还得感谢我们的孙常青校长,他在校园里积极推行书礼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青年教师中成立了读书学习社,并拨出专门经费用于购买书籍,我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孙校长发给我们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时值寒假,身边又没有多少琐事,正是读书的好机会。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
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读《论语》有感7
我来到读书会已经一个月了,每次都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和大家学习《论语》,分享各自的经历与心得,这些就像纯凈无杂质的温水,不断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读到《学而篇第一》的第四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小学时就已经知道这则了,但知道归知道,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和体会,但通过读书会,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过三个方面:忠,信,传。通过读书会,我对于「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属于儒家强调的「八德」。尽己之谓忠,这是尽心的态度。「忠」字,心上一个中,便是怀着一颗「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离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一开始所坚持的始终不变;不倚,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力量,或许就是责任和担当。做到这两点,便离「忠」很近了;那何为「信」?以实之谓信。一是对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根细刺,那是难以暴露的'私欲和杂念,不仅别人看不见,连我们自己也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抱着很大的勇气去揭开自己的心并找到它;二是对他人,这也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我们自身对于他人的信,怀着诚心、讲诚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虚实,就如学长在读书会上所说:「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样,不仅要看见海面上不断迭起的波浪,还要看见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实质的内心,分清诚伪虚实,也是「信」的一部分。
于这一则,另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个揭开内心寻找它,并将它连根拔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确很痛,因为我们总是把眼睛放在别人的身上,看得见他人的是非对错,却觉察不出自己的问题。我有自省过,我知道那种需要将一切都放下、不断揭开内心不敢暴露的阴暗面,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承认它、正视它的感受。或许由于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我也很久没有观察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刺了。学姐说:「自省是一个过程,是需要不断努力与反复的过程,可能很快便发现自己改变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与磨练,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变得更好。」
很感谢当时听从内心的声音来到读书会的那个自己,《论语》让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与脆弱。我知道自己现在心中的那杯水没有很多,但通过不断注入,总会有醍醐灌顶的时刻。
读《论语》有感8
有人说,阅读是汲取精神的食粮;有人说,阅读是接受灵魂的洗礼。但我说,阅读是开启新阶层的人生,每读一本书,我都感到自己在蜕变,在成长。书,就像一个引路者,它引导着我脱去幼稚的外衣,变得更加沉稳,智慧,向着知识大道走去。而《论语》这本儒家名著,是众多书籍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一本书,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人生智慧。童年,在阅读中慢慢成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的名言。那时,我才七岁,但也懂得了“自尊”,经常满怀嫉妒愁闷,老是想着如何超过别人,抬高自己,这时,我看到了《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我如同挨了一记闷棍,我明白了整天想着如何抬高自己,想这想那,成天忧虑是小人之举,不仅没能如你所想,还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而君子,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与小人相比,显得多么有气度!我立刻提醒自己平时要“制怒”,拥有宽广的心胸。从此以后,我一旦发现“嫉妒之魔”出现,我就会告诉自己,这是平庸的.表现,只有市井小民才会这样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心怀如天般宽阔,我要克制住自己。从此以后,我生气的次数大减,一直保持着广阔的胸怀。《论语》,是你教会了我做人之道!
在我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一个身影——《论语》。它将不慎落入沼泽的我拉出,将卷入漩涡的我拉出,它几乎帮助我化解了一切困难。我一见到它,就像见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见到了父亲。它就是一把利剑,帮我将拦路虎一一击败。记得三年级,在三月一日那个黑暗的日子里,我的语文成绩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我就像被人扇了一记耳光,一整天恍恍惚惚。那时的我,就像失足坠落悬崖那般绝望。在这时候,《论语》又给了我以无尽的动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啊,我怎么能如此之快地失去了斗志,变得绝望?难道失败不是暂时的吗?人的志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绝不能轻易失去啊!于是,我立刻恢复了信心,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果然,在第二次考试中,我的成绩又恢复到优秀水平。《论语》啊,是你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抛弃坏品质!
看似普通的一本《论语》,却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有了阅读,我相信,我将会迅速成长,有了阅读,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精彩!
读《论语》有感9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读《论语》有感10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犹如珠穆朗玛峰顶的星星,从古至今的人们思考着它,仰望着它,为它作注,设法践行,那些在我们耳中那些顶顶大名的贤者们无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它,而更加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身体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的中华儿女都坚定地向着它,像每天从不会迟到的越过地平线的第一缕阳光一样坚定地向着它,向着东方。
第一《易经》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条,不仅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领略万物之道,追求道器不离之境。万物之道是个极广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说要去其中有所参透的人是君子,从这里来看,儒家中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便渗透了出来,君子是读书人,有仁有德的人,这样的人长于世便要去领略万物,要去感怀天地,所以这样看来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缚的有着清晰地道路的与方向的。这似乎便与我们今日所谈的新青年,新思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灵魂驶向坚定地远方。
第二,古代的“器”,专门指具有某种功能事物。于是从这个维度来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层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样,有着局限的用途。君子该是广博的,君子的才华该是海纳百川的,这好比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短暂的生命与绵延的厚度,君子当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无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剑武器之意,所以这样看来,又有了第三层意思,君子当智慧清明,心中坚定有规,不成为小人的工具,不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体现。
第四,“器”也有气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怀天下,气量没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时君子多为有知识的阶级或更有统治阶级,他们是人民的牧羊人,当以容恕之道福泽天下,庇护万民。而今之君子更当以仁之心,恕之方,向着道。
综上所述四点,谓之“君子不器”。
读《论语》有感1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经初始创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被称为“论”。
作为儒家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学——顾名思义学习,衍生的还有努力、勤奋等方面。
《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以上所说的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学习的三个类型:学与思的结合、注重复习、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学习,包括读书。书是美好的,储藏着从古至今的天地之精华。如果说读书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交谈,那么,学习是与前人的智慧交流,继而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而充实。
行——指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言行举止,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同时也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我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些语句或多或少阐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诫我们与人相处之道。
学行——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简要的概况上述两点,当你有所学,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说“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原则。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明白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不倚老卖老,与时俱进。这就是不逾矩,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用一句话来说“听一位老者讲社会、人生,如沫春风。”
读《论语》有感12
云游书海,翻阅古籍,经典无处不有,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世人惊叹不已,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影响着世代炎黄子孙,读其《论语》,渗透人生真谛,学会处事原则。
读《论语》,懂待人接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流传自今的名句从小就教导着我们要善对朋友,礼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有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单调,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么枯燥,而与朋友相处,我们又应该做到什么呢?就如《论语》所道,我们应该以热情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这样,友情才会更加珍贵,朋友才会伴你一生。读了《论语》,让我以后会以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让我更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友情。
读《论语》,知生活智慧
《论语》道:圣人千虑,心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再伟大的人物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问题,也可能会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见,就如契诃夫所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弃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问题,不怕愚昧,只要勇气。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双耳失聪,也用心灵谱写奇迹;像爱迪生一样,即使失败多次,也用智慧带来光明;像海伦·凯勒一样,即使身体残疾,也用毅力战胜病魔,永远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
读《论语》,解学习人生
学习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学习的心脏,《论语》就告诉了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才会得以升华,才能从中提取珍宝,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大舞台,展现的大世界,所以,结学与思两者融为一体,是《论语》给予我的,也是告诉天下每一位学者的。
小小《论语》,给予我人生大大的智慧,收录着的不只是经典,更是精神与灵魂的结合体,读《论语》,感世间百态,悟人生真谛。
读《论语》有感1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听!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课。
说起我的家庭成员,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是体育教师,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妈妈崇尚儒家学说,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丝”了。平时,说话总时不时蹦出几句“之乎者也”来;而爸爸呢,就只有“妇唱夫随”了,也跟着“吾呀尔呀的”;我当然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对这些难学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家庭的《论语》之旅就出发了。先从称呼开始吧!古时候不是都把有学问的人尊为“子”吗,于是,我尊爸爸为“老子”;爸爸尊称妈妈为“妻子”;我就被爸爸妈妈尊为“孩子”。哈哈!我们三个都带“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开始晨练,节奏由“一二三四”变成了《论语》名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中午饭桌上,老妈端上香喷喷的菜:“此乃红烧鸡也,趁热快吃矣!”于是,我们便在这“热腾腾”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沉浸在《论语》中,“老子”问,“孩子”答,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妻子”读,“孩子”诵,可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时也为了孔子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孩子”有时也为了这难记的古文而垂头丧气;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没想到,难学的《论语》竟给我们家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我真得感谢你呀——经典《论语》。
读《论语》有感14
《书海拾珍》一书出版了,翻阅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读多遍的《论语》。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一直引导着我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间讨论上自尧舜禹下至春秋列国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学,人伦国事等文化道统的语录汇编。全书共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启示。
一、孔子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将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传授知识。
二、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事而教,因教启事,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个性和资智有着很大区别。他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习;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问“孝”,孔子给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问“仁”,孔子对子贡、子张颜渊与樊迟的回答也不一样。他的不同,是解释的方式、举例的深浅因人而异,最终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直达中心。
孔子善于巧妙地启发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死教材灵活应用。他强调必须重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也。至于如何启发,在于老师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三、孔子是“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
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义,因此他时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几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随左右,处处以行动和人格感召,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他的感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吗”?
四、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
他教学生学问,一要学思并重,二要下学上达,三要由博而约。学就是读书,单读书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读书;单用思想而不读书,就是胡思乱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一面读书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读书,这样功夫与灵感并到,才能获得真实的学问,才不会盲从或想入非非,才不会对事理妄加揣度,乱下判断或一味主观、固执己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学问要从基础着手,一步步往高处走。做学问没有捷径,最高明的道理也是从最低浅处得来,每个人都要从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这就叫“下学而上达”。学问通达到一个广大的范围,就要选择其中一点,作高深的研究,这就叫“由博而约”。能由博而约,才能获得学问上独到的造诣。
孔子还是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典范。他与学生平等相处,亲密和谐。子路对他拜见南子很不满,他一边解释一边发誓,而不摆老师的架子。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辩论,他也不认为是对师长不敬,反而认为学生这样做可以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们仰慕他的博学多闻,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恋他的和蔼可亲,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况下始终追随着他。
孔子晚年,许多学生奔赴各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易等各种活动其中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富商,有的甚至成为王者之师。这自然与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啊!
在施教的过程中,孔子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诸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指导人生的格言警句,将永远流传后世。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他的教育方针、教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新课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吗?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读《论语》有感15
《论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这个暑假,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论语》中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给予了我们人生发的启示,有的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要会善于学习,就要不耻下问,《论语》中有一句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曾经说过的话,含义是: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很有学问,还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我想: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领悟知识,愿意“不耻下问”,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过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吗?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与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学习,也说不定能给人启发。曾经有人问一位学者,你是在哪儿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结果大家以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幼儿园,这就是孔子和他学生眼中的“学习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论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意思是:一个人孝敬父母,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的确,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级不是一个含义吗?———细心为别人呢着想,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训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细想想,其实父母是为我们好。其实,孝敬不一定是让父母丰衣足食,为他们多着想一点,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读完这句话,我回想平时为父母做过的事,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孝敬的含义。
《论语》,这本拥有无穷奥妙的书,带给了我们无限启发,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道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争取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9-02
【精选】读论语有感08-08
读《论语》有感【经典】09-05
读《论语》有感09-02
(经典)读论语有感07-28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