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6-12 21:59:03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实践,不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请教,不应该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吗?”

  心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读书并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书呆子,懂了一个道理不去实践,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懂得一个道理后不去实践,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经过实践,道理才会转化成我们的能力。有人会说:“难道不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论语》里一个“苦”字都没有,所以看得出来,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学习当做了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空间上来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我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来个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们和朋友交往时,应该发自内心地开心。如果有朋友来我家,我会高兴地迎接上去。当客人走时,我还会将他送到门口并送一份礼物给他。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来理解,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独尊儒术,不也是把孔子当成了远方的'朋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出于好心却被冤枉时,不应该恼羞成怒。古语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受委屈时,才会到处抱怨,变成类似祥林嫂一样啰嗦的人。而君子则是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不抱怨,不恼怒,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们做事无愧于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坦荡荡的境界。

《论语》读后感2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触至深。因为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如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 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该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处。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鲜的知识。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复习。

  这就是我总结出论语的几条名言,我们应该学习学习。

《论语》读后感3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老先生的这套著作装帧简约大方,没有任何繁杂的修饰,阅读起来很贴手很舒服。几年前在德一逛的时候,赶上一家店要转让,老板以不太贵的价格(忘记多少钱了)卖全套二十四本,当时囊中羞涩没有买,只是捡着买了几本,《论语别裁》不包括在内。上个月老师送了书,拿到手里,到像是见到了阔别的老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现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古往今来,对《论语》的解读和实践不可谓不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对论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背诵的那几篇,和那一些解释。20xx年于丹在百家讲坛讲了她的《论语》心得,火的一塌糊涂。我也借着机会去图书馆翻了一些关于《论语》解读的书凑凑热闹,才知道原来《论语》远不止课本里那几篇,远不止那些解释。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聪明,她的'心灵鸡汤式的解读刚好符合广大观众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分量不轻的批评意见,我到觉得既要尊重经典忠于内心又要赢得大众的喝彩与关注很难平衡,有争议总是好事。

  本书坚持南怀瑾老先生一贯的儒雅的文风,仿佛聆听一位和蔼睿智的老者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微笑着讲述他对《论语》的理解,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机会有人给我们传播知识,更多的是在用实践和行动传递信息。能读懂这些信息,好为人徒,才能使自己进益。

《论语》读后感4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5

  孔子是古圣先贤,他说古之学为已,今之说为人。切合实际!在当今天信息化时代,几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传。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华众取宠而已,有些是实际的。自己常发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种宣传。但是,做事,首先应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发自愿的'一种行为。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成长。

  里面有几句对自己震憾比较大的。比如,君子忧道不忧贫。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是对现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一种警示。现今金融市场,以及各行各业,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坑蒙拐骗的情况时有发生。都难长久,事情败露之后,有些人可能进监狱。一人得利,众人受罪。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合乎道义!!

  另外,论语六言六蔽,对自己也有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美德,不学习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一种恶习。对别人仁慈仁爱虽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会变成一种愚蠢;一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学习不提高自己修养,其弊端是容易放荡不羁;一个人讲诚信却不学习,其弊端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出现韦生抱树而死的情况);喜欢直率而不好学习,其弊就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于恰到好处而已!!!

  论语是讲人际关系的一本书,是教人学好的伦理老师。想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朋友,不妨好好读读。

《论语》读后感6

  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对自己人生的感叹,是很有远见的一句话,他的弟子把这句话放在论语全书的首位,显然是很认同这个观点的。如果我们学到了点什么,在机会到来时能卖弄两下子,把所学的东西用到了实践中,这当然是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情了。我们一边学,一边用,越学越熟,越用越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更广的发挥,自己的信心不断的得到提高,自我的感觉越来越良好。此时我们岂能不手舞足蹈、“不亦说乎”。心“说”乎,有朋自远方来自然则乐乎,人不知自然不愠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但要问《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都写了什么,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和现代文相比,之乎者也,本就难懂,谁会对它有兴趣呢。

  关注《论语》,是因为于丹,她的《论语心得》,每一讲都如丝丝春雨,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我也被她的讲座迷住了,听了又听,看了又看。进而想到,于丹的'讲座,只是对《论语》中部分言语的解读及感悟,但已让人深受启迪,受益匪浅。如果有了这本书,不就相当于找到了人生导师吗?于是,我到书店,买来了《论语》。

  咬文嚼字,一遍遍阅读,虽有些吃力,但仍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论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且大多都是孔子的“语录”。这“语录”虽然极短,但内容却很丰富,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字里行间,充满着人生哲理,体现着古人的人生智慧,让人大受裨益。

《论语》读后感7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读后感8

  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之后,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十分容易,比死记硬背强多了。最后,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下面,我选了几则论语,分享给大家。

  论语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大意是:学习之后按必须的时间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很快乐吗所以我觉得,人生,好比一块面包,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不必须你的一生就过完了,你能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处的东西,不是吗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此刻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就应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就应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明白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明白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能够想出一个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论语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读了上面几句论语,你是否感觉自己又增长了一些知识,又懂了几分道理,那就请继续在论语中遨游吧……

《论语》读后感9

  进入读书会大概有一年多了,读书之旅如其坎坷,轮到我所主讲的篇目时,读书会的各位成员也只能在这片云课堂上齐聚一堂了。无奈现实中疫情肆虐,回顾之前所度过的课堂,就让我来讲述一下我的收获吧!

  刚开始星期五下午的小课堂,会有些许困倦,但是团团围坐的'大家,和未曾读过的千古金句难免使人感到新奇,勾起了不少求知欲。每个星期五的围坐一堂总让人感到有些温馨,下午三点的暖阳射进教室,打开了这片知识殿堂。

  起初,我以为《论语》读书会只是为了读懂里面的话语,读懂古人的思想,不过后来我渐渐发现,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读通读懂,而是要把所学到的知识渗透于生活中,运用到生活里去,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地改善自己,这才叫真正的收获。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帮助我改掉了那个平日性格暴躁的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告诉我不该虚度光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教导我知错能改……

  轮到我做主讲时,因为篇目最长,也为此准备了不少时间,但是太过紧张,反复修改措辞甚至口误,有些知识点并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准备过程中,为了理解一篇对话,还要花费时间查询历史,明白一些复杂的字词。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工作,我才真正理解了孔夫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主讲人的不易,才发觉了《论语》中流出的浓厚的历史墨香。

  很荣幸能加入这次的《论语》读书会,我的收获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这次的参与让我尝试了许多以前不敢触碰的东西,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也让我有机会走进那个我们遥不可及的历史百家,更是上了一堂沉重的人生哲思课。

《论语》读后感10

  子曰:“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答对了,就是出自《论语》这本书中外名著。

  《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写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也要复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能当老师了。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应该牢牢记住,多多应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没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们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邻居。要求整个社会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觉得简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简陋的地方传播文明,那么简陋的地方也就应得不简陋。我们应该传播文明,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我们社会是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

  这本书里不但孔子说的话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故事。它主要讲了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它的水果什么时候都像刚摘下来的一样,有一个人买了它一个柑橘,回到家一看,里面已以像棉絮一样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的事物。

  《论语》这本书给我们的道理很多,有机会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论语》读后感11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

  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读后感12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

  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君子,要爱学习,乐交友,做有修养的人。现在人们依然保持这种追求,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教导我们,要循循渐进,终身学习,还告诉我们学思结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孔子叙述了自己的一生,这三十八个字成为多数人都要达到的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教导我们,当正义和财富发生冲突时,要坚守道义正义。君子不是不爱财,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现在,有多少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判刑,他们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员,他们虽说,学识渊博,单绝对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颇有盛名,但在学了《论语》中的一点儿之后,我才正真意识到孔子的`伟大,他绝对担的起圣人的称号。正因为有孔子他们这样的人存在,我们才能被称为“礼仪之邦”之一,我们的民族得以延续才有了文化纽带。《论语》这本书的语句已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那一串串话语早已成了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性格基因。

《论语》读后感13

  昨天读了一本好书《于丹〈论语〉心得》,起初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一拿起来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实不多,中华书局为此在版面和装帧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个把小时把书读了一半,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因为读好书不应该囫囵吞枣,即便吞下,也该像骆驼反刍那样细细咀嚼,而我因为最近的烦恼,正好需要这样静心的良药。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会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读了不少老外的东西,反过来发现其实很多让某些人“惊羡”、甚至时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学问的所谓“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

  读这本书,的.确会产生很多共鸣,如于丹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一起感受两千年前孔子的温暖,这样的想法,真好。

《论语》读后感14

  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大家应该听说过论语吧!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作文。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

  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后感15

  自从我有了《论语》这本书,它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感受最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这句话真是一句千古真理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别人不理解你。爸妈有时不理解你的感受,同学有时不理解你的行为等等,可是,只要我们不恼怒,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这样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有修养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班学习,在课间休息时,我发现前排同学张梁的书掉在了地上。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正想拾起那本书,张梁走了进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我:“你干什么,怎么把我的书扔在地上?”还没等我解释,就转身把我的书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看着他,我还是默默地捡起他的.书放在了他的课桌上,然后弯腰拾起自己的书走向座位。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走过来批评了张梁。张梁这才知道书是在自己走出座位时碰到地下去的。下课后,张梁忙向我道歉,从此我俩就成了好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品德。通过《论语》的这次解读,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宽宏大量一些,不应该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学着做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会做君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了。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作文02-27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心得07-29

论语的读后感09-19

论语读后感05-26

《论语》读后感11-05

《论语》 读后感04-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