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衡》读书心得体会
“人们早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就已经会辩证地思考了”恩格斯如是说。我一直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正式接触哲学前,我听过不少的哲学故事,或者应该称之为“哲理故事”,我对哲学的理解很简单——这是一门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使人豁然开朗的学问。随着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哲学之门向我打开了,我试着走进去,窥探这个神奇的世界。于是我在图书馆里“淘宝”,想找一本富有中国哲学智慧的书。手指在一本本书脊上划过,最终停留在《论衡》上。我记得初中的课本上有一篇《订鬼》,正是选自王充的《论衡》。那时我觉得此文的作者思想真是非一般的前卫,要不是通篇古朴艰涩的文言文,我不会想到作者竟生活在距今近两千年的东汉年代。在那个对自然无比敬畏与崇拜的年代,王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写成“疾虚妄”的《论衡》,对居于汉代儒学核心的“天人感应”说进行了批判,对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进行抨击。《论衡》的大多数观点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反文化”。提出这样一种难以被当时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王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异端”。但我对王充却是充满崇敬,他能坚持独立思考,思想超越了自身所处的年代,这是怎样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读《论衡》后感触最深之处有三:其一,对自然灾害和奇异的自然现象解释;其二,对人死后状态的论证;其三,对历史发展的初步探索。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归结于鬼神,由此便有了自然崇拜和“敬天保民”的思想观念。《论衡》却首先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的神秘性,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室屋者,天取龙;其犯杀人者,谓之有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古人认为电闪雷鸣是“天怒”,是上天对人的惩罚。而王充则认为这些都是“虚妄之言”。接下来就抽丝剥茧,层层论证,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不会通过自然灾害来警告人。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这对当时“君权神授”的思想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了。《论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虽然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是一种伟大的探索。王充是个无神论者,他在《论衡论死篇》中说道,人与万物一样,都是由“气”组成的,正如“囊橐盈粟米”,人死则“形体朽,精气散”,就像“囊橐穿败,粟米弃出”,精气散尽,人就不再有形体,所以也就没有人们所看到的人死而成的鬼了。他认为“人之死,犹火之灭也”,还说“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用夸张的语言指出“人死为鬼”的荒诞,让我不禁笑而深思。这是多么难得的思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依然难免会相信怪力乱神,觉得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或行善,或作恶,与生人无异。古人却有这等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实为难得。王充在《论衡》中还有些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衡宣汉篇》中,王充对世人所认为的要天降“河图”、“凤皇”之类的符瑞才是太平之世的观点进行理性的“疾虚妄”。他认为“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判断一段历史时期是否太平,社会是否进步,是以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的,而不是看上天有没有出现“祥瑞之兆”。这竟与我们现在的所倡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谋而合!根据这个标准,王充认为当朝是太平之世,因为大汉物阜民丰,犹胜商周,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这种看透历史本质的洞察力让我叹服。除此之外,《论衡》一书还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作了阐述,强调“效验”,其核心思想近乎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充还注意到河道“殆小浅狭,水激沸起”的现象,并以此作为说明涌潮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这些科学的创见,对于有神论都是有力的打击。在《论衡》中可以看到作者王充是博采各种学术理论之长,糅杂了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多种学术观点并加以理解创新的,此书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论衡》依然没有跳出“天命说”、“宿命论”的窠臼,他对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见解也不尽正确,但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这一时代的伟大产物。可见,一个人要有学术创新,必须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同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质疑的勇气。读《论衡》,我深深地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智慧感到自豪,中国自古无“哲学”一词,也没有专门研究哲学的派别,但却有着丰富成熟的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衡》带我走进了哲学大门的第一站,让我领略到中国哲学的魅力,在课余时间,我要再多看一些关于哲学的书籍,丰富我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论衡》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论衡》全文及译文04-29
读书的心得体会01-02
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11-05
读书后的心得体会02-11
寒假读书的心得体会02-12
读书分享心得体会01-06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05-04
寒假读书的心得体会06-07
读书之旅的心得体会03-28
最新初中读书的心得体会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