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1
在炎炎夏日里,与书交往,畅游书海,有左右逢源之乐,无横逆加身之忧,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捧起《每周一读》,细细品味《文心雕龙·神思》篇,真是受益匪浅。
《神思》篇,是讲文意怎么样酝酿成熟,到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接触到文思的快慢,直到写成后的修改,可说是创作总论。
“神思”的内涵是很丰富的,说“神思”就是艺术想象并无大错,因为这种想象毕竟是艺术思维、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但“神思”显然有着更广的包孕,刘勰把这种悠远的文思,这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文思称之为“思理之致”,他是透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活动去探讨艺术构思的规律,而且把艺术构思、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的关系问题提了出来。《神思》赞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厚。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胜。”这段话内容丰富,涉及到包含艺术构思(想象、感应、灵感)和艺术表现在内的创作全过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构成整体创作活动各种要素的基本概念,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和认定。
刘勰对于艺术构思提出了“神与物游”。黄侃《札记》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这里指出内心与外境的三种关系:一、以心求境,心和境和文思三者,在文思不来时,用心从外境中去找,可能找不到;二、取境赴心,让外境来触发心情,引起文思,然而可能引不起激-情来。三、心境相得,见相交融,见是内心有所见,相是外境的形象,内心所见和外境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才构成文思。有所见而不与外境结合,有外境而没有所见,都不易构成文思。正如《物色》篇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沿耳目,引起情以物迁,再由辞以情发。就是用内心的灵智之光来烛照世界,并能融入其中,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这就构成神与物游,用文艺理论上的词说就意味着一种神秘的'、极乐的“高峰体验”。换言之,内心和外境相接触,引起内心的理融情畅,再用巧言切状的文辞来表达。
对于刘勰这一思想,不禁让人想到,同样一个西湖,古代的大诗人面对湖光山色,怀着畅快的心情游玩,不禁抒怀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作者游湖时的愉快心情与美妙的西子湖山水美景相投合,赏玩的愉悦随着阳光照射下的水波而荡漾,山水风光,因游人的寄情而更显舞媚动人。那时西湖在作者眼中简直不逊于美人西施。相反,当你孤独地一个人走在西湖边,心里还因某件事而闷闷不乐:时至佳节,却漂流异乡,单身在西湖边,而且又遇暴风骤雨,狂风大作。这时你眼中的西湖就不会是美人一般的娇羞淑女了,你会看到西湖的另一面,虽然没有大江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却也有她的小浪击堤,让人敬而远之。这时的西湖,在你看来,似乎也有一种因孤寂而引起的愤怒,抛开她羞涩的外衣,放纵自己内心深处的野性,这时,你将感到西湖与你一样,有许多愤怒要发泄,可能,这就是刘勰所要说的:“神与物游”,“情以物迁”吧。
刘勰提出要构成文思,贵在虚静。《神思》中:“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万藏,澡雪精神。”《札记》说:“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札记》讲虚静,就心气说,要心静气虚,这个心气指精神作用,也是虚则能纳、静则能照的意思。但这里的虚静,不是指空无一物,寂然不动,是指不主观,不躁动说。有了主观成见,就不能虚心地观察外物;心情躁动,就不能细致地观察外物,就不能神与物游。其实,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丽的风景,而是缺少发现美景的眼睛,缺少发现美景的心灵。现在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人们的心情不免浮躁,人们争分夺秒,为创造财富而拼搏,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观察周围的美景,去欣赏世界的变化,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怎么可能对自然风景有所感悟并抒写心中之情呢?可能现代人越来越缺少刘勰所说的“虚静”了。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在历代的文学批评中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巨著中,《神思》篇无疑具有突出地位。它居于全书精华部分即创作论的首篇,提纲挈领,总体论述了创作的整个过程,并且集中地对艺术构思中的想象问题,作了精深的探讨。因此,对《神思》篇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与研究,对我们学习文学理论具有深刻的意义。
对《文心雕龙》中神思含义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分歧,贺天忠先生在《神思新探:获得灵感时的文思》一文中,归纳了六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艺术想象活动说,以王元化、叶朗、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
2、“文思”或“艺术构思”说,以张文勋、牟世金、缪俊杰、祁志祥等为代表。
3、艺术构思为主,包括想象、灵感等因素说,以张少康、陈思苓、周振甫、郭晋稀、王运熙、鲁文忠等为代表。
4、形象思维说,以王达津等为代表。
5、精神活动说,以赵仲邑等为代表。
6、灵感想象等同说以朱广贤等为代表。
各家优缺点贺先生已经指出,这里不再重复罗列。
要解读刘勰的神思论,我们以为要从神思本质特征、定义引语的内涵及其与外物、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
一、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具有以艺术表象为运思实体的而又突破艺术表象的局限性的、超越时空的特点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我们知道,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神思全面展开时,就表现出如下特征:
1、以艺术表象为运思实体,以审美情感为运思动力,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神与物二元素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审美情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着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作家创作首先要有冲动于心的审美感情,审美感情促动艺术家进行丰富奇妙的想象。所以,刘勰说神思是“情变所孕”。
现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审美意象的,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艺术家们只有“情动”、“情来”,才能鼓起想象的风帆,推动想象的运行。但审美情感是一种“虚”的存在,同艺术表象相比,具有更为“抽象”的性质,因而,它难以成为神思展开的实体,往往只能寓于艺术表象之中,并通过艺术表象才能表现出来。而艺术表象更具有“实体”的性质,由艺术家妙观万物而得的艺术表象具有形象、具体、可感等特点,能够成为神思展开的具体实体。因而,神思只有以艺术表象为运思实体,才能真正展开,单靠审美情感,神思难以运行。由此看来,以“神与物游”为运动模式的神思活动,其根本特征只能是“神用象通”,离开“象”,神思无法活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艺术家神思时,心灵为“天海之内”的各种艺术表象所占满,脑际始终“卷舒风云之色”。作家就是在艺术表象腾跃翻涌的心灵状态中铸造审美意象。艺术表象与审美情感和谐融合,而使神思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
2、虚构虚拟性。神思过程也就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渡的过程,即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直接来自现实的艺术表象带有“原始”、“粗糙”的特征,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够直接成为审美意象的艺术表象是不多的,大多数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才能成为理想的审美意象。因此,艺术家神思必须突破艺术表象的局限性,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艺术虚构,虚构虚拟性是神思的又一重要特征。
3、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骛的特征。神思是一种积极活跃、自由无拘的心理活动,神思全面展开时,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事实上,神思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活动的自由性,若无这种思维活动的自由,没有对现实时空的超越,艺术家很难创造出特异独出、姿态不俗的审美意象。艺术家神思时,总要打破时空限制,自由舒展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审美意象的天国。
艺术家大开记忆之门,调动一切记忆表象,发动思维,展开思路,作上下千古之思,纵横万里之想,艺术家的思维无所不达,无处不至,艺术家对所积累的艺术表象进行充分地“内视”、“妙观”,“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通过这种“荡思八荒,神游万古”的逸想,艺术家能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而铸造出精彩动人的审美意象。
二、从所引用庄子之语的内涵看,神思是一种不受身观和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力
在文章开篇,刘勰就以给神思下定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词约意丰,形象生动。在刘勰看来,神思是一种不受身观和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力:“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就是说,神思可以想到很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千古之上和万里之外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想象而宛然呈现于眼前。
刘勰下定义之语,引自《庄子·让王》篇。《庄子》的“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本是指虽身居江湖,而心里却想着宫廷生活。然而结合庄子散文那种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特点看,却也正体现了文学神思的精髓。如果将神思解释为艺术想象活动,虽说抓住了神思阐述的重要内容,但把它仅仅局限于艺术想象来解,似乎过于狭窄;神思具有想象的特征,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如果认为神思即是文思,是作者创作前所进行的艺术构思则没有突出“神”的意义,也不与刘勰的“文之思”相对应。如果认为神思是一种形象思维,也不甚恰当。因为,神思包含了形象思维,但不尽是形象思维,同形象思维也不能完全对等,其中还包括理论文体、应用文体的神思,形象思维中有神思,还有非神思的一般形象思维。如果认为神思是精神活动说,则过于笼统,没有揭示出神思特定的“神”的意义。如果认为神思是灵感想象,则又显得过于狭窄,缩小了神思的外延,缺少了“思”的内容。
三、从神思与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
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勰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这里说:形象构思的妙处是物我交融,就是人的精神和事物互相渗透。刘勰还强调了作家思想感情在艺术想象中的决定作用。所谓“神用象通”,是指在创作过程中想象与外物相触相通。所谓“情變所孕”,是指思想感情在想象活动中对构成意象或物象有孕育和制约作用。换言之,作家在创作中离不开想象,想象始终伴随着物象,而物象或者意象的最终诞生,又离不开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家神思飞动的过程,伴随着物游,更浸染、渗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四、从神思与语言的关系看,神思的表达,受到语言的制约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刘勰一方面十分重视言辞的锤炼升华,一方面指出一些微妙之意难以用语言传达。而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表现,恰恰需要以精妙的语言作为契机。刘勰以“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来比喻语言表现要经过高度的提炼与升华。杼轴,是织机,这里用作动词,意指加工。刘勰以布和麻的关系为喻:布不比麻有多么贵重,但从麻经过“杼轴之功”,织出布来,就显得焕然光彩,令人珍视了。刘勰还从写作技巧层面谈到:“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有些为思虑所不及的细微意义,或者为文辞所难表达的曲折情致,不必一一用语言表现出来。
针对于文学创作的内在神思而言,刘勰非常重视以美好的外在形式来恰当地加以表现。他不赞成“繁采寡情”、“为文造情”,但却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论述了“文”的地位,也即作家的文思相适应的审美形式。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3
《神思》一开篇便以《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的一句话为引,“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提出神思所在。神思,通俗来说,就是文章构思时的想象。文思需要想象,故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如何想象?寂然静默之间,思虑千回百转;脸上一个微表情,所想便已跨出万里之外;吟诵之间,声音珠圆玉润悦耳动听;凝想之时,眼前已如风云变幻:以上皆为想象而成。想象可使我们的心灵与外物相触,心灵由意志和体气所辖,而外物由耳目所触,经言辞表达。因此,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受作者主观意志所管,也随个人风格而变;言辞则离不开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你的脑海中所储备的与你所经历的,决定了你言辞的深度。故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如此,方能“驯致以怿辞”。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两个字的前提——虚静。想象不是凭空想象,言辞也不是信手拈来,在此之前,你需要一个虚心宁静的过程,这样你的文思才会打开。虚是不主观,静乃不躁动。不主观而虚心,不躁动而深思,如此方可做到“神与物游”。想象与外物相触碰,平心静气地思考,以达构思之境界。“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想象得到飞腾,思维也随之扩展。然而在神思的最初,是“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的。为何这样说,我们常有这种感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那种感觉仿佛胸中有千言万语,想一抒而尽,尽情地表达内心所感,直到拿起笔,这种豪情壮志也不见丝毫减退,反而更胜之前。然而等到文章已成,再去同之前所想对比,你会疑惑,这是我要表达的意思吗?以上便是从文思到表达这一步我们常遇到的困难,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有些东西在脑海中是活灵活现的,想要表达出来却异常困难,这便需要加强我们的表达能力。表达,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体会外物之美,再结合自身的学识和经历来打开思路,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时,便要想象、文思和言辞的密切结合了。
由虚静,使想象腾飞,此乃想象与文思之联;积累学识,丰富阅历,用心体会,才可写出满意的文章,此乃文思与表达之系。刘勰正确指出了想象、文思以及表达的关联,点明了创作之关键所在,一篇好文章,正是经此而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上可以说是《神思》篇的精华所在,之后刘勰又提出了他对创作快慢的一些看法。“人之禀才,迟速异分。”司马相如吮笔至笔毛腐烂方成文章,杨雄用心过度辍翰后仍难逃噩梦,桓谭因苦思而发病,王充因思虑过度而气力衰竭,张衡以十年研讨《两京赋》,左思用十二年著作《三都赋》,这些人在刘勰看来均是文思迟缓而致。而,淮南王刘安用一个早晨写成《离骚传》,枚皋应诏立成赋,曹植铺纸创作犹如写已诵之文,王粲执笔写文如作已成之篇,阮瑀能靠马鞍上作文,祢衡对酒席可起草奏章,他们在刘勰以为,则是由于文思敏捷而成。可见创作因而而已,而异之关键,在人,更在人之博见与贯一。博见,即广博的见识,贯一,则指有连贯的中心。为何如此说?刘勰以为,在创作之前,酝酿文思之时,必有二患:一患思路无法打开,内容贫乏;二患辞藻泛乱,无从下笔。解决一患,便是博见,消除二患,贯一是也。文思敏捷之人,能应机立断,文思迟缓之人,多情饶其路,然无论快慢,成文之关键仍在其博见与一贯。此外,需指出的是,刘勰的以上观点中,将张衡、左思看成是文思迟缓之人,其实不然。二人完成著作时间虽长,但也应看到其篇幅之巨。而如此鸿篇巨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搜集资料整理的。
最后,刘勰指出的是,作品完成后加工修改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之后,修改是必须的。总要经历一个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无止境,一篇美文的精彩成功之处也是没有尽头的。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经不断打磨之后,才可使细小沙粒变成璀璨珍珠。
篇末总结:神思需想象贯通,物象以形貌打动人,从而使人产生情理反应。再推求文辞、声律,运用比喻、起兴手法,以思虑成文思,结合博识、阅历等,方可取胜。
后记:
以上便是我读完《情思》篇的一些心得整理,自己见解甚少,均为前人观点,只是按自己的思路、语言稍加整理。虽觉惭愧,但自知只有领悟好前人的高见才可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若是前人的精华尚不能理解,又谈何再创造之说?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心雕龙》读后感09-02
文心雕龙·乐府读后感06-20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03-25
《文心雕龙》读后感5篇03-31
《文心雕龙》读后感(5篇)04-01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5篇)04-02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_读后感06-15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10-08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读后感04-17
简爱读后感读后感范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