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集部>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

时间:2024-05-27 15:18:47 古文观止 我要投稿

《古文观止》读后感15篇[优]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文观止》读后感15篇[优]

《古文观止》读后感1

  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三是如何写作*,特别是宋以后的xx,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后感2

  《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选本,作品大多是思想性与艺术性极高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当然这里的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那么收录222篇文章的《古文观止》,第一篇文章是什么呢?答案是《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姓左丘,名明。左丘明根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故事背景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加剧,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故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公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2700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整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这篇选文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物个性鲜明。老谋深算,阴险狡猾的郑庄公;恃宠恣肆,贪婪愚蠢的公叔段;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的姜氏……栩栩如生。其次,叙事线索清晰,在叙述事件经过时,有以庄公一方为主,省去了许多笔墨,使得文章不但线索清晰,而且文字简洁。

  《郑伯克段于鄢》有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的 “春秋笔法”。《古文观止》将其放在开篇,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眼光的。

《古文观止》读后感3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样悠久的历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也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之作,故取名为"观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段又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正是因为他能够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以对祖母的孝心来显示对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够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动,从而“辞不就职”。

  曾经我会为文言文里生僻字词,复杂语法而困扰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观止》,开始原文晦涩难懂没有耐心读下去,但借助翻译坚持下去。读完以后,文言文对我似就不那么可怕了。慢慢发现,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来的"考试噩梦",而是个寄托着许多文化瑰宝的载体,那些纷繁复杂的语法只是这朵玫瑰茎上的刺。那些文字里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情怀,有性情中人对国的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飘落的几句人生感慨。过去的我,渐渐被语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长语文的我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语文,其实,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它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闲情轶事,读来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时空去感受另个时代,理解另个人的悲欢,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观止》,让我青春和语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鲜红的数字。

  读本好书,让我们获得前人的感受,让我们来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读本经典好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4

  书到用时方恨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文学功底太过浅薄,学生时代专注于理科专业的应试教育,仅存的那点语文知识也随着时间的冲涮所剩无几,越来越难以应对所从事的文字工作。于是,我拿起孩子上学用的《古文观止》开始品读,每天沉浸于艰涩却饶有趣味的古文化海洋,似乎回到了学生时光。

  “不合时宜”的骨气

  今天,读到宋元文苏轼几篇文章,篇篇精华,而其中最触动我灵魂的是《凌虚台记》。此文大体内容是叙述苏轼在中进士后任判官,为知府陈希亮属下。陈知府“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便心血来潮,修建了高出屋檐的高台,命名为“凌虚台”,要求苏轼作记,欲居功扬名。苏轼却并未趁机讨好上司,歌功颂德,反而对陈知府直面批评,他认为事物有成有毁,不应以兴建工程来向人炫耀而自足。

  读完文章,我顿感热血沸腾。暂且不论苏轼文笔如何美妙,立意如何深刻,单就苏轼这种敢于对顶头上司直面批评的精神实在让我钦佩。这也许正是朝云对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现实解读吧。这种不合时宜是不随流俗,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坚持个人观点的文人骨气。

  无独有偶,《古文观止》周文篇《晋献文子成室》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晋献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了,晋国各位大臣、贵族都出席落成典礼以示祝贺。参加典礼的人中有一位“张老”,他发表祝词:“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为,这宫殿真高大呀,真华美呀!大王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您也将在这里居丧哭灵,您还将在这里与祖先聚会(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将被放在这里)。这位张老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在国王宫殿落成大典上不奉上绵绵祝福,而是大放厥词。

  抚今追昔,当下社会多少人对领导唯唯诺诺,不敢说半个不字,不论好坏,不加甄别,一律歌功颂德。溜须拍马唯恐不及,尽是作秀捧场官样文章,又能拿出多少掷地有声的宏文大论。文学呼唤苏轼一样的大师,文人呼唤苏轼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骨。

  “叫板经典”的胆气

  早在小学,就学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将蔺相如维护国家尊严、识大体、明大义、不畏强暴的种。种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蔺相如成为了忠义、爱国、智慧、宽容的化身。蔺相如也成为了千古名臣的杰出代表。可是,明朝“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蔺相如完壁归赵论》中,却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

  历史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但对王世贞这种学古但不泥古、敢于否定经典的精神叫好。像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古文观止》里还有很多。如:苏洵的《管仲论》批判了一代名相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内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否定“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指出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

  历史本身并非缠绕在我们现代人身上的一种枷锁,相反,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留存。但由于历史也是古代史学家撰写整理而成,所以即使是秉笔直书的史圣——司马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在《史记》中。我们看了很多关于曹操的史书之后,可能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善于猜忌、奸诈、狠毒、报复心强,殊不知曹操还有温情与宽容的一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成语说“不破不立”。我们不能盲从,要从自身的独特眼光建立做起,用批判的精神来看待历史。古人已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学古而不泥古,我们只有像王士贞、苏洵、王安石那样,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敢于“否定经典”,不断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够吸收历史文化更多的“精气神”,从而让历史文化勃发出现代生机。

  “家国担当”的血气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古文观止》收录了这两篇表文。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自古以来,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文以厚德载物,以实情动人。这两篇表之所以铭传后世,很大原因就是这个“情”字。所谓以词达意,以语传情,两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近贤人远小人,兴复汉室。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后者则是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请求辞官养母的文章,情词恳切委婉。历史的钟声回响,脚步依旧。荡气回肠的同时,又有一些人们无法忘怀的东西。

  中华万古,忠孝传家。忠和孝的观念,是中国人道德体系的两块基石。什么是忠?一般的理解是忠于国家,不出卖民族利益;什么是孝?一般的理解是孝顺双亲,不伤害父母感情。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忠和孝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忠是担当,孝是责任。这个担当,不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当,还包括对理想的担当、对情感的担当、对工作担当、对操守的担当;这个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还有对长辈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可见,忠孝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浓缩。正是忠孝在肩的家国担当,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忠孝情怀。这是祖先留下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镌刻进我们的魂魄。发扬光大忠孝品质,维护促进家国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写到这里,掩卷沉思。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王跃文在为我散文集《红岭晨钟》作序时写到的话:能为文学者,其人须有文学之血与骨。作家既须有菩萨之悲,亦须有金刚之怒。拍案与愤怒、呼啸与呐喊都是作家的胆气。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指也许正是如此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5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语文书中大家也曾认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险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类足迹踏上的神秘之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风光,有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除了着称于世的自然风光,还有最古老的民族——门巴族。它是人类最后的秘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6

  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儿子的语文老师,她让学生暑假读《古文观止》说有利于学习好文言文。于是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儿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知道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这是本书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他们二人才气过人,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初中教材从中共选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选了16篇,而且新课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从一个教师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亲情传孝道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深受感动觉得自己不够孝顺。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师,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二、忠义弘美德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浅。这些浓缩而有提醒意义的言论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很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提醒着我们在学校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三思而后行、客观公正。然而,人非圣贤,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诱惑,我们教师依旧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天下百姓开创了一个盛世。而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优秀政治家。

  三、解惑伴传道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每天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局面呢?

  首先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么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读后感7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古文观止》读后感8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个天上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

  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9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很多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构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齐,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资料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我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文章从自我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我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异常是在自我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梦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我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

  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应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文观止》读后感10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古文观止》读后感11

  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能够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可是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必须要好好读下去,并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记得以前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又读了几次,很有感悟。这篇文章中,在开篇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时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句话描绘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色。异常是其中的“映”字,让人好像看到了波光粼粼与日光同曜的美景。之后作者生动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流水边饮酒取乐,听水流之声,咏人生之感慨抱负,与同道之人畅谈古今之事,一时欢乐至极,又何必需要丝竹管弦之类相伴呢?文章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最终就生死大事抒发了自我的感慨,既表达了对完美生活的热爱,又叹息了生命的短促,让人思绪万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文章最终俯仰生死,明白了生与死的大不一样,也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作者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感怀至此,我们怎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读书的感受,也许会感同身受,也许会恍然大悟,就像在春夜里听见花开的声音。步履匆匆之时,让我们静享读书之乐,把爱恨情仇都忘却。读书如此,人生亦不如此乎?

  人生着实是难以捉摸的,每个人都有着自我不一样的生命轨迹,可是我相信,真理是存在的,即使它不是永恒的,它也会是长久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断去寻求真理,在古书籍中去挖掘它们,在实践当中去运用它们。

  继续纵观全书,我对《捕蛇者说》以及《沧浪亭记》印象也十分深刻。初读《捕蛇者说》时上初三。《捕蛇者说》究竟就要表达什么,当时并不清楚。四年之后,我对于文章的资料也忘得差不多了,仅有“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异蛇”还依稀记得。蒋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已“六十岁矣”。那里的“六十岁”是说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宝中期至唐宪宗元和初期(746—810)这段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王朝局势动荡,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坏。为了支付各项浩大的开支,朝廷随意增加税收,多立名目,使百姓不堪重负。七八零年,唐王朝实行了赋税改革,颁布了新法令,规定:国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税数额,按个人资产、田亩多少应纳国税数额。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之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从百姓实际出发,事实却是欺骗百姓的手段。百姓不可能从中受益,反而受到更大的痛苦,真正得到好处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地主。他们或是得到随时扩大税收的便利,或是任意进行土地兼并的便利。事实如陆贽所言:“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加税时还谎称“诏

  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然则“息兵已久,加税如初”。新的税制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村景象更凋敝,农民生活更窘困。由此可见封建的税收并非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剥削。难怪柳宗元感叹:“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由此能够看出在《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中所体现中的是作者对于当时的制度的不满和愤懑,变成了作者对于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

  另外,在《古文观止》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到终南山采菊东南下的陶渊明。说他是隐士,其实我们也能够看得出他的仕途并不得意。他的不得志,也让他不得不选择在终南山上孤独终老。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了他清高的形象,在此刻看来,我们也能够有不一样的看法,那我们是否能够理解为吃不到的葡萄说成酸呢?可是,无论是怎样样的心理状态,他能留下千古传扬的名篇则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尊重的,那是有了生活的深刻体验后而蕴发的真实情感,他并无过多的幻想色彩,却照样美丽。

  还有的是在《古文观止》中,似乎总是有万古流芳的言论和思想,文人自有办法“立德,立言,立志”!立德者,集大成的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了。于是,我们此刻标榜自我是礼仪之邦,三纲五常。立言,更好理解了,就是著书,要是文化底子实在不行的话,就弄个家训什么的,以此来训诫不肖子孙,外人看不到不要紧,至少还有子孙看,要是计划生育没有普及的话,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能够流传千秋了。立志,这事最不靠谱,有的人就想当木匠,却做了皇帝,有人就想写诗,也成了皇帝,这不是事与愿违么,说说普通人吧,要是立志当个清洁工,估计这孩子准是没有家教,别人不说了,你的爸妈,七大姑八大姨都不会原谅你,立志,是有原则的,要有崇高性,要有难度,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这样好光宗耀祖,干部是首选,次之经商赚钞票,再次之弄个科学家教授律师什么的,就是不能说自我立志做老百姓!

  有本事的人,为了万古流,也弄一些有形的东西,修个塔,建个庙,弄个兵马俑。这样的话,后代子孙,也包括不是子孙的人都能够看见了,并有碑文记载:某年某月某人建。穷人家的孩子就给爹妈找块坟地,迷信的也能够找二指先生看看风水再埋。以往流行一时的“XX到此一游”就是深的其精髓!刻到长城上,就与长城共流芳了。

  此刻人,一般不这么干了,很多的人房子都买不起,更别说建庙,修塔了,买个墓地几万起。虽说不好办了,可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老传统不能丢,于是乎,我们发明了数码相机,照相机,电影,DV,保管你几万年以后还是活蹦乱跳的。

  几个世纪以来,《古文观止》一向是知名度最高的图书之一。虽然学人常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但它的资料典雅不俗,所选诸篇语言琅琅,佳言警句层出不穷,均为古典散文代表,尽是传统礼貌精华。《古文观止》诞生于17世纪末叶,三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它的名气深入人心,在文选类图书之中,普及程度至今尚无出其右者。然而,这部著名的中国古文选集并不是由官方组织或授意选编的,而是由民间两位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修改成的。两位小人物编成的古文选集,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异常是基层的欢迎。它不仅仅成为私塾的蒙学教材,士子的参考读本,民国以后还曾被选用为新式学校的阅读文选。

  虽然长期以来学人大多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可是它的资料却典雅不俗。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为古代散文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并非一般普及读物可比。况且,这些作品的语言优美,易于记诵,文中不乏佳言警句,读后使人终身难忘。即使是学界巨子、文坛大师,也不能漠视它或否定它。所以,进入现代化、数字化的今日,这部宣扬传统文化的古文选集仍然家喻户晓。

《古文观止》读后感12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 ”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着的,虽然只是编着,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读后感13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礼貌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可是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梦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头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之后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我感到愧疚。想想自我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应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应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14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15

  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气,开阔胸襟,修养德行。祖先创造的灿烂国学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今天,读经典除了要有一种静如止水的心境外,寻找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读古文综合选集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古文选集中的佼佼者,毫无争议当属《古文观止》。该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来一直传世不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该书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取书名为 “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古文观止》博采众长,所选以古代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绝大多数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无愧于“观止”的称号。该书精选了《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史记》中许多文字精练、意蕴深厚、富于趣理、善于刻画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传诵的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散文力作。这些国学的璀璨夺目的珍奇瑰宝,永远值得我们推崇和珍爱。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长短适宜,每篇文章都有简要评注,便于初学者熟读记诵、反复揣摩,从中领悟文章立意、布局、措辞、造势等,找到学习写作的门径。该书在选编时敢于创新,打破自古以来古文选本依据明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体例的思路,克服以条目为主线,分类繁琐的缺点。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使用方便快捷。正因为如此,尽管后人编选了不计其数的各种风格的古文选本,但无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观止》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才器过人,潜心力学,古文造诣很深。有人称赞他们“下笔数千言无懈漫”。该书取名《古文观止》,可以看出他们才盖天下、自信满满的豪气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观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编者处在封建时代的种种局限,难免出现少数权衡欠要,选择不当之处。编者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论语》、《孟子》也予封杀,难免使人产生沧海遗珠之憾。这主要是编者囿于崇古尊经的偏见所致。同时,由于清朝考古业尚不发达,传媒出版业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编选难度颇大。编者干脆知难而退,对先秦诸子文章视而不见,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政府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这种形势下,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医治目前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良药。读《古文观止》,更是一剂清凉之药。

《《古文观止》读后感15篇[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文观止》读后感】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读后感11-07

古文观止读后感12-13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2-14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05-08

古文观止读后感06-23

《古文观止》读后感09-02

最新《古文观止》读后感02-03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范文07-24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01-23

古文观止读后感作文02-18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

《古文观止》读后感15篇[优]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文观止》读后感15篇[优]

《古文观止》读后感1

  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三是如何写作*,特别是宋以后的xx,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后感2

  《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选本,作品大多是思想性与艺术性极高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当然这里的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那么收录222篇文章的《古文观止》,第一篇文章是什么呢?答案是《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姓左丘,名明。左丘明根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故事背景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加剧,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故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公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2700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整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这篇选文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物个性鲜明。老谋深算,阴险狡猾的郑庄公;恃宠恣肆,贪婪愚蠢的公叔段;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的姜氏……栩栩如生。其次,叙事线索清晰,在叙述事件经过时,有以庄公一方为主,省去了许多笔墨,使得文章不但线索清晰,而且文字简洁。

  《郑伯克段于鄢》有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的 “春秋笔法”。《古文观止》将其放在开篇,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眼光的。

《古文观止》读后感3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样悠久的历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也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之作,故取名为"观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段又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正是因为他能够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以对祖母的孝心来显示对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够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动,从而“辞不就职”。

  曾经我会为文言文里生僻字词,复杂语法而困扰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观止》,开始原文晦涩难懂没有耐心读下去,但借助翻译坚持下去。读完以后,文言文对我似就不那么可怕了。慢慢发现,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来的"考试噩梦",而是个寄托着许多文化瑰宝的载体,那些纷繁复杂的语法只是这朵玫瑰茎上的刺。那些文字里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情怀,有性情中人对国的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飘落的几句人生感慨。过去的我,渐渐被语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长语文的我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语文,其实,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它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闲情轶事,读来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时空去感受另个时代,理解另个人的悲欢,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观止》,让我青春和语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鲜红的数字。

  读本好书,让我们获得前人的感受,让我们来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读本经典好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4

  书到用时方恨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文学功底太过浅薄,学生时代专注于理科专业的应试教育,仅存的那点语文知识也随着时间的冲涮所剩无几,越来越难以应对所从事的文字工作。于是,我拿起孩子上学用的《古文观止》开始品读,每天沉浸于艰涩却饶有趣味的古文化海洋,似乎回到了学生时光。

  “不合时宜”的骨气

  今天,读到宋元文苏轼几篇文章,篇篇精华,而其中最触动我灵魂的是《凌虚台记》。此文大体内容是叙述苏轼在中进士后任判官,为知府陈希亮属下。陈知府“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便心血来潮,修建了高出屋檐的高台,命名为“凌虚台”,要求苏轼作记,欲居功扬名。苏轼却并未趁机讨好上司,歌功颂德,反而对陈知府直面批评,他认为事物有成有毁,不应以兴建工程来向人炫耀而自足。

  读完文章,我顿感热血沸腾。暂且不论苏轼文笔如何美妙,立意如何深刻,单就苏轼这种敢于对顶头上司直面批评的精神实在让我钦佩。这也许正是朝云对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现实解读吧。这种不合时宜是不随流俗,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坚持个人观点的文人骨气。

  无独有偶,《古文观止》周文篇《晋献文子成室》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晋献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了,晋国各位大臣、贵族都出席落成典礼以示祝贺。参加典礼的人中有一位“张老”,他发表祝词:“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为,这宫殿真高大呀,真华美呀!大王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您也将在这里居丧哭灵,您还将在这里与祖先聚会(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将被放在这里)。这位张老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在国王宫殿落成大典上不奉上绵绵祝福,而是大放厥词。

  抚今追昔,当下社会多少人对领导唯唯诺诺,不敢说半个不字,不论好坏,不加甄别,一律歌功颂德。溜须拍马唯恐不及,尽是作秀捧场官样文章,又能拿出多少掷地有声的宏文大论。文学呼唤苏轼一样的大师,文人呼唤苏轼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骨。

  “叫板经典”的胆气

  早在小学,就学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将蔺相如维护国家尊严、识大体、明大义、不畏强暴的种。种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蔺相如成为了忠义、爱国、智慧、宽容的化身。蔺相如也成为了千古名臣的杰出代表。可是,明朝“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蔺相如完壁归赵论》中,却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

  历史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但对王世贞这种学古但不泥古、敢于否定经典的精神叫好。像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古文观止》里还有很多。如:苏洵的《管仲论》批判了一代名相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内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否定“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指出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

  历史本身并非缠绕在我们现代人身上的一种枷锁,相反,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留存。但由于历史也是古代史学家撰写整理而成,所以即使是秉笔直书的史圣——司马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在《史记》中。我们看了很多关于曹操的史书之后,可能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善于猜忌、奸诈、狠毒、报复心强,殊不知曹操还有温情与宽容的一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成语说“不破不立”。我们不能盲从,要从自身的独特眼光建立做起,用批判的精神来看待历史。古人已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学古而不泥古,我们只有像王士贞、苏洵、王安石那样,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敢于“否定经典”,不断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够吸收历史文化更多的“精气神”,从而让历史文化勃发出现代生机。

  “家国担当”的血气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古文观止》收录了这两篇表文。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自古以来,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文以厚德载物,以实情动人。这两篇表之所以铭传后世,很大原因就是这个“情”字。所谓以词达意,以语传情,两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近贤人远小人,兴复汉室。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后者则是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请求辞官养母的文章,情词恳切委婉。历史的钟声回响,脚步依旧。荡气回肠的同时,又有一些人们无法忘怀的东西。

  中华万古,忠孝传家。忠和孝的观念,是中国人道德体系的两块基石。什么是忠?一般的理解是忠于国家,不出卖民族利益;什么是孝?一般的理解是孝顺双亲,不伤害父母感情。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忠和孝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忠是担当,孝是责任。这个担当,不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当,还包括对理想的担当、对情感的担当、对工作担当、对操守的担当;这个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还有对长辈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可见,忠孝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浓缩。正是忠孝在肩的家国担当,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忠孝情怀。这是祖先留下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镌刻进我们的魂魄。发扬光大忠孝品质,维护促进家国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写到这里,掩卷沉思。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王跃文在为我散文集《红岭晨钟》作序时写到的话:能为文学者,其人须有文学之血与骨。作家既须有菩萨之悲,亦须有金刚之怒。拍案与愤怒、呼啸与呐喊都是作家的胆气。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指也许正是如此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5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语文书中大家也曾认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险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类足迹踏上的神秘之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风光,有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除了着称于世的自然风光,还有最古老的民族——门巴族。它是人类最后的秘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6

  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儿子的语文老师,她让学生暑假读《古文观止》说有利于学习好文言文。于是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儿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知道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这是本书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他们二人才气过人,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初中教材从中共选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选了16篇,而且新课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从一个教师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亲情传孝道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深受感动觉得自己不够孝顺。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师,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二、忠义弘美德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浅。这些浓缩而有提醒意义的言论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很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提醒着我们在学校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三思而后行、客观公正。然而,人非圣贤,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诱惑,我们教师依旧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天下百姓开创了一个盛世。而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优秀政治家。

  三、解惑伴传道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每天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局面呢?

  首先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么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读后感7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古文观止》读后感8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个天上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

  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9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很多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构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齐,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资料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我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文章从自我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我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异常是在自我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梦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我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

  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应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文观止》读后感10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古文观止》读后感11

  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能够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可是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必须要好好读下去,并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记得以前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又读了几次,很有感悟。这篇文章中,在开篇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时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句话描绘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色。异常是其中的“映”字,让人好像看到了波光粼粼与日光同曜的美景。之后作者生动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流水边饮酒取乐,听水流之声,咏人生之感慨抱负,与同道之人畅谈古今之事,一时欢乐至极,又何必需要丝竹管弦之类相伴呢?文章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最终就生死大事抒发了自我的感慨,既表达了对完美生活的热爱,又叹息了生命的短促,让人思绪万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文章最终俯仰生死,明白了生与死的大不一样,也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作者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感怀至此,我们怎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读书的感受,也许会感同身受,也许会恍然大悟,就像在春夜里听见花开的声音。步履匆匆之时,让我们静享读书之乐,把爱恨情仇都忘却。读书如此,人生亦不如此乎?

  人生着实是难以捉摸的,每个人都有着自我不一样的生命轨迹,可是我相信,真理是存在的,即使它不是永恒的,它也会是长久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断去寻求真理,在古书籍中去挖掘它们,在实践当中去运用它们。

  继续纵观全书,我对《捕蛇者说》以及《沧浪亭记》印象也十分深刻。初读《捕蛇者说》时上初三。《捕蛇者说》究竟就要表达什么,当时并不清楚。四年之后,我对于文章的资料也忘得差不多了,仅有“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异蛇”还依稀记得。蒋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已“六十岁矣”。那里的“六十岁”是说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宝中期至唐宪宗元和初期(746—810)这段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王朝局势动荡,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坏。为了支付各项浩大的开支,朝廷随意增加税收,多立名目,使百姓不堪重负。七八零年,唐王朝实行了赋税改革,颁布了新法令,规定:国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税数额,按个人资产、田亩多少应纳国税数额。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之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从百姓实际出发,事实却是欺骗百姓的手段。百姓不可能从中受益,反而受到更大的痛苦,真正得到好处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地主。他们或是得到随时扩大税收的便利,或是任意进行土地兼并的便利。事实如陆贽所言:“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加税时还谎称“诏

  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然则“息兵已久,加税如初”。新的税制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村景象更凋敝,农民生活更窘困。由此可见封建的税收并非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剥削。难怪柳宗元感叹:“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由此能够看出在《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中所体现中的是作者对于当时的制度的不满和愤懑,变成了作者对于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

  另外,在《古文观止》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到终南山采菊东南下的陶渊明。说他是隐士,其实我们也能够看得出他的仕途并不得意。他的不得志,也让他不得不选择在终南山上孤独终老。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了他清高的形象,在此刻看来,我们也能够有不一样的看法,那我们是否能够理解为吃不到的葡萄说成酸呢?可是,无论是怎样样的心理状态,他能留下千古传扬的名篇则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尊重的,那是有了生活的深刻体验后而蕴发的真实情感,他并无过多的幻想色彩,却照样美丽。

  还有的是在《古文观止》中,似乎总是有万古流芳的言论和思想,文人自有办法“立德,立言,立志”!立德者,集大成的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了。于是,我们此刻标榜自我是礼仪之邦,三纲五常。立言,更好理解了,就是著书,要是文化底子实在不行的话,就弄个家训什么的,以此来训诫不肖子孙,外人看不到不要紧,至少还有子孙看,要是计划生育没有普及的话,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能够流传千秋了。立志,这事最不靠谱,有的人就想当木匠,却做了皇帝,有人就想写诗,也成了皇帝,这不是事与愿违么,说说普通人吧,要是立志当个清洁工,估计这孩子准是没有家教,别人不说了,你的爸妈,七大姑八大姨都不会原谅你,立志,是有原则的,要有崇高性,要有难度,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这样好光宗耀祖,干部是首选,次之经商赚钞票,再次之弄个科学家教授律师什么的,就是不能说自我立志做老百姓!

  有本事的人,为了万古流,也弄一些有形的东西,修个塔,建个庙,弄个兵马俑。这样的话,后代子孙,也包括不是子孙的人都能够看见了,并有碑文记载:某年某月某人建。穷人家的孩子就给爹妈找块坟地,迷信的也能够找二指先生看看风水再埋。以往流行一时的“XX到此一游”就是深的其精髓!刻到长城上,就与长城共流芳了。

  此刻人,一般不这么干了,很多的人房子都买不起,更别说建庙,修塔了,买个墓地几万起。虽说不好办了,可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老传统不能丢,于是乎,我们发明了数码相机,照相机,电影,DV,保管你几万年以后还是活蹦乱跳的。

  几个世纪以来,《古文观止》一向是知名度最高的图书之一。虽然学人常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但它的资料典雅不俗,所选诸篇语言琅琅,佳言警句层出不穷,均为古典散文代表,尽是传统礼貌精华。《古文观止》诞生于17世纪末叶,三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它的名气深入人心,在文选类图书之中,普及程度至今尚无出其右者。然而,这部著名的中国古文选集并不是由官方组织或授意选编的,而是由民间两位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修改成的。两位小人物编成的古文选集,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异常是基层的欢迎。它不仅仅成为私塾的蒙学教材,士子的参考读本,民国以后还曾被选用为新式学校的阅读文选。

  虽然长期以来学人大多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可是它的资料却典雅不俗。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为古代散文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并非一般普及读物可比。况且,这些作品的语言优美,易于记诵,文中不乏佳言警句,读后使人终身难忘。即使是学界巨子、文坛大师,也不能漠视它或否定它。所以,进入现代化、数字化的今日,这部宣扬传统文化的古文选集仍然家喻户晓。

《古文观止》读后感12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 ”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着的,虽然只是编着,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读后感13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礼貌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可是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梦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头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之后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我感到愧疚。想想自我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应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应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14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15

  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气,开阔胸襟,修养德行。祖先创造的灿烂国学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今天,读经典除了要有一种静如止水的心境外,寻找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读古文综合选集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古文选集中的佼佼者,毫无争议当属《古文观止》。该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来一直传世不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该书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取书名为 “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古文观止》博采众长,所选以古代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绝大多数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无愧于“观止”的称号。该书精选了《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史记》中许多文字精练、意蕴深厚、富于趣理、善于刻画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传诵的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散文力作。这些国学的璀璨夺目的珍奇瑰宝,永远值得我们推崇和珍爱。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长短适宜,每篇文章都有简要评注,便于初学者熟读记诵、反复揣摩,从中领悟文章立意、布局、措辞、造势等,找到学习写作的门径。该书在选编时敢于创新,打破自古以来古文选本依据明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体例的思路,克服以条目为主线,分类繁琐的缺点。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使用方便快捷。正因为如此,尽管后人编选了不计其数的各种风格的古文选本,但无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观止》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才器过人,潜心力学,古文造诣很深。有人称赞他们“下笔数千言无懈漫”。该书取名《古文观止》,可以看出他们才盖天下、自信满满的豪气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观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编者处在封建时代的种种局限,难免出现少数权衡欠要,选择不当之处。编者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论语》、《孟子》也予封杀,难免使人产生沧海遗珠之憾。这主要是编者囿于崇古尊经的偏见所致。同时,由于清朝考古业尚不发达,传媒出版业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编选难度颇大。编者干脆知难而退,对先秦诸子文章视而不见,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政府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这种形势下,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医治目前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良药。读《古文观止》,更是一剂清凉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