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通用23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2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下面简称“新课标”),为确保新课标能系统推进、落地实施,多种形式的研修交流和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也在暑期安排了线上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由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和北京市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主办,请来史宁中教授和多位一线专家教师为我们解读新课标、示范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培训结束我收获良多,以下几点小小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新课标的一个主要变化就是从“四基”到“核心素养”,从传统的“双基”到“四基”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本质上是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发生变化: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结果,而现在的教育开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教师可以传授知识,但经验需要学生积累,正如“纸上觉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去思考、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正如史宁中教授说:“教师应当明白学生会不会想问题、做事情,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悟出来的。”
我们的教育理念要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核心素养听起来高不可攀,但实际上,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发展素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么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发展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
二、教学策略需要改进
教育观念的改变也注定我们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新课标背景下,知识点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它本身,还要学习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譬如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这两个概念时,可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两者概念,但这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改进该教学,可以补充一张表格,用以区分两个概念的定义、特点和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潘建明教授指出在实际教学时,我们仍需注意很多细节,避免形似而神不似。例如部分教师教学时看似讲了方法,但实际并不到位,要让核心素养落地,就得讲出方法体系的步骤,让学生积累具体的`实施经验,有了实施经验和基本方法经验,才能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在做同底数幂的运算时,可以在运算结果后增加一个问题:计算的依据,从关注学生的“算法”转向关注“算理”,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潘教授还给出了“分段式反馈”和“开火车”等教学反馈方式,并阐明优缺点,让我不禁反思在教学中怎么更恰当地使用哪种反馈方式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大单元教学”成了近期的热门词,但如何实操我还不得要领,而何丽华老师以自己一节“三角形的章起始课”作为课例,展示如何在大单元视域下进行几何教学。由点出发,找准本节内容的核心点、易混点、转折点;贯穿线,为同学们提炼出今后几何图形学习的基本套路,形成三角形的整体认识,同时为今后的图形学习打下基础,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及关联性。“大单元”强调的“大”是注重把同类研究对象、相似的研究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思想一致性的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形成“研究对象在变,思想方法不变,研究套路不变”的切实体验,在整体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研究思路。
朱敏龙老师在讲述实践教学时谈到一个问题:课堂预设,我也收获颇丰。课堂预设没有错,但若预设过多,总会出现一些“意外”,例如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学生一语道破本节课要学习的公式、定理,打乱教师节奏;或是学生没有回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意外”的价值,只顾追求与预设保持一致,便是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处理也不够完善。为了课堂教学中能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生成精彩的课堂,朱老师提出四个策略供大家参考:
①尝试弹性预设,拓展自主空间;
②把握课堂契机,产生新生长点;
③发扬教学民主,做敏锐倾听者;
④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积累数学智慧。
三、学习评价需要重构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评价就是指挥棒,该文件还进一步指出“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几句话中所提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考试中还存在的问题。因此,胡赵云老师从“基于能力素养设计命题蓝图”、“基于四能与素养命制试题”、“基础性试题的命制”、“禁止命制超标试题”四个方面为我们讲解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让评价指向核心素养评价,还配备了相关考题,一一阐述其中的不足之处,让我对中考的题目设置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专家们的讲座和课例让我受益匪浅,不单在理论方面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实践方面也有了些许感悟。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对教育和教育从业者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我们,更要做好充分准备,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更好的课堂。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3
2022年9月将要施行新版的课程标准。利用暑假我认真学习了,从中有一些新的感悟。
一、数学情景与培养目标
新版的课标从四基发展为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是哪些能力呢?抽象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但是这样表述太过抽象,课标给出了“三会”的要求。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就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是脱离现实的。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量去还原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抽象的水平。他们对抽象的事物的理解能力还非常的弱,需要现实的背景提供支持。情景化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引入更多有情景、有故事、有数学文化内涵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喜爱,对数学的理解。
二、掌握知识与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知识过关过手的问题上,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学不会,通过大量的练习会有所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学生大量练习只是在机械模仿,他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他也记不住,更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所以他不可能有很高的提升,更难进行创造性地应用数学。
再说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而教学时间又如此的有限,二者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如何调解这一矛盾,在学生素养和能力培训上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式呢!?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来设计教学。同时,重视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不是能用知识点来倒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去跳一跳摘桃子,学生更容易达到。设计的过关、过手的层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如果过高的能力水平学生一时还达不到,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都会受到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有如何来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呢?所以我们要深入的研究课标,重视一册书,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重视知识点的不同能力水平的区分是怎么样的?
那又如何来了解某一个能力点、某一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是如何要求的呢?
第一、这个具体的知识点课程标准都有相应的解说,而且后面还有相应的习题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习题,就可以了解到我们对这一知识、这一能力有如何的要求。
第二、从新旧课标的变化中找到不同的地方,那么能力点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第三、结合各地的中考的变化。来认清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新要求。成都中考从原来的28个题调整为26个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选择题少了两个,但是选择题的题的的分值却增加了两分。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概念的要求不是降低的,反而是提升的。A卷的圆从原来的三问调整为两问。也就是说考试更加重视学生的基本的解题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考试变化促进了老师应该如何去教,而考试的变化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变化而来的,这样可以方便老师快速掌握应该如何去教学生。当然这是我们理解课程标准的一个方式,而不是唯一的一个方式,也不是唯考试论。
三、学科融合与项目学习
课程标准的另一个变化就是项目学习和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也就是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用学所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现实中的问题又不像书本试题,用单一个学科知识就是可以解决,往往是多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跨学科项目学习让可以我们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我在初一年级开设的“生活中的消费”这一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自主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来了解和学习。有的小组选择猪肉涨价,有的小组选择青少年的养育成本,有的小组选择成都饮食消费的变化……。我们觉总觉得初中生是孩子,不会有成人一般的思考,我们从选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关心现实生活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个现实生活中,猪肉前段时间涨价很大,特别是疫情期间涨的很快。现在教育消费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学生也关注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餐桌变化非常的大,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健康的吃。学生关注的这些话题,也是现实生活中消费的一些热点话题。所以,不要觉得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去做项目活动。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放手让他们去做,没有引导他们去做。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去培养他们,去关心他们。
读新课标、听专家的解读。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课程标准,更加适应的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4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5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又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变与不变。
2022年5月30日有幸聆听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内容解读》,史教授分别从四基到核心素养,结构与内容的变化,整体设计分布实施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要修订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我觉得需要站在更高,通过更高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教育,让整个教学做到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显示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显示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显示世界。这“三个用”描述的数学导向很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不要再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了。未来的考核应用类的题目会增加,相关学科联合类的题目会增多。这些特征如何与数学知识结合,就需要我们理解其内涵。数学的眼光就是数学抽象,抽象能力是发明创造的根本,体现数学的一般性。如自然数的抽象,2个苹果,2支笔,先在形式上去掉名词(感性具体),变成2,这里的`可以代表任何实物,实质上舍去背景(感性一般),再抽象成数字2,就是抽象的本质(理性具体),最终体现数学的一般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最初的结绳计数,发展到现在的超复数和广义数,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数学的发展。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对现实生活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进行抽象,用定义或符号表达。数学的思维就是逻辑推理,包括代数的推理和几何的推理。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研究结果,一般借助于归纳与类比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得到结论;借助于计算和演绎,验证结论,考察数学体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语言就是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包括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
二、结构和内容的变化
这次新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上由三个阶段变成四个阶段,体例上增加一章学业质量,结构上增加代数的两个基本事实,内容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不难发现,新课标内容相对于旧版更加完善,新课标教学理念对于教师团队的要求会比较高。不管怎样变化,数学的核心素养不会变,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终生学习的理念。在教师的教学中一定要知道自己教学的位置,知道前后教学(知识)的联系,整体把握,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也要认真研读小学部分课标的要求,更要知道小学数学的内容的增加与减少,包括学业要求,才能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达到一致性。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整体设计,如大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分步实施。在教学设计中要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的素材进行思考与探索。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设计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获得,不是学习态度;还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获得。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将学习所得应用新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生学习。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6
这个假期聆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研读了新课标,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要如何改进实施。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化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会”及主要表现: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初中课程内容的四大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别侧重培养不同表现的核心素养。
数与代数部分:经历有理数、实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数域扩充;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能够解释运算结果的意义;会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描述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合适的运算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观念,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空间与图形部分:经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通过尺规作图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理解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统计与概率部分: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随机现象;探索利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经历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的过程,能够计算平均数、方差、四分位数等基本统计量,了解频数、频率和概率的意义;形成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
综合与实践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从四个方面诠释了课标修改的前提、内容以及必要性。从教师对课标的认知上的理解,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还原数学的本质,从潜意识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问题提出恰恰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在数学上有所造诣的根本。而设置问题情境又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度思考的前提。
在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间的关联,落地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
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如:确定初中阶段“图形的性质”主题教学目标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的形成。
设计课堂教学每一细节之处。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细化到“为什么教”“教什么”“到什么程度”“怎么教”。
作为教师,先从小处着手学习、落实。细心研读“教学实施”部分提出的“教学建议”,再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落实课标要求有抓手。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加强综合实践和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实施给出了指导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
比如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其中一条就要求“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注意创设真实情境,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教师教学要根据本班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教材情境的熟悉程度,合理选取问题情境。一句话,学习素材要真实可信,孩子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新知探究之旅,调动孩子强烈的探究热情。课堂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果理解楚了这一条,就能明白课堂不只是“优秀生的舞台”了,也就会慢慢改掉教师“一讲到底”的毛病。
学习新课标、理解课标精神,我今后对课标的解读仍会采取听取专家现场讲座、线上视频学习、案例研究等方式进行。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边学习边践行边感悟,努力理解新课标的精髓。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7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而在《2022版的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课程的性质中也提到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在《新课标》中对数学课程理念中也提到了:数学课程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标》中的十个数学核心素养词里面“模型数学、数据分析”涉及到了数学的应用。根据《新课标》及受现阶段社会大力发展经济的现实,在保证完成义务教育教材教学的同时,必需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尤其在实验教材中,对于数学经济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更为突出表现,现根据《课标》,结合教材就数学课改中如何体现”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眼高手底”和“高分低能”往是这样造成。在以初中生为对象,对数学与科学两学科进行了比较测验及问卷调查,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
(1)发展不均衡我国学生的数学测验取得第一名,但总成绩发展不均衡。试卷包含五个方面数学与计算代数式图形几何测量统计。我们的学生在数、式、几何三方面确确实实得分第一,但是我们的学生在测量方面失分最多,统计方面在十几个国家里排倒数第五。
(2)用时间做代价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是,我国学生用于学习数学的课内时间每周是307分钟,而国际上平均是217分钟。课外学习时间有5个调查分支(每周)1时以下,1-2小时,2-3小时,3-4小时,4小时以上。结果是中国学生37%选择的是4小时以上,大多数国家的同龄学生选择的是1小时以下。我们学生的好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用时间做代价换取的。时间就是生命,说得极端一点,学生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个所谓的数学好成绩。
(3)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远远不够在这个调查中,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问题分4个分支你是否愿意上数学课你是否愿意接触数学老师你是否愿意读数学书或与数学有关的.书你是否愿意和同学交流与数学有关的话题。调查报告是这样写的中国学生虽然数学第一,但跟西方国家相比,正好出现一个剪刀差成绩是好的,但积极态度不如西方国家西方国家成绩是中下的,但他们喜欢数学。面对以上结论,我们在庆幸学生“双基”扎实的同时,不得不引起注意,我们的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确实不如人家,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远远不够,令人担忧。
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
对于《新课标》来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众所周知,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对身边以外的世界也越来越关注。《新课标》中也提到了“数学教学活动提倡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体现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风格的情境素材。真实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情景的多样化,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活动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中创设并引入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生活中怎样应用数学的意识。案例一八年级上第三章《3.1确定位置》入手的课堂引入环节,从当前热门话题太空探索入手,介绍了我国的北斗系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种乐趣,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开展数学活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因此教师要想方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体验。案例二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各预先制作正方体,在课堂学生亲身体验展开成平面和折叠成盒,现场实践操作,通过活动把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相连。通过本活动,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案例三让学生自己用几何图形设计校徽。通过诸如此类活动,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施教之初,贵在引导”。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历自身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寻找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四、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做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觉得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当前数学教育家提倡一个重要观点——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激趣,“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案例四讲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3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自己组织收集、统计、处理数据,并根据结果,组织学生观看球赛。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运用中获取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五、关注数学生活,促进数学学科育人
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心以及相互尊重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显然应当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在享受到终身做人的教育,即德育教育等。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通过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而体现数学的价值。案例七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此知识的同时,通过数学学习渗透到德育教育当中,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又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改的理念价值。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日颁布,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戴美蓉名师工作室立即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我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三会”解决了我的困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为什么说是人人所必须的?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从新课标的解读中,我找到了答案。现在回想起来,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很快就忘掉了,好像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所以人们常说有些孩子学数学没有悟性,其实“悟性是可以培养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是学习力的提升,史教授提出数学的学习需要孩子去体悟,而不能只靠老师的填鸭,所以在教学时要关注孩子是怎么学会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悟性”。很多孩子“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举一反三的“悟性”。史教授的讲座强调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学科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即就是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学生找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无法顺利的总结和演绎,导致他悟性不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大单元视域,增加单元知识、领域知识的梳理,还要多让孩子把生活中的实例做数学规律的演绎。学习之后他就应该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里面的道理,反过来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也可以用数学的规律做解释。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悟性。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教学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2、强调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学习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步建立。
3、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4、着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今后的教学方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也激励着我与时俱进,不断去学习、研究、成长。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密码,学生成长的密码。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9
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教育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今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们迅速开始研究新课标,一线教师队伍中刮起了“新课标学习”的大风。成都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更是走在了“新课标学习”的前列,从2021年就开始接触新课标的一些理论指向,在新课标正式发布后,工作室积极为成员们安排各类课标解读的学习机会。
6月,由全国名师工作室百家讲坛承办,“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系列实践研训”在线上发布。该研训课程邀请了多名教育专家,既有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高屋建瓴的整体解读,也有何丽华等一线教师们结合课堂提炼的实践理论。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新旧课标的对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有了一些体会,尤其是新课标对数学课堂中浓郁的“数学味”体现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
(一)“数学味”——素养导向
史宁中教授首先对比了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目标从“双基”拓展到“四基”,再从“四基”到“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获得的学习经验。数学核心素养即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史教授的解读中,“三会”是比数学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更上位的要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即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它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即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基本方法与结论,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即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学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
新课标也明确了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为: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还强调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
我们可以感受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不仅是学习结果的获得,而且包括知识、思维的获得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先明确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如: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指向抽象能力的核心素养,为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
(二)“数学味”——大单元视域
本次学习中,“大单元”是一个高频词汇,有何丽华老师关于“大单元视域下几何教学”的分享,也有易良斌老师关于“大单元教学策略”的讲座。何老师以“三角形”的一节章起始课为例,从“点”与“线”的角度来理解大单元视域下的数学内容,如:本节课的核心点——定义的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易混点——分类的教学按边分类;转折点——性质的教学实验几何→论证几何。以研究的视角架构一章的起始课,以“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作为切入点,确立研究方向;以关联思考、类比回顾规划课堂思路;以找共同特征、类比下定义、拼三角形、表示等活动开展过程研究;以研究成果的运用来巩固所学知识;以彰显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来进行活动评价。易老师也以函数为例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单元目标渗透的思考,大单元起始课的结构包括:数学外部的现实情境、数学内部的内容领域及数学内外的综合应用,其核心包括:大单元知识,整体思考;核心概念,关联把握;知识结构,类比生成。
从两位专家关于“大单元视域”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教师在理解数学时就不应只关注于单一的教学内容,还应注重其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连点成线拉线成网”的数学知识架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对比归纳等自主学习能力。
(三)“数学味”——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注重情境的多样性。胡赵云老师提到真实情境不仅包括生活情境,还包括科学情境、文化情境和数学情境。朱敏龙老师分享到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熟知的时事现实,设计与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时俱进的时事有关的情境,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只有创设贴近学生时事、认知、生活、科学的现实情境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凸显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因此,对于我们数学教师而言,要创设符合学生现实的情境,就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对一些情境进行“拿来主义”,而要在平时做学生的“知心长者”,还要做数学本质的“研究者”,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研训学习,让我在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责任,我们不仅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更要让数学课堂生出它该有的“数学味道”,让学生爱上数学。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0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修订,各课程标准都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那么,该如何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初中数学“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又有哪些重要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有幸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内容解读》和《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讲座,参加了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分享如下。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理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1、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程内容体现结构化特征。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组织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3、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想、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4、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促进教学评价的变革。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标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从查验知识点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探索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评价。
5、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在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课程内容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如何帮助我们达成相应的课程目标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思考。
1、数与代数。“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示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方程与不等式”揭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函数”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借助函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方程和不等式。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发展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2、图形与几何。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三个主题。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点、线、面、角、三角形、多边形和圆等几何图形,从演绎证明、运动变化、量化分析三个方面研究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图形的性质”强调通过实验探究、直观发现、推理论证来研究图形,在用几何直观理解几何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形的变化”强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理解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图形与坐标”强调数形结合,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表示图形上点的位置,用坐标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几何直观,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统计与概率。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抽样与数据分析”,“随机事件的概率”两个主题,学生将学习简单的获得数据的抽样方法,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以及定量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形成和发展数据观念。“抽样与数据分析”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根据问题背景设计收集数据的方法,经历更加有条理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利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的合理性;“随机事件的概率”强调经历简单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过程,尝试用概率定量描述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概率的意义。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悟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理解通过数据认识现实世界的意义,感知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
4、综合和实践。初中阶段综合和实践领域,可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整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思考与表达,解决和阐释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感受数学与科学、技术、经济、金融、地理、艺术等学科领域的融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提高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实施
在运用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路上,课程实施尤为重要。新课标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倡导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更应该钻研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1
读完了《数学2022版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了《数学2022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全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数学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以生活中的数学基石,从中归纳出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数学新课标课程》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方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能够有效落实“双基”
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在落实“双基”上的有效性,可行性;强调以“遵循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为前提。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虽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点,虚化或放弃。因此,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仍应是当前数学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选取了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过程,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都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特别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对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也作了重点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核心要求就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思想和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那么数学作业作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主要过程,承载着提升素养的功能。良好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能够启蒙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
3、进一步增强家校合作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替代。家长和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数学课外作业的通道,把数学学习状况、学习要求、学习建议等一系列教育信息通过作业、作业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传递。让学校要求成为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育的`目标任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在作业留言中的建设性意见,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希望和请求等。这些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家校合作,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育人;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熟。
总之,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仅要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知识,找准课程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2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例如内容要求,以数与运算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
(1)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和合数。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3
2022年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四基”和“四能”,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_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埋。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倩,并能确定相应白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百线外一点作这条百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慨念。
(13)不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18)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白分位数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总目标和实施教学建议,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准确把握课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做中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课堂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四、推进数学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融会贯通的能力,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五、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个体化差异教学,加强学生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和自我监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只看结果的评价,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的质量。不断强化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完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倡导针对学生的真实的评价。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典型行为表现等多种方式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七、结合“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实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4
在初步研读了新课标后,我有幸参加了xx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暑期专题培训,通过两天半的在线培训,此次活动由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与一线优秀讲师,带领大家深入解读与研究2022年版的新课标,围绕“新课标”针对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进行研讨,让我扎扎实实地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通过线上学习,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要如何改进实施?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01年出版到2011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22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课标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养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的,知识点的学习只能作为阶段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提前预设,提升学生哪方面的素养,从真实情境问题出发,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的特点,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结构化整合,注重学习能力的迁移,举一反三,减负提效。
同时,新课标中还倡导要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很多孩子都觉得学了数学只能用在教室内,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绝不是孤立的。比如:数学的建系和地理、美术、建筑等学科可以融合,数学的数据统计和信息技术可以融合等。我们要勇于“跨”,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二、注重实践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xxx教授在《聚焦核心素养强调综合、突出实践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讲座上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答案是“核心素养为宗旨,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课程内容要强调学科实践、强调综合,彰显课程理念的变化。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诚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让我领略到了诸位名师大家的无限探索热情、无穷教学创意和无止境的教学追求;这次培训,更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时代已经正式来临,我们不能只在一成不变的教学老路上埋头苦干,还要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前方和远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我们需要随时随地去拥抱变化,革新自己,勇于尝试。心中有课标,教学有尺度,让学生完整经历探究的过程,明晰知识的产生由来,这是高于知识层面的数学本质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注重体验与经验积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与能力素养。
用新课标指导课堂教学,创建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用笃行和奋斗去谱写新课程理念的新篇章!不负时代,不负学生,一起向未来!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5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标新旧交替,巩固认知
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教和学相互促进,会教才会去学
新课标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现实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本次课标修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新课标可以助力新课堂,但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注重建立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教学目标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强调根据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课时的教学目标。
2、把握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强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
3、选择教学方式
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大单元教学;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强调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4、重视综合与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为主线;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融合信息技术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收获和进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问世给予我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在它的指引下,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启发和创新,让我们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争创出新的业绩!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6
最近,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四、转变教学方法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2、注意知识探究过程。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4、注意在教学中要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因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6、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7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四、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8
教科研活动月开展以来,我校又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感觉受益匪浅,对数学课程标准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有更大的帮助,下面简要谈一下我的体会。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二、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同时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四、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很大,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19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1、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2、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20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21
教研组举办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22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23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
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相关文章: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06-01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12-10
新课标解读心得06-09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1-10
体育新课标解读的心得08-05
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10-07
科学新课标解读心得02-04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经典15篇)12-21
美术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通用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