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1
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很富有爱心的称职的父亲。最近读了张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守望的距离》、《周国平论教育》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的第三辑《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责任》,虽说是这是作者教育思考的随笔,但是用哲学家的眼光看教育就有更深邃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做家长和教师的学习和借鉴。
书中提到:孩子往往比大人更智慧。是呀,许多大人只是麻木得不再能够感受世界的新奇而已,并列举了一个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大人都宁愿相信多数人的意见,不愿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孩子却不同,他没有虚荣心的顾虑,也不盲从别人的意见,一眼就看到了真相。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顾忌,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如果一个人能保持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发展成成熟的智慧,从而能够以智慧的方式度过变幻莫测的人生。
作者还通过自己女儿学会阅读的事例来阐述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潜在的认知能力,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的天赋能力就会健康生长,结出果实。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平时要重视和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感到阅读本身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童年不但是养成读书爱好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读书品味的重要时期。我还欣赏作者对待女儿教育上说的这样一句话:在孩子智育的问题上,我有一颗平常心,不给她施加如何压力。我给她的只是一个布满书籍的环境,一种以读书为乐的氛围,如此足矣,其余皆顺其自然。智力的生长有自己的季节,何必揠苗助长呢。他还提到,应试教育是创造力的大敌。他不让女儿上如何补习班、强化班,启发她轻分数而重理解,鼓励她读感兴趣的课外书。现在我们许多家长和教师,给学生各种名目繁多的练习、试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书中还提到,我们中国父母首先应该做出改变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孩子动手动脑,给孩子自己做主。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也肯把自己当做朋友,乃是父母的最高境界。
另外书中作者十分强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生有两种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就终身受益。这两种好习惯就是阅读的习惯和写日记的习惯。周国平结合自己写日记的经历,也给我们提了几点写日记的建议:一是坚持,二是认真,三是私密。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养成写教学日记的好习惯,可以记录我们精彩的教学人生,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载体和依据,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
以上仅是我对该书一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2
终于读到了周国平的《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一口气读完感概颇多。近几年,读了不少批评现行教育的书,因为大多是就教育论教育,不能触及教育的根本,因而其深度往往不够。周国平作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以其对人生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有关他的对教育问题的论述,散见各个论著当中,陆陆续续读了不少,这次集中读其论述,感觉其对中国目前教育现状的把脉十分准确,观点独到令人信服。
周国平认为,今日的教育有三大弊病:一是急功近利;二是应试教育;三是教育腐败。对此颇有同感。就周国平提出的三大弊病来看,中国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摧残:幼儿园的孩子,早早地教认字算算术,因为小学入学时要考;从孩子会走就要上各种兴趣班,因为怕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上兴趣班就奔着级别证书,直到把孩子的兴趣全部扼杀掉;上小学后,不但兴趣班照上,还要加上各种竞赛班,因为初中入学时要用;好不容易上了高中,高考的竞争又来到了眼前,在现时的中国高中生活是活杀人的,一本本资料,一张张卷子,一个个标准答案,直到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把学生仅有一点点灵气剔除干净方才罢休;终于考上了大学,大学又变成了职业培训场,直奔就业挣钱。孩子们从小到大,一路奔忙,似乎就为了一个好位置好职业好挣钱。人之为人的美好和幸福,在中国孩子身上都看不到了,没了美好的童年,没了有趣的少年,没了个性的青春,中国的孩子们除了分数和升学一无所有。
周国平赞成“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认为除了生长别无目的。兴趣、好奇心、仁爱、善良等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孩子们天生就有的,教育就要创造出好的环境,使得这些优秀的品质在孩子身上生发成长。教育历来对天才的成长都是一种阻碍,它束缚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真正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最伟大的天才都不是学校教出来的',而是自我教育出来的。今天中国教育的失败就在于直奔教育目的,是地地道道的缺少灵魂的教育,是十足的不尊重生命的教育,因而,中国当代出不了大家大师,获得不了诺贝尔奖更是情理在之中的。
当然,周国平也给出了现行教育的出路,就是要学校应该有的三种教育:生命教育,智力教育,灵魂教育。他特别强调,智力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不仅仅是培养职业技能。他提出学生要向大师和经典学习,让智慧的阳光照耀学生的心田,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自然会走向成功。
我想,当一种思想从人之为人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人性深处光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哲人思想,应该说,周国平的认识有这个高度,因而深刻令人信服。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3
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所谓的“而不是”,在我理解,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明镜也不仅仅是台。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由此联系到教育,教育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但是现实的操作中,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教育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分数很重要,有助于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一个不重视分数的学生不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它只是智育的一个指标,同时渗透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绝对不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确的理念为基础,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我们在面对以素质教育为由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批评时,就增添了底气和勇气;我们在面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唯分数论”的规定时,就多了理解和坚持;我们在讲台上授课时,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4
书是精神文化、思想意识构建的世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不仅是对灵魂与思想的充实,更是对精神与思维的拓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从书籍中汲取养料,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我利用暑期空闲,品读周国平的《守护人性》,让我获益良多。
周国平不是教育者,更不是教育家,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却能结合自己的哲学领域,能联系当前的社会教育体系,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有所成就。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件幸事,更是一种鞭笞。身处在教育第一线教师们,很多只有教育改革之心念,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常常不敢出声,总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当然,教育的改革不是几个人花几年时间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艰巨的大工程,需要更多的人来发现我国教育的痼疾,集力慢慢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相比周国平,我们有些苟且,面对种种教育痼疾,却无力去做些什么。
周国平的《守护人性》,大胆写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弊端和种种无奈。我们一面说减负,一面还在为了分数做挣扎,不仅累了孩子、苦了家长,更为难了老师。想象下一个小学生每天要参加至少三个补习班,完成数小时才能写完的作业,考试考不好老师不满意,父母也责怪,这样的教育有意义吗?还有人性可言吗?不以成绩论排名,不以分数定输赢,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的境界。这样教育才是一种理想的事业,教师才能够把握未来的教育方向,预知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让中国的教育看到曙光,让教育改革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守护人性》这本书从不同角度,用朴实而哲理的语言告诉我“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尊重人性。通读全书,我为书中的哲理吸引,也受益匪浅。今后我会用真诚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情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作为教师,我的理想就是站在讲台上散发我的青春活力,我的爱是激发学生奋发成才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我的情则是为了实现孩子那充满幻想的未来。我一直正确对待教师责任,我秉承“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教学生做人道理。我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让学生个性张扬、激情勃发。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去擦亮学生期待的目光,我用书中那些质朴的哲理去点燃学生的希望。
“吾日三醒”,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以此获得学生的高度信任,成为学生心中最亲近的人,这样才能真正把“守护人性”刻在学生心坎上。学生如花,是花终会开。老师就是那缕春风,静听花开的声音。读完《守护人性》,我发现我更加爱上了这三尺讲台,也爱上了学生们的淳朴。我在心底里默默承诺,今生不为别的,就为这些天真无邪的学生,我也要把教师这份工作做好。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5
知道我是一名教师,朋友送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给我。说实话,对周国平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他的散文,知道他常用散文的形式谈哲学,但从不知道他对教育还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领悟,直到看到了这本《论教育》。虽然还没有读完,但一些精彩的句子已经深深启迪了我,在此记录一二,与同行们共勉。
“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说的多好啊。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不能说他受到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虽然在劝人向善上方面不象宗教那样立竿见影,但也不能说教育的功能不包括让人变的善良,也许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教育者的责任之一。记得在电影《20xx》中黑人地质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不为他人着想时,就是我们失去人性的时候。所谓的为他人着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善的表现,有了善良才会有同情;有了同情,才会有道德。正如周国平所言:“道德是建立在生命与生命互相同情基础上的”。可见,善良、同情、道德,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让学生变的善良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保护和鼓励他们对书籍的兴趣”。说的一语中的,的确,成人爱不爱读书往往和自己在童年的时候,有无对书籍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记得自己在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买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国历史故事》,那是一本少年历史故事书,书中第一节就是盘古开天地,然后是三皇五帝夏商周,那是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在读的过程中我充满了好奇,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可能对书籍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现在的读书习惯也许也是受那时的影响。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为人父母,很容易,但做好父母却很难。父母不仅仅需要给孩子温饱,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更重要是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我接触过一些有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学生,他们大都在单亲家庭,孩子跟着父亲或母亲过。可见,亲情缺失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灵创伤是无法避免的。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原有家庭的阴影可能将影响他的一生,甚至成为他终身缺乏幸福感的原因之一。
“哲学就是不愿糊里糊涂的活着,要活的明白,是一种思考状态,是观全局的活动”。原来感到自己离哲学很远,其实我们每个人离它都很近,人活着就是思考,就是不断的看问题想问题。如何让生命存在更有意义一些,可能就离不开对生命的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让人的生命在精神世界的层面里成为永恒。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从自我反省的角度来教育思考,也许这是做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最终能完善自己的最好的途径。
【读周国平论教育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04-02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06-22
论读古书作文09-05
读伤寒论心得08-10
论教育读后感03-14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01-12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07-18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1-1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