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相信》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相信》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相信》有感1
《被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这一篇讲述在艘船上一个黑人男孩在搞勤杂时不小心掉进了海里,不管他大声的叫,船员还是没有听到他用全身的力气打着水面,努力的使头伸出水面,他看着船越来越远,最后看不见了,后来他实在游不动时,他想放弃可是他的脑海了想起了老船长,他相信老船长会来救他的他就用最后的力量在游,老船长返航时忧郁了一下,可是还是回去了,后来老船长得知原来孩子相信他才会坚持到现在的`,老船长扑通跪在孩子面前,他感到那一刻忧郁而羞辱。
我觉得我们在绝望时想起“你”,那是让“你”无比自豪的,如果我们在最绝望时想到“你”或他的话,那“你”会很幸福的,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绝望最后想起的会是谁呢?我们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想到的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的话,是我们对他们的信任。
我们要的到这种幸福,我们就得让别人现得到这种幸福。
读《相信》有感2
教师是个特别的职业,俗话说:如果想让孩子有半桶水,老师自己需要有一桶水。事实上,教师想教会学生制造一艘船,不是一起学习做船的技术,应该先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向往大海,孩子们自然会主动学习如何制造一艘船。提升教师素养的最好方式就是海量阅读。
回民小学一直都鼓励老师们自我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每学期总结大会时,我们都会将学校老师们自己推荐的书本贴好学校图书馆标签后,让老师们至少选择1本,假期进行阅读,也是我们常说的图书漂流。我挑选了两本书,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写的《相信》与心理学著作《园丁与木匠》。今天我想谈谈自己读了《相信》一书的感受。
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相信》后,我追问自己。有的人为了荣华富贵,有的人为了权利至上,有的只求平安健康,有的人……每年看着一群6岁娃娃走进小学校门,一群毕业班学子在母校留下自己12岁时的人生理想。他们的人生路好像很长很长,每个人都走着不同的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其实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看完该书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
40岁前的蔡磊绝对的人生赢家,无论学历,职业生涯,他创造了中国财务届多个第一次,例如:电子发票创始人。即使闪婚,也是找到一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优秀女生,且他很快做了父亲,有了儿子。人生像开了卦一般顺畅。突然,祸从天降,医生怀疑他得了渐冻症。
资料显示,渐冻症被称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在人类历史上被发现的200年间,全球有1000万人死于渐冻症,至今病因不明,治愈率为0。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后,身体会逐渐丧失力量和控制能力,最终全身瘫痪,无法说话、吞咽、呼吸,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2到5年内死亡。
如何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读蔡磊写的书,他感情细腻,描写淳朴,每个求生的治疗方式,他都去尝试,包含民间传说,改名字与换居住房子,改变风水等,感觉是跟他一起读别人的故事,他已经超出常人的理智与清醒。最后他决定义无反顾地建立渐冻症者联盟,竭尽全力去融资,自己捐出超亿元的经费,投入攻克渐冻症的.这个科研项目中来。这些章节看起来真的感人肺腑,无法感同身受,但是特别理解他这种想创造奇迹的执着与坚持。正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想让病友看到希望,因为联盟建立起来了,从最初他想求生的意愿逐步到了,只想给病友希望,他说“我应该做点事,当时出发点其实不是自救,我也不懂医学,我只想用我的努力、资源和能力,为攻克渐冻症做微弱的贡献。”
读《相信》,读到蔡磊绝望之外的希望,读他努力以后的可能,读他生命之上的意义。我理解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就是:我们能为社会或者他人做点什么?联想到教育者,我们可以对孩子们的一生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的人生其实非常有意义。
读《相信》,我没有了同情,只有敬仰!
读《相信》有感3
《相信自己》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自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文中的主人公冈索勒斯觉得大学的教育制度有许多的弊端,所以他决定自己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同学们都讥讽他做白日梦,他还面对手头没钱的困境。但他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可以筹到那笔钱。于是,他举行了一场演讲会,他精彩、真诚的演说深深感动了一位商人。商人给了冈索勒斯一笔钱。冈索勒斯利用这笔钱创办了亚默理工学院,并日益壮大。他也成了一名受人爱戴的哲学家、教育家。冈索勒斯白手起家的经历让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包括我在内。其实,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都十分重要,而付诸行动就更为重要。有人说,敢想,就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去做。是的,正如儿童文学家杨红樱说的:“仙女是万能的,因为仙女手上有一根万能的仙女棒,人也可以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与丰富的想象”。但生活中总有许多人口头说要增强信心,却没有理解信心的真谛。其实,只有你拥有大无谓的冒险创新精神,生命之树才会赐予你信心的金花。
我不禁想起了那次的象棋比赛,我与上届冠军争夺冠亚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我还未上阵,心就慌了,大脑如短路般一片空白。指导老师告诉我,其实我的实力与他旗鼓相当,我缺乏的正是―自信。在指导老师的激励下,我沉着应战,凭着良好的心态,出色的发挥获得了冠军。此类的事还有很多:小时候摔倒了,妈妈给了我爬起来的信心;上学了,老师给了我把作业做全对的信心;长大了,爸爸给了我独立的信心……从小到大,身边的人给了我无穷的信心。
朋友,相信自己吧!只要你充满必胜的信心,那么,成功肯定属于你!
读《相信》有感4
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竟 使 方言创造了奇迹。是啊!只有相信这件事,就可以创造奇迹。
这篇文章讲了天生痴呆的方言在造句时,造出了“我相信石头会开花”。这句话,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嘲笑。最后,赵老师给方言戴上了自信、向上的标签,使他的人生更精彩。
在我读时,我看到方言造的句子时,也在心里暗暗嘲笑:这个方言确实很傻。可在我读到后面时,不禁也嘲笑开了自已,只有相信石头会开花的人,才会相信奇迹呀!这是句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啊!
我还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5.12大地震中,一位母亲正在哄孩子睡觉,突然房屋震动,她意识到地震了,急忙护起儿子,落下的碎石一块一块地打着她。当救援人员发现时,母亲已经身亡了。但却发现了一个婴儿,正号啕大哭。他们急忙把婴儿抱出来。同时发现了一个手机,上面有一条手机短信:“儿子,我爱你!”是什么使她创造了奇迹?是因为母亲坚信她可以保护儿子,所以创造了奇迹。
“相信石头会开花,就会相信奇迹。相信奇迹,就会有一个精彩的人生!”自信起来吧,这样你将与成功仅差一步之遥!
读《相信》有感5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一文中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才开学,作为班主任的我就碰到了这么一件事。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精神抖擞,我也意气风发,回顾以前的一些经验教训,我决定仍然要狠抓学生习惯,力争细致化、条理化,好习惯继续发扬,坏习惯逐渐改变,以前总是因为忙碌而容易被忽略的“评比栏”,这学期说什么都要好好利用起来!
考虑到这学期评比栏是以年级为准,我们四年级是“阳光中队”,我决定用代表阳光的“太阳花”奖励学生。基本原则是:平时如果有表现好的情况,就发一个stick,集齐了10个就能换一朵太阳花!大部分学生干劲很高,希望能得到奖励,每当他们集齐10个stick可以换一朵花时,那种喜悦是溢于言表的,毕竟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啊!
但是,也有些孩子有点无所谓的样子,为了激起所有人的兴趣,我思索了下,将评比栏重新划分,上半部分用英文写上奖励,下半部分写上惩罚,告诉学生,为了公平起见,如果一个星期内有同学犯错达到3次,那么他名字下方的评比栏上就会出现一把叉,学生们连连同意,又是兴奋又是担心。
小涛是个贪玩的孩子,他聪明,可是总不用功,上课不是玩东西就是发呆,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业经常忘了带来,下课时也爱疯闹,在这种情况下,他得到“叉”的机会就比其他孩子多得多啦!我有些担心,特地跟他谈了心,他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的。开头几天还不错,他尽量克制自己,上课认真听讲,不拖交作业,下课也不疯闹,可是,渐渐地,他又有点控制不住啦,每次他犯错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替他着急,终于,他在某个星期3次“权限”都用完了,我很想给他机会,但是,作为老师,不能言而无信,他很难过,默默地低下了头……看着小涛难过的样子,我也不忍心,同时也陷入了思索,对评比栏的这一安排,我的本意是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兴趣,而叉,本身就代表的是一种否定,这样堂而皇之地挂在墙上,班上的同学和其他班的人都能看到,孩子自己会怎么想呢?这样一来,他不是更没信心了吗?看来,还是我考虑得不够啊!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这句话又一次在我脑海中响起,该怎么办呢?看来,我要好好开动下脑筋啦!
上课啦,我大步走上讲台,对所有同学说了这件事:“同学们,小涛虽然努力了,但全班的规定对任何人都一样,今天,老师想换一种方式,你们都玩过‘QQ农场’吧?”孩子们一听,都很兴奋,连声说玩过玩过,“那农场里面有什么是很讨厌的”“有杂草!”“那有了杂草要怎么做呢?”“赶紧用除草剂除掉!”“对啊,每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是杂草一样,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除掉它!今天,老师把这棵杂草送给小涛,希望能提醒你赶紧改掉坏习惯,你们说好吗?”孩子们齐声说“好!”,小涛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他小心翼翼地将草拿走贴上,墙上,小花在微笑,那一株绿色的小草虽然有点特别,不过也不失可爱,我向大家承诺,如果你不想出现小草也可以,但是要用2朵花来换,因为,成功需要很多努力,犯错却很简单,而改正错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
只是改变一种方式,就能隐晦地保护一个孩子的自尊,作为老师,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细致又细致,周全又周全,用爱对待孩子,用智慧教育孩子,现在,包括小涛在内的所有孩子都很努力,班上流行着一句话:今天,你锄草了吗?
读《相信》有感6
看了《东莞不相信眼泪》,我又开始沉思了。为什么?这个社会,人们都是为了利益而交夹着,例如,将要调到分公司的驰风钱小姐,马先生,都不罢休。
难道这个社会上的商战,除了利益,就没有其他可言吗?
还有,为我废思的是……
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的泛重面子,就好像……当初韩宇身上一分钱都没了,都不敢拉下面子,去跟老板借!……面子就真的,那么的重要吗?自己几乎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了。(当生存都成为问题时,面子已经不那么重要。)他说的这句话,不是白说了吗?
看完了这本书,我有了很深的无柰。但,不能否定我对这本书的感动。
它是一位良师,在指导着我。
它是一位长辈,在支持着我。
它是一个好友,在安慰着我。
在我现在的事业上,找不到它给我带来的感情。我像一个木偶,在麻木地工作着,没有一丁点的意义可言……
令我自己,对人生充满着对未来的无望。
令我自己,对生活失去了原来的乐观。
令我自己,对事业仅有向前途的茫然。
我是这么的无助,找不到依靠,有谁,会给予我一丁点的提醒?没有——是那么残酷的回答,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怕困难,积极地生活,但事实明确地告诉自己:原来我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容易受伤!而且,一受到伤,就会用尽一切办法来掩盖自己,还一味地自欺欺人,到头来越伤越重。
每一次自己不太开心时,或遇到某些不好的事情时,自己都会很消极,浑身无力的。每当这时,自己还会跟自己说,自己可能病了,真的病了吧!休息一下,或许,吃些药,早点睡觉就会好起来的`。
其实,那根本不是自己说的那样,那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消极行为,那不仅把自己伤得更深,也会伤害了关心着自己的人……
真的,我应该多点为自己负责,也许,以前我对自己真的太过的苛刻了,老是折磨着自己,不管是心灵……还是肉体……
真的,我也太残忍地对待自己了……
我希望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多点对自己好一点,不为难自己……
也许,我真的应该改变了……
读《相信》有感7
不喜欢看小说,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买了一本书,看小说的速度是很快的,通常也就是1-2天左右就看完了,看完之后总觉得自己买书花的钱不值得。而是因为上班原因,看书的时间只有每天晚上2个小时左右。但小说的故事连贯性是很强的,有的时候,自己知道应该睡觉了,但被一本好的小说吸引住的我本身自制力就很差,所有就不顾一切的看下去,弄的第二天的自己十分疲惫。
因为自己看小说的时候是品味不出来小说表达的另外的意味的,我太关注于小说本身的故事情节,所有现在的我依然只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三,但对《红楼梦》还是有些自己的见解的——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把《西游》、《三国》、《水浒》换成另外三本在当代有一定意义的作品的话,加上《红楼》,我认为那也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四大名著。
《别相信任何人》小说本身讲述的是一个人的记忆只能维持24小时,从开始到结尾,她始终用日记本来追寻自己生活的世界的真相,直至抓住了那个造成她这个现象的凶手的一个故事,说实话看完小说之后,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在当当、京东、淘宝图书栏中名列前茅,写读后感的时候,本想按这本书的大概故事构思一个故事,来表达社会上一些群体的麻木,但刚动笔的我,便放弃了这个想法,与其说自己不想构思,倒不如说自己总想借各种理由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片面而不成熟的看法,想想自己一个处于道德至低点的人,还是不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为好。
因为自己看的小说少得可怜,上一次看小说还是在青少年时期,所有一下评论不具备非常大的客观性,但就小说而言,是非常成功的.,作者从一开始就给读者制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故事情节,然后通过一个日记本开始故事的发展,故事发展中留下了很多可以供读者思考的现象和语句,但最终回到现实以后一天发生的事情确实那么的突然,故事的温度急剧上升,我本人就是在故事的最后也就是高潮部分罕有的看到了晚上将近十二点,最后故事在平稳和可供读者思考和回味中结束,我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拍成电影的话,我想一定是更加精彩的。
如果一定要说出从这本小说中学到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作者的文笔,作者通过小说人物所看到的周边的环境来暗示故事的发展。这种描写贯穿全文,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环境以及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故事发展过程的神秘感,这是非常让我佩服和应该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读《相信》有感8
一个人的命运在他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他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了恐惧,恐惧是我们走向未来最大的敌人,要么臣服,要么战胜,还有,可以选择逃离,但是你能不能逃得掉呢?!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好奇的看着外面,看着这个他还陌生的世界。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个懵懂的孩子,连自己都不能准确表达又如何接受这个世界?可是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我们经历过,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大多忘记了,正是在幼年的时候我们准确的观察着这个世界,观察着这个世界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亲戚……我们接受他们传递的力量倾诉着我们的需求,然后用他们反馈的信息做了我们自己也不明白的决定,正是这些当时不曾意识到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后来很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事情。
对一个人的要求太低或是期望太高,如果只是短暂的时间,这没关系,但是如果长期的持续便会导致不愉快的后果,甚至会影响一个人最终的命运。要求太低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力量,期望太高会让人力不从心,会让人失去自信,失去对自我正确的判断。
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种力量主宰着我们:一种是挤进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寻找一个落脚地;另一种是离开生活,让自己逃离城市繁华人心复杂,寻找心灵的慰藉。
我们兜兜转转,在自我肯定与自我怀疑之间徘徊不断。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都是善与恶的组合体,我们对自己的喜欢还不够,我们对自己需求有着不太真实的感情与理解,对自己不够真实,对自己的幸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以为正确的,或许只是生命本身的惰性。
生活就是一场冒险——最终我们别无办法,如果我们想要活得有精神、活得有力量、活的有价值……我们就必须接受这一冒险,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的机会框架之内,参与生活,相信命运。
有时候我们生存的环境看起来和我们的命运相抵触,让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命运。我们甚至会妒忌的看着另一个人命运,想象着他的命运是多么的容易,但是只要我们不是处在另一个人的环境里,我们就不能知道他的环境是不是比我们的更好。渴望成为另一个人表明这个人正在抗拒成为他自己,一个人应该成为他自己才好,不应该老是欺骗自己。不管环境怎样,如果我们能够支持我们现在的自己,我们能够接受现状,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或许这条道路会很远、会很难,但是这或许正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贪婪、占有欲、妒忌……他们一直陪着我们,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是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敌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要完成的命运,只有当我们真正经历了我们的命运,不管他有多沉重或是多轻松,当我们接受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时,我们的这一生才算是有了意义。
你应该成为真实的你!一个人的命运必须完成某种生活的使命,经历得越多,生活就越透明,使命就越清晰。
生活,是成为真实的你的机会。
生活,要求你成为真实的你。
这是命运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
读《相信》有感9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
“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读到这些文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种情景: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偏要完不成作业?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因为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们本身并没有这种积极的倾向。任你怎样发火,他们都无动于衷。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不信,你问问孩子们,谁又愿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们又管不住自己。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认识到才行。
读《相信》有感10
从“数目字管理”看中国企业的前途
对本书作者有所了解已不是一天两天,黄仁宇先生早年经历动荡,从军抗日,中年复笈美国,期间数十年遍游世界各地,考察先进国家进入现代化之程序,并反观中国取得突破之契机。逝去十五年,身后文字仍不寂寞。最近几年,他的“新作”仍不时冒出。今年4月,《我相信中国的前途》顺势推出,通过探究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和西方先进国家进入现代化的历程,提出了他相信的“中国的前途”。
从书中看,黄仁宇先生所相信的中国的前途,简单来说就是实现“数目字管理”。
黄仁宇先生的“数目字管理”包括三个要素,即“经济组织、法律体系和文化观念”,涉及到度量衡制的统一,土地的商品化,税收的货币化,以及人际关系的法律化等等,并由此构成社会演变的因素。按照最简单浅显的话说就是所谓的在数字上管理,即用货币来疏通整个社会结构,无论人力、资金、货物、信息、土地都可以一个标准的方式(比如货币化)量化,形成一个体系,各因素在体系内部无障碍流动,从而使一个民族中的所有货物和服务都能达到自由而公平的交换,从而政府得以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调节和管理整个社会的各种活动,而不必用宗教上的诱导手段和行政上的强制手段来迫使人们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或社会规范。比如一个商品价值多少,一条信息价值多少,一个人力价值多少都能够通过货币化来准确的体现他们的价值,进而进行等价的交换和流通。
作为社会市场主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就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不同形式的企业组成的,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仅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决定着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从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切入未免有些过大,我们不妨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深入探究数目字管理的含义。
对于企业来讲,数目字管理的首要一层意思就是“精确量化管理”。精确管理,顾名思义,精就是工作要精细、做深、做透、做到位、高水平,确就是工作要明确、指令准确、具体、可操作、可控制和量,总体就是坚持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思维和基本思路,把技术水平和资源都居于世界前列,但管理水平、效益水平一直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多年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虽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飞速的发展掩盖了企业管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粗放式管理还依然存在,“长官意志”和“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还未完全消除,企业还存在降低成本的空间和效益增长的潜力。只有通过精确掌握,精确计算,才能实现企业的的精确量化管理。
精确管理是低成本、高效率、低损耗、高收益的保证。实施精确管理,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保留客户、减少决策错误、提升服务水平,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改进产品结构和质量、改变公司文化,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精确管理,从概念上来讲,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用来精确调整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绩效的高技术方法。它是一种把企业的定位转移到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状态的方法,并以此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力,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综合性系统方法,通过它获取、维持、最大化公司的成功,精确管理涉及到电信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市场营销、网络发展和维护,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同时精确量化管理的背后,其实包含更多的历史内容。不只是管理,也包括被管理,以及一揽子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配套系统。从当代企业现状来看,一个企业要精确运作不仅要有强大的管理部门,更要每名职工都具备相应的默契和知识准备。现代经济学以利益最大化和资源最优配置为基本前提假设,这必须要求每个利益人对利益计算和经济系统的规则有了解,并且配合相应的统计申报工作,否则企业无法被精确统计和管理。
他的“数目字管理”的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规范化管理”,其首要条件是产权清晰,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资源可以公平地加加减减。也就是说,整个社会资源均可如实计算,整合进一个记录系统,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换。通过管理的规范化,使得社会发展符合历史规律,使得社会形态趋于规范,也就是一个合理化的社会。
他提到合理化的社会,必须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企业的合理化财务管理。“控制每一分钱,掌握每个环节”,以权责发生制核算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强化预算管理和内控制度执行;进一步控制和优化成本费用;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审核、指导、控制、考核;设立预警机制,及时通报各部门成本费用完成情况,严禁超预算开支成本费用。通过全面预算坚持刚性原则,落实到具体环节和每个人,通过加强审计工作,在合理使用和管理资金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
第二个条件是企业的合理化人力管理。建立员工人力资源台帐,台帐内容除员工的基本情况,还应包括员工可预见的发展方向,可挖掘的除本岗位外的潜力,使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要坚持“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选人定岗原则。要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日常考评和年终绩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并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上,要先充分调查员工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将岗位培训和学位培训有效结合起来。还应注重员工的工作倦怠和职业枯竭问题,并适当给予员工释放工作压力,创建相互信任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工作环境。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立能废的以及公开选拔、科学选拔、任人唯贤用人机制。坚决杜绝人才选拔任用中任人为亲、任人为友的现象。
第三个条件就是企业的合理化资源管理。资源包括:现有房屋、产品、物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信息、以及企业的客户和相关联系网。不仅仅是资金和人力,涉及到企业利益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被合理精确的管理。任何人都不得利用企业的资源谋取私利,企业的一切资源都应该纳入管理范畴,通过合理的调配使用,为企业谋利。通过科学的统计和运营的实践,将企业的各类资源,平衡到一个合理的范畴。特别是实体资源,多则浪费,导致出现以公谋私的现象,少则难以支撑企业运营,影响发展效率。将节省下的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
然而“数目字管理”的形成,需要有现代的体系结构。这里所谓的现代化体系,就是逐渐形成法治体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向来缺乏系统性,而更偏向玄学的模糊化。与中国传统史观倾向于道德褒贬不同,世界近代史,则是以科学逐步代替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国之所以难以走向现代化,是因为以仪礼代替行政,以道德代替法律,或是一味的强调武力至上,用暴力手段管理国家,规范社会秩序。黄仁宇的历史观着重从技术上解释历史探究西方先进国家怎么进入现代化?中国为什么没有这个突破?中国怎么样才能进入现代化程序?他提出的答案就是用法治实现“数目字管理”,从而减少道德上的争执和暴力手段的实施。
同样以企业管理为例,实现企业的“数目字管理”需要“依法治企”的保障。国有国法,企有企规。所谓“依法治企”,就是依照规章制度来治理企业,而不是依照人情化来治理企业,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成功企业的治企之道、强企之基、兴企之本、健企之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长青不败的根本。
落实“依法治企”,要从至少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章立制,有法可依。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须广泛征求民意、突出针对性,充分体现出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要求,努力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绝不可做表面文章。公之于众的制度条款要切合企业实际,界面清晰、职责明确、奖惩具体,实现“靠制度管理、以规则办事、按流程执行、凭标准奖惩”,便于员工“对号入座”,有益于形成决策科学、管理高效、执行有力、运转协调的工作秩序,不可大而化之,含糊其辞。理想的状况是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二是严格管理,言出必行。在从严治企中,要真正体现“严”与“公”,首先是企业领导者要做到严字当头、敢于负责。古人云“慈不掌兵”,很多人都熟知“孙武杀妃练女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了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就必须严格坚持制度。因为企业的“法”,本身应当是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和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出发,并经法定程序而制定形成的,体现的是对企业所有成员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的是企业与员工的整体利益,是悬在所有员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个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秩序,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必须坚决贯彻“依法管理”的思想。
三是思圆行方,以“公”为先。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员工不仅是“管”,也是一种“引”,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氛围。要坚持“思圆行方”的原则,即出台制度前,对其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思考周密,在实施中要注意方法、及时反馈效果,体现“圆”的柔性;但一旦思考成熟形成定制,则应坚决实施,说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体现“方”的刚性,这一点尤为重要。坚决“铲除”阻挠规章制度执行的“不法分子”,树立企业法规的权威性,要让“法”成为引领企业前进的明灯、规范职工行为的利剑,而不是可有可无,任人践踏的一纸废书。
推进“依法治企”,要注意厘清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的界限,尤其是在“法”和“理”产生矛盾时,要分清“大道理”和“小道理”的是非,坚持先“法”后“理”,以企业的利益为先,全面构筑一个“靠人去落实制度,靠制度来管人”的顺畅的法治环境。“依法治企”的过程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制度制定上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或是不利于执行的因素。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不断趋于规范化、合理化,更好的为“依法治企”服务。
黄仁宇先生抱着审慎的乐观来看到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他的信念不在于对任何掌权者的赞美,也不在于任何政府的一贯正确,而在于历史长时间段的合理性。因为看到了我国社会正在向着“数目字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他相信中国的前途。同样,我国的企业也在向着“数目字管理”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提倡发展创新,深化体质改革,变更经营理念,推进依法治企,我坚信,我们的企业同样有着美好的未来和光明的前途!
读《相信》有感11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
在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举了维佳的例子。
一年级 :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时时注意给维佳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使他经常有机会在两种不同行为中做出选择:或者为了集体的利益选择诚实的,高尚的行为,或者选择不诚实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干坏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可是集体马上就会说他是个干坏事的孩子,表现出高尚的品德确实要难得多,但同学们会发现他的优点,而且给以好评。
手段; 一年级 :教师提倡学生攒钱集体订一份儿童报纸并由维佳保管钱。
发现:教师观察到维佳用了很大的劲儿才做到了对集体的钱分文不动,但他毕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钱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级: 一个小男孩锯上的几根小锯条不翼而飞,教师家访刚好碰上维佳在锯东西,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维佳却十分窘迫,脸也红了起来。
手段: 全班搜集破铜烂铁用卖得的钱买小锯条。
发现:维佳干的.特别卖劲儿。他在将功补过。
结果:这件事情以后,不论是单独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留在工作室里,都在没有带走过锯条或是胶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学的衣物也没有一次辜负大家的信任。
分析:维佳如此高涨的劳动热情难道单纯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吗?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发他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
三年级:维佳负责保管全班同学的彩色铅笔,他十分细心。可是年级末的时候,又犯了错误,他从班级体的画册里撕下了一张空白纸,用来画了画并挂在自己家。
分析:如果是别的孩子,或许可以取消其参加某次集体活动的资格。但是对维佳却不能这样做,因为他的个人荣誉感还不是很强,很不牢固,公开的谴责只能使他远离集体,打击他进行思想斗争的积极性,而把这一积极性保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手段:把维佳留在教室里,教师不动声色的善意的向他说明,这种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在教师的诱导下维佳把撕下的那一页重写贴回到画册里,为此还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封面。最好得到老师的表扬。
结果:这次表扬更多地使维佳感到惭愧而不是喜悦。他满脸通红,教师最终得到了巨大奖赏,维佳捡到钱首先想到去寻找失主。
五年级:维佳又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偷了同班同学的冰鞋。当教师去家里的时候,孩子哭了,主动坦白错误并请求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策略: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和其它少先队员一起教小同学滑冰,面对小同学和冰刀难分难舍。自己如何做出决定
结果:把冰刀送给了小同学,并彼此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其过程中学会了感受别人,关怀别人,割舍自己利益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善始善终:这件事情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以前,再也没有发现维佳有过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件事情以后的每一年里教师都鼓励维佳去做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事情。巩固加深良好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这个孩子整个转变的过程时,那种对人性的期待,坚持,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碰到这样一些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愿意深入,体贴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这么强烈的自尊感,荣誉感以至于将追求诚实,高尚积极的事情当作终身目标和准则。
读《相信》有感12
自信是一种力量,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信念。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
你听她那悦耳的歌声在大厅里环绕,大家都被她犹如天籁的歌声感染。但谁曾想过,她就是以前怯场胆小的云小竹她能有如此精彩的表现,来源于她心理上的转变,她从原来的不自信到现在相信自己可以,她让自己的人生因自信走出暗淡的困锁,重新焕发光彩!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让你心发慌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能像她一样自信吗?
那是一次独舞比赛,马上就轮到我上场了,我很没自信,生怕会演砸了。这时我发现身旁的那个也在候场的女孩,脸上却没有丝毫害怕的表情。于是我走到她身前问她:“你一点也不紧张吗”她笑着说:“有什么可紧张的我很自信啊!”我又问:“怎么才能自信呢”她说:“相信自己一定行,把这个比赛当作一次普通的排练,这就是属于我的舞台,我是最耀眼的,台下的人都是我的粉丝。哈哈,这样想你就不害怕了。”言之有理,我赞同的点点头。于是我也用这个方法给自己打气,给自己加油,找回了自信,我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给喜欢我的人们展示出最美好的自己。我不再紧张,像一只优雅又自信的天鹅一样,翩翩起舞,认真演绎着每一个舞蹈动作,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完美的结束了比赛。虽然没有得第一名,但是我的收获比这个名次更让我兴奋,因为我找到了打败另一个胆小的我的最有效的方法。
再读《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我的感触更深了,文中的文小竹仿佛与我就是一个人。是的,自信就是要给自己树立目标,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并朝目标努力,才能完成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自信,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有了自信,人才会冷静面对挫折困难;有了自信,人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克服困难阻碍,大胆向前迈进。
年轻的我们,不要因为大海的波浪滔天,暗礁时现,就将追求理想的心搁浅在风平浪静的港湾。扬起你自信的风帆吧,到生活的大海里去搏风斗浪,你将在拼搏中得到永恒的活力,你将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你将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读《相信》有感13
读了《老师,请相信我女儿》一文,我的感触特别大。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伟大的,像大海一样,能包容,肯付出,十月怀胎生下来,再一把屎一把尿地能我们拉扯大,多不容易啊!这些恩情,我们永远都报答不完。
文中的母亲,当老师和同学误认为她的.女儿拿了募捐罐里的硬币,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当她女儿说她没有拿的时候,她毅然选择了相信女儿,并请老师相信自己的女儿。这位母亲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质问女儿,让当时惊慌失措的女儿是何等的温暖啊!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一件刻骨铭心的事!那是我刚入小学的时候,我还小不懂事,由于中午在校吃饭,长时看到不到妈妈,我就着要回家,我哭闹得不行,老师只好打电话让妈妈来。看到我,妈妈没有责怪我,反而心疼地嘘寒问暖,还带我去吃我喜欢吃的小吃。第二天,妈妈坐在老师的办公室,好让我一下课能第一时间看到她。就这样,一周后我也融入了学校里的生活,妈妈也可以不来“陪读”了。妈妈就是这样默默地为我付出,鼓励我,支持我,让我度过美好又温馨的童年!
“母亲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文中的那个小女孩这句话,我真心赞同!母亲为了我们,什么都愿意,无时无刻地为我们操劳,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自己,才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读《相信》有感14
当记忆的海马区失去重现记忆的功能,我看到一个站在矛盾边缘的女性始终在今日追寻的睿智女神。当无关痛苦、失落、亲情与爱情的陌生的自我无法解释来源于内心的层层拷问——究竟该不该相信与自己朝夕相伴的丈夫“本”时,我从作者独特的笔触中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关于人性的深入探讨。在作者精心布置的别致的情景再现中,我频频感受到作者那贯穿整篇文本始末的惊悚与神秘感的精神刺激。行文之间,我仿佛时时能感受到作者将女主人公克丽丝周而复始的惊恐与失落的心情,濒临相信还是不相信自己的丈夫的矛盾边缘无力地挣扎时的焦躁,甚至是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一个谎言之中,陷入一场又一场无尽的黑暗之中却无力拯救自我之时,女主人公内心奇迹般冷静而坚定的心像转换。而正作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整个故事的真相以侦探小说的形式进行层层舒展,从而缔造了本书的女主人公能够“忆起一周以前的事”这样堪称圆满的结局。
女主人公克丽丝在一次车祸意外中大脑被撞,导致大脑海马体区的“情景记忆”功能受损,患上一种罕见的失忆症。她每天清晨一觉醒来就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不认识与自己日日相伴的丈夫,想不起一切有关的、无关的往日记忆。20年来,这种奇怪的失忆现象从未有过变化。20年来,女主人公克丽丝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都会忘记昨天所的所有事情:自己、丈夫、过往及她最爱的人。而每天醒来她所能够抓住的精神浮木也只是她的丈夫和一个连他的丈夫“本”都不知道的自称是她的心理诊治医生的陌生男人纳什,能够找到的与过往的回忆也只能借助丈夫“本”一个又一个善意的谎言来进行重现。因此,已经年届四十的她虽然四肢健全,行为及处事能力却远远低于正常孩童的水平,甚至连正常的独立生活的能力都不具备,还得时时依靠他人的照顾。看到此处,我由衷地佩服女主人公克丽丝内心始终那般地独立思考和冷静。
每天,女主人公面对的是一个她自认为陌生而令人恐惧的“陌生环境”,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双眼探寻着“丈夫”让她看的世界,小心翼翼地揣测身边人是人非的真实性。即便身处在一个个在她看来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流中,主人公克丽丝却仍是表现出其极其耐心而乐观的理性思维观冷静地凝视着这个被善意的谎言所建造的世界。
她忘记自己曾经的儿子“亚当”早已死于战场,忘记了她最好的朋友艾伦,忘记了那场重要的.party,忘记了自己曾经出版的小说……忘记了每一场她本该记得的美好回忆,遗失了生命中对于我们来说最最重要的部分。她所能依靠的最珍贵的回忆皆如泡沫般消失在无穷无尽的黑夜,每天等待她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惊恐、怀疑和来自日记中曾经真实存在过而在她看来却缺乏信任的遥远之境。她没有依靠任何人,也找不到任何昔日她最亲近、最信任的好友来助她一臂之力,作为一个女性,克丽丝不仅让我看到了她身上独特的魅力:不畏困境、永不放弃、不轻易盲目地相信他人的话语。在文中多处曾提及克丽丝乐观向上,并相信总有一天她能回忆起所有过往的积极心态,而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享受便在于此。
在故事中,随着日记本上所记载的事,“本”所提供的剪贴簿,纳什医生的核磁共振造影治疗与情境治疗,似乎逐渐撞击出克丽丝某些零碎片段的记忆。紧接着克丽丝将本告诉的一段段善意的谎言进行对比和反复想象式回忆,终于在故事的结尾处能一起一周之前所的事情。而故事情节始末也跃然于纸上:男主人公本刻意隐瞒女主人公的身世及自杀原因皆源于爱!
为了自己悄悄在日记本上写的那句“不能相信本”,克丽丝更是多次陷入怀疑与自我怀疑之中,期间,作者在描述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新颖的侦探小说叙事的手法,所到之处,作者的文笔细腻得几乎能让人压抑得几乎窒息却又不失绝望,细致却并不乏味、空洞,真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高度结合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遣词能力,以女主人公克丽丝每天的记忆碎片将全书的整个脉络完美地架构出来。
整个故事好像将我们带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层层真相一次次显现它神秘的面貌。克丽丝空白脑袋的某个角落似乎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记忆:现在所处的环境,别人所提供的信息,似乎是别人的事,自己的脑袋完全记不起任何事,即使亲如丈夫,也只是个陌生人!身处自己的家中,依然无法找回记忆中的蛛丝马迹。这些跌宕起伏的情景给了我极大的阅读冲击,使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女主人公当时所处的情境之中。
在记忆迷失的宫殿中,在一片片空白的记忆荒原中,女主人公克丽丝假装暂时地相信“陌生人”——她的丈夫,理性地跟随治疗师纳什的脚步一点一点地帮助自己摆脱记忆难以重现的困顿之境。在找寻记忆重现,恢复过往记忆脉络的整个过程中,矛盾这个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克丽丝的大脑中,让克丽丝困惑不已。然而矛盾感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具有很高的自我判断意识和积极心相的克丽丝。相反,凭借自己一向独立的判断力合怀疑精神,在这场遍布惊悚的记忆之战中,克丽丝赢得了最好的结局。从而也使得这场由善意的爱而演变成的谎言终于圆满地诠释了爱的力量。
在这个故事中,克丽丝为了找回失去的人生,时时要与自己的记忆挣扎战斗,就庆幸自己没有这样的遭遇。我看到了女主人公克丽丝高度的理性与判断力,看到了作者高超的文笔,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关于记忆碎片的认真审视。《别相信任何人》教我看见自己的富足,更从中得到非常丰富的脑部构造,以及关于记忆与失忆的专业知识,从而对人类记忆重现这一奇特能力有了更科学的理解。在人性怀疑精神与推理能力上,这本书给了我最大的享受和最深刻的体验。其次,作者从理性的角度带领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身边的亲人为你虚构了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你究竟该怎么办?而我想,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及女主人公克丽丝已经能回忆起一周前的事情这一现象的的好转应该就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巧妙解答。
读《相信》有感15
《要相信孩子》是苏老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全书自始至终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令我们收获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苏老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来实施教育,因为他懂孩子,所以其教育均是润物无声中的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正直、诚实、热爱劳动、坚强而勇敢、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现将本书的阅读收获整理如下,以便将所学应用于接下来的教育行动中。
一、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
这个内容里的沃洛佳、格里沙的案例我们非常熟悉,因为我们身边的类似事件太多了!我们的校园有多少孩子也有沃洛佳那样的恼怒、那样激动的目光,又有多少被当作反面例子的格里沙那样的孩子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好在格里沙把伤心事倾诉给了妈妈,不懂倾诉的、一直闷在心里的,后果会怎样?这个孩子的一生是不是令我们担忧?教师如果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柯利亚的案例令我们感受到了苏老的教育智慧。他分析柯利亚偷拿兔子的动机,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建议他把兔子带回学校悄悄放到笼子里。然后再建议大家每人拿一对兔子回家饲养。苏老对孩子自尊心的呵护、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任,理据分明,令我们敬佩之余,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
如此这些,使我们懂得:不懂孩子的心里,便不会尊重孩子,也就不会有正确的教育。女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格里沙带来的伤害,她的错误还在于没有注意、没有理解儿童的苦衷。这种错误也是我们当今的教师经常容易犯的。书中的这几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值得我们深思、践行。"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个考虑问题较深的教师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儿童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童年时期,当道德面貌正处于形成阶段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些,但是儿童们的任何行为都不能与成年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儿童中出现的偷窃现象和成年人的类似行为决不是一回事儿。因此在处理儿童各种不良行为时,对待偷窃问题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
"一犯错误立即进行惩罚,往往容易因一时冲动,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细斟酌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而且会引起孩子们的骚乱和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一般总是这样做,一方面对发生的事情表示惋惜。同时又坚持不渝地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和犯错误的孩子保持一种纯洁而高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犯错误的孩子就能把处分看成是一种必要的措施,从而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把自己所做的坏事真正当成一种错误来对待。"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集体
"生活的实践证明,一个集体,越能在其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先进的社会思想,越能积极地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单位来开展活动,那么这个集体就越能起到教育作用。"
拾麦穗、收集槐树子的劳动,教师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引导孩子们从侧面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国家里有许多许多学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地里拾起哪怕是一根麦穗,那么这些麦穗打出来的粮食就要用一百多节车厢来装载。"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意义的教育,令孩子们精神振奋,这种先进的社会思想的渗透必定促进集体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些少先队辅导员和教师抱怨说,有的孩子第一次戴红领巾的时候无比激动,可是一两年后对少先队的活动却不感兴趣了。他们忘记了红领巾,甚至不好意思戴它。"这也是我们校园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就没有在如何让少先队员的热情永远保持在入队时的高度,永不下降方面去思考,去研究。苏老举实例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每一个少先队中队都把他们在十一年制中等劳动技校以前通过集体的力量能为祖国、为未来做到的事情,订入了计划中。"阅读着书中列举的中队的七年计划,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份计划的后面将会有多少个优秀的集体形成。生活在这些集体中的孩子们,会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而支撑他们激情的,正是教育者们恰如其分地参与以及不断给予的接地气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一个集体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把祖国的发展前景。反映到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和劳动中来,以及反映的程度如何。我们一贯尽力做到让那些激动全体苏联人民的事情也能激动我们的少先队和共青团集体。"读了这段话,结合书中的事例,我们可以想象苏老教育的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空话、套话地灌输给孩子,而是结合各项活动、劳动,巧妙地结合实际,采取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落实于孩子们的思想里,行动中。
三、一个顽童的转变
顽童柯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书中这样描述:"在柯利亚身上,好的、单纯的、天真的东西和丑恶的、不能容忍的东西极不协调的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苏老称其为"顽童"的真正原因。从柯利亚的转变来反观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这是一个属于‘难于管教’的孩子。要想教育好这样的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我们学校,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由全体教师共同负责。""我们对柯利亚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它的遭遇很不幸,和姨母生活。她从来没有尝到过干好事和干高尚的事儿后所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愉快,从没有体验过当优点得到肯定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于是,老师们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的和满足。读了书中这个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变这样的学生是一条艰难、崎岖不平的路,我们能够看到的点滴变化,如同长在他们身上的幼芽,很弱小,需要小心呵护。最后柯利亚逐渐开始关心集体的.事情,逐渐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大家负责了。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把柯利亚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读着对柯利亚的教育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成长变化的过程,有多少教师共同精心培养、关注呵护?那么回到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此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每个班级内的特殊孩子,如果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来关注、培养、呵护,那会有多少个优秀的柯利亚成长起来呀?那又会有多少个令我们感动的教育故事来丰富、幸福我们的教育生活啊?带着这种美好的向往,我决定与我校老师们手拉手转变校园里的小顽童们。
后感
最后,我想用苏老的精彩结尾来结束我对本书的阅读。"只有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可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教师,才能把自己称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那种自由散漫,毫无学习愿望,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哪方面都没有才能的孩子时,他的心是不会安宁的。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唤醒这个懒散而缺乏才能的学生的自尊心,并在他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触动他灵魂中最敏感的角落。"
"一个学生,如果在它的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召唤他去追求知识、献身劳动、不断创新的火炬,如果点燃这一指引他勇往直前去克服困难的知识之明灯的,不只是一位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少先队辅导员,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我想一定会出现一幅应该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情景,那就是: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素质都将毫无例外地得到发展,每一个学生持有的智慧都能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一切懒散、无能的人都将不复存在,因为人生下来本来就是为了要成为天才的创新者的。把社会在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的水平提到上述高度——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这也就是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