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命若琴弦》有感

时间:2023-12-25 14:58:5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命若琴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命若琴弦》有感1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盲人,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盲人正沿着老盲人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盲人重演了老盲人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盲人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盲人踩着老老盲人的脚印,小盲人又踩着老盲人的脚印,小小盲人又踩着小盲人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盲人的一生,许许多多盲人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盲人!”“就因为咱们是盲人。”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盲人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盲人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盲人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盲人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盲人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盲人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他本来能弹上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弹断一千根。”与“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相互映衬,从而弥散出一种悲凉与无奈,不禁让人流下同情的泪水,也深深体会到老盲人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紧扣主题——命若琴弦。总的来说,《命若琴弦》给我们展示了文学之美,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人生、对生命、对命运的思考……

读《命若琴弦》有感2

  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眼睁睁地看着一代带老瞎子引领着一代代小瞎子走向虚空,总有一种沉重的悲伤郁结心间。绝望的存在不在于生命的短暂与不再性,而在于希望的存在。

  老瞎子在行走的过程中是满怀着希望的。他的希望是“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个希望支撑老瞎子行走了七十年。当他意识到“无论如何没几年活头了,失去的已经永远失去了”仍然认为“七十年来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最后能看一眼世界”,值!这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希望因其唯一性与持久性注定了绝望到来时候的毁灭性力量。“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然而传道者并未告诉老瞎子这一点。当他弹断一千根琴弦最终却只换得一纸空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了虚空。

  当他于绝望中回首过去的日子时,他领悟到重要的是从绷紧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然而这个领悟并不能消解他的绝望。他试着振作起来却总是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史铁生相信“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而你若永远走向它,你便随时都在它的光照之中。”老瞎子发现天堂根本就是一个虚设,他还有没有能力假想它的光照呢?

  到老瞎子想到小瞎子还在等他回去的时候,他认识到:目的虽空,必须设置。“如果不是在绝望的同时力图消除绝望感,在痛苦的同时祈求抹去痛苦的创痕,生命就没有出路。”所以老瞎子把师傅给自己提出的.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要求为徒弟增加到一千二百根,既给他一个目的也延长他到达目的(也即发现虚空)的时间。这样,徒弟便能在走向“天堂”的途中感受到它的光照。

  再说小瞎子,小瞎子一直以来并没有体会到瞎子的苦恼。而一旦因兰秀儿的出嫁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缺陷时,他便产生了强烈的看看这个世界的渴望。无疑,他自此开始重复老瞎子的命运。

  其实,老瞎子一生都生活在被欺骗状态。当他醒悟到自己被骗后,陷入绝望,又于绝望中体察到骗者(师傅)的良苦用心,继而把自己变成一个骗子,去欺骗自己的徒弟。这是一个循环,可以想见,无数代瞎子都生活在这个循环当中。

  命若琴弦,琴弦若路,是路就有指向,即使指向虚无,也是指向。要知道这指向是虚无,必得走一遭才知道。等到知道的时候就会陷入绝望。可绝望就绝望吧,反正已经走过来了。且在此过程中,你是被希望支撑着的。即使瘫倒在最后的觉醒中,你的生命也差不多该尽了。一代代瞎子在路上(也即在被欺骗的状态中)可能都是“盲目乐观”的。人生的苦难太多,若要一生生活在绝望之中,还不如“盲目乐观”一点好。这是老瞎子的观点。

  这也是史铁生的观点。“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有一个实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惟有实现精神的步步升华,才是意义之所在。”“目的虽空但必须设置,否则过程将通向何方呢?”所以他创造了老瞎子用来拯救小瞎子,创造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用来拯救我们。即通过一代代老瞎子给一代代小瞎子设置目的,告诉读者你得有一个目的。

  我始终在想这种赋予他人以虚妄的希望到底应不应该。就好象你吃了李子后发现它很酸,你是隐瞒它的酸,让别人通过亲自尝试而自己得出酸的结论,还是开始就告诉他说李子是酸的,又因为他不得不去吃它而使他亲自体验它的酸以前就准备承受它的酸呢?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可能鲁迅和老瞎子都认为后来者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来承担虚无,所以鲁迅就想到不要惊醒他们,而老瞎子就给小瞎子一个希望。其实鲁迅也充当过老瞎子的角色。鲁迅的许多文字里都充满了绝望与虚无感,然而他仍然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上个花环,也不说单四嫂子根本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而故乡的深蓝的天空里仍然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他们无不在自己绝望的时候赋予他人以希望,即使知道这希望其实是无用且无望的,就像诸神赋予西西弗斯的那样。不同的是,前者是为了拯救,后者是为了惩罚。

  小瞎子觉悟到希望是虚妄的时候,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绝望也将随之而逝。但是西西弗斯不同,第一次把石头推到山顶,看到它滚落山下时候的西西弗斯是最绝望的,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然而又未走到生命的尽头,于是他不得不重来一次、两次……N次,直至死亡。所以他比小瞎子痛苦,因为明知是无用而无望的劳动却不得不为之。

  然而加谬说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其实西西弗斯可能有两种结局:要么因绝望和痛苦过于强大,把石头推上山顶后就站在它下面,被滚落下来的它砸死;要么就对此习以为常,且终于把它化作是自己的生命全部,屡屡推它上山,看它滚下,就是自己在渡过生命。而后一种情况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变得麻木,一是以此为乐。加谬所谓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就是后一种情况: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心。这句话也适应于一代代觉悟了的老瞎子的心境,所以他们无有不担当了绝望,反抗着绝望。

  作为读者,我们不是文中的当事人,而是观众。当小瞎子处于被欺骗状态时,我们是清醒的。所以作家其实是把读者变成了第一次看到石头从山顶上落下而不得不第二次把它推上去且明知道它会再落下来的西西弗斯。至于做麻木的西西弗斯,还是做快乐的西西弗斯,则由我们自己选择。而当我们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得为此承担责任。

读《命若琴弦》有感3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着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时,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下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努力奋斗着、拼搏着,也是为我们心中设立的目标。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其实,人生就是如此,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希望,有信念,有动力,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人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丰富多彩,给自已一个可以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候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生,真是一幕大戏,曲曲流传,跌宕起伏,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开悟?不过是有些人勇于承担,有些人善与逃避。承担,总有承担的原因,逃避,总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样,人总要给自己目标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也就够了……

读《命若琴弦》有感4

  读着史铁生的作品,其实就是在读着他本人。因为他完全将自己融入了他的作品。阅读史铁生的作品,那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而阅读他本人,更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

  读完《命若琴弦》,我在老瞎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史铁生的影子,我也突然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坚强的活着。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他曾经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自杀,但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从此,他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方向,可以说,是这个目标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并且比别人走得更远……

  人生必须有目标,因为目标会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老瞎子有一张可以使眼睛复明的药方,但必须要真真正正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会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中的挫折和难关。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一眼世界。终于一天,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没有想到他七十年来为之奋斗的药方竟然只是一张白纸,老瞎子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最后他绝望了,他不想再动弹,因为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想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开始怀恋过去的日子,想起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都是多么欢乐。因为他当初心中怀有理想,怀有目标。虽然目的是虚设的,但他却引导着生命的过程,使生命有了意义。

  突然觉得人生很荒谬,这一切都很荒谬,人生竟然是被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或根本不存在的希望所指引着,直到我们走近它,才发现我们心中所谓的目标只是我们的幻想。这就像是一个圈套,一个生命的圈套,为了活着,我们只有奋不顾身的往里跳。

  是啊,为了活着。老瞎子的师傅为了活着,用其一生弹断了八百根琴弦;老瞎子为了活着,弹着琴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而小瞎子也将为了活着,弹起三弦不断的走下去……

  但是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五十多年前,老瞎子的师傅告诉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重见光明。于是老瞎子活着,为了这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但他并不知道,他活着,为了那遥远的希望。

  如今,老瞎子又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重见光明。于是小瞎子也将活着,也将为了这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

  也许不知道在多少年以后,小瞎子也变成了老瞎子,他也会对另一个小瞎子说要弹断一千四百根琴弦才会重见光明……

  这个谎言会一直流传下去,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小瞎子把它作为自己活着的理由和目标,因为有了希望,所以他们活着。

  不知道这些小瞎子们会不会和他们的师傅一样,弹断了那最后一根琴弦,却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他们憧憬的.、梦想的、追寻的都是一场空,这一切都是一个圈套。也许他们会和老瞎子一样,断了心弦。

  这的确是一个圈套: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那一点希望。

  那希望是什么呢?——是一个骗局。

  设下这个骗局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活着。

  老瞎子终于看清楚了这一切,走出了这个圈套,但他的弦已经断了。

  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也许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不必太多考虑,也许就像老瞎子的师傅所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那所谓的希望、目标都是遥远而虚幻的,真正真实的只有我们手中的琴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拉紧手中的琴弦,弹好了,一路弹下去。

读《命若琴弦》有感5

  初中时的自读课本里,第一篇课文便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这名残疾作家,从《秋天的怀念》到《我和地坛》,再到《命若琴弦》,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都揉进了文字中,看似悲观,却又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达观和坦然。

  如果说《秋天的怀念》讲的是亲情,《我和地坛》讲的是差别和淡然,那么《命若琴弦》谈的便是目标。这目标,便是曾经鼓励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坚定的活下来,并即将同样鼓励小瞎子活下去的根根琴弦。

  目标之于人生,犹如灯塔之于航船。世界上充满了困难和欲望,这些都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有的人,遇到困难之后变得自暴自弃,满身的消极情绪:“别跟我谈理想,戒了”。也有的人,尽管拥有物质上的财富,却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娱,以至于经常空虚的感叹“我穷得只剩下钱了”。

  文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同样面临着困难和欲望的考验——天生失明使他们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绿色的长乙(椅)和曲折的油狼(游廊);爱情欲望的破灭也使小瞎子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所幸,他们的生命中还有琴弦,这琴弦,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方向和希望。“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的师傅一语道破了人生真谛:有目标,生命才会有勇气、有意义;那些为目标而执着的去拼搏、奋斗的经历,便是快乐的本源,生命的意义。谈断琴弦本来只是老瞎子的目的,但是为这个目的`而奋斗的几十年,却充分让他享受到生命的乐趣:他高超的琴艺使他有了谋生的手段,也给了他忘却失明的快感,使他能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全心沉到自己所说的书中去”。

  甚至当他最终梦想破碎,回想从前的时候,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让他感觉“多么欢乐”!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了欢乐。于是,他把这快乐之源又传给了他的徒弟,不管琴弦的数量是1000根还是1200根,可以预想,小瞎子的一生,也将充满快乐和希望。

  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理应对造物主充满感恩,理应比老瞎子活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但扪心自问,我们真能做到吗?有多少人,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又有多少人,不去奋斗却整天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终日垂头丧气;有多少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娱……我们找不到自己生命中的那根琴弦,而是任由抱怨、牢骚、勾心斗角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比之文中的老瞎子,或是身患残疾的作者本人,身体健全的我们情何以堪!

  世界因差别而存在,有的人天生富贵,也有人天生贫穷;有的人天生健全,也有人天生孱弱,造物主的安排面前,抱怨和攀比毫无意义。但无论处境如何,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琴弦。当你找到琴弦,并弹出动听乐曲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读《命若琴弦》有感6

  独坐于窗前,手捧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的,思绪随着那动人心弦的琴声,悄悄走进了只属于“他”的那个世界。

  一个削瘦、佝偻的背影出现在小港的尽头,我快步跑上前去,只见那人双腿盘卷在土地上,衣服布满了尘土,打满了补丁儿。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磨满茧子的手、他是一个盲人,他看不到外面的一切事务!他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的!

  我放缓了脚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他的双手在琴弦上熟练地来回拨动,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那柔似的小桥流水,时而刚劲有力,时而低宛回旋的琴声从未间断过。我俯下身去用幼嫩的腔调对他说:“叔叔,您这么迈力地弹奏又没有人有闲情逸致来听,您这到底是问什么?”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仿佛流露出了一丝微笑,用他那厚重低沉的嗓音对我说:“孩子,我是为了重见光明!师傅曾经告诉过我,这琴槽里有一个能治好我眼镜的药方,只有在我拉断一千二百跟琴弦后,才能把它打开,我就可以重见光明了!”

  在他年少时,他又何曾没有哭过呢?但是他的师傅却说:“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他原本就是一个盲人,哪能还能重见光明的药方呢?那只不过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罢了!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所以他拥有了存活下来的勇气,几十年如一日的决心和战胜一切的信念!“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的,拉不紧就弹不响的!”他的双目虽然失去了看到光明的权利,但上帝却为他的心灵开启了一扇光明之窗的,他的心灵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为了一个目标,他才有了现在无人能敌的魄力和生存下去的欲望,因为他心里明白:在第一千二百根琴弦断开之时,那也是他见到光明的幸福时刻!所以不管条件有多艰苦,生活有多劳累,他都没有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念!因为有梦。所以他还在顽强地活的!

  行于《命若琴弦》字里行间的,品尝黑暗世界里的酸甜苦辣的,品味当时的世态人生,一路尽是辛酸,一路尽是悲痛。黑暗的`人生之路的,又是何其地坎坷与漫长的!师傅并不是故意地欺骗而是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知道,总有一天盲人会发现,谎言终将被揭穿的。但他的师傅明白的,这几十年盲人学会的不只是熟练的琴艺,还有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提升!我坚信的,盲人并不会再对上帝有任何的埋怨,而是会心存一份对世间万物的感激的!

  习习凉风掠过我的脸颊,我的思绪戛然而止的,一段传奇的故事,它为世人开辟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的!它让世人拥有了坦然乐观面对一切的勇气与力量!上帝对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当他在这里为你关上一扇门,他也会在那里为你开启一扇窗!只有把生命的琴弦拉紧了,拉紧了,才能弹响它!

读《命若琴弦》有感7

  张爱玲说:“路需要自我走过,才知对错。”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七十岁的老瞎子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恍然明白自己的师父描画的光明只是镜花水月,但是又能怎么样呢?“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所以他把这个善良的谎言又告诉十七岁的徒弟,直到他也走过自己大半的人生,明白这世上有些东西终究是实现不了。

  从中学时期学习《我与地坛》起,陆陆续续也读过先生的`一些作品,正如李太白的作品总是缠绕着一丝仙气,先生的作品总是逃不开生与死的思索。在他的心里,重要的从来不是生或者死的这个概念,而是人从生走向死的这个过程。生与死就像是此岸与彼岸的遥遥相对。“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物质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由此观彼,那一千根断裂的琴弦,不就是老瞎子从此岸向彼岸的“走向”吗?

  命若琴弦,琴弦脆弱一如生命,但它也有一种无言的韧性,那就是生命的可能性。奇迹这种东西就是明明发生的几率微不可闻,但是就是会有人相信它会发生。

  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在我看来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思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即便是再窘困,也不能缺少追求。就像是小说里说的那样:“心弦也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若是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只是安然度过一世春秋,数着春华秋实,看着寒来暑往,浑噩自知。人天自两空,生无垠,死无随,天地茫茫,若没个方向,只是无知地游荡红尘,这人生岂不是白来一遭?

  目标这种东西不仅仅可以是生活的价值,从更加广义的层面看,它是作为人生的动力存在。老瞎子为什么能够几千个日夜持之以恒地奏起音乐?为什么在知道一切都是虚假的之后却又编织了一个更难完成的“目标”给小瞎子?现实的生活如此地残酷,但只要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在那里,你的心里就有了盼头,心里有了盼头,那现下的一切就能够咬牙坚持过去,因为你知道,只要你慢慢熬着,总有一天你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脱离黑暗的现实。而这,也正同禅宗宣扬的来生福报不谋而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念去去,万丈红尘,我道恒存。

读《命若琴弦》有感8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题记

  初读《命若琴弦》,似乎平平无奇,只是我的精神之海中搬进了两个人——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斜背着把三弦琴,一路边弹边唱,向着太阳刚升起的地方走去。

  再读此书,已是两年后,彼时,我有了自己的热爱之物——羽毛球。我花很多时间在羽毛球的练习上,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像林丹一样大杀四方。可走上赛场,我却输给了矮自己一头的小朋友。残忍的现实让我好久提不起精神,每次想拿起球拍,我都听见一个质疑的声音,“你是这块料吗?”然后悻悻的'走到一边。

  那天,窝在床上乱翻书时,我又读到了《命若琴弦》。读着读着,我读到了众生相,读到了苦难,读到了大千世界里每个人沉重的呼吸,我也读到了我自己。往日老瞎子模糊的身影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直至“咔嚓”一声,与我的心如齿轮般精准的扣在一起。

  书中的老瞎子穷苦一生,“弹断一千根琴弦”,就有了恢复视力的药引子——在临终前他才发现那所谓师传秘方不过是张白纸。他想要看看这人间烟火的最朴素、却又最奢求的愿望自然也没能实现。不知抱恨告终的他抚摸着琴上的断弦,是否有想起那些日复一日在深山中弹琴复长啸的岁月?他弹过“僵卧孤村不自哀”的感慨,他弹过“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迈,他也弹过“寂寞梧桐飞秋雨”的伤感……一开始,他弹琴才能更好的活着,慢慢的,他活着是为了弹琴。弹琴变成了他的修行,变成了他人生的意义。琴声漫漫中,越来越多的人夸奖他三弦琴弹得讲究。弹琴,弹断弦,哪个是手段,哪个是目的啊?

  我释然了。我之所以在球场上纵情挥洒汗水,纵然摔倒也要飞身救球,这一切,难道是为了打赢某个人,取得某场胜利吗?不,我是因为热爱,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做到他们口中的不可能。放下书本,重回球场后,我更努力的接每一个球,更用心的挥每一次拍。当我打坏第一千个球拍时,我可能会心平气和的站在林丹的对面吧?我想。

  后来,书渐渐读得多了,可我依然爱读《命若琴弦》。尤其当我知道史铁生作为一个瘫痪的尿毒症患者,在痛苦维持生命之余写下了这些不朽巨著时更是如此。每次想懈怠,想退缩、想投降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翻开《命若琴弦》。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老瞎子,他在弹琴,琴声从他的三弦琴上幽幽而起,最终铺天盖地奔涌而来将我淹没。他弹断了三弦琴,琴声却不会停。

  “你弹断一千根弦了吗?”我听见老瞎子问我。

读《命若琴弦》有感9

  在《命若琴弦》中,讲述了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老瞎子的师父临终时告诉老瞎子: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复明的药方,而他自己记错了,只弹断了八百根,所以不灵了。老瞎子紧记师父的话,弹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小瞎子则是期盼着和心爱兰秀儿幸福的生活。然而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但是当他想起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兰秀儿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想到了小瞎子的心情,老瞎子想到了“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在这一瞬间也深深的领悟了。于是为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老瞎子没有把药方是一文空纸的事实告诉小瞎子,而是告诉小瞎子,是他记错了,得拉断1200根弦才可以去抓药方,琴弦数从1000增加到1200,不仅是数目的递增也是生命的递增。这番“美丽的谎言”,给予了三代人活下去的希望。让这三代人为了这个希望去拉紧琴弦,弹奏下去……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对于老瞎子来说就是琴匣里的张白纸。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全来源于那张白纸。或许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如此,当我们蓦然顿觉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我们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其实,就如同史铁生所言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其过程,《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和小瞎子正是在日奔波忙碌地弹弦说书中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对于必死的人来说,一切的目的便显得很空虚无。那些被人视为“目的”的东西随着人的'死亡都将不复存在,都将转化为虚无。史铁生曾这样说过,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有一个实在的过程。对于像老瞎子和小瞎子这样的残疾人而言,虽然活下去的目标是一个虚幻的,但却是他们活着的足迹则是真实存在的。当然,虽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但是目的仍是很重要的。但是目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目的,而是为了引出人活下去的动力,从而创造精彩的过程。正如文中所说的:“目的虽然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当我们拉紧琴弦开始弹奏的时候,就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了。因为过恒永在,美丽终会逝去,但却改不掉曾经美丽的事实。

读《命若琴弦》有感10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机。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也由此想到了现在的孩子们,多少父母为孩子不刻苦学习而犯愁,想想现在孩子们的环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学习有何用?没了目标,没了动力,整天浑浑噩噩,也就是说,没有学习的理由,哪来的刻苦,哪来的振奋?我们当家长的何不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制造些困难,制造些障碍,让孩子闻一闻荆棘路上的野花香,蹒跚的走一走泥泞路。这样,才觉得教室更宽敞的明朗,饭菜更香甜可口,学习才有目标。

读《命若琴弦》有感11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我再没见过第二个如此将自己融于作品的人。阅读他的作品,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史铁生,让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他的理想世界。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读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盲人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盲人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盲人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盲人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盲人,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盲人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盲人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

  作者为老盲人和小盲人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盲人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盲人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盲人相信了。这时,老盲人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康复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若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不是一种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种生存哲学。余华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们生存的苦难,作为什么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层的劳苦大众,也许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选择。史铁生和余华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铁生认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毕竟,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而余华是理性反叛者。但两人都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盲人。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读《命若琴弦》有感12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盲人,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盲人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盲人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盲人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盲人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盲人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盲人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盲人生活的勇气,老盲人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盲人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盲人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

  老盲人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盲人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读《命若琴弦》有感13

  现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讲述了一个70岁的盲人带着一个17岁的盲人从一个乡寨走到另一个乡寨,涉水过河,不怕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一根又一根断掉。五十年前,老盲人的师傅曾说,仅有当琴弦演奏到一千根时,用它们作为药引子,使眼睛重见光明的药方才会起作用。这位老盲人带着“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貌”的信念,以弹琴卖艺为生。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攒够了一千根琴弦,他兴奋地拿着药方去拿药,但别人告诉他,药方只是一张白纸。

  作品中师傅的临终遗言:“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断了,心也碎了,但你享受了弹琴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我们努力奋斗,努力工作,也是为了我们心中的目标。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够拉紧,心弦也是如此,一个是追求,另一个是目的。让我们永远拉着欢乐的琴弦,不用再看那张白纸。

  事实上,生活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夹杂着很多的挫折和痛苦,在人类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坚强地走下去人活着,就必须有目标、期望、信念和动力。当全世界都误解你的时候,你依然能够一步一步来。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多么失望,你都能够微笑着拍拍自我的脸,告诉自我,继续前进!

  人们能够在物质生活中追求,不必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必须要丰富多彩,必须要有自我的精神支柱。给自我一个继续前进的理由,不惧怕天地,不惧怕死亡。人活着,就害怕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生存的力量。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们必须找到支撑我们的力量,也就是如何绷紧我们的心弦,因为仅有演奏和演唱一首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心灵之歌,我们才能在无助和痛苦的时候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人生,真的是一出大戏,唱的是同一首歌,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奋斗,人生的起起落落,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无知但有些人有勇气承担职责,有些人善于逃避。总有理由去承担,总有理由去逃避。无论发生什么,人们总是给自我的目标和期望。

  人的一生就像这一根弦,拉紧了才能够弹好,弹好就足够了。

读《命若琴弦》有感14

  人的命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这段话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短篇小说写自史铁生34岁。挺有缘分的年纪,我结婚时34岁。他于30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他后面又发表了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陆陆续续又有散文,随笔等作品。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无一不透漏着对生死的解读。

  《命若琴弦》里讲述了一个老瞎子和一个小瞎子的`故事,他们是师徒俩,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没有见过这个世界,靠弹三弦琴说唱为生。整篇小说透露着悲凉的气息,阐明了人生即苦熬的过程。老瞎子跟他师父的愿望一样,就是弹断1000根琴弦后,买药治眼睛,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结果老瞎子真的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可他从师傅那儿得来的药方却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字,老瞎子很绝望,临死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于是他跟自己的徒弟讲,要弹断1200根琴弦才可以看见光明。因为他的师傅弹断了800根琴弦没能见到光明,他弹了1000根也没见到世界,他认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又给徒弟加了200条琴弦。不知道他的徒弟会不会坚持弹下来。我认为自己就某件事很难坚持很久,原因有多种,第一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第二没有激励政策,第三外界的干扰信息很多,第四家庭的不支持。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错过了。现在我终于结婚安定下来了,慢慢地我会养成自己的习惯,先养活自己,再谈爱情。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想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都不行。现在我们知道做眼科手术可以使人返清复明,但是在那个年代,能找到对症的药就不错了,然而老师傅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续了个徒弟接着传递手艺,然而老师傅真的是在认真弹,并且弹好了,真想看到史铁生写个续集,写徒弟功德圆满,重建光明了,并把三弦琴普及开来。

  书中的师徒俩生来残疾,他们不是正常人,所以深刻地急切地想看见世界,然而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只有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我们才能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与人交往中,轻最是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不愿意被别人轻视。我觉得我如果被人轻视了,征兆很大,血会一股脑儿迸进头部,脸涨的通红,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以还击。现在渐渐收敛了许多,因为接受了现实。即使残疾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为家人的累赘。张海迪是残疾人的楷模,现代又出了个史铁生。他们那么奋力的活着,有影响力的活在读者心中。科学证明99%的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会某个手艺,所以不要朝三暮四,有意义的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炼出自己的本领出来。

读《命若琴弦》有感15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这就是人生。

  ——题记

  看到《命若琴弦》,眼前浮现了这样的画面,萧瑟的寒风中,衣衫褴褛的老人拉着二胡,低低诉说着凄婉绝伦的故事,刺骨的寒风扫起一地的落叶,悠悠打转又凄凉落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一个简单的环境把我们引向那广袤的哲理思考世界。

  琴弦该是怎样的脆弱,命在一线间又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

  试想,若没了这一千跟琴弦,恐怕老瞎子早已不在人世。“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在我们的一声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受不了一点点压力就去选择结束生命,无意间看新闻,便总能看到鲜活的生命在不该放弃的时候选择了结束,却不曾想过,关上屋外的风雨的同时也隔绝了窗外的阳光。

  《命若琴弦》让我想起了《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这个经历了人生风雨坎坷的盲艺人,为我们留下了动人心魄的乐曲。《二泉映月》,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阿炳用琴弦诉说了一个生命的韧性,这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同时也是史铁生要告诉我们的。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命若琴弦》,让我们看到了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

  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命若琴弦》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就是人生。

【读《命若琴弦》有感】相关文章:

命若琴弦阅读心得10篇03-09

《命若琴弦》读书心得07-07

命若琴弦读后感12-15

《命若琴弦》读后感03-28

《命若琴弦》读后感05-04

《命若琴弦》读后感02-06

命若琴弦名著读后感06-15

《命若琴弦》读后感[荐]09-20

[通用]《命若琴弦》读后感07-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