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
很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熏子的价值观念,其实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实力让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状态,凭什么就不对了。没有进行脑死亡判定凭什么就说人家是尸体了?虽然熏子一度疯狂,可是后来也做出了改变不是吗
看完最后一章节,才感叹怎么会有人把一个生命的离开写得这么美好,用三年多的时间让家人接受了自己的离世,遇到那个喜欢自己的小男生的时候决定为他献出心脏。她爸爸也说不接受脑死的判定,只接受传统的——也就是心脏死为死亡时间,这样一来就是那个喜欢自己女儿的人代替女儿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种美好了吧。
最值得还有当下日本对器官移植和脑死认同问题,虽然看书时读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过来,说“谁说我已经死了?”但是这样一来势必看过这本书的很多人会对脑死患者抱有更多无谓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为了价值观的传播也不可能让瑞穗醒过来,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瑞穗向妈妈告别(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心脏给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卖了或者拆了,对熏子的桎梏也没了。
补充一点:在剧情高潮期若叶向熏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评,圆满。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2
世界上的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事之间似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瑞穗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心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在跳动。
一开始我也误会了惠子,就像她周围的其他人一般,我也觉得惠子很疯狂,有点神经,她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为了维护自己逃避现实的玻璃心。
即使惠子出事后,惠子也拒绝医院的一切安排和脑死检查,她不是怯弱,而是坚信自己,坚信女儿的.存在。可能是因为身为一个母亲与子女间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联系彼此,她知道瑞穗还活着。为了瑞穗,她花费高昂的医药费冒险寻求尚不成熟医疗帮助,她细心学习病患的日常护理,研究医学相关知识,在别人看来很难很辛苦的事,她却觉得很幸福很值得。
不得不说她是一个特别的女人。她知道总有一天瑞穗会离开,所以每年一月例行帮瑞穗拍好看的遗照。她从来没有疯,她也不自私,只是无人理解。当遇到千万人阻挡,她会拼了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
回想起来,惠子付出了太多,忍受了太多委屈。从来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如果我是惠子我可能早早就放弃或者崩溃了。
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需要守护的东西。——惠子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3
该怎么说呢,一个母亲拼尽全力不顾别人的目光去用高科技维持着一个别人都认为已经死去的女儿的命,用钱去买命。我也以为她可能疯了,不能从女儿死去的事实里缓过来,可是后来发现,这绝不只是对她自己心里的慰藉,而是真正的相信她的孩子还活着,然后想尽一个母亲最大的责任去让她的女儿存在这世界上,哪怕她的孩子几乎永远没有苏醒的机会。
熏子真的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连孩子的父亲都不能像她这样爱。我在这个母亲身上看到了坚韧不屈。她偏执但是又显出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柔,她疯狂但是却又显示出惊人的理智和清醒。她的丈夫其实也尽到了该有的责任,同意支持她妻子的决定。
? 作为一个遭受过这样的事情的人,我想大多数人,在医生判断孩子为脑死亡时,就会接受事实吧。结局很耐人寻味,也可以判断出熏子的`女儿当时也确实还活着,熏子作为一个母亲很尽力了,延续了女儿三年的命,没有因为任何人的话语行为而停止拯救自己的女儿。
? 所以最后移植了熏子女儿的心脏的小男孩说,捐赠者生前一定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的爱。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4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和母亲)人鱼之家讲述了一个母亲的母爱,对自己最爱的孩子突然离世的不接受,将孩子接回家照顾,并利用科技让孩子“活过来”。在很多人眼里,母亲的爱是病态的。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当身边的人突然离开,有谁真的能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呢?最后的结果是瑞穗向母亲道别,她感谢母亲几年来的付出,感谢母亲的爱。虽然“告别”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是真是假,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瑞穗几年来她的灵魂一直陪着家里人。虽然东野圭吾在这本书里,母爱确实略显偏执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放眼世界,哪个父母亲能够接受白发送黑发的事实呢?如果可以,他们也宁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未曾离开过自己。
在这本书中东野圭吾提到了器官捐献,其实,面对器官捐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特别是经历过病痛的`人,更懂得生的渴望。
这本书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诠释了生命。有人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5
其实这部小说也没有那么好,几乎不能算是东野圭吾的风格。没有诡计,没有谋杀,甚至算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欺骗。反而是一篇小清新,单纯的只有爱。
小孩子的爱,青年人的爱,成年人的爱,老年人的爱;好奇之爱,骨肉之爱,背叛之爱,忏悔之爱;轮回有爱,陪伴有爱,沉默有爱,幡悟有爱。
芸芸众卿,皆为爱往,匆匆一世,皆由爱生。
打动我的.,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固执地守候。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也要面临那样艰难的抉择,如何取舍?是相信放手让她快获自由,还是紧抓不放舍不得此生相守?
当所有人劝你缘分已尽时,你是否还固执地相信孩子并未离开?
当大家觉着你无理取闹时,你是否还固执地保护无法替你辩解的孩子?
当最亲的人都要你放弃时,你是否还固执地坚持,不惜以死相逼?
当读到那天晚上,孩子站到母亲身边时,一度以为真情动地,苍天开眼。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没有之一。
尽管这部小说情节庞杂,人物众多,但主线故事相对简单,所以于事无补反显得累赘。最后结尾匆匆,首尾呼应是好,可接的颇生硬,有些造作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6
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张爱玲
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学上的死亡,第三次乃是你这个人在整个宇宙中的消亡。
不知为什么,看完整本书之后想到一个词“醉生梦死”。熏子身为一个母亲,费尽全力营造了一个或真或假的世界,且不说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在这个世界里,最起码能使她自己得到满足。但当有人要打破这个世界时,自然是会去极力反抗的,更乃至是以命相博,也要证明这一切给其他人看,可细细想想,这个世界最后的模样,熏子的初衷已变,剩下的'不过是执拗与偏执罢了。
至于熏子的观点,是十分可敬乃至于伟大的,我非常的钦佩可却不敢赞同,若是瑞穗真能选择,想必也是不愿被当作提线木偶一般处处受制,而是更希望能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吧,毕竟她那么的善良。且不管怎么说,风吹草虽说自己没有认真地老去,但最起码公主是可以认真的活着的,更何况说不定能救活的许是几位公主。但道德的制高点无人敢站,这只是别人善意的施舍,哪里还敢要求或是期待…
人,本身就是情感动物,面对事情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只愿大家平安喜乐,身体健康。
像我这样为爱痴狂
到底你会怎么想?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7
读完了,读的过程不断会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看到熏子面临难题时也会停下来想想如果换成自己会怎么做。熏子的确是了不起的母亲,对女儿深切的爱,她把照料女儿时的艰难逐渐看作是另一种幸福,即使在其他人看来疯狂的行为,她也义无反顾为了女儿去做。瑞穗也的确感受到了母亲,以及身边一些人的爱,她活在浓浓的爱与玫瑰香气之中。熏子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够忍受他人的非议,坚持内心想要为对女儿付出努力的心意,无怨言地照料没有意识的女儿三年,更在于她内心深处不是单单坚信女儿还活着,而是理智地认为女儿总有一天会离去,在离别到来之前,她对女儿倾注了所有的爱,当离别到来的.时候,她出奇的冷静,接受了这场告别,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故事应该也会引发不少对于器官移植法的思考,文中讲到人熏子假扮新章那段,她发表的看法,应该也会触动很多读故事的人,不同的法律规定,也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选择和结果。 结尾处的描写让人感觉很温暖,作者也应该是想表达瑞穗的心脏在另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体里跳动,也是一种活着,一种延续。似乎可以看到小男孩光明的未来,作者可能也想借此故事鼓励器官捐献吧。愿每个孩子都活在爱与玫瑰香气之中。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8
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了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很负面且回复的读者很多,大多觉得此书啰嗦冗长,进展缓慢,所写的故事也让人难以接受与苟同,说看这书是浪费时间,说对东野先生失望………我曾犹疑要不要看,但还是想先看看再说,在看到妈妈薰子的那句: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也有的小孩虽然脚没有问题,却无法自由自在的散步……,我决定好好把这本书看完。
这并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但却是一本挑战人心,挑战法律,挑战医学的书,一次意外6岁的瑞穗被医生说脑部已经完全丧失功能需接受脑死判定,以此决定是否捐赠器官,在做决定时母亲薰子认为感受到了女儿瑞穗的`手动了,因此她认为女儿并没有死,决定做延命治疗,在薰子的执着和丈夫的支持下,瑞穗通过高科技维持了三年,从最初只能躺着到最后能够活动手脚,从最初吃药到最后停药吃饭,从最初肌肉萎缩到最后体格生长…,妈妈薰子付出的不仅仅是照顾瑞穗的辛苦,更有来自外界甚至家人的不理解与控诉,生命到底是怎样存在的,生与死又应该是怎样去判定的,是你认为科学的医学还是你认为权威的国家法律,薰子在向警察和医生咄咄逼问时发泄了太多她内心的不甘,对于父母来说是可以为了儿女发狂的,你可以不认可,但对于母亲薰子来说,那个时候的瑞穗是她还活着的孩子。
意外又不意外的结果,缘去复缘来的因果,我亦在执着,希望可以有好的结果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9
作者把我带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书中人性的刻画感觉很真实。
小女孩被家人照顾时发生了意外,怨谁?不怨谁?一家子都是什么心情?
父母还沉浸在小女孩意外事故的晴天霹雳中,却被医生拉来考虑器官捐献的事,捐不捐?怎么考虑?残忍不残忍?
给小女孩安装机器,不论是ABIS帮助呼吸,还是刺激大脑使手臂活动,都是一个不服输的母亲想要看到奇迹的努力,又有谁有资格去埋怨付出一切的母亲?
母亲假扮老师去帮助募捐,是怎样的心痛与无奈?
弟弟上学,母亲想让小女孩像正常人一样见证每个重要时刻,却意外发现了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坚持,举刀质问的那一刻是多么苍白无力和无助?
当女儿终于与母亲告别,母亲放下女儿也放下自己,是怎样的`一种释然?
其实,别说母亲,直到作者写女儿站到母亲床前那一刻,我还是以为发生了奇迹。直到从爸爸的角度听到妈妈说女儿已逝,我才最终无奈叹息。原来奇迹并不是本书的本意。
其实看到开头的时候就知道有这样的结尾,这是一种怎样的宿命之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多一点温情么?
读完很沉重也很释然。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0
这是我读过的东野圭吾的第十本书。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睡前只要读了东野的书,做梦就一定会梦到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且还会加上自己的想象[捂脸][捂脸][捂脸]。本书的写作手法类似于大多数的治愈系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溺水而失去意识,大多人都认为这个女孩实际上已经死亡,但是母亲却坚信自己的女儿还活着,执着守候,最终得以释怀,心境也发生巨大改变的故事。
母亲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只是一种自我满足,但也有人惊叹于母爱的伟大,期待着奇迹的发生。我觉得本书的'可贵之处恰恰就是东野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价值观,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随着年岁的渐长,越来越无意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而且同样的人,同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也不一样。不要强求每一个人都去接受你的想法,因为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也允许别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着去理解,如果理解不了,相视一笑,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
读书使人明理,明理所以致用。读别人的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都仿佛增加了我们一种生命的体验,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之时,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认识、和理解,进而做出判断和选择。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
快要凌晨读完整本书。每次读东野圭吾,总要经历一开始的美好气氛到中间的困惑矛盾到最终的全身心释然。种种情景全都如同身临其境,仿若置身其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书中主人公的真实情绪,熏子的挣扎和执拗,和昌的不忍和无奈,美晴和千鹤子的愧疚,都在瑞穗生命终结之时得到救赎和解脱。
读完不禁感慨母爱之伟大,可以支撑一位母亲在明知女儿已是植物人状态下依旧不愿放弃,只要还有一丝生的希望,她都不会放手。生人生日会之前的熏子执拗的几乎病态,强烈的希望通过别人的认同来肯定女儿生的状态从而给予自己力量,生日会的疯狂之后,她的心态有所改变轻松了很多。幸福于千万人来说有千万种,只要自己满足于所处的状态并觉得幸福,他人便无可置喙。因为设身处地的经历才更加深有体会。
书中还向读者介绍了儿童器官移植,脑死=无法恢复这样一些多数人未曾涉及的`领域,这些信息需要被普及,需要被了解和理解,也希望在未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挽回生命。
东野圭吾的作品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拓展视野的同时,发掘更深层的人性。毛骨悚然的同时也收获些许细密的感动,一旦开始想要暂停却又欲罢不能,这大概是我最真实最想表达的感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2
怎么定义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心脏不再跳动,还是大脑意识的丧失?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话题的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死亡?
熏子作为母亲,爱女心切,起初我也觉得她是为了满足自己希望女儿还活着的美好愿望,所以不惜一切(依靠已经失去感情基础的丈夫提供的帮助,不再追求新的感情生活)让女儿依靠科技手段呈现一系列正常的生命体征。
让我震惊的有两个地方,一熏子假扮成新章老师去参加器官移植的捐款活动,跟人探讨日本现行的儿童器官移植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那时熏子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有动摇过自己守护女儿的决心么?)当我看到二的选择,我便知道了熏子没有动摇,而是十分坚定的:二便是当周边的人都觉得女儿瑞穗已经死了,她持刀质问大家,如果现在自己把刀插进女儿的胸口,那她算犯罪么?如果女儿已经死了,那她就不算犯罪,而如果女儿没死,她就是犯罪,那她也甘愿欣然承担一切。是深深的母爱吧,支撑着熏子几年下来对女儿的细心呵护。熏子说,换成是儿子如此,她也会这样做的。当然,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
最后,瑞穗来跟熏子告别了。熏子决定捐出瑞穗的器官,开始走判定脑死的流程。瑞穗很开心吧,她的心脏换了一个主人,继续跳动着。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活着的方式。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3
总的来说,这部分读起来有点枯燥,旁白平平,没有所谓高潮迭起的跌宕起伏,却让我深思。
在爷爷年老不方便的那些年,谁也不想成为累赘。 大家凑钱让最近的叔叔照顾他,而叔叔除了每天送饭外,倒是不怎么在意。 我常常想,爷爷整天躺在床上一定很寂寞吧。 他想念他已故的奶奶吗? 他会一直盼着儿女来看望他,跟他说话吗?
荀子不愿接受女儿瑞穗的脑死亡,决定继续苟延残喘以延长女儿的生命。 这是一种自私的自我满足吗?
一个从小被虐待,被父母、姐姐、哥哥,以及所有亲朋好友嫌弃的哥哥。 一天24小时,他可能被骂不下24次,“活在世上有什么用,还不如死了。”思想扭曲,身体支离破碎,身体崩溃。然而,当 他身患重病急需治疗,家人突然对他宠爱有加,捐助的话语感人至深,是真爱?是自责?是弥补?还是自我满足?
“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医生就可以确定大脑已经死了。” 不过,瑞穗显然还有呼吸,还有心跳。 身为母亲的荀子,怎么忍心亲自宣布女儿的死讯? 那么,与间接杀戮有什么区别呢?
再来说说爷爷的结局。 降压药用完了,舅舅舅妈也没去买药,也没告诉别人,连续停药几天就去世了。
前不久,得知爷爷病重,急着想和家人商量。 不相干的儿媳妇,忍受了他二十年的`臭脾气。 这真的很不容易。 血脉相关的人一想到昂贵的医药费……谁愿意?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4
生活有太多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如唯心和唯物之辩,并不存在一个公理可以用来论证谁对谁错,关键的是你选择相信什么。鲁迅说“人活着,需要点信仰”。这“信仰”不是神,不是佛,而是在没有明显对错的选择题下,你相信什么,你会怎么做(我觉得这也是宗教的最大作用)。
这次,东野圭吾抛开了悬疑小说作家的'身份,在“沉睡的人鱼之家”抛给我们一系列这样问题。
如何定义死亡?
当一个人脑活动停止,但身体其他方面运行正常,心脏还能跳动,身体还在生长,我们能定义其为死亡吗?
我们有灵魂吗?如果有,它住在心里还是脑子里?
...
作为一个读者,甚至佩服东野圭吾的勇气。一个流行小说的作家应该避免这样的沉重且具有争议的话题。因为表达稍有不妥,向天平的某一方倾斜了必会引起对面的读者反感。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甚少在生活中表达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因为没有统一框架的问题(科学的框架是数学),讨论到最后只会是用价值观和情绪来论证,而这些本身就是不经得起推敲的。
所以,整本书读完,最打动我的一段话是:
“没有任何看法,因为我没有理由去说服这些人,那些人也不会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
我们无法定义是脑死或是心脏停止跳动才是真正的死亡时间,这本来就是一个讲不清的话题。就像熏子在朋友们在都不理解她一直照顾已经毫无意识的瑞穗的时候,她报警请来了警察问他们,如果这时候拿一把刀插进瑞穗胸口会不会被判故意杀人罪。警察很难说瑞穗是不是已经死亡,因为她的心脏可以跳动,而大脑却是接近死亡状态。
而熏子在第一次被医生建议是否履行同意瑞穗捐赠器官的时候,因为感受到瑞穗的身体活动而果断拒绝了捐赠之后,心里也是特别的纠结难受。她冒充了她看不惯的老师新章房子,去参加了周末一个等待心脏移植的孩子的募捐活动。最后那个孩子等不到募全款出国移植,病情恶化远离爸爸妈妈而去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没有怪罪那些不愿意将自己孩子器官捐献的'父母,因为将心比心,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等待捐赠,但不期待任何一个孩子的逝去,这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过的事情,他们可以理解。
结尾那个出现在开头的酱油小男孩,幸运地接受了他心中那个很美的睡着的小女孩的心脏,这是东野大叔给我们一个最美好的结尾吧~
对了,那个很高级的通过脊髓传输刺激四肢运动的高科技,如果真的可以研发出来,会很棒诶,能够造福许许多多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回到一个正常的不需要别人照顾,自主生活的状态!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关《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通用5篇)07-16
沉睡的心灵作文09-08
沉睡的帝王龙作文10-28
把沉睡的鸡蛋叫醒作文06-02
宠物之家_作文09-06
幸福之家作文03-10
爱之家作文04-16
绿色之家作文03-31
昆虫之家作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