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中华经典观后感

中华经典观后感

时间:2023-03-13 11:24: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中华经典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经典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经典观后感

中华经典观后感1

  今天下午我和爱人去了由世博会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参观。由于前一阶段本地媒体对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建而成,位于浦西)的大量宣传,也确实让人对这两个馆很有期待,虽然两馆都从10月1日起正式开馆,但主办方很谨慎,国庆期间是作为试展,而且参观劵都是网上预约或者是通过相关系统发放,国庆后会进入常态,即网上预约和到现场领取,均为免费。

  到中华艺术宫的交通非常方便,地铁八号线“中华艺术宫”站出站即到。我下午一点多到门口,排了几分钟队后即进入展馆。由于世博会期间对中国馆已经比较熟悉,所以进馆后感觉不陌生,按照志愿者指点,我们先分别上了最高层(49米层)和次高层(41米层),这两层共开设了8个展厅,展示主题为“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展出作品600余件,展览分“海上墨林”、“摩登上海”和“激情岁月”三大部分。前两部分分别表现清末民初和民国时期海上绘画发展的特征;“激情岁月”展示1949年至20世纪末上海美术发展的新成就。

  我在这几个展厅看到了张大千、徐悲鸿、吴昌硕、颜文樑、刘海粟、林风眠、王个簃、靳尚谊、陈逸飞、张乐平、戴敦邦等我有所闻的大画家的作品,我对画基本是外行,所以只是看个大概,但是对这些名闻遐迩的大家的作品还是很景仰。据《东方早报》介绍,这些展品主要是向上海美术馆、朵云轩和上海画院借的,今后会定期轮换部分作品。

  而后我们到了33米层,这里共3个展厅,主题为“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展出来自大英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法国雨果博物馆、美国惠特尼美术馆等7个国家重要美术馆的美术珍品100件,展期三个月。坦率地说,其中不乏珍品佳作,但我感觉时间不够,只能走马看花,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最后到了0米层(底层),这里共设有16个展厅,目前展出的有“名家艺术陈列专馆”,在这个馆里我看到了程十发、谢稚柳、关良、吴冠中等大家的作品;还有一个“名家艺术陈列联合馆”,其中包括华君武、朱屺瞻、俞云阶、沈柔坚、贺友直等人的作品;还有“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等。另外从下个月中旬起,0米层还将轮流举办一些不固定的展览,如法国奥赛博物馆珍品展、世纪之交的匈牙利艺术和上海美专一百年纪念展等。

  另外要说一下的.是,世博会期间中国馆热门的“清明上河图”多媒体版将在国庆节后在中华艺术宫展出。

  以上这些展厅的面积加起来使得中华艺术宫的展出面积可达6·4万平米,远超过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国美术馆(2·8万平米)和江苏省美术馆(2万平米)。据报道,建设中的上海中华艺术宫已把卢浮宫作为自己借鉴的参照。

  这次三个小时不到的参观实在只能是粗粗地一瞥,好在这是一个常年性的展览,所以留待下次再慢慢观赏。总体感受是:有了这样一些文化设施,上海的文化气息会多一点,这也是一个声称要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应具备的文化要件。

  作为个人,我比较乐见的是以后到上海来游玩的亲友会因此多了一个值得去看的地方。

中华经典观后感2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中华经典观后感3

  中华文明灿如星河,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历史国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的归宿。中华人民完整的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大国。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始终稳定的延续着这种经过验证的超大文明模式,足以应用于全世界。

  今天我观看历史纪录片——《中华文明》,让我感触颇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按照时间纵向顺序,起始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考古依据,遗址和文物为力佐证,真实清晰的展示中华民族文明演进的伟大历程,讲了5000年到8000年左右的文物考古记录。考古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补充这些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

  在这部纪录片里,有幸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老师,来讲解中华文明源头这段历史。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常会提到文明,很多人不知道文明的含义,文明的含义其实就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是人类一出现就有的,而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之后,出现的社会分工和分化之后才出现了王权,阶级和国家,这才叫文明。如果说文明用一个判断的标准来说,文明形成的标志就是国家的产生,国家产生后,才出现了文明社会。

  这部纪录片还讲述了很多考古的证据,来证明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个是大约一万年前,这是我们迄今发现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栽培的水稻,在浙江省的浦江上山遗址,大约在一万年前。在上山遗址还出土了很多劳作工具,有挖土用的,有砍树用的石斧,有收割用的镰刀,还有去稻壳的磨盘和磨棒,后来发展为碾盘,这是最早的去壳工具。

  在浙江义乌桥头遗址,是上山文化的晚期,大约距今9000年,陶器的制作相当精致,而且造型也非常精美,而且在桥头遗址还出土了很多的符号,说到水稻,在北方,考古学家挖到了八千年前的黍和粟,进入新世纪后发现了大约一万年前的,所以中华文明农业的起源是南方栽培稻,北方栽培黍和粟。

  当考古人员正在对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进行考古时,考古人员吃惊地发现贾湖遗址的年代竟然距今8000多年。而且考古学家在墓地挖掘的时候,在墓主人胳膊和腿骨两边发现有细长的管子,看上去像是兽骨做成的,上边还有七个孔,像笛子,后来才知道这是骨笛,挖掘者都很疑惑,8000年前到底有没有笛子。就找来了音乐学家,来测试音是否准确,测试后,表明音很准,可以演奏。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神奇。

  在生活中,我也是个文物迷,大小文物我都特别喜欢。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况且博物馆离我家很近,每个星期我都要去一次。我最喜欢的文物就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大方鼎,它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它陈列在博物馆的正中央。20xx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记得小时候我只要一去博物馆,就一定要和司母戊大方鼎一起合影。尽管如此,铜镜也深受我的好奇,铜镜又不是像镜子也一样锃亮,怎样照出人脸呢?后来才知道铜镜是古代人必不可缺的,它是靠反光来照到自己的脸,而且分为手持铜镜和放置于金属,木质支架上的。从此,我的疑惑就解开了!

  看完中华文明这部历史纪录片,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伟大的历史,了解了八千多年前的各种历史遗址文物,了解到了中国的考古知识,学习了更多的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经典观后感4

  很小的时候,爸爸便让我诵读中华经典,我背诵了《三字经》中许多句子,却往往一知半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懂得了其中的意思,再就是阅读唐诗、宋词、背诵一些著名的诗篇。再大些,我的兴趣集中到了阅读历史着作,从《史记》到《汉书》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历史着作,凡是能找到的,我都愿意去读,我从这些经典中感受的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人皆有之,因为国不仅是每个人的归宿,更是我们的尊严,国家强盛,在外国人面前就能挺起腰杆,反之,就会觉得自惭形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诵读经典,也进一步培养了我的爱国之情,才有了屈原九死犹未悔的执着,才有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雄心壮志才有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才有了袁崇焕:南大撑一桩,其上有云凌云之志。当年戚继光与倭寇的浴血奋战,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张浦与安南大军奋战,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他们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中,让我们仰望,让我们为之感动。阅读经典,仿佛让我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反思了许多身边的现象。现在有些中国人以拥有外国货为荣,在娱乐节目中,是不是的冒出几句可有可无的外语,广告里产品名称明明是中文,却要加上几句英文显示自己产品的不同,真不知道让我们的先贤知道了,他们的做法会怎样?

  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诵读经典的行列,好好地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我们灿烂熟读精思,感悟颇深,真乃受益匪浅。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用传统文化精华组合的精神盛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从小就要养成勤奋,朴实,爱劳动的好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良好习俗的形成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不贪意外之财,不谋意外之想”这是告诉我们,做人从要保持艰苦朴素、淡泊明利、廉洁处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质,“父母训,要牢记”这是在向我们阐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更提醒我们从小养成做谦虚、诚实之人的习惯,经典精华,更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宜未雨而绸缪,无临渴而掘井”提醒我们做事应有充分准备,亦不打无准备之仗,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经典诵读,不仅有其独特的精神魄力,更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知识拓展的广阔空间。

  从表层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作为教师,不仅拓展了课程思维领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而学生在从科学的记忆规律中体验了传统习俗中所倡导的“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了也会吟”的勤奋学习之妙诀。

【中华经典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华!中华!作文10-22

中华传统作文12-12

颂中华作文02-02

中华瑰宝作文02-03

中华赞作文05-07

爱我中华作文04-21

巍巍中华作文04-23

复兴中华作文05-09

中华骄傲作文03-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