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名著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1
近几天,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著作《格列佛游记》。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度……这些个字眼彷佛被作者施加了吸引力,我一看到这些个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相识怎样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度又怎样会飞。带着这些个疑难我当真地读起了熬头章。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要是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它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必须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此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述事情技法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极尽形貌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翁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故国而自豪,在生业和政治两方面彷佛都颇有见地,可是他素质上倒是一个平淡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翁的这种局限到达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凡人难于想象的特殊环境。
熬头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巨细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住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此中,就像一座“伟人山”。起先他被小许多人捆了起来,但厥后由于他体现和顺并答应理解某些前提,小人国国王赞成恢复他的自由。
此时,该国正遭到另外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多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乞降。只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厥后因在几件工作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黄逃向邻国,修睦一只划子,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生疏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住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搭,由“伟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本身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
在大人国的农人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巨细,被农人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挣钱,农人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花招,供人抚玩。厥后他被皇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一天比一天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困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厥后木箱落入大海,被走过的船只发现,内里的格列佛得到挽救,最终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疏松,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间,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向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充军,满心惘然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不得已地与一帮“野胡”在一齐度过本身的余生。
在这些个虚构的国度里能够找到其时英国社会形态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百年前半期英国社会形态的种。种抵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其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照旧自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翁格列佛勤奋、英勇、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勒出一个五色缤纷的十分奇妙世界。
幻想与现实的有机同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独特的地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百年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头次出版了专门的幼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幼童版本一般只涉合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意外遇合。《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幼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勾想伎俩、离奇描述在英国幼童文学史上有拓宽意义。
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度……这些个字眼彷佛被作者施加了吸引力,我一看到这些个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相识怎样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度又怎样会飞。带着这些个疑难我当真地读起了熬头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飞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十分奇妙的国度,最终最终回到了本身的国度的工作。情节曲折、奥妙,又不缺少诙谐。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趣味极了。
与其说是“格列佛游记”倒不如说成是“我与格列佛的游记”呢,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险些出神了,仿佛就是我和他一齐历险一样。可是我又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英勇,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奸诈阴险后从新踏上本身的领土的首要缘故原由,以是我坚决要向他学习这种精力,否则的话,若我往后遇到这种工作的话说不稳定早已与世长辞了呢!
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要得我读了几遍了照旧觉的没看够,它实在太趣味了,我十分喜欢《格列佛游记》的这本书。怎样样?听了我的先容你是不是有心动的呢?那就快读一读这本书吧!记住噢,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记》!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2
今天我将结合假期中对教育名著的学习,报着一种相互交流的思想,谈谈我读教育名著的一点体会。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影响学生的101个经典成长案例》、《陶行知教育文集》、《魏书生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感悟。回想自己当初的评价是认为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现在想想,是自己的评价手段有问题: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宽容。在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过分追求人人成才,忽略了个体差异。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才明白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平等,少一些专制。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品位、这样一种人格,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集》,我颇有感触,对魏书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他的班级民主管理,他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强化学生享受人生快乐这根神经,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从不感到沮丧,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享受“快乐人生”。立体看人生是魏书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我欣赏魏书生的乐观,是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解读魏书生,更让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对生活的这份激情,永远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好奇,永远都涌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望。注意时时保鲜自己的激情,让自己的头脑能常常激荡起来,做快乐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深知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不动摇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将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源源不断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广博的知识,想象的空间才会不断拓展,大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会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升。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总之,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所读的这些教育名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读教育名著,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用我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只要教师都献出一份爱,我们一定能奏响一曲教育的新乐章。而教育名著的引领──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3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4
近段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5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一部小说作品,她后来对人说,《飘》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和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单纯而又复杂的内心描写,让《飘》成为20世纪文坛上的一颗熣灿夺目的明珠。
郝思嘉的任性,白瑞德的神秘,卫希礼的温柔帅气,韩梅兰的柔弱善良。这就是我初读《飘》时对书中人物的印象,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我原先想的那样。
郝思嘉:全书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人的爱情纠葛。郝思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原本的她是农场主的大女儿,生活无忧无虑,每天和小伙子们调情,总喜欢展现自己最美丽动人的一面,虚荣和爱美充斥了她的心。后来,她坚定的喜欢着卫希礼,又因为希礼将要与梅兰订婚而草率的嫁给了查理。在这一点上我及其不认同思嘉的做法,太轻率,她还只有16岁,最后落了个早早当寡妇的下场,她能怨谁呢,难道是卫希礼的错吗?但是,当看到思嘉在战争中始终没有离开梅兰时,我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勇敢可爱的姑娘。她有无数的机会可以抛下在亚特兰大的一切,回到母亲身边。可是,她为了将要生孩子的梅兰并没有这么做。当然,照顾梅兰是希礼在参军前嘱咐思嘉做的.,可是在危急关头谁还会想着曾经对谁的承诺呢?窗外是焚烧城市的红色,窗内,思嘉同梅兰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以思嘉的勇敢而感到骄傲。
在家里,她和父亲像是朋友一样,各自都有不可以被母亲知道的秘密,思嘉也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对生活的坚强品格和对黑人仆人的慷慨关心。当父亲死了以后,思嘉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应该说这些地方受父亲影响很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在战争中回到塔拉的那个整天为一屋子人寻找吃的的郝思嘉。虽然没有了华丽的衣服,却多了几分朴实;虽然没有了高贵的气质,却多了几分成熟;虽然没有了白皙柔嫩的双手,却多了几分勤恳。我很喜欢米切尔笔下思嘉的那双手。尽管那双手杀过人,尽管那双手上全是金钱。但是,我喜欢的是那双手上的血泡和老茧。那些是劳动者的象征。是思嘉在穷困的时候,面对一屋子的老弱病残而劳动的成果,那双手是美丽的,是惹人怜爱的。
思嘉的第二次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虽然她伤害了自己的妹妹,但这次婚姻比上一次要有价值的多,她救回了父亲留给自己的农场,起码她是努力过的,尽管不是什么上乘的方法。我也不能清楚的了解思嘉的第三次婚姻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虽然她失去了两个孩子,但是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只有瑞德才是她真正爱的人,虽然思嘉在最后才明白过来,但是我相信思嘉一定有能力把瑞德追回来。因为她是那么的有魅力,尤其是对瑞德,不是吗?
白瑞德:通读全书,最令我震撼的就是瑞德对思嘉坚贞不渝的爱。虽然瑞德不是什么上等人,但他拥有很多财富,以至于思嘉会主动找他,而他们每次见面都会互相嘲讽,对于瑞德对思嘉的嘲讽,我想一定是嫉妒心在作怪。瑞德本可以离开亚特兰大,带着一笔财富远走他乡,过这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放不下思嘉,毕竟他在战争中离开了她,虽然瑞德为思嘉做的已经够多,更因为他对思嘉的爱而使他又回到了亚特兰大,时不时的出现在思嘉的生命里,为思嘉解决困难。思嘉对他的影像是很大的。但是,瑞德这个浪子对梅兰小姐是很尊重的。我觉得在当时那个充满战争与邪恶的年代,正是梅兰那伟大的心灵感染了玩世不恭的白瑞德。使他明白,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和另一种生活。
对于白瑞德,我很欣赏他对思嘉的那份坚持,虽然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可是他却累了,因为长期以来一厢情愿的付出而累了。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根细线,它连结着肉体和灵魂。有的人耽于肉体的生活,而忽视了灵魂的提升。他们找不到那根细线;有人专注于灵魂的超度而不需要那根细线;而世人大多既不愿委屈了肉体,又希望灵魂有所归依,细线是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所在,且每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有所不同。媚兰是最能触动瑞德细线的那个人。他渴望从堕落走向拯救,走向高尚美好的生活。
郝思嘉的三次婚姻没有一次是出于真心,是瑞德的付出,使找到了真爱。而梅兰总是在包容不能干的卫希礼,即使在死前也祝思嘉要好好的照顾他。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荡气回肠。《飘》不愧是令世人感慨的世界名著!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6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著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7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先,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以上就是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相信可以帮到您哦!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8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读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去感受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努力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让每位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让我们的教育如同一缕阳光,照亮学生的心胸,驱除其心中的阴郁,让学生坚定信心,在成长的路上大步前行,取得成功。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9
学习外国名著导读,可以说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接触更多有关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我本来是缺少读文学的热情的,但是这门课程却点燃了我的热情。跟着孙老师学习几个月以来,老师的激情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学生,感觉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洗礼,真是受益匪浅。
学习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让我们从文学中对外国历史有了一个深度的了解;学习但丁的《神曲》让我们了解了关于宗教的点点滴滴,;学习《哈姆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莎士比亚大师以及他的写作风格,而且也让我们学会了认识自己。不同的名著,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西方思想家的智慧熏陶,这些名著都是前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学习着这些智慧的结晶,我们会不断的发现一个又一个惊喜,在这些惊喜中,我们自身的思想也得到不断的`扩充,不断的提高人们常说书本是精神的粮食,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种感觉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得到。虽然我没有把这些名著全部都读下来,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外国文学有了更全方面,更多方位的认识。
这些名著给我有较深刻以印象的有<简爱>和<哈姆莱特> 。简爱中成功的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她从小寄人篱下,饱尝人情冷暖,但是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他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但她不甘堕落。简爱是历史人物中独立女性的杰出代表,她鼓励我们学会坚强独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丽还是相貌平平,我们都应该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我们应该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曲折动荡的故事情境,激情的对白,让我们对人世,人性,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悲惨地背后,我们感受到了它对人类精神的撞击和心灵的悲怜。看完戏剧仔细想想,其实哈姆莱特所反映的就是我们自己。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都是快乐的,充满梦想的王子,在我们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那么新鲜与好奇。但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些残酷的现实之后,我们做任何事都会左思右想,顾虑太多这样只会错过一次又一次机会,有时候我们做事情考虑不够周全,或者行动过于鲁莽,我们往往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来完善,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但是不管怎样,经理是一种财富,我们应该学会呵护心灵,慢慢的成长,慢慢的走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期待自己一点点靠近梦想,决不放弃!
名著导读的课上完了,但是我们的收获却都已经揣在身上,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将带着这些财富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攀升!
最后谢谢老师给我们的指引!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10
长大了,老师教我读论语,背古文。就这样,这些充满阳光、温暖我心的好文章伴我长到了10岁。我读过一篇非常喜欢的文章,它是《鲁宾逊漂流记》,作者是丹尼尔middot;笛福。他是一位英国人,这是一个关于冒险的故事,一个关于智慧和勇敢的故事。
英国青年水手鲁宾逊由于所乘的`货船在海上沉没,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辛旅程:做木筏、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在整整28年的自救过程中,这座无人的荒岛被鲁宾逊建成一个世外桃源。这种乐观向上,百折不回的开拓精神和可贵的坚强品质,留给人们挑战自然的信心和勇气。
还有一篇小说也不错,它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不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少儿读物,还被认为是一步人生成长必读书,令全世界亿万读者感动不已,全书通过安利柯写的日记讲述了众多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这些爱的故事将真诚、友爱、坚强、善良、高尚的真情注入孩子们心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让我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带我遨游绚丽多姿的童话王国;《木偶奇遇记》让我和匹诺曹一起体验成长的喜怒哀乐;《克雷洛夫寓言》让我明白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不将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极点,开阔了视野,感染了心灵今后,我将继续与好书为伴,让阳光温暖我心,让好书随我快乐地成长!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11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昆虫记》。它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我被它深深的迷住了。
这本书记录了他在户外观察昆虫习性的结果。比如,青竹峰的巢住在潮湿的泥土下;螳螂的天敌是个头最小的蚂蚁;狼蛛在蜘蛛中毒性的,人们被它咬后会失去知觉,动物被它咬后就会立即死去等,还有好多我没听过名字的昆虫。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平时如果我走在马路上,看到了蚂蚁搬运东西,一群小蜜蜂在花上采蜜,蝉儿在树上鸣叫,最多也就多看几眼,根本不会细心观察。
然而这样的小细节法布尔却观察的细致入微,他写的每个小故事都是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观察才慎重的下结论。例如,“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伤到自己。”这是作者描写的螳螂,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小昆虫都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可爱,仿佛变成了孩子们的小伙伴,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昆虫记》让我开阔了眼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12
伟大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它情节的曲折惊险刺激;更在于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实,它反映出的人性,给人的巨大震撼。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的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样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是的,这就是她——爱斯梅拉达。
可是,命运之神却在这个时候把一切都定格了。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爱斯梅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弗罗洛。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卜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而这一切只为了他那无私的心理……。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他就是卡西莫多。原先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弗罗洛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为了(奉献),这不是他的错。欢乐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斯梅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卡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弗罗洛站在轿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为什么?也许只为了那无法忍受的卑微吧!
弗罗洛是不幸的。他是个可怜的,可鄙的,无知的,副主教。他善,因为教会的禁欲主义,所以收养了人人唾弃的卡西莫多。然而,他不是神,是人,拥有人性,需要情爱。人性越是压抑越是反弹的厉害。没有享受过世俗之情的弗罗洛在艾斯梅拉达婀娜多姿的舞姿刺激下勃然爆发。可怜的是他完全不懂得怎样去爱。压抑的人性折磨着这个可怜的,被教会扭曲的灵魂,最终变成了畸形,最终撕破了脸皮,无耻地说:“在我和它间选择一个”。他是时代的产物,仅有当时那个畸形的社会才会造就这样畸形的人——确切地说,时代造就不了如此极端的人,可是也说明,人性永远不该如此压抑。然而哪怕此刻,学生的人性得到足够的尊重了么?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构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卡西莫多也是不幸的。自卑,把他的爱造就成只会奉献不会索取的爱——这种爱,完全享受不到爱的欢乐,是痛苦的爱。爱斯梅拉达的水壶,滴水之恩,卡西莫多干枯了的心灵便刹那间绿芽遍生。然而他是个……是个,除了心灵,其它都不属于人的人。极度畸形,形状,就像魔兽争霸中低多边形造型的人物般粗糙。所以他自卑,只能说:“如果你愿意我从那儿掉下去,你甚至不须讲一个字,只要一眨眼就够了。”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终只能经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有人说这是一对最美的情侣,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感动于这一幕,不禁想到巴金家中投湖殉情的丫头鸣凤,难到感情的终极奥义是为爱殉情?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齐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然而也有两个真实的人物,甘果瓦和弗比斯,对爱斯梅拉达没有爱的两个人。
然而弗比斯是个混蛋。多亏雨果把他描述成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模样——年轻、英俊、漂亮,定了婚还在外面找女人,多么具有讽刺意味。他和爱斯梅拉达幽会,完全不是因为爱上了爱斯梅拉达,而是为了,泡,爱斯梅拉达。一个玩弄女人的老手在此可窥一斑。爱斯美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理解。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弗比斯,不是法律所能约束的——因为法律不能对人的'感情进行约束。唯有道德的力量。然而,弗比斯,哪怕完全没有道德,又能把他怎样样呢——他毕竟的确只是例行公事,执行任务而已。戴了这么一顶帽子,弗比斯逍遥到今日。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甘果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一善良纯洁的杯具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比较推倒了及至。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为了自我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职责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感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河水永恒的呜咽,清风无休止的叹息,杯具曾留的记录——《巴黎圣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佼佼者,雨果不愧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13
说起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那就是—《爱的教育》。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感到肃然起敬。再想想现在的孩子,他们和马可尔差不多的年龄,可是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会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现在如果我们加以体会,就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去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你就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你、爱你、帮助你、让你感到这是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14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地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地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02-25
名著草房子阅读心得精选04-24
阅读英国名著《简爱》心得04-08
阅读名著《简爱》心得10篇03-15
阅读名著《爱丽丝漫游奇境》体会07-13
名著凡卡阅读心得10篇01-19
名著格林童话阅读心得400字02-10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