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⒊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⒋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⒈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⒉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⒊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
《水》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篇精讲课文,该单元以“ 人与自然 ”为主题展开。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 紧扣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描写。作者开篇就展示了人们挑水的艰难,运用了喝酒和喝水的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接着紧扣这一中心展开描写。先写由于雨水稀少,所以每个人都期盼下雨,并且在下雨天用窖储水,在下雨天到雨水中洗一个痛快澡,体现了水的珍贵。继写储藏水窖的水更显珍贵: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防止小孩子随意动用,自然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待到“我们”四兄弟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时,母亲才打开水窖,只打一勺水从“我们”头顶缓缓倾注,可见多么珍惜;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全身,却又不多不少,几乎没有一滴水浪费,这不只是母亲技巧高超,而且更见她节约用水,水的珍贵不言而喻;至于末了的母亲将“渴”说成“饿”,虽然不无幽默俏皮,却是语意双关,加上母亲又锁上水窖,显示了人们渴求水、珍惜水、水的无比珍贵。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典型,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中心,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理念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四、学习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窖、储、钥、匙、勺、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具体的语句,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学生能够从中懂得珍惜水资源。
五、教法、学法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分别为自学跟踪和合作展示。在自学跟踪课堂中,同学们已通过独学、对子互学、小组群学等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而本节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更好地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呢?在导学案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切入点,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无论是哪门学科想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在学会、乐学、创学的过程中高效地完成这一节课的目标,必须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老师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代表评价并给予小组打分的机制管理,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促使小组的展示更加精彩,在导学案中,我已给予适当地方法指导。如:在如何品析重点语段方面,我指导学生去捕捉句中的重点词,抓住句中的数量词和孩子一系列高兴的动作来体会水的珍贵;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西南地区的旱灾,你又有何新的感悟,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水》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它不仅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整个小学科学课中有关“水”的内容的起始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重要的物质,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地球和宇宙”中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这一课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对水的已有认知进行讨论和梳理,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的基本属性,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个环节由“已知—再感知—科学认知”环环相扣,逐步提高。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更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和梳理,从而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这也是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但是,他们对于水的熟悉程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多依赖对水的零散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将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再在理性层面的支撑下,去拓展对其他物质的认识,最后在上升到科学认知的层面,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将这节课放到整册教材和本单元考察,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2)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3)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有效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须和基础,本次活动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三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水、醋、牛奶)、石头、木头各一块、树叶一片、网状图、分类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1张;
给全班同学准备: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就需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
(一)说教法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关于具体事物感知信息的储备是比较单薄、零散的,只有经历了实打实的感性认知阶段,科学思维活动与认知建构才有可能达成。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以“找水”和给物质分类这样比较贴近“玩中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并从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顺序,逐步使学生掌握本课科学概念。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动画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贯穿在整节课中,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而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也有老师的指导、答疑;既有师生互动,也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5.此外,本节课还采用了教学中最常见的讲解、归纳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调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的分组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发展、创新,最大程度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本次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课
以动画片的`播放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由三个活动构成。
1.我们知道的水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对“水”已有认知进行回顾,并根据回顾及时填写气泡图。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记录,并不清楚及时记录的好处,教师在这里提供给学生气泡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网状图的填写及后面的交流;
第二步认识网状图,通过互动,答疑,让学生对水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由小组成员交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共同完成网状图,完善对水的认识。
2. 水在哪个袋中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找水”的活动,来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一环节重在引领学生运用摸、摇、听、闻等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 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在活动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给物质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同时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三)课堂小结本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整理这节课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认识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匮乏,及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我们的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把讲解的知识简明、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们就设计这样的板书。教师在活动结束时画在课题上的心形,相信比话语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们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完成了此次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科学概念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水的秘密》是一个听说活动。水是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物质,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水。我们的教育活动能够选择与幼儿的经验有关内容,体现出我们教育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更能让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纲要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所以这个活动对我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促进创设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我班幼儿很多是从乡下转来或是私立幼儿园转来的混合班,大部分幼儿都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有一定基础,但受到方言的影响,很多幼儿口头表达的词汇量和语言的流畅性受到限制,倾听的习惯不是很好。所以这个活动对我班培养倾听习惯和口语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特性。
二、说目标:
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语言领域目标,我对本次活动拟定了以下目标:
1、通过水的特点和用处的进一步了解,懂得水对人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够围绕话题与谈论,与同伴交流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3、倾诉他人讲话,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
这3个目标不单指的是语言方面的目标,还包括了社会领域、科学领域、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目标的三维性。《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参透的各个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三、说看难点:
1、我把这次活动的难点定位围绕话题参与谈论,与同伴交流想法。幼儿要围绕话题不离题的与同伴参与谈论一个话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本班幼儿容易受外界影响和刺激而转移注意力的特点来说一个难点。
2、重点是:倾听他人讲话;重要倾听他人的想法是重点,因为幼儿从听的经验上的积累,丰富了一定的知识,才会"说"出",用口头语言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说准备:
1、环境创设:在教室周围布置幼儿、教师共同收集来的"水的形成""水的用处"等图片宣传画。纲要指出:环境是促进幼儿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生活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看电视、录像、与家长、教师交谈等方式,了解水从哪里来,水的种类,水的用处等相关知识。因为只有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才会在别人面前有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外出(利用时间)观察小河小池塘,水沟等地方的水,了解脏水与净水的不同,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
3、制作《咸水娃娃和淡水娃娃》课件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情景感染法:让幼儿通过情景的假设,自由的欣赏、自由的表达。
2、多媒体技术运用法: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动画、上幼儿激起对活动的兴趣,保持对活动的浓厚兴趣;
3、视听讲结合法,幼儿通过看图片展、听多媒体课件《淡水娃娃和咸水娃娃》的解说以及同伴的表达,迁移成自己的知识的经验表达讲出自己的感受。
4、启发讨论法:通过老师一个个的启发性问题,激发起幼儿的思维的拓展。
以上的方法大部份是幼儿的学法,这更体现出了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幼儿的主动性,这几种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替使用,让幼儿动静活动结合,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以幼儿的自主探进学习活动的原则。
六、说活动程序:
根据教学原则围绕活动目标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
1、设置情景,幼儿集体感受,激起兴趣。
幼儿自由参观教室周围的图片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共同讲述。同时老师设置问题:什么地方有水?水从哪里来。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察并与同伴自由的讲述。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幼儿在宽松的、自由的语言环境讨论,老师同时启发提问幼儿:"人们生活用是什么样的水?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让幼儿带着问题观看课件《谈水娃娃和咸水娃娃》,在生动有趣的动画解说中让幼儿知道不同水的用处,增强了幼儿在科学方面的知识。幼儿有了前面的经验幼儿在下一环节的集体交流表达自己的难点就迎刃而解。
3集体交流,幼儿围绕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此环节要倾听他人讲话,尊重他人的想法,引导幼儿结合例子或图片来讲述,以及通过小组的形式来轮流讲述表达,这样不公仅使讲述的幼儿讲的生动,听的幼儿听的有趣,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轮流讲的机会,这样活动的重点就突出了。同时教师为幼儿假设这样一个个交往的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吸引幼儿同伴与同伴间,同伴与老师间的交流,让幼儿体验语言的乐趣,这是纲要的指导重要提出的。
4、拓展思维,迁移经验
引导幼儿想像谈话:
1、"假如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2、人们生活缺水怎么办?怎么节约用水,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迁移思维围绕话题进一步表达,同时也发展了幼儿语言的创造性思维。
5、教师小结,引出教育意义,结束活动。
甘共苦老师对表达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同时告诉幼儿要如何节约用水。
《水》的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尤其是能向这么多优秀老师学习,我深感荣幸。
我今天要讲的是水的净化,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由于这一课题中过滤是初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而且硬水软水的鉴别和硬水的转化是中考的常考考点之一,所以我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首先从图片上的洪水引出要对水进行净化,而根据用水的目的不同,水的净化程度也不同。然后再问学生知道这是哪,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吗,学生回答后再介绍:我们看到的是我县的一所农村初中,学生们都很熟悉,也是我曾经呆了快要十年的学校,由于今年六月份的特大洪水灾害,而使整个学校被洪水浸泡,学校不得不停课,更糟的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那口水井也被洪水淹没了,学校快要陷进一个无水饮用的状态。这样就让学生们会想自己的亲戚或朋友快要没水喝了,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让学生们有一个迫切的心理,就是要去帮他们解决饮水问题。怎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有人就会说要给他们装自来水,从而引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我是通过让学生带着自来水厂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步骤对水进行处理,每一步又是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去看自来水厂的水处理过程的视频。看完之后再结合课本上的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图,让学生们来分析每步所起的作用。因为还没有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回答起来没那流利,所以这时老师注意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最后再归纳一下这一过程,使学生有一个重点的印象。
之后再回到洪水现场:洪水已经退去,学生们正努力地打扫校园。由于自来水现在是装不成了,而饮水问题迫在眉睫,只有对已有的水进行净化,从而引出一起去探究净水的方法,好能帮助那所学校解决饮水问题。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也有强烈的学习渴望。
要想对水进行净化,就要先分析从洪水中取出来的水中所含的杂质,再与纯水进行对比,得出自然界的水如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混浊,从而得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再提问:如果你家的饮用水这样,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们都知道这样浑浊的水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使其中的杂质沉降下来,从而引出静置沉淀法。然后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静置沉淀法能除去部分密度比水大的杂质,但密度比水小和差不多的却会悬浮水中或水面,那样的杂质又该如何除去,这就引出了吸附沉淀法。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过预习,且通过自来水厂净水的视频都知道要吸附那些杂质可以采用加明矾来作吸附剂。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加了明矾后,水中的杂质会被凝聚成大颗粒,密度比水大,从而沉降下来,这也是农村常用的净水方法。
由于活性炭也是吸附的作用,所以学生们可能会搞混,因此讲了明矾的吸附作用后,紧接着讲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以作对比。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活性炭的作用,老师只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归纳即可。学生知道木炭活性炭的作用后,再接着问:一杯既有泥沙又有颜色和臭味的水经过图中的活性炭层后出来会怎样?活性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讨论后抢答。老师只要注意引导归纳学生的回答,且作出正确的分析:这样出来的水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同时注意提醒一下,由于重力作用所以入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再展示活性炭的用途。
再回到加明矾吸附后水中悬浮的杂质沉降下来了,问学生这些沉淀该如何除去?
学生们马上会想到可以过滤,从而引出过滤法。然后再问学生过滤的作用和用品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再问操作时要注意什么?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实验探究和一段过滤操作的视频,以及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们讨论后回答,老师注意引导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要做,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等学生把这一些都理解了之后,学生们就开始分组做实验,不过在实验之前要先提醒如何操作,并布置实验过程中要思考的四个问题。实验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寻察,记下学生们的错误操作,并且在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观看老师的操作,找出错误的地方,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抢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再对三种不同方法对水净化后的清澈程度进行对比。
通过这几种方法净化后的水已经是清澈透明的,然后问:这样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就能安全饮用吗?从而得出通过以上方法净化后的水仍然是混合物,引出还要进行消毒,然后让学生说说消毒的方法。
到这里这个课时的新授任务就已经完成,和前面提出的帮助那所农村初中净水相呼应,再总结一下该如何净水。之后老师介绍煮沸后水仍非绝对安全饮用,为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纯度更高的水?这两个问题来激起学生对下一课时的学习渴望。
让学生们想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他们有什么收获,从而组织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在这里我通过声音来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重点内容。
通过五道和本节重点内容息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应用,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在下课前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下,做个简单的自制净水器,课后分组实施,并带至学校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更好。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
《水》的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根据大纲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本课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能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课文部分。
情感要求:感知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难点的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身处农村,很少游历他乡,现在的认识水平不够理想;本课的语言清新优美,修辞运用非常恰当,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极有帮助。同时,本文是一篇游记,学生以前接触少,对游记的写作方法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如下:
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多媒体直观教学。文字毕竟是抽象的,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展示周庄的美景,先让学生对周庄有一个清新、鲜明、深刻、直观的印象,再牵移到文字上的周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堂活动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诵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并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设计
1、观赏视频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拉回教室,所以我设计的一个这样的开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旅游,我们到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江南古镇周庄去走走,去领略它第一水乡的独特风韵。
多媒体播放周庄水乡的视频。舒缓的音乐,美丽的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2、听读感知。
新课一开始,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周庄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有效的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听完朗读后,要他们完成了我事先布置的感知任务:
1)、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 (4—6自然段):描述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作者对周庄的整体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连在一起的事物(这些事物指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等) 。让人不由想起马致远的一句词:小桥流水人家。
3)、作者对这样印象的评价: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这样景象指:
水中倒影—色彩斑斓
水上石桥—风采各异
水傍古镇—古镇和水浑然一体
5)、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分别是:
第一次,时间是仲春,作者看到的是周庄的雨景,水墨画;
第二次,时间是冬天作者看到的是周庄雪后的景色,好像一幅 版画;
第三次,时间是春夜,作者看到的是正在办旅游节的`周庄,好像一幅油画。
3、朗读感悟
周庄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吸引作者去游历,去观赏,原因在于周庄水乡多姿多彩,动人心弦的情韵所在,下面我们踩着作者的足迹,跟随作者去领略周庄的多种风韵。
我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表现作者三次游周庄所见之景的风景图片,同时配以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指名三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朗读课文有关内容作画面解说,这种三管齐下的虚拟旅游形式让学生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很快感悟出不同时节周庄风景的不同意境。
烟雨笼罩的周庄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冰雪融化的周庄让人领略到一种典雅古朴之美;张灯结彩的周庄有一种色彩斑斓之美。
4、学生自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从中品味本课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学生语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学生朗读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真正融进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由于有了之前的感知和理解,这一情节的设计使课堂在优美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当同学们读到“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精彩的画面:远远望去,薄雾隐隐约约,如梦如幻,恰似一缕纱巾,缠绕在少女的腰际,伴随着轻风飘荡。
此刻,同学们已经能真正融入课本进行有创意的的个性朗读了。他们的语感无形中增强了,而且还能让同学们对游记散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探究写法。
趁着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契机,我适时安排他们探讨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先略后详,逐步加深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我就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作者在写了前两次游览周庄之后,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次游览周庄?
7、课堂在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结束。周庄水乡就像这首歌中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美丽动人,多姿多彩,让人向往。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是壮丽的河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大家都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四、教学反思
上完《周庄水韵》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的教学思潮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单一教学是远不能很好的诠释新课标的,那种单一的资源是一种缺失。我们就自觉地、迅速地完成这种观念的转变,尽可能地学会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资源,尽可能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去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建构一个多维的教育教学新时空,一个生动无比的活力四射的创意平台。
《水》的说课稿7
说活动来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第三组观看视频——“处理脏水要到专门的水处理厂,运用一些大型的工具,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最终才变成生活中能用的水”。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关注各小组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知道记录也是很好的交流表达方法,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
教师对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幼儿清楚地知道寻求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通过活动总结出:水变脏的容易和脏水变干净的困难,知道珍惜水资源,知道少使用化学物品,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延伸活动。
护水小卫士: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保护水资源,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护水小卫士,提醒大家:你认为可以告诉他们什么话呢?如:水龙头,拧小些,节约水,好处大。洗碗少用洗洁精,身体健康好处多等等,与幼儿一起制作成护水标语,贴在班级、校园里。
说活动亮点:
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有了水才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当人们人人都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后,我们的环境恶化的脚步才可能越走越慢,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灿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种下一棵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保护环境”的愿望能最终实现,使地球母亲越来越健康美丽。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
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 、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
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
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
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
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
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
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水》的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水》的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在那个极其缺水的小山村里,校长为了孩子们,为了来支教的荣子老师,每天到七、八李外的山泉去拉水,即使三九严寒,大雪纷飞的日子也不例外。桂叶老师因此节约每一滴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一切生命,而文中滋养孩子们成长的不光是那甘甜的水,更是老师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的爱,它就是那股山泉,流过每个孩子的心头,流进荣子的心田,他打动了荣子,是使她再次回到这里任教。通过学问,从水中感受校长和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围绕本学段学生及教材的特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教学这篇文章。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疏通文脉,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反复朗读等方法,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个性化的体验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水源的缺乏和艰难
3、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及文本的感悟,体会校长和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语:那偏远的小山村,极其缺水,人们要走上7、8里地才能找到水源,在圪坨水是如此珍贵,在这儿发生了一件与水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课文,感知内心
(一)研析词句,体会珍惜、节约水
1、水对于这个学校,这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珍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课文1-4小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
第一、二小节
“擦得明光锃亮,每天都要擦上几遍,像呵护一件贵重的家具。”从中学生会感受到:瓮只是极其普通的盛水器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桂叶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是盛着极珍贵的水,所以要极干净。从“呵护”“贵重”使学生体会到桂叶老师把它当珍宝一样来爱惜、呵护,把它看得如此珍贵,正是因为水的珍贵啊。
第三、四小节
桂叶一看到水就“神经兮兮”的。从哪里看出她神经兮兮的?
(1)学生会说a她立了一个神经兮兮的规矩:两人合用一盆洗脸水,这多脏啊。
b她每天检查学生是否洗脸,还让没有洗脸的孩子也用这盆水洗脸,这么多人用一盆水洗脸,真脏啊,神经兮兮的。
c他把这洗脸水洒在教室里,孩子们还说真香,神经兮兮的。
(2)追问:桂叶为什么会这样神经兮兮的呢?(找到:桂叶的话:“圪坨缺水,得到7、8里外的山泉去拉。”)那样脏的水,孩子们为什么还说:“真香”(学生会说:空气中弥漫着水的气息,对于异常缺水的山村孩子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同时从这洗脸水中孩子们还感受到桂叶老师对他们的爱,空气中因水,而弥漫着爱的芬芳,所以说真香。)
(3)在次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调皮、挤着眼,瞪”读好3、4小节。
这一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咀嚼文字,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进入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受拉水的`艰辛 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教师导语:桂叶老师会这样珍惜、节约用水,不仅因为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更重要的是取水的路途是那样的艰辛,那样的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小节,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出来?
第一步 想象说话,走近校长
1、 从“每天吃过早饭,校长就去拉水,上第二节课时,才能赶回来”学生体会到拉水路途遥远,花费时间长
2、 从“校长是桂叶的爹”学生体会到他的年纪大了,拉水对他来水,很吃力。
3、 从“校园外有一个坡, 帮忙推车 校长满头的汗”体会拉水路上困难很多。
教师追问:这一路上只有这一个坡吗?出示填空,想象说话: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 ,雨天,大雨滂沱,老校长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吃力的拉着水车,艰难地向前走着,汗水浸湿的衣衫,嗓子眼干的像火烧一样,但是他坚持着;雨天,大雨滂沱,山路更加泥泞,老校长拉着水车,一步一滑地走着,滑倒了,爬起来,再滑倒,再爬起来……)
教师小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校长正是这样每天坚持去拉水的。
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拉水的艰辛。
4、 在说的基础上追问:他是为谁拉水的?(为孩子们,为老师)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校长?(热爱孩子,关心老师)(板书:全心的关爱)
第二步 创设情境 感受校长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伸出手来都冷得叫人瑟瑟发抖,老校长却还要去拉手,冬天的山泉是怎样的?学生感受“山泉周围结冰”取水更困难,“半小时才能装满”体会取水的时间更长、更冷。“有时拉回的不是水,而是冰”(学生体会道路湿滑,天气寒冷,取水、拉水,比以往更能。)
引读第六小节。
第三步 角色体验 感悟校长
眼看就要放寒假了,下了三天三夜大雪,给取水增加了难度。
1、 自由读第九小节,品读父女的对话,学生感受(a校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为了孩子即使路再难走,也要去,女儿对父亲的关心、担忧;b从“胡闹”、“眼看放寒假了”,“二十几年了,没有随便放假。”感受老校长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第七小节。
3、 校长就这样去了。到了中午,还没见校长回来。出示填空:桂叶急了,说:“我爹咋还不回来呢?”荣子心想: ,荣子说:“路不好走,咱去接一下吧。”她们出了村,朝山泉那边走去。走着走着,荣子的心忽然开始猛跳,她在坡沟下看到了那辆拉水的平板车,车上的水罐滚了下去,落在几步远的地方。荣子心想:
又往前走了几步,荣子的心狂跳起来,她看见校长躺在水罐的旁边,一条腿淌着血,荣子心想 .(学生会说:校长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是山路太难走被困住了吗, 天哪,出了什么事,校长怎样了,他有没有受伤 校长,你的腿怎样了,疼不疼,为了孩子们,您冒着这么大的风雪去拉水,受了这么多的苦,现在您的腿受伤了,今后可怎么办呀。)
4、 读课文10-14小节,荣子听了校长的话,仍不住潸然泪下,等下只见她正伏案写着什么?他会写给谁,写些什么?(学生会说:写给校长:感谢他这么多年来默默得为山村孩子们作出的奉献。会写给学生们,,告诉孩子们她们的校长是怎么为她们拉水的,这水里包含着老校长对她们那浓浓的爱意。写给当地的政府,建议修好路,开凿水窖。写给他城里的领导,告诉她们他愿意在这里执教,直到他的生命结束。)
这样层层深入,感受体会校长全心关爱,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研读思考,整体回归
1、引读第15小节
荣子明明知道小山村缺少,生活如此艰苦,他为什么会再回到这里?(学生会说:荣子被老校长及桂叶老师这种无私奉献,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所感动,他觉得她们就是那一股甘甜的山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荣子希望自己也成为这其中的一滴,与她们一起,浇灌那可爱的幼苗,让她们茁壮成长。)
2、为什么用水为题 (学生会说:水融入了老师和校长对孩子门的关爱,这水滋养了孩子,感动了荣子,是他也愿意,成为那水,滋养更多的孩子。)
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设计写话:当校长看到荣子时,她们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
这样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文走向实践,通过文章内容的内化、表达,从而使学生以人物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
板书:
水
桂叶 学生
校长 全心的关爱 荣子
高度的责任
默默的奉献
《水》的说课稿10
一、说教学内容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观察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能从气态变为液态。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玻璃杯扣在一个装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2.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观察中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3.说学法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杯、燃烧匙、热水瓶、酒精灯、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以复习前节内容的形式,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冰”。
2、观察“冰”的现象。
3、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们猜猜看。板书:水
2、学生叙述课前实验。(碟子装水自然风干的实验)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很多同学说的蒸发。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增大表面积……
2、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
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3、教师指导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交流:
6、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讨论小河、海里的水是哪来的(下雨)
2、雨是什么形成的?
3、学生讨论,交流。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用实验证明。
4、教师口述实验要求并演示。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教师取一玻璃杯装入一些冰)
6、汇报:
7、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冷能变成水。
8、讨论“白汽”。
(1)刚刚实验中有小组提到燃烧匙上方有出现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气吗?预设:不是。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无色无味,透明,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这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3)我们还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于白汽的现象?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现象再次证明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
9、解释上节课的疑问:上节课我们的疑问,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10、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水蒸气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12、教师解释下雨的原因。
我们身边的水一直在蒸发,水蒸气不断上升。红色箭头表示当水蒸气,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从地面上升并遇到上面的冷空气时,就会凝结,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飘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最后落下来,这就是雨。
五、总结和揭题,说说你的收获,并板书:水和水蒸气
六、课外拓展:
风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两块湿手帕,一块用电风扇吹,一块让它自然蒸发,哪块会干得快?课外研究。
《水》的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舟船”为主题组合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围的风景,以及折纸船、航天飞船等方面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船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日积月累”的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成语和古诗。“初显身手”中起名字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用最简练形象贴切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笔下生花”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新闻。“金钥匙”辅导学生快速阅读新闻。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第一句是总起句,交待了骆驼生活的环境是沙漠。接着结合骆驼的身体特点,从身高、脖子长——望得远,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鼻孔会闭——挡风沙,腿上有胼胝——不怕烫,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六方面讲述了它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
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所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为: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难点为: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四、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每一次读,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着重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学设计: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问题: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及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开课时先板书“舟”字,然后提问学生“舟”什么意思?船是在哪里航行的`?紧接着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里有船吗?板书:之,指着板书问学生: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时,教师可以接着说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过渡到学习课文这一环节。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有了兴趣,读课文时的热情就会高涨,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帮助学生理清的层次,方便下面的学习。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边看图边问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你看到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回答:沙漠一望无际,气候干燥,很少下雨,缺水,气温变化大,时常刮大风,卷起黄沙,沙漠地带植物稀少,动物也不多。)
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把相关的词句划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自己读懂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板书,有条理地列出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教师板书: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
在提到旋风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质疑:旋风是什么样的?指名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一说。在讲到驼峰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骆驼是怎样利用驼峰储存养料维持生命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补充课文内容里没有的知识。骆驼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吃不喝,可是到了有水草的地方,它能用十分钟的时间一口气喝完七十九公升水,相当于好几桶呢。)
学完这部分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观察一下: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经观察后学生不难发现,这部分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
教师可以接着总结:观察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讲清这一点,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
人们是怎样利用骆驼的这些特点来为人类服务的呢?根据要求,自学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自学要求:结合骆驼的特点思考: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2、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预报天气?3、骆驼为什么能驮很多东西?为什么能在沙漠里作长途旅行?启发学生把骆驼的特殊本领和第一自然段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答案:骆驼身体高,能望远,人们利用它来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默读全文,想一想: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人们为什么把骆驼比作沙漠之舟?学生对科学知识缺乏有关知识,在教学中,适当作些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巩固获得的知识。设计此问题就是要具体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
(沙漠和大海类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骆驼和船类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小结:这篇课文简要地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说明它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知道课文分两部分页。第一部分写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第二部分写骆驼的用处和它与人们的关系。由于作者对骆驼很熟悉,所以能抓住骆驼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又由于作者观察仔细,而且有顺序,所以写得有条有理。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是“趾、脂、胝”音形义比较着来记,注意“嗅”字不要丢了大上的点。另外要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第二题,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五、作业超市。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六、板书设计。
沙漠之舟
特点 作用
身高、脖子长 望得远
嗅觉灵敏 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 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 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 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 储存养料
《水》的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探究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
(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 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氧气
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水》的说课稿13
(一)活动目的:
1、组织幼儿玩物体沉浮的游戏,培养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通过参与物体沉浮的小实验,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和参与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材料:水缸、面巾纸、木块、金属、石头、海绵、塑料瓶、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
1、利用丰富的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并进行探索,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下沉。
2、通过游戏请幼儿说出哪些物体下沉,哪些物体浮在水面。教师总结:小朋友说的很好,面积大而且轻的物体容易浮在水面,体积小而且实心的物体沉的快。
3、利用记录材料进行纪录
(四)引伸活动:请幼儿在活动区想一想,利用各种材料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到水底,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到水面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水的沉浮》这个活动选择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物质为实验材料,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活动目标: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自由发现,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应用已有获得的经验,进一步进行探索。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教学难点;进一步对水的沉浮进行探索。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缸、面巾纸、木块、金属、石头、海绵、塑料瓶、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
(一)说教法: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用色定位应该集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一体,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把握时机,及时给予适当指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二)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概念的明确,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六、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七、延伸活动:(请幼儿在活动区想一想,利用各种材料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到水底,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到水面)
在这里,我使活动得到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水》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因缺水给村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一个二类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心情。
三、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
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正确、读通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为下面的精读感悟作好准备。
2、质疑问难,以读促讲
(1)看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水为什么成为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让学生边读边画边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抓住: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体会缺水的.的无奈。
(2)体会以乐写苦的写法
下雨时的快乐的场面
母亲给我们兄弟四个用一勺子水洗澡的快乐
(3)感悟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之情。
3、总结全文
(1)水是生命之源,学了本文之后,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呢?请大家写一句或几句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
(2)说一说,你在日常生活中将怎样爱惜水呢?
四、说板书设计:
水
水成了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
《水》的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水》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水》的说课稿11-04
《水》说课稿02-22
观察水说课稿06-09
《水的组成》的说课稿01-07
《水的组成》说课稿12-20
《地球上的水》说课稿09-27
《三月桃花水》说课稿12-08
水05-22
水的自述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