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范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钻研课标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比较困难。
3、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2)依据高中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难点:传统文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说教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准备尝试采以下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分析法:通过对周杰伦中国风的歌词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耳听、口读、眼看、动手、心思,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表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歌词分析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情感升华实践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卷珠帘》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歌词分析突破难点
(1)通过对《卷珠帘》流行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歌曲《卷珠帘》知识背景的展示,总结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
(2)通过对歌曲《东风破》《菊花台》《兰亭序》《听妈妈的话》的分析,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3、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做总结,带领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
4、情感升华实践导行结束语: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3
说课稿范文2
一、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由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根据《新纲要》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堂《喂宝宝》的数学活动,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龄特点,将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体大小进行排列,并学说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2、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我将第一个目标定为重难点,希望能在活动中尽量去突破。
二、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需要,我准备了动物卡片一套,橘子四只,幼儿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我还特意邀请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的幼儿也来参与了本次活动。
第二部分,出示橘子,请幼儿动手分,让幼儿对橘子进行讲述,比较大小,怎么样分才是最合适的,并引导幼儿初步说说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第四部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每一个幼儿都是不在同一发展基础上,所以在进行才做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指导。
说课稿范文3
一 、说大纲
根据 《大纲》要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表现能力,从而掌握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认识京剧的艺术特征,知道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沿格及主要的代表人物。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的
1) 欣赏乐曲,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特点及情感内涵,在这基础上认识两个唱腔的特征。
2) 通过京剧名段欣赏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聆听,认识(南邦子)和(四平凋)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角色情感方面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感受体现表现音乐美的载体来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的节奏、音色、唱腔、拖腔等方面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京剧的不同唱腔特点,从而来探究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有关京剧的知识。
四、说教法
京剧是我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尤其是老年一辈特别痴迷,相反对于我们年青一代来说起魅力却不是很大,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其京剧所要表达的一些内在的东西了解甚少,所以,为了要激起学生对聆听京剧的兴趣我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教学。
1,视觉图象法
京剧的声腔、行当、板式和伴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能帮助学生在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片段,让学生来欣赏,给学生视听结合,通过图象和声音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官,为易于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打好基础。
2,对比聆听法
在了解两个乐曲的唱腔特点时,我运用画面表格的形式将两个乐曲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等特点做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朝这几方面有目的地去聆听。
3,音乐律动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十分关键的,我首先将给学生现场演唱一首比较简单的京剧,让学生实际感知其艺术魅力,让他们感受到京剧并不是听不动,学不像的高深音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和演唱欲望,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模仿所听的音乐。
说课稿范文4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说课稿范文5
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它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将是今后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相交、交点、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2、在阅读自学中理解垂直的概念,自我评析阅读成效,用自己的体验来归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3、能用语言、符号表达两条线段、直线互相垂直。
指导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这些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张学校的地图,让学生寻找路口,直观引入“相交”和“交点”的概念,再将路抽象成数学中的直线,让学生认识到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一个交点。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相交情况引出教学内容“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可以称作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垂直的相关概念。
自学之后通过判断几个小伙伴的说法是否正确,来检验学生看书是否看懂了,有没有真正理解垂直的含义,认识垂线和垂足。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建立垂直的正确概念,找出相交与互相垂直、交点和垂足之间的区别。
垂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垂直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垂直”两个字的垂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自己来归纳互相垂直的意义,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后,引入垂直的表达方式。再次让学生通过自学和练习,寻找表示的方法,经过教师的写法指导,知道如何来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巩固阶段,我设计了两组题目:一组是先判断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然后用垂直符号表示出来的综合练习;另一组是背景比较复杂的判断哪些线段互相垂直,并用垂直符号来表示。
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折纸游戏,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进行教学时,我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说课稿范文6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空气》这一课题的第一部分《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空气》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本课题是继“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常见知识”等基础内容后,第一次学习和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常见的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空气在小学科学已有接触,避免重复。课题开篇安排了实验2-1,一则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二则通过领会该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加深体会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教材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这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教学时不宜扩展。到学习分子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于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系统地学习的第一种物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化学并不难。另外,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全面认识会存在障碍。教学力求避免过度重视记忆和过度拓展。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燃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离不开空气的观点。进而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引发学生讨论发言:比如“拿一个食品袋,将其自由放置,欲将其密封,发现里面有气体使其膨胀”等等。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过渡:既然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又离不开它,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由什么组成的呢?
第二环节: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投影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意在让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做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2-1并抢答以下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然后演示实验2-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氧气。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操作(注意细节,先后顺序,速度等),分析讨论如果我们做实验时减少的体积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补充为什么这个实验用红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以及实验的严谨性,并体验很多理论都是在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组成。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剩下的气体中含有氮气,那么还有其他气体吗?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意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严谨的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巩固提高
通过阅读课本第27页,学生得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进而引出物质的分类: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然后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顺便做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以上所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应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会做误差分析;(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以及会判断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类别。
说课稿范文7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鲁科版书八年级第八章《功和机械能》第二节《功率》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多样化等基本理念。部分学生在学习浮力、压强等知识后,会感到物理有些难学, 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而第八章涉及的内容是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本节教材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采用与之前学习的速度定义进行类比,自然的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概念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并列举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物理并不难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实例感受到做功的快慢,学会运用类比速度定义的方法理解功率的概念、公式、单位。
2.学生通过实例,提高读题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3.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物体的功率,对功率有一定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举例,学生加深对功率的理解,注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功率的概念的建立及理解(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功率的概念建立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的情境导入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 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用计算机多媒体课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节省许多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讨论学习。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半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物理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归纳能力。初三学生对物理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
(二)学法指导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宗旨,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 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实际意义;用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方法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阅读的方法获得对功率单位的感性认识,用练习巩固对功率公式的理解,用估测方法学会测算人上楼时的功率,让全体学生全面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承前启后,从生活到物理,引出课题
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画面,提出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某同学家里要建造新房子正在挖地基的情景,这里挖地基的两种方式, 你认为应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选择?在学生讨论后, 水到渠成的提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 ― 做功的快慢。
(二)以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主,讲授新课
1、讨论交流比较做功的快慢 通过提供的两情景:
一头牛一天(12小时)能耕地5亩;一台耕地机耕地5亩需要3小时。
一个农民一天能收割一亩水稻;一部收割机一天能收割数十亩水稻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两个情景中的不同条件。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讨论结果,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去的时间。 比较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较做功所 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方法二: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 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从而水到渠成的建立出功率的概念,进而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概念、功 率的公式。
(三)巩固练习与课内检测:巩固练习:回归生活,讨论在建筑工地,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巩固功率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讲解运用公式进行功率的计算,练习读题能力和计算题思路步骤;最后进行课内检测,主要以判断题的形式给出,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知识拓展与延伸: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五、说教材统整
本节课的设计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延续了上节课机械功的实验,而没有用学生走或跑楼梯的实验。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课堂应用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通过回放引题中的动画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以上就是我对《功率》这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范文8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1、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知道神笔的作用吗 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慾望也被激发了。
2、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3、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4、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5、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松鼠》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2、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先......再......然后”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思维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
1、自主识字识词。
2、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也很熟悉小动物吧,现在我们来一个猜谜比赛,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多媒体展示动物谜语)。
第四个谜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吧,因为这种动物在我国主要生活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所以同学们不熟悉它,它是谁呢?你看它驾着一只小船来了。(多媒体展示松鼠的图片)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笔端去结识这位新朋友。
【设计说明】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松鼠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查证。
问题一: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
问题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2、品读课文
问题一: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漂亮。
【设计说明】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问题二:(多媒体展示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
【设计说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串法”故事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课文,记忆更扎实,通过对比学生对松鼠驯良的特点理解更深刻。
问题三: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的动物,理由是……”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设计说明】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机灵”这一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能言善辩
多媒体一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与课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设计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堂知识的加以巩固及运用。
(三)课文小结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由学生自己来板书明确。
【设计说明】把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会比由老师执笔的效果来得好。这更体现了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松鼠启示:
外形——漂亮
生活习性:活动
住
吃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11
我所设计的说课内容是高一历史第十课《服饰》。本校今年的历史教材是使用最新的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而我把它理解成了四个字“以人为本”。所以,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在本人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无不贯彻了二期课改的这种理念,这也正是我设计《服饰》这课内容时的根本出发点和基准。
在历史课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造活动。新的历史教材就是以人类生活、人类文明为主要内容,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揭示人类生活的特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这正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抓住服饰与自然因素、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间的密切联系这样一条主线,这同时也是这个内容的难点。根据这条主线,这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服饰是人类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实用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因为服饰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内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也必然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演变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去了解人类的文明,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已知到未知。为了解决以上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powerpoint与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配以多种教学方法,从服饰的起源、服饰的构成、服饰的社会功能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首先,我采用3—4分钟的时装表演片段导入,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服饰世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得学生明白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能发现历史,发现美。历史是枯燥的,同时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兴趣”,对于学习历史来说,至关重要。历史课应该“以感性与理性并重为特征”,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情趣”。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二期课改的课程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让学生“集中和深入地了解以中外文明进程为背景的具有重要地位或巨大影响的历史史实”,“能够在较为抽象的方法论层次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提取、整理和解释相应难度的史料”,“能较为熟练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汇到学习与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去”。根据这个目标,在设计该课内容时,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发展情况,比如服饰材料,地区服饰与民族服饰,特别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得有效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了搜集、甄别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当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让学生查找资料之前,我也为他们提供了相关的网址,这样既节省了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也使他们在查找时能够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这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当然,仅仅让学生掌握有关服饰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应该使学生对于这些史料能够“理解其内在联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与评价;懂得它们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客观条件和内在原因”,并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解释、评价历史事实”。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单独思考、集体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在介绍不同服饰的材料发展时,让学生讨论服饰的材料构成与地理、气候、物产、技术、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是影响服饰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介绍服饰的基本构成时,着重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三寸金莲”与缅甸克扬族妇女所佩戴的铜项圈“佩饰”,讨论它们所反映出来的病态的美以及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摧残,使学生对“美”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同时在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时,我也是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服饰的样式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服饰。在“服饰的社会功能”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服饰的护体、遮羞、御寒和装饰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外,着重也是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讨论服饰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社会功能的演变与发展。如服饰在封建社会中的维持身份等级秩序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历史材料补充介绍相互配合,充分实现了师生的互动,既体现了历史课程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促使学生形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服饰这个内容与其他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
在设计这节课时,虽然所有内容都需要从古今中外进行联系讨论,但是,我的切入点和重点分析的都是从中国史的内容。比如,有关服饰的材料,我主要设计介绍的是中国的丝绸,而在服饰的构成中,我也是主要介绍中国的“三寸金莲”,至于服饰的社会功能,则是介绍和分析中国清朝官服的补子图所反映的社会等级。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国情,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潮流,感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特征,具有对国家、民族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希望能使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各国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线索以及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为中国历史定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中外史实的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要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当然这其中的具体操作还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脱节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但是我已经尽力在实际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以期能够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给学生以实际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湘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教学主要是想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与门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在跨学科的广泛联系中,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造门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认识造门艺术与时代、场所性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门的人文内涵。然后再结合对门的审美感受与了解,大胆尝试设计有特色的门,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教材处理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该灵活又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考虑到原教材在教学程序编排上的先欣赏后设计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思路,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原创力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将本课的总体教学程序更改为设计、欣赏、再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接受理论指导而提高实践能力,符合人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3.教学目标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要求:“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与创造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为:
⑴.具体目标
①.能较详细地描述门的结构、功能,懂得造门艺术与时代、民族文化、场所性质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存在着联系。
②.区别不同门的艺术风格,简要分析各类门在造型、色彩、材质和装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并获得对造门艺术的审美感受。
③.探讨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
④.尝试设计一个独特的门造型,并画出设计草图。
⑤.喜爱古今中外的不同造门艺术,激发美化生活的创造热情。
⑵.教学重点
①.了解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
②.感知和简要分析各类门的设计要素的艺术特点,获得对造门艺术的审美感受。
③.尝试设计一个独特的门造型。
⑶.教学难点
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和拓展设计思路。
4.课时安排
在本课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为了给以学生更充裕的尝试设计和绘制门的效果图的时间,可安排3课时。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因考虑到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将原教材中课内安排的调查活动列为学生课外自愿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说学情与教法
1.学情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每天都需要穿越各种大大小小的门,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为他们了解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虽说初一学生没有多少有关门的艺术设计知识与技能,但他们还是对门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对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组织教学活动。观察、感知、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探究、练习和实践等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各种门进行观察、感知、比较和分析出门的`结构、功能和艺术特点,并获得审美感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断、归纳和探究出造门艺术与时代、民族文化、场所性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并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想要学生能设计出独特的门,就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设计门,使他们在尝试中的创造性思维能自由地发挥,并在尝试中提高动手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学活动中的初期阶段就让缺乏专业设计经验的学生来设计门,或许还有使学生少受条条框框束缚的优势,这对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有益。
2.教法
为了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①.学业游戏法。以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组词游戏,激发他们参与本课学习的热情。②.演示法。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直观形象性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形象思维能力。③.头脑风暴法。此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效。④.案例学习指导法。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观察、感知、比较、分析和归纳,能使学生较为浅显易懂地了解事物内部的各种关系,并为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供参考的案例材料。⑤.练习与实践指导法。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课中学生必然要运用工具材料进行练习或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而培养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练习与实践进行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九个环节,即游戏导入→初步感知→尝试设计→展示评价→提高认识→深化设计→技法传授→完善设计→评价总结。第一课时的教学进程预计先完成前五个环节。考虑到实际课堂教学进度可能会因多种原因而有所变化,因此第五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将进行临时的调整,把上不完的内容移到下一节课。
1.游戏导入
组织全班同学以“门”字进行组词接力活动而导入课题,是试图通过较为轻松的游戏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本课学习的热情,并激活学生对门已有的认识。在游戏规则中规定所组的词的词意要指向建筑物上的门或门上附属的物件,目的是不想让学生“节外生枝”地偏离课题而浪费时间。还有本环节所组的词可为下一环节的进一步了解门提供切入点。
2.初步感知
以讲演法简介一些有关门的常识性知识,让学生对门的基本形、结构和材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可为接下来拓展门的造型活动做好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和避免学生被动地听与看,还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和感受不同造门材料的材质美,以及不同形状的门的视觉美感差异,并且这一要求也强化了对教学重点的掌握。
3.尝试设计
本课教学之所以在初期阶段就要学生大胆尝试以几何形设计门的造型,意图让学生在对门的设计还没有太多的“杂念”时,更能不受条条框框约束,自由地组合几何形而创新门的造型。这样的放任与自由是有益于学生独创性的发展,而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针对这一目标在此采用头脑风暴法,这一教法就是让每个学生自由地、无顾虑地在头脑中刮过一阵思维的风暴,产生更多的设想与创意,这样就有利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4.展示评价
在尝试设计后立即展示和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能使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并且能让全班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从而拓展视野与设计思路,这对突破教学难点或许有益。在评价时将遵循不批评的原则,更多地肯定学生创新精神和独创的价值,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创造的热情。
5.提高认识
有了对门的初步感知和尝试设计之后,再组织学生赏析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门,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这是因为更高一层的认识,只有在初步感性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被接受。本环节分别从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民族文化、时代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中,结合典型实例,以案例学习指导法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里观察图例,感知、比较、分析和归纳出不同门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的差异,门的外观形象与内在场所性质的密切联系,门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的人文内涵与象征意义,门的时代、地理环境特征。本环节涉及到的问题较为繁杂,因此要围绕本课安排学生所做作业的侧重点,选择了解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和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为教学重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其中对待重点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感知、比较、分析和归纳,这样才可能透过表面看实质,真正了解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待难点可引发学生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本环节提高学生对门的认识,学生才可能以更高的审美眼光和丰富的门文化知识,在前面用几何形自由设计的门造型的基础上深化设计,然后设计出一个符合场所性质的有特色的大门。
说课稿范文13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认识。
3、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为第三个目标: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新词,以突破难点. 为了展示给幼儿,作品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物质准备:
1、图片若干张,实物投影仪
2、 大树妈妈头饰1个,小树叶头饰若干个
3、 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磁带。
知识准备:
了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特征。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活动中我运用了
1、 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散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时,逐段地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 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小树叶在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又怎么样了?秋天又怎么样?小树叶落不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等等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将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学习此散文,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1、 动作表演法:本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新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翩翩起舞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各种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而表现四面八方时则请孩子们四散站立。
2、 游戏法:活动中还要求幼儿能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说教学程序:
1、 幼儿交流导入活动让幼儿俩俩结伴,根据已有的以经验春夏秋冬的树叶及特征。
2、 完整欣赏散文介绍散文名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幼儿第一遍欣赏。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散文。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小树中落下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它们心里在想什么?最后小树叶又飘到哪?为什么?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回答
3、 通过动作表演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记、盼望“
4、 集体朗诵并表演一遍散文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体验小树叶快乐的情绪和爱妈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看一看等动作表现母子相亲相爱的情感。
5、 迁移作品情感 通过提问引出谈论的话题:小树叶是怎么爱妈?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你是怎么关心妈?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在幼儿交流时提醒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说课稿范文14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INTERNET》,其内容包括四部分: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国际互联网,是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鄂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中的第八,九两课演化而来的。
2、三维目标:
A、知识目标:我设计这课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INTERNET的基本知识,消除网络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
B、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网络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上CCIE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
2、通过《焦点访谈》的播放,让学生远离网吧,远离网络游戏。
3、重难点:
1、重点: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网络的连接图和带宽的概念。
二、说教法
1、培养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讨论INTERNET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北京到xx的路由有几种,有老师讲述,有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2、以现场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1、结合实际,精细地讲解。当讲到TCP/IP,把其比做交通规则。INTERNET就像是道路,数据就像是车辆。
2、合理引导学生。
3、适时变换教学方式。以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四部分进行:
A、引入(3分钟)
1、以跨国公司的网络拓朴图为引子,让学生写出由北京到xx有几种方法,来引出今天的课题:INTERNET。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基本知识讲解。(15分钟)
2、引出INTETNET的概念、然后讲到他的起源,发展。把INETNET比作公路,车辆比作数据,那么数据是怎么传输的`呢,比作像交通规则一样的TCP/IP协议。
3、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分析比较,说明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4、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家里是怎么上网的,小组进行讨论,归纳上网的方式,老师总结四种上网方式。
5、以现实生活中道路的宽窄引出带宽的概念,字节这个单位,展示中国互联网连接带宽图,进行细致讲解,说明网络的复杂性。那么这些网络是怎么组建起来的呢,由此引出CCIE,展示CCIE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说明的称谓来之不易,培训学生的上进心,立志成为CCIE。
C、联系实际。(22分钟)
6、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就他们所知道的,网络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推一个人出来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并分条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D、进化主题。(5分钟)
7、播放《焦点访谈》,通过重庆两名学生因为上网困了,在铁轨上睡觉被xx这一血的教训,让学生远离网吧,远离网络游戏。
最后让学生针对今天所学的知识,写一篇感想。
我的课就说到这儿了,谢谢各位老师和专家评审,欢迎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到随州去指导工作。
说课稿范文15
【说教材】
《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
⑴ 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⑵ 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⑶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⑴ 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⑵ 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⑶ 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⑴ 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⑵ 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⑶ 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⑷ 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⑸ 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⑹ 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⑺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⑻ 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⑴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⑵ 有感情背诵全诗: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 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⑵ 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
钢笔──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作文──题目──中秋──月亮。
再如:
大海──小狗:大海──渔家──宠物──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
田野──汽车;人──木星;电脑──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说板书】
静夜
想 联
象 想
现实生活
【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说课稿11-09
《守株待兔》说课稿11-09
荷花说课稿11-16
生物说课稿11-16
《绝招》说课稿11-12
《海燕》说课稿11-18
绿毛龟说课稿11-18
《春晓》说课稿11-17
《太阳》说课稿11-17
《坐井观天》的说课稿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