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行道树》说课稿

《行道树》说课稿

时间:2022-12-14 15:05: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行道树》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道树》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行道树》说课稿

《行道树》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⑿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课题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献者精神;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行道树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奉,奉献精神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行道树》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行道树》。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结合教学的十二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备)

  常说:吃透教材,才能灵活把握。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质。表达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篇幅虽短小,但语言清新凝练,内涵丰富深刻,学习时,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要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备)

  七年级的学生,虽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但由于社会阅历的欠缺,对这类哲理散文的感知却时常停留在表面,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生启迪。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和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质,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对主旨的感知和领悟,而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目标明确,再加上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整体上我设定的方法是:

  1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动脑动笔的习惯。

  2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朗读、跳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3点拨探究法:本文内涵深刻,还有一些重点词句较难理解,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的点拨是很有必要的。

  四、我重点说一下教学程序。

  围绕目标,参照重难点,我将这节课分为激趣导入、赏读分析、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备、讲)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多样的事物组成了这美妙的大千世界,每样事物都有其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驱走炎热,带来清凉;雨的骄傲是洗净污浊,滋润干涸;花的骄傲是娇艳欲滴,芳香四溢。大家说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生长在马路边,伫立在城市的烟囱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组排比句加上一个问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既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又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讲、练、纠)

  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的行道树

  学生在通读完课文后,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能迅速找到(快乐而忧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读完这类文章时,对内容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很简单问题,但却可以让学生如作画一般,先粗笔勾出树的大致轮廓,找到这句话,树的轮廓就出来了。还可为进一步的探讨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行道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由此自然进入第二环节。

  二跳读课文,分析形象(能、练)

  从文章中找出表现行道树快乐和忧愁的语句。

  (快乐:为居民制造新鲜空气,为行人现出绿阴,为城市迎来太阳)(忧愁:空气污染严重,尽全力也改变不了现状)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朗读时得到的零散信息进行有有效的整理,训练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行道树的枝干部分也已细笔描画完成,为下一环节的揭示中心,做好准备。

  三品读感悟,把握主旨(悟、能、纠、补、研)

  ●读完课文后,你觉的最富于哲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

  理解了这一句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主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

  (一身烟尘、孤独寂寞、不被珍惜,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奉献)

  3该怎样理解深沉的含义?(为人们的幸福甘愿自我牺牲,这是更深沉的幸福)

  设计意图: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真正的领悟了全文深刻内涵,认识到行道树其实就是无私奉献者的象征。也是把树工笔雕琢,凸显精神的环节。至此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也完成了对树形神兼备的描画。

  ●结合语境,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1“堕落”一词应如何理解?(落,掉指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改变不了城市充满烟尘的局面)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在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情感体验(练、能、研、悟)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的活动。

  1出示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迎来太阳

  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也可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个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大胆的说,自由的写,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同时小组共同完成的诗,也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2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

  点拨:帮课代表收发作业,帮妈妈做一次饭,公交上给老人让一次座

  设计意图:脱离空洞的价值说教,让学生不在觉得实现人生价值遥不可及。让学生明白: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尽可能的帮助别人,关爱他人,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五课堂小结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

  生活是如此美好,原来是因为有这么多无私奉献者的创造,让我们也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次花,奉献他人,奉献社会,呈现生命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板书设计

  一身烟尘献出浓阴

  悲凉点缀迎来光明

  不被珍惜制造清新

  奉献

《行道树》说课稿3

  一、教材来源

  《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理解无私奉献者形象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教法设计

  ①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②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③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学法指导

  ①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②探究阅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设置情景:炎炎夏日,当你走在光秃秃的道路上你的感觉是什么?烈日当头,当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体显示行道树,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揭示课题。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初步感知行道树的作用,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对照导语,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正音释义。运用文中优美词语,写一段表意完整的话,课堂交流。

  2、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谈整体感受。

  [引导学生逐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片段练习,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明确学习方向。并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赏读课文,感悟情感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在旁写上感受。

  2、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和语段(朗读时要说出欣赏的理由)其间可用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朗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如喜欢的方式,擅长的方式,独特的方式等)表达出对朗读内容个性化的反应。叶圣陶曾说:“就是好好读书,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本文文质优美,篇幅短小,适于朗读。学生朗读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自由提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中间可启发学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理解它,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思索)

  2、找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堕落”一词应如何理解?

  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③、“忧愁”和“快乐”是否矛盾?为什么?

  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⑤文章运用了几处对比?有何作用?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再在全班集体讨论。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标。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的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没法解决它,到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叶圣陶语)]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1、学生扮演“行道树”、“记者”和“主持人”,由“记者”采访“行道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由树到人你觉得本文只是在写树吗?你是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例子来说明?(播放徐本禹、雷锋资料,帮助理解)

  3、设计广告词和标语设计一到两句广告词和标语,来表现行道树的内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学生设计时播放音乐《好大一棵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将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引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六)、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自行小结,可从方法、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结束本文的教学: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应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大放异彩。

《行道树》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兴能通过今天的说课活动,向各位汇报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课出现在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在教学中,我把对主旨的感知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对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行道树》说课稿5

  一、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点:

  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学习奉献精神,培养奉献意识。

  五、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探究法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课件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行道树》说课稿】相关文章:

行道树说课稿07-02

《行道树》说课稿7篇02-22

行道树作文07-01

行道树作文13篇11-17

行道树作文(13篇)11-17

行道树作文15篇07-14

行道树作文(汇编13篇)11-17

行道树作文集锦13篇11-17

行道树读后感02-1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