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故乡》优秀说课稿

《故乡》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2-12-11 14:56: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乡》优秀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优秀说课稿

《故乡》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课文用典雅的语言,借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本课在描写景物时,引用典故恰到好处,优美的语言对学生的习作表达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品读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有默读要求,因此要结合课文内容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是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让学生了解作者围绕月亮写了哪些事情,以及在这些事情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引用了不少诗句,教学时要讲解这些诗句引用的好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季羡林。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吗?(齐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与思故乡,常常联系在一起。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就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委婉表达了思乡之情。(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莱

  垠

  顷

  峨

  缀

  3.重点交流的字:“旖”读yǐ,不读qǐ;“旎”读nǐ,不读ní。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引导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合作交流,理清层次。

  第一段(1)开门见山,阐述爱故乡与月亮;第二段(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三段(5-6)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思念;第四段(7)呼应前文,有感而发。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交流分享,印象深刻的句段。

  2.引导思考:作者如此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

  为什么写山?(过渡,由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而提及山水,使人想到故乡。)

  童年趣事的部分是否多余?(这些趣事都是围绕月亮来写的,更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为什么描写他乡的月亮?“小月亮”何解?(对比突出对故乡的眷念;越是对平凡而小的怀念,越是体现乡思)

  五、课文小结

  本文以月亮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比他国他处的月亮,突出对故乡月亮的怀想,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

  人人都爱故乡月

  月是故乡明

  故乡山水与童年

  异国他处的月亮

  怀念故乡月

《故乡》优秀说课稿2

  一、教材说明:

  《安徒生的故乡》是小学语文实验本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故乡——美丽的丹麦城市奥顿斯。这篇课文以奥顿斯的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房屋、小河、树木、以及小河两岸的景色和小河给安徒生带来的幻想,以此来突现奥顿斯这座城市的美丽。课文把小河两岸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美丽。“清幽的小河”,“缓缓地从城市穿过”不仅写出了小河河水的清澈,更写出了小河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一片宁静气氛。“红叶似火的丹枫”、“疏疏落落的白桦”、“长条拂水的垂柳”更让小河两岸,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小河上浮游的小天鹅,又使小河变得富有生命,这一静一动地描写着实让人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尤其是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入学来,他们课堂上的表现从原来的胆小怕、回答问题,到现在自信、敢于发言表现自己,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机。在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小组合作不够默契等现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3个生字和11个词语。注意“缓”、“疏”的字形;理解词语“疏疏落落”、“红叶似火”、“长条拂水”

  2、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展开想象,把

  句子说具体。

  4、积累课文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重点、难点: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品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感受奥顿斯的美丽。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顺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积累语句,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到导入课文。

  2、通过子读课文,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能把课文读正确。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品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感受奥顿斯的美丽。

  4、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顺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5、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展开想象,把句子说具体。

  6、帮助学生积累语句,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全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丹麦城市奥顿斯的美丽。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安徒生,激发学习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我们推进二期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改的基本理念如果是先进的,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最终只有切实地落实在我们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中,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稳定的、持续的、具有多种推动力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期课改强调优化学习方式,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安徒生的故乡》这一课中,让学生与自我体验,在品句中积累,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因此,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策略:

  1.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是谁写的?关于安徒生你想知道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思绪,很快地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这样,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热烈的求知欲。

  2.抓住关键,品读句子。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的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因此,我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安徒生故乡风景的语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词语,品味句子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说出句子的关键之处,在朗读过程中理解“疏疏落落”、“红叶似火”、“长条拂水”等。同时,词语教学的形式多样,更加便于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词语。

  3.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课标》指出: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

  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小组内的朗读、组间自由组合的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熟记课文的语言。整堂课书声朗朗,在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语句。

  4.互帮互助,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小班化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大大增多。不敢在班上发言的,可以在小组讨论时发言,这样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同时又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自主精神。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要训练学生认真听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交流看法,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等,当要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先想后说并控制好交流的音量,谈出自己的意见时,语句要婉转,同时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中肯时要及时接纳。只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后,他们所焕发出来的学习激情和智慧则是无可限量的。然而,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要起指导作用,并担任巡视者,及时督促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与讨论,并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疑问,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合作学习,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学习课文。课堂上我也深入到几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时适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年龄小,小组合作学习还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学生仍表现出拘谨,胆小,不够主动,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故乡》优秀说课稿3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茹志鹃的散文名作《故乡情》,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变为学生感悟。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迁、用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本册书第四单元是以游记为主的散文单元。《故乡情》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抒情性强。既具有记游散文必要的“行踪”这条明线,还有一条对故乡深情热爱的情感暗线。而本堂课的重点正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认同作者的这份“故乡情”;将现实的故乡与梦中的故乡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是学习的难点。对此难点实际操作时可轻轻点破。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故乡情》,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乌蓬船”“老船夫爽朗的乡音”在一个从未回到过自己故乡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层浪”。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初二的学生积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学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感悟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线索的结构作用。

  3、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较熟练地说写游览见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故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那几段梦境描写与“我”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认为“说不清,难以言传”;其三是作者说“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热爱。

  六、教学构思与设计

  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迁、用,练习读、看、说、写的能力。

  第一步是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教者可指导学生加强课前常规阅读,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风光,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从第4节初访故乡入手,让学生很快从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踪路线,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组讨论,“我”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梦(当然所梦应从村尾开始),对照多媒体的版书补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课重点,让学生从作者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梦中找出一至二个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升华了什么感情,怎样升华的,你有何感情,并对照共鸣。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照讨论,让学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这条无处不在的“故乡情”的主线。在学生认同并升华的基础上,轻巧地点破三个难点,乘势而上,推出第三步:迁。教者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片,让学生从片中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四步是“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者提供几个情景交融的小语段,让学生解析写景原理,再填写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教学过程

  八、布置作业

  (1)课后再反复阅读本文,回味体验其中那浓厚“故乡情”。

  (2)仿写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用真情实感串联起家乡的风景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故乡》优秀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说教法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说步骤

  (一)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故乡》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二、说教法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三、说学吧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达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融入了浓浓的思乡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又是怎样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闰土、杨二嫂)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闰土”“杨二嫂”20年前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

  落实文中“三变”分析后,我设计了问题。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闰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复存在,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变得如此萧索!难道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八)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也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展示目标,落实目标”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抓住“三变”直奔主题的写法,好比牵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网捕鱼,纲举目张。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从头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兴趣,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故乡》优秀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故乡》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第三单元第14课,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本文通过写作者在回故乡接母亲和侄儿北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童年伙伴闰土的着重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思想对人性禁锢的批判,突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与思想的摒弃。本文通过倒叙的手法对主要人物闰土加以较为立体的形象塑造,并且在人物形象的转变体现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因此我会将对于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分析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积累已经到达了熟练的程度,对于小说这种文体也不陌生了,但对小说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难度,对于小说叙事方式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归纳,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因此我将小说叙事方式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别设计为授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将学生从生活中带进文本的过程,因此,在此环节我会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请学生说说在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重复出现的元素有什么,互动几轮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到:鲁镇。在导入环节就加以互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的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小说中的意义,学生应能较为迅速地回答出鲁镇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紧接着,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即本文的叙事顺序是怎样的,由此引导学生关注到“插叙”这个手法上来。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能够顺利分析出线索,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回顾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使用这种方法快速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对于学习方法的示范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有效的回顾起少年闰土的内容,同时也对人物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巩固,这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紧接着,我会请学生通读课文,分组分析中年闰土的形象,经过互动和点评,学生会发现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形成了人格上的强烈反差,这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必经过程。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即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会发现“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通过这一回合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到本文的中心主旨了。为了进一步突出主旨,我继续提出了如下的拓展问题: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至此,我的三维目标均已达到。

  (四)小结作业

  在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按照板书进一步简述本课内容。并且以人物描写与主旨的关系作为作业,学生可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同时为下一课时人物描写语言的分析做了预习准备。

  七、说板书设计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