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

时间:2022-11-07 16:37: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音乐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5篇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北京喜讯到边寨》首先:

  说教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中的教学内容,这首管弦乐合奏是本章的欣赏曲目,展现的是一幅北京喜讯传到边寨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景。

  说理念:

欣赏优秀的管弦乐合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管弦乐合奏的表现特点,能够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力目标:能够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并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启发学生体会人们听闻喜讯之后载歌载舞、热闹欢腾的心情。

  说教学重点:

通过听赏,感受乐曲中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说教学难点:

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讲解法;欣赏法;启发式教学;分析对比法

  说学法:

感知、理解、想象;听辨;综合

  说教学过程: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1.为乐曲命名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让学生听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以及展现的场景,并为乐曲命名,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板书课题,并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再次听赏,

  听赏之后,我对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乐曲是由郑路、马洪业于之后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1976年12月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篡党夺权的阴谋,xxx。作曲家用苗族、彝族“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各组人民载歌载舞、音乐的风格表现了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民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通过对乐曲背景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2.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首先,我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听辨音乐,在听辨的过程中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重点听辨第三和第四主题)听辨之后,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找到乐曲多以135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3的音,我告诉学生: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再次听赏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在听到降3的时候举起右手,这样,便能很快分辨出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分辨乐曲的结构这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因此,我把本环节分为三个小点来进行逐段欣赏、分辨。

  A.引子与第一部分课程大纲要求,欣赏歌曲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因此,这部分,我鼓励学生在听赏的同时,找出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及模仿了什么声音?音乐表现的是怎样的场景?在引子部分听赏时,学生们很快找到领奏的乐器是圆号,两只圆号模仿了号角声,给我们展现了号角在深谷里的回音,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部分以后,我分别弹奏三个乐段,学生逐段进行分辨,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节奏之后,乐队以很强的力度奏出热情奔放的.旋律,使我们一下子就置身在万众欢腾的群舞场景之中,这里,我带动学生用拍手、跺脚的形式打出节奏。而第二乐段中,双簧管奏出了轻快活泼的旋律,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学生们在听赏和讨论的过程中,还找到乐段中出现了短笛、长笛、弦乐和铃鼓。

  这时,我要求学生们拿出道具,分组进行模打节奏,体验情绪,带动了课堂气氛。进入第三乐段的分析,在第三乐段,小号起到了呼应式的模仿效果。我们一起跟琴演唱这段。分析完三段音乐之后,师生一起总结出第一部分的情绪是热烈、欢快的。并分组带有感情地演唱引子与第一部分旋律旋律.

  B.第二部分

  继第一部分之后,先欣赏第二部分旋律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将乐曲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

  之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第二部分旋律的乐谱,边看乐谱边听我弹奏,还可以轻声哼唱旋律,并想一想:这部分旋律中再次出现了什么?它与旋律A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通过感知,在脑海里想象这段旋律所要表现的情景。

  并自主发言:

  旋律中再次出现了降3,这是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像是一位姑娘跳起了优美的舞,这是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相机找出几位同学用即兴舞蹈来展示。而旋律A像是众人在欢快的共舞,情绪很欢快。同时,分男女生演唱第二部分旋律与旋律

  A(男生唱旋律A,女生唱第二部分旋律)

  C.第三部分与尾声

  师生一起听赏,然后,我弹奏乐曲,学生视唱乐段。在视唱过程中划出第三部分结构(由两个乐段和尾声构成)。并一起总结第三部分最明显的特点:再现了旋律A。并且将两段旋律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旋律较旋律A的情绪要欢快、激昂。我再启发学生说出这一部分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及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由于之前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对部分乐器都比较熟悉了,所以,问题提出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所有出现的乐器:小号奏出了粗犷、热情的旋律,与后面小提琴奏出的轻快、跳跃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一幅小伙子与姑娘对舞的场面。最后,完整地将乐曲听赏一遍,感受不同部分的不同情绪,全班再次分男女生进行即兴表演,在合作学习中将音乐升华。

  4.拓展延伸

  完整地欣赏乐曲之后,我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第二部分最好用舞蹈来表现。

  其他部分可以用打击乐器或动作来表现。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讨论,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指导学生表演。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音乐情境。

  在课后,我建议同学们尝试着为乐曲创编舞蹈,为乐曲编写一份管弦乐合奏配器表。让学生在试着为乐曲创编舞蹈,为乐曲编写一份管弦乐合奏配器表。

  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热情。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课内容以人教版音乐课本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知识溶入其中。

  2、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京剧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京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流派分呈,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和审美追求,熏陶、娱乐,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听到回响于街头巷尾的流行音乐,在习惯于大众文化的威力的同时心里常常感到一丝遗憾——做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在那里?所以我选择了欣赏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艺术知识溶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并让学生明白宏扬中国的戏曲京剧艺术人人有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材处理: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根本无法全部讲完。因此,本课结合欣赏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同时选取了京剧的`发展,唱腔、板式、表演形式等内容做浅近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让学生欣赏、模仿在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

  4、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的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对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对比欣赏来了解和感受“西皮”、“二黄”两种唱腔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唱、念、做等表演动作的模仿,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6、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的兴趣,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在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探索、掌握京剧的相关知识。

  7、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的进行模仿真正的融入到京剧艺术中去。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教学方法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了:

  1、情境教学法:以京歌《粉墨人生》作为学生进教室时的音乐,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被京剧这种前所未有的氛围包围,再以京剧的出场方式与问好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京剧氛围,不仅让学生充当票友,还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变成戏台使学生身临其境,欣赏感受京剧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京剧的鉴赏能力。

  2、谈话法:用于导入新课和介绍京剧的发展、行当及伴奏乐器等通过师生互动引学达标。

  3、体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体多看、多听、多想,从各方面去体验、感受京剧的魅力。引导学生亲身做各种形式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模仿表演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唱《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的片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4、教学手段:本课内容较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教师在呈现课件的同时口头讲解,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同时还能让学生接受大量的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生动的舞台剧照,清晰的脸谱图片等,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晰、更快捷地掌握京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音乐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歌曲《小熊过桥》。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小熊过桥》是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第九册第四课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G大调6/8拍的由多种演唱形式组合而成的歌曲。歌曲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活泼跳跃的旋律ABACA的回旋曲式结构描绘了小熊过桥由害怕到勇敢跑过桥的前后不同心理对比。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在困难面前应做勇敢自信的人。

  二、说教学法

  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勇于探索创造。他们喜欢生动,活泼,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因此我打算采用:兴趣引入,教授欣赏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本首曲目的特点。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基本理解音乐中简单的回旋曲式结构,通过形象记忆和歌曲对比。提高基础音乐修养。

  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较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小熊过桥》,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创编活动。

  三情感目标通过小熊过桥这个故事启发学生在困难面前应该做勇敢自信的人。其中我把学生能够较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小熊过桥》作为本课的重点。学生能够基本理解音乐中简单的回旋曲式结构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再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1、第一个环节:用童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我会有两个提问来导入: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试过自己单独走过一个独木桥呀?”2、“那你们第一次过独木桥时的心情还记得吗?有没有同学可以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与想法?”当同学们回答完自己的心情与想法后,我会马上顺着这个话题,告诉他们:“今天,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只小熊也将要走过一个独木桥了,它的心情会和你们一样吗?”这样提高学生想要去认识这只小熊的兴趣。

  2、第二个环节:,我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熊过桥》的动画片,当然,播放的背景音乐正是本节课要学的歌曲。我会要求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思考:1、小熊在桥边依次遇到了什么动物?2、小熊出现犹豫的时候哪一句音乐反复地出现?你能数出它出现了几遍吗?这里我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提示。不一会学生就能告诉我:老师,小熊在桥边依次遇到了乌鸦鲤鱼。而小竹桥,摇呀摇,有只小熊来过桥。这句音乐出现了三次。这样,就可以引出本课的难点——回旋曲式,我会介绍一下回旋曲的定义,回旋曲式是由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补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接着,我拿出标有英文字母ABCD的卡片,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乐段,其中,把大家听到的重复的那个乐段归为A段,其余的乐段让学生在我的带领之下去思考,去讨论,然后请代表出来用ABCD的英文字母展示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出来摆卡片的时候,我会再次播放音乐)。聪明的同学很快就把正确的答案ABACA摆出来了。但是,无论结果如何,是坏是好,是对是错,我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肯定,并做出简单的点评。这一环节是我的教学难点,可并不是我的教学重点,因此所占用我的时间并不长。

  3、第三个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我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学会唱《小熊过桥》。由于在上一个环节中已经听过这首歌曲两次,学生已经对这首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我会用一句“小熊现在正害怕地站在桥边,如果你们可以学会唱这首歌,小熊就有走过独木桥的胆量了,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个再借用钢琴,音箱等教具,当学生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声当中,对歌曲《小熊过桥》由陌生到熟悉,从而把歌曲主动地变为自己的东西。

  4、第四个环节:结束前面三个环节,我会继续牵引着他们的童话思绪进入第四个环节,我会再让学生看一次《小熊过桥》的动画片,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想,“小熊站在桥上害怕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用什么动作可以展示出来呢”“乌鸦在树上笑它的时候又该怎样用肢体语言给展示出来呢?”将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到本堂课的一个最高点,让他们根据歌词,去编排一些简单舞蹈动作,并排成一个完整的微型歌舞剧。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排练,在经过3—5分钟的排练,请出有代表性的一些组出来合着音乐进行表演,而台下的同学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合着音乐演唱。通过歌舞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同时也启发了学生遇到困难时和小熊一样勇敢自信。将童话故事贯穿于教学的四个环节实施之后,我的本堂音乐课也轻松地完成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节课,我讲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九册第二课的歌曲《苹果丰收》。这是一首朝鲜族民歌,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二、说教法。

  这是在我校开展小班化教学以来,我首次以小班化教学模式来完成的一节公开课,整节课,我都采用了小班化的流程来进行,如,交流前置性作业,我通过苹果梨的`学习导入本课,互助探究,我通过组内对个体学习能力的分析,为自己制定学习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由我来进行检查,并指导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高,达到这节课的基本学习要求。分层提高,通过学生对自己在组内的角色进行分析,选择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总结归纳,通过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为自己做一个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个综合的评估,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制定怎样的学习任务形成一个标准。巩固检测、布置前置性作业,在本课的最后,我为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为下节课学习歌曲《雨花石》做准备。

  三、说学法。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学来完成歌曲的学习,虽然不是很陌生,因为这样的学习小组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是小班化教学模式,对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和对自己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使学生产生一种“使命感”和“任务感”就像很多人喜欢打游戏,急着完成任务升级过完一样。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结合时事政治,即州庆导入本课,完成前置性作业,过渡到歌曲的教学,再通过分组合作,完成更高的学习目标,之后,引导学生为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任务,然后,再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最后布置性作业,结束本课。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春天来了,嫩绿的小草发出了新芽,五彩的花儿迎着阳光开放,碧绿的柳条在春风中翩翩起舞,欢乐的小鸟在云中歌唱,绵绵的春雨似晶莹的银丝轻轻地飘若人间,又像纯洁地甘露滋润着世间万物。下面我就《春雨蒙蒙的下》一课与大家共同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春雨蒙蒙的下》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册第六课,本课重在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重视合作与共处意识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合唱能力。

  《春雨蒙蒙的下》是一首电影插曲,曲调既抒情又形象,其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使旋律更加舒情优美,两声部三度音程的运用加强了春雨和声的效果,很好地体现了春雨的美。歌词十分简洁,却又十分隽美,使人由衷地赞美春雨,对春天充满着希望。寓意深刻,教育学生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以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热爱生活的真挚感(2)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二声部歌唱的技巧,注意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3)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他们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3、教学安排: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难以掌握二声部合唱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划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三度音程听辨训练,熟悉旋律,律动。第二课时:感受歌曲,学唱歌曲,表现歌曲。下面重点说一说本课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歌曲情感。(2)提高学生两声部合唱能力,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教学重点:以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1)提高二声部歌唱的技能,做到音准和谐和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2)注意掌握歌曲的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4、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实物投影仪学生:有关春景的诗词、春天的植物(柳枝、花草等)、绘画工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课包含了音乐、美术、诗歌、文学、思品、自然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在教法上,我综合运用了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视觉图象法、谈话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音乐表演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

  2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我以“美”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探究、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1、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春天”这一情景提供了具体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因此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了场景布置,将关于春天的各种自然景观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室四周布置几棵柳枝,墙壁贴春雨、小草、小鸟、小花等图片,并配有《渴望春天》的音乐,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生机所吸引,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

  2、导入上课开始,教师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朵朵鲜花竞相开放,这一切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通过教师亲切的话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配合多媒体动画,自然过渡到让学生欣赏春雨,学生被绵绵的春雨所吸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有

  关春雨的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诗句,学生完全沉浸在春雨的意境中,这时让学生说春雨的感觉,便不知不觉引入了新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聆听歌曲,体验感受1、欣赏歌曲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地审美情景中,唤起他们学唱新歌的欲望。2、模唱歌曲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用LU轻声哼唱,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唱歌曲,情绪表达

  1、介绍作者,朗读歌词这首歌曲是我国的词作家乔雨老先生为我们少年朋友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歌曲。教师先充满感情地范读一遍,和学生共同分析歌词,如“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等不仅句式对称整齐,而且色彩丰富,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色彩美、韵律美、对称美、意境美的特点,这样师生融合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2、填词歌唱在美的情境下,让学生分声部演唱,学生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及歌曲的欣赏,已能很好地唱出齐唱部分和合唱部分,然后根据学生演唱的情况,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如第一句:如何唱准“下”的时值和唱齐弱起是这句难点,,我采用让学生看教师的指挥手势解决这一难点。另外歌曲的延音使得旋律更加舒情优美,如: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划拍演唱,唱准时值。

  3.歌曲处理如何使学生歌曲唱得更富魅力,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边总结边实践体验,指导学生二声部要唱得清晰、和谐,要用较轻的音量,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如“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入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来演唱,结束句表现出春雨越来越弱、声音越来越小,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4.情感升华为了更进一步使学生对歌曲有深刻的理解,准确表达歌曲情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选自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绿色钱包》里的插曲,并对《绿色钱包》这部影片作简要介绍,了解歌曲的`寓意,使学生懂得歌曲以蒙蒙地春雨象征祖国的关怀,以河边的杨柳、村前的杏花象征青少年,鼓励青少年健康成长,达到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四、成果展示

  歌唱春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将本课内容提炼与升华,让学生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分小组进行唱歌曲(演唱形式)、分角色拿道具表演(课前准备)、创作诗词、画一张画等活动,进行合作创编,这个创意使学生从感知美、体现美,上升到创造美、表现美,给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愿望和机会,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每组推选的代表到讲台前面进行成果展示,给学生搭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表现、歌唱春天,学生边欣赏春天的美景边观看优美的舞蹈,并有感情地演唱,采用第一段领唱,其他同学合唱歌曲,第二段配乐朗诵(师伴奏),第三段齐唱、合唱。这一环节把歌唱、舞蹈、表演、诗朗诵等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自由创编与即兴表演中感受音乐的美,体会创作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对本课进行小结,让学生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春光。

  最后学生在歌曲《春雨蒙蒙地下》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本课我以美丽的春景为主线,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音乐环境。以上是我对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设计及安排,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音乐教材。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百花园》。接下来我将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围绕“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对本单元进行阐述。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通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会发现,它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来丰富情感体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这个课程总目标又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表述的。

  1、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教育目标来说,它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第二个层面是“过程与方法”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大多是体现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许多目标就蕴含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亲身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模仿、积累,才会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3、第三个层面是“知识与技能”

  上述目标又分为三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中,分别是1-2年级的第一学段、3-6年级第二学段和7-9年级第三学段。

  (二)学段目标

  今天,我所说的教材就处于3-6年级第二学段,它的教学目标有:培养学生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及感受与欣赏的能力,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其它音乐表现、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它的内容标准概括起来又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

  (三)内容标准

  (1)感受与欣赏

  (2)表现

  (3)创造

  (4)音乐与相关文化

  (接下来我也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材阐述)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册教材的编写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以主题单元为框架,共有9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各不相同,每个主题下又设有欣赏教学、歌唱教学、音乐知识、编创与活动等内容。使得教材无论是一册、还是一单元都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材的内容结构是由“经线”“纬线”交融而成。“经线”是指各音乐要素。如:音高、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贯穿其中。而“纬线”则是以“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文化”等系列版块渗透其中。

  3、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册教材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百花园”。其中汇编了四首作品,有以花寓意的四川民间小调《盼红军》;有借花抒发美好生活的河南民歌《编花篮》,有借物喻人的《牡丹之歌》以及沁人心脾,仿佛艳丽多姿的器乐曲《花之歌》。在教学安排中前两首是表演唱,后两首则是欣赏曲目。通过学习《编花篮》等这四首音乐作品,能够使学生感受四川、河南等民歌的特点与风格,在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寻找歌曲中富有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再通过聆听乐曲及进行最后环节《花之歌》音乐活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各种花景,享受百花给人们带来的温馨与快乐。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通过以上这些学习,感受与欣赏,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歌曲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进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这达到了《音乐课程标准》第一领域的要求,即:感受与鉴赏。

  接下来学生体验四川、河南民歌的特点,完整、有表情的参与歌曲《盼红军》和《编花篮》的演唱,采用独唱、齐唱、合唱等多种形式表现,再通过自制打击乐器,舞蹈等创编渲染气氛,完成曲调填空创作,这样又培养了学生表现音乐及创造的能力,又达到了《音乐课程标准》第二、三领域的要求,即:表现与创造。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地方民歌的鲜明色彩,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通过结合音乐和伙伴合作进行表演,体会了百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真切感受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这又达到了第四领域的要求,即音乐与相关文化。

  4、本单元在教材中的纵向整合

  本单元是人音版小学教科书“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相关文化”主题系列中内容的展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突出音乐特点”,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的理念。五年级”百花园“这一单元,就是让学生通过模仿腔调,练唱旋律等,感受不同地方音乐特点,理解“百花”的美丽与多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也为以后有关民族音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要说的是的第三个环节:说建议,我也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三、说建议

  (根据课标和教材特点,我先说具体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创设音乐情境,以美育人。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有效的来感受它,在体验的过程中带领孩子们感受它所表达的情绪,以获得审美的能力,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在课堂伊始,我设计首先伴着优美的音乐(盼红军伴奏),请同学们有序的进入教室,(播放课件)这时我说“欢迎大家来到音乐百花园,看,花园里的花儿都在为你们竞相开放,你们问到了那扑鼻的芬芳了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伴奏音乐及多媒体画面等创设情境,使孩子们能迅速进入音乐的氛围,拉进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亲近感,走进教学内容的百花园。

  又比如在歌曲教学环节中,在学习四川民歌《盼红军》中,我利用听、唱、画、念、拍、说等多种学习手段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歌曲中旋律不难,但段落、唱词较多,为了使学生们能清晰地分辨记住歌词,我采用设问“歌曲中都唱到了哪几种花?采花都献给谁?节奏有什么特点吗、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是么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歌词,感知歌曲的内容。随后有利用电子琴和节拍器让学生跟节奏读歌词,帮助他们将歌词与节奏进行初步的融合,也为后面的学唱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我会趁热打铁安排他们“自学曲谱”“自学唱词”等步骤初步完成歌曲《盼红军》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歌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理念,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更激发了他们动手动脑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增强了自信心!

  2、善于引导,培养审美情感。

  本单元歌唱教学中的表演唱歌曲《编花篮》是一首我们河南民歌的代表作,具有突出的河南豫剧曲调特点。可特色究竟蕴含在歌曲的那些旋律中呢?如果能引导学生感受到最具特色的乐句,也就抓住了歌曲的核心。于是我以整体感受歌曲为出发点,巧设问题“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找出最有特色的乐句,就是唱好装饰音中的前倚音,突出具有浓郁的河南民歌特点,怎样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重难点呢?于是我通过让孩子来听琴和听老师范唱的方式,先来这样演唱一遍没有装饰音变化的乐句,(范唱歌曲前几句),然后再加上歌曲中有装饰音的乐句和结尾衬词“那哈依呀咳”,运用河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及唱腔,,再对比范唱一遍,就又彰显出了这样的效果(范唱),这样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两种声音的不同变化,并声情并茂地进行模唱及练习,初步掌握及感受河南民歌的特点,也更深刻体会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

  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大家都是主创人员,我们和学生应当是彼此相互沟通的。老师用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孩子们,帮助他们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其实,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我们应当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而不是用标准答案去束缚他们。在创编活动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来创编歌词,孩子们在老师给出的游戏项目中进行小组间的配合,有负责写歌词的,有负责编动作的,有负责演唱的,在表演中还可以是打击乐伴奏、舞蹈等,形式不限。这样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又鼓励了他们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帮助树立自信心,进而培养学习音乐兴趣。

  (二)评价建议

  结合实际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评价机制。

  1、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主线的纵向评价为主,以横向评价为辅。

  (三)最后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也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们来说。

  1、要以音乐教材为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提供的参考资料,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以音乐教材为载体,设计出即体现音乐艺术审美,又具个性的课堂教学。

  2、合理使用音乐教学设施。

  在这一单元中就用到以下这些教学工具来辅助,已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件展示)

  3、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发挥教师资源优势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去挖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能力、及已掌握的音乐技能等因素,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和参加音乐类的表演、比赛等,给予展示的空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校组织孩子们参加的一些文艺表演和比赛(课件)。这是我们每年六(1)前夕举办的校“七色花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孩子们可以参加声乐、器乐、舞蹈、曲艺、书画等多种项目的比赛和展示,既丰富了第二课堂,又为他们提供了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更有效的体现了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果。

  音乐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学科,它给予孩子们的是丰富的感受和美的熏陶。在带领孩子们走进音乐世界的道路上,我们只有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才能把“无声的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才能使我们的孩子们在新的音乐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感受灵动课堂、高效课堂,乘着歌声的翅膀,展翅飞翔!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内容:《我怎样长大》是人音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足迹》中的一首歌曲,是故事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主题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迹,塑造了“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这首充满儿童情感的歌曲,风格清新、流

  畅,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渴望长大的愿望。

  2、特点:学唱时引导学生回忆三拍子的节拍特点和指挥图式是这节课我将考虑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设计的重难点是学会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

  唱歌曲《我怎样长大》,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和二声部间的和谐。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和一定的接受能力,他们对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演唱时能不喊唱,会用正确的方法演唱和控制气息。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过合唱歌曲,对合唱歌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能准确地演唱二声部,部分学生在二声部的演唱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在平时的演唱过程和教学中多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2.准确演唱歌曲的合唱部分,并在唱歌实践中,巩固三拍子指挥手势。

  3.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让学生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难点:指导学生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五、教学过程

  1、首先,是两条发声练习,发声练习的第一条带跳音练声曲,哩的发声状态比较靠前,以活泼轻快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歌唱得状态;音程跳进的练习,为学唱歌曲打下基础。第二条练声曲主要是练习长音气息的支撑,是歌曲的尾声部分。

  2、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播放歌曲在电影中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通过视频片断,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和了解音乐的内容与背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歌曲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表现歌曲,乐从心出、以情带声。

  3、学唱歌曲

  A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初听音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节拍。复听歌曲,让学生划分乐段,可以提醒学生按照演唱形式或者情绪特点划分。这样学生能轻而易举的划分出来。第一部分是齐唱,情绪稍活泼。第二部分是合唱,情绪较抒情。

  B接下来就是学唱歌曲了。先来学习歌曲的齐唱部分,这部分的旋律和节奏没有难点,采用听唱法就可以学会,演唱时提醒学生注意附点部分的节奏,并强调演唱时要唱出“问’’的语气来。

  C再来学习这节课的难点———合唱部分

  我先带着全体学生学习歌曲的高声部,先指导学生唱第二声部的乐谱,唱好谱子后再来唱旋律,演唱时注意一字多音处(越过春夏秋冬)。因为考虑到时间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找了几名音准较好的学生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然后再把两声部合起来,音准较好的学生和我来扮演小树演唱低声部,大部分学生扮演蓝天演唱高声部。注意结束句的气息控制,指导学生用循环呼吸。

  这样,从先唱谱再唱词;先唱高声部,再两声部合唱。由简到难,逐步地演唱歌曲。降低了学生学习二声部歌曲的难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4、表现歌曲

  引导学生边打拍子边分角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三拍子的音乐特点,进而唱出歌曲三拍子的流畅性和歌曲的情绪。使学生对歌曲更加熟悉。(还可以加动作表演歌曲)

  5、拓展延伸

  引发学生思考:我要怎样长大?从而激发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要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等。

  6、课堂小结

  最后的小结,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把自己的愿望都写在了卡片上,激励他们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使歌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选自《南海风情》的第三课时《什么结籽高又高》。在这一节课中我安排了演唱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这歌曲选自歌舞剧《刘三姐》。《什么结籽高又高》由著名音乐家雷振邦编曲,音乐素材多来自广西壮族民歌,是一首活泼风趣流传很广的歌曲。歌曲采用2/4、3/4变换节拍,用领唱、合唱的形式,使用渲染情绪的衬词“哎”带有某种“呼唤性”,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了歌曲淳朴诙谐的风格。

  【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经验是一种课程资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音乐知识上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练中已经具有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合作、自控能力。他们对音乐兴趣浓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音乐素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已掌握了演唱的初步技能;同时也具备初步的音乐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根据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和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置的。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增进民族文化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通过学习,感受广西壮乡的优美山歌,了解他们的生活片段。

  ②过程方法目标:积极参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体验、探究、创作的过程中,积极的艺术表现及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③知识技能目标:感受山歌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与山歌相关的音乐文化。

  【重难点】

  重点:学唱山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难点:对山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这首歌曲并解决了节奏基调上的难点,新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穿于以审美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只要有音响就会有情感,学会唱歌不是目的,要把培养情感和审美渗透到音乐之中,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是培养情感和说呢没能力)

  二、说教法分析

  1.情景教学法:(多媒体制作课件形象生动,动静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视听上的有效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通过对广西人文地理的欣赏,把学生仿佛带入了广阔的广西大地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2.启发开放式教学:(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感觉不一定相同,所以我采用启发开放式教学)

  音乐审美中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多运用语言这一根据的艺术魅力,口头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下,完成对音乐作品已经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效果。

  3.采用“引导——激情——拓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有理有节,抑扬得当,从而使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教师的课堂设计自觉有序地进行有效性学习。

  4.听唱法:听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从音响中获得,所以我采用听唱法。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学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一、导入:广西景色图片,介绍山歌,观看刘三姐对山歌的视频,(背景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并讲解山歌有什么特点,山歌歌曲内容都与什么有关。

  二、学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聆听感受体验山歌。(体会一领众喝,说出是哪里领哪里和的,详细讲解“哎”的唱法,要求具有呼唤性,但不能大声喊叫。认识延长音记号及波音记号。)

  1、学唱歌曲

  (1)解决难点变换3/4拍子的小结,划拍唱歌谱。

  (1)采用问答、师领生合、生领师合、等各种形式学唱歌曲。(注意八分音符与八分附点音符的正确教唱。)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反复聆听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我运用了视觉图像法帮助学生学习。

  四、拓展

  欣赏壮族“三月三对歌节”的盛大场面,感受对山歌的热烈气氛,采用《什么结籽高又高》的曲调自编歌词,举行对山歌比赛。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的歌曲也很多,今天我们学习了壮族的山歌,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找找其他的民歌,最后,让我们唱着《什么结籽高又高》结束本课,同学们,再见!(生边唱边走出教室)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是鲁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夏牧场》,首先对我们此次课例研究的课标背景做一说明:

  课标解读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该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音乐要素方面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课例设计说明:

  在实际的唱歌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或重视单一的唱歌技能训练,忽略情感要求的挖掘和处理;或者是一味的体验感受熏陶,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开展唱歌教学的专题研究,想呈现一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实现音乐审美核心教育理念的课例,体现课标中提出的“正确处理课程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教学过程是怎样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评价设计、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草原,草原是绿色、生命的象征。《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新疆风味的哈萨克族民歌,属于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4/4拍、单乐段,四个乐句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此曲虽然是单部曲式,但全曲音域不宽只有六度,由于使用了民族创作手法,虽多次反复却不让人觉得罗嗦,词、曲都体现了一幅美丽生动的草原牧场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性要强,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有关新疆风格的歌曲,了解基本节奏;有一定的唱谱能力;基本掌握了轮唱这种合唱形式和简单的多声部合唱;积累了一定感受音乐和欣赏音乐的经验。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在听、看、唱、动、想、奏等多种音乐活动中,体验歌曲的意境,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喜爱少数民族音乐,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从而热爱草原、爱护草原。

  2、能视唱歌曲曲谱,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意境。

  3、能用自创的独特形式表现歌曲,并能设计多种演唱形式,培养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其中学会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是能为歌曲设计丰富的合唱形式。

  四、【评价设计】

  1、通过欣赏图片、体验节奏、哼唱旋律及课件展示,学生感悟尝试,积极参与,完成感受音乐旋律的体验过程,达成了目标一,教师要及时进行表现性评价,总结引导,让学生很快融入到音乐旋律的意境中。

  2、通过课件展示、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完成学习目标二和三,教师要适时进行论述性评价。

  3、通过创编的形式设计合唱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三,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性评价。

  五、【教学设计】

  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一个“美”字,让学生在所有的音乐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为此,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即:谈话导入(寻找美)、聆听哼唱(感悟美)、演唱体验(表达美)、表演创编(创造美)、拓展延伸(追求美)。

  一)、谈话导入——寻找美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式,借助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语文课上我们读过‘草原’,美术课上我们画过草原,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歌唱草原。”这样轻松自然的谈话,把学生带入到歌曲描绘的情景中。从语言文字的美到水墨丹青的美再到音乐旋律的美,让学生体验美有多元的表达方式。

  二)、聆听哼唱——感悟美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草原图片,静静地感受心中自然而然流淌出的旋律,激发创作兴趣:同学们,如果此时的你是一位作曲家,你创作出的音乐速度和情绪会是怎样的呢?

  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身边,关键在于我们要拥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同时完整地让学生了解音乐旋律的速度与表达情绪的关系,将情感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有机结合。

  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与风格,播放伴奏音乐,找出手鼓伴奏型,因势利导介绍乐曲的民族风格特点以及哈萨克的铃鼓演奏方式。

  设计的铃鼓节奏创编是想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掌声中有音乐,咚哒哒咚哒;地板中有音乐,咚哒哒咚哒……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身边,关键在于我们要拥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用“啊”小声哼唱,注意四四拍强弱规律再次哼唱,进一步体会旋律的优美!通过找相似的歌谱乐句来分析民歌歌曲的创作手法。

  三)、演唱体验——表达美

  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运用科学的发声技能,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时,采用“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声情并茂”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通过精心设计演唱实践活动中进行技能训练,融情感、趣味、技能于一体,使他们在歌唱中享受音乐美的愉悦,接受音乐美的熏陶。

  1、借助画面,情感启发: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置身于天山脚下,面对圣洁的雪山,让我们的声音像恰布河水干净清澈,像蓝天空灵通透,随着白云轻轻游走。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演唱歌曲的第一段。

  2、利用尾音的吐字归音进行演唱:如果我们把每一乐句的尾音唱的再饱满些,并且注意长音的保持,我想你的歌声会更美。

  3、从歌词入手,启发情感,如:“远处是冰峰,近处是牛羊”,表现远处的声音应该是强的`还是弱的。那近处的呢?

  4、借助旋律线,掌握演唱技巧:指导演唱抒发情感的“啊”时,遍唱边划旋律线,想象声音在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的天山山脉上慢慢滑过。

  5、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观看阿肯表演片段,感受欢快、活泼的场面,并介绍冬不拉,模仿阿肯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唱。

  总之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既享受音乐的魅力又掌握了演唱技巧。

  四)、表演创编——创造美

  本环节注重演唱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唱歌教学中的合唱活动能够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并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创编的合唱歌曲,并指导学生唱好合唱歌曲。

  通过“聆听——策划——尝试”的巧妙过渡,让学生敢于创编、学会创编,从而亲身体验自己所创编音乐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追求美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音乐背景中让学生知道:正是因为这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给了人们不同的创作灵感,让我们享受到音乐的魅力。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让草原更绿,让河水更清,让我们能够尽情的歌唱这美丽的世界。最后将思想教育与艺术教育无痕地融合在一起。

  以上是我对《美丽的夏牧场》这一课例的解读和教学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课内容以人教版音乐课本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知识溶入其中。

  2、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京剧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京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流派分呈,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和审美追求,熏陶、娱乐,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听到回响于街头巷尾的流行音乐,在习惯于大众文化的威力的同时心里常常感到一丝遗憾——做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在那里?所以我选择了欣赏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艺术知识溶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并让学生明白宏扬中国的戏曲京剧艺术人人有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材处理: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根本无法全部讲完。因此,本课结合欣赏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同时选取了京剧的发展,唱腔、板式、表演形式等内容做浅近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让学生欣赏、模仿在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

  4、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学生

  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的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对现代京剧《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对比欣赏来了解和感受“西皮”、“二黄”两种唱腔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唱、念、做等表演动作的模仿,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6、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的兴趣,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在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探索、掌握京剧的相关知识。

  7、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的进行模仿真正的融入到京剧艺术中去。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教学方法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了:

  1、情境教学法:

  以京歌《粉墨人生》作为学生进教室时的音乐,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被京剧这种前所未有的氛围包围,再以京剧的出场方式与问好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京剧氛围,不仅让学生充当票友,还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变成戏台使学生身临其境,欣赏感受京剧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京剧的鉴赏能力。

  2、谈话法:

  用于导入新课和介绍京剧的发展、行当及伴奏乐器等通过师生互动引学达标。

  3、体验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体多看、多听、多想,从各方面去体验、感受京剧的魅力。引导学生亲身做各种形式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模仿表演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唱《我们都是工农子弟兵》的片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4、教学手段:

  本课内容较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教师在呈现课件的同时口头讲解,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同时还能让学生接受大量的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生动的舞台剧照,清晰的脸谱图片等,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晰、更快捷地掌握京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音版第九册第八课,题目是《秦之声》。 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 、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通过聆听和感受民族音乐或戏曲文化,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 、 学情分析: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里和年龄特点,要通过一节课,就让学生熟练掌握戏曲唱段,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再加之现在的孩子平时对戏曲很少接触,这就为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 、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地方选学教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能初步感受秦腔的艺术特点。

  四、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秦腔部分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土戏曲的喜爱;

  2、采用聆听感受法、反复练习法等学唱戏曲片段;

  3、学唱《祖籍陕西韩城县》

  五、 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重点应是:学唱秦腔《祖籍陕西韩城县》难点是:准确的演唱旋律,填唱戏词

  六 、 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反复聆听法、讲解法、分组练习法、教唱法。

  七 、 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

  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3.准确完整的演唱戏曲4.拓展延伸5小结。共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音乐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戏曲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播放板胡演奏的经典曲牌,并设置恩问题:你知道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然后揭示板胡,简介板胡的音色及在秦腔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板胡曲牌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

  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

  本环节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

  结合学生的自然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板胡引出了秦腔。我通过对秦腔角色的分类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秦腔角色的分类,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然后主要针对本节课要教授的生角的具体分类:娃娃生、小生、须生、老生。学生了解了这些后,我出示了一段《祖籍陕西韩城县》的视频,并请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属于秦腔的那个行当?学生由于有了前边的学习经验,就很容易说出该人物所属的行当为小生。然后请学生们翻书看《祖籍陕西韩城县》的戏词,请学生们自由发问。学生提了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我就给学生讲解《三滴血》的戏曲梗概。了解了故事内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戏曲

  我再次进行范唱,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谱子有何特点?同学们看出它的每句都是弱起。然后引出了秦腔的板和眼。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起落特点是:起于眼(弱拍),落于板(强拍) 。我们把它称之为二六板。从表现情绪上,二六板均有欢音、苦音之分。然后就是戏曲的分句学唱。我采用了传统的教唱法与分组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基本能跟着伴奏演唱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表演。并分组表演、评价。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我们陕西的地方戏很多,好听的也很多。我通过提问:你还知道陕西的哪些地方戏曲?有的学生说到了眉户、阿宫腔等。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好几个剧种,并轻声哼唱了几句。这样更直观形象,使学生加深对戏曲的认识。

  第五环节:小结

  本课的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参与戏曲的演唱,并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课堂小结时我还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你觉得秦腔是否像你以前认为的那么难?此时的学生对戏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秦腔的兴趣。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一节课能否成功,我觉得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根据本课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师语言的诱导和多媒体画面的结合,创设音乐情境,创造音乐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采用启发、谈话、讨论等方法,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原则,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感知。通过感受、想象、创造,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做到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把握重点和难点,并努力做到组织教学的语言精练并富有魅力,提问富有启发性,描述富有情趣性,过程富有连贯性,专业术语富有规范性。

  三、说教学程序

  结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

  环节:环节一、组织教学、调节情绪;环节二、节奏游戏、激发兴趣;环节三、接受新知、层层深入;环节四、创造表现、体验成功。下面我具体来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

  环节一、组织教学、调节情绪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音乐课上,我用一个故事导入:

  “有一位同学天真可爱,活泼聪明。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里出现了一幅美丽神奇的图画,一只精致的小船带着他飘呀,飘呀……他来到神奇奥秘的天空,看到充满生机活力的宇宙,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同学们,你们想听吗?”学生最爱听故事,这里用讲故事形式导入,能营造了轻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奏响了一课的序曲!

  环节二、接受新知、层层深入

  第二个环节,我是分5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第一步、聆听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和表现音乐。因此,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聆听歌曲,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的聆听。首先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使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意境。老师在课堂上的范唱是十分重要的,它的效果远比录音范唱好,因为这是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十分直观、亲切,使学生听觉、视觉得到最直接的享受。我先是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听后教师提问思考:歌曲里的小船指的什么?在哪里飘荡?船上有什么?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接着教师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随音乐在心中默默跟唱,一同感受歌曲的情绪。(播放《小白船》MTV)

  通过两次不同形式范唱,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了解,避免了体验形式单一的单调性,并为新歌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步、歌曲学唱。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音高,我重点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我把音的高低通过图形谱其实就是歌曲的旋律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先让学生随着音乐用手画出旋律线、看着旋律线来哼唱、再模唱,找一找难唱的地方来唱。起伏的歌词暗示着旋律的高低、走向,这样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无形中解决了本课识谱的问题。这也是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学生要适当、适度、逐句、逐段的进行识谱。先请学生想想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心情来朗读歌词。充满感情的朗读歌词是加深学生对歌曲意境了解的一种艺术,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索正确的朗读速度和感情,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含义,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找出难点由学生做小老师教唱。掌握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唱法。通过一系列活动,歌曲的学习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步、巩固歌曲。在巩固歌曲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同桌互相凑到耳边轻轻唱、师生接龙唱、唱给好朋友听一听、推荐好朋友上来唱一唱,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达到正确地有表情的演唱。

  第五步,歌曲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发表各自的处理意见,选择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试唱,让学生在演唱中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处理方案。这样有助于他们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情绪,从而提高歌唱的表现能力。

  环节四、创造表现、体验成功

  在学生能熟练演唱的基础上,我提出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用打击乐器或者身体语言为歌曲伴奏,还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即兴表演。通过唱一唱、拍一拍、奏一奏、舞一舞,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体验和表现,加深了对这一音乐作品的感受,获得审美体验。

  这里我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来表现歌曲,可以是身体语言、也可以是打击乐器。师生一起跟着录音表演,教室里师生是又唱又跳又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我的设想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影视音乐中的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材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歌曲是明显的两段体,四二拍,旋律优美但又不乏热情。第一段轻盈的旋律给人以亲切感,弱起小节的运用,对歌曲的情感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段的合唱,旋律起伏摇荡。歌曲更展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幸福生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通过学习本歌曲,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通过倾听、练唱、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及合作能力。

  (3)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能背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并能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整首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我把能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声部整齐和谐的演唱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设想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采用歌曲、乐器与律动相结合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根据音乐课程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我采取的是观看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片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很自然的在影片中欣赏了歌曲,使学生初步对影视音乐有了印象,也提高了学习歌曲的兴趣。

  2、聆听歌曲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熟悉,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在这里,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聆听方式,一是听音响,让同学对旋律有一个初步感受,二是带问题欣赏由少年合唱团演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更深一层的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最后我会对同学们的感受做归纳总结,再由我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歌曲,让学生小声跟唱。我相信,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一定的旋律基础。

  3、学唱歌曲

  通过前面的铺垫,对于歌曲的学唱,同学们会觉得简单了一些,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突破歌曲的难点,低声部的学唱。在同学们对歌曲不是完全领会之前,我先通过识谱学唱、分句学唱、随范唱齐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低声部的学唱,这样先入为主,让学生先攻破难点,在低声部掌握的较好的情况下,再进行高声部的学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高声部就会觉得简单的多。

  4、合作表演

  最后我将进行生生合作及师生合作、男女声换声部演唱来表现音乐,同时和同学们进行简单的律动,例如身体像小船一样随着音乐摆动,这样让同学们兴趣满满的`参与,指导学生带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同学们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能和谐、完整的合唱歌曲。

  5、巩固教学

  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把右手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船让它随着音乐的起伏划行,这个活动加强音乐的动感,也让学生不由自主的画出了旋律线体会了音乐的优美。

  6、自评师评

  表演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堂课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评,对于自己表现好的方面给予鼓励,这样,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来,最后,教师做总结性的评价。

  六、总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因素,始终以音乐为主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第10册戏曲欣赏课东北二人转——《黑土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说课。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人转是地方戏曲曲目,它是东北人培育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距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以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呈现着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东北人的喜爱,它代表着东北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

  教材首次将地方戏曲作为欣赏内容呈现在小学生音乐学习活动中,与以前的欣赏内容增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通过该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东北地方戏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民俗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地方戏曲,为今后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地方戏曲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当今的城市孩子喜欢和崇拜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大多排斥,对中国的戏曲更是觉得乏味和无聊。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戏曲”欣赏课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二人转音乐的各种要素、表现手法做出整体性的反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二人转的美,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基于以上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听赏、感受东北地方戏曲,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2、能够哼唱二人转《猪八戒拱地》的唱腔,并模仿、体验二人转的各种表演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教学活动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二人转愉悦的欣赏过程。

  2、在探究和表演活动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东北二人转的听赏和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发扬和传承东北民俗音乐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二人转。使学生对地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会哼唱二人转的'唱腔并表演二人转或二人转的小曲、小帽等。

  经过对以上的分析,我做出如下诊断:

  在现今科技、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仅凭传统的录音机和教材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体现了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五、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听”为主,,过于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教学资源单一,欣赏过程枯燥;感知通道单一,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乐曲的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听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1、教学资源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资源不足,扩展学生想象和思维空间、给音乐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

  2、可以为“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提供环境,让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够做到真正的主动参与。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进行我的教学活动。

  教法——“视听结合”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点击课件,边放边说)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欣赏《我的家在东北》这首歌曲。通过MTV的画面和歌曲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东北的美丽富饶,黑土地的宽广辽阔,以及东北人的热情豪放。

  接着抛出问题:请同学们分别说出我们东北好在哪里?你知道有哪些特色?

  在师生交流中使学生在物产及文化方面对东北有所了解,为自己是东北人而感到自豪,以喜欢东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喜欢表现东北的通俗音乐进一步产生想要了解东北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二人转。(打开首页)进入今天的学习重点环节。

  视听结合感悟欣赏(打开网站,边说边操作)

  教师打开学习网站,初步让学生感受二人转,然后进入二人转介绍栏目,让学生根据首页上的内容,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二人转的由来、发展历史、特点、表演形式;以及二人转的唱腔曲牌、道具、乐队、二人转的小曲小帽。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打破了以往欣赏课上来就听,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多个感官去感受、欣赏、了解二人转。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了学生学习抵触情绪,为后面的学习哼唱和表演奠定了基础。

  引出重点个性化学习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后,开始进入到欣赏学唱唱腔环节,教学选择《猪八戒拱地》片断展开学习活动,首先我先让学生观赏这个片断。(播放视频)

  然后让学生分析二人转有哪些表演特点?

  学生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总结出,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表演诙谐幽默等等。

  通过视听觉的感受以及特点的分析,学生对二人转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在此时提问:

  这样有趣的曲目,你们想不想学着表演呀?在这里我没有仅仅强调学唱,而是鼓励同学们可以根据视频学习二人转表演中的其它原素(如舞手绢)。(《猪八戒拱地》一直播放到这个里)

  下面是学生学习过程:

  1、看视频跟唱、学唱(视频)

  3、男女分角色学唱(视频)

  4、教师指导难以唱准的“小节”(照片)

  5、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与分角色演唱表演自己喜欢的环节)。(照片)

  6、学习舞八角巾和扇子。(照片)

  7、鼓励学生模仿和创编有自己特色的二人转(视频)

  8、与教师搭架子表演(视频,一直放到下面的语言说完)

  此时师生融为一体,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自主学

  习感受二人转的曲调、表现形式、道具等,学习乐趣不断加深,对二人转所代表的东北的民俗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理解。从而突破了难点。

  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课至此时进入了教学的高潮,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获得了成功感,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提出了另一个目标,(进入网站)二人转除了小曲这种表演风格还有其它的表演风格,你们想不想欣赏其它几种表演风格呀,能不能试着再学一种?

  随即老师打开学习网站,根据学生的要求去欣赏其它几种表演风格。

  阎学晶的《二十四节气歌》(小曲)

  小帽《小拜年》

  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还跟着哼唱了一段(视频)

  学生们通过多媒体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之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更进一步拉进了学生与地方戏曲的距离,使之更加喜欢我们东北的二人转。

  (视频)课近尾声,我请同学们说出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热爱,发扬光大东北的二人转的情感油然而生。最后,我请同学们站起来挥起手里的扇子、手帕,载歌载舞。在热烈的气氛中共同展现东北人的热情和豪放情怀,在欢快的二人转演唱中结束本课。

  七、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为音乐课堂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刚刚的教学片断中,以为各位评委充分展现了课堂教学效果,我就不加以详细的叙述了。

  在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尝试中,证明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欣赏课整合其教学效果是优于常规教学的效果,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不要过于注重“视”,忽略了听与唱。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评委点评。谢谢。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歌曲《枫桥夜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八单位“钟声”中的第一首歌教学内容,本首歌曲是从古诗《枫桥夜泊》谱曲成的一首优秀少儿歌曲,歌词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旅行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他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愁。本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宫调式。第一段旋律平稳,仿佛在叙述诗人身处的环境,第二乐段用啊接入,加上节奏和旋律音高的变化,情绪更加高涨,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教材造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以音乐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为意图,旨在让学生在吟唱中感悟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注释、想象画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不同古诗的吟唱,如《梅花》、《静夜思》等,以诗吟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

  三、教学目标

  1、能用较长气息、连贯自然地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感受歌曲所表现出思乡的`游子形象及歌曲的基本情绪。

  3、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感受音乐表现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情诗境。

  难点:体会诗人愁苦之情:把握歌曲基本情绪及唱准前兰拍休止的乐句。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快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品读感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呤唱诗歌。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古诗赏析、积演深化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诗境和歌曲基本情结。

  六、教学过程

  1、第一个环节:复习已学古诗及导入、上课伊始,我以歌曲接唱《静夜思》、《梅花》二首为激趣。通过提问引入“唐诗”简介及猜猜看导入新课学习。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使学生察觉“水到渠成,不觉转入此中来。”

  2、第二个环节以读诗文、赏析诗文,初步了解作者的写诗的处境,让诗人的情怀渲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失意愁等情意体验。销垫歌曲学唱的基本情把握。

  3、第三个环节:在听学唱、学唱歌曲、说歌曲意境、模仿诗人歌曲的演唱形式中,通过师生互动、配合,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思乡的愁绪完整演唱歌曲,感悟歌曲意境。

  4、最后,我设计在不要忘记待中的“寒山寺”的介绍,引出和出示与古诗相关联的意境画和书法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究、搜集有关“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音乐说课稿01-13

音乐说课稿03-08

小学五年级音乐说课稿11-02

小学音乐说课稿11-27

年级音乐说课稿11-29

优秀小学音乐说课稿11-27

音乐《春天旋律》说课稿07-12

音乐《咏鹅》说课稿12-24

【精选】音乐说课稿四篇04-0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