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06 10:54: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四、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子,介绍“子”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远近闻名知识渊博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迎候毫无保留传授)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可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风餐露宿”一词,我这样设计:

  ①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引导学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通过以上步骤第一块---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是,你的父母会日夜兼程的赶回来。那孔子呢?

  引导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体会用心读一遍这两个词,最后把词语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读。通过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的深度体会,再体会“终于”一词。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阳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吗?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指导朗读。体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有什么意思?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介绍来体会二者的谦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通过角色体验,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体会。

  4、接着学习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有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学生独立识字12个;

  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本课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2、 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2、 初读质疑

  3、 细读解疑

  4、 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

  新课改以来,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提高。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突破了原来封闭的课堂教学发展论,就“语文课程”的解释隐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言语能力的层面、文化浸润的层面和审美熏陶的层面。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改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使阅读教学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实施过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组教材、改良教学结构、突出学生实践”为突破口,进行“块状推进,整合优化”的实践,以期达到减少头绪、强化综合、丰富阅读教学内涵之目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处理教材上“炼真金”,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大胆剪裁,精心重组,可以将课文转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块式材料”,以专题性的块材料,替代以篇为特征的语言材料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头绪、构筑张力点,取点成面,也便于引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性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习意义探寻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淀语言、培养习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

  在此理念指导下,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整体感知,了解全文,提出问题。

  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大致把握后,为他们在部分中的学习搭起一个认知背景面,并为部分学习时紧密联系整体找下底座,使学生的学习更趋丰富。

  教学前加强了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始初读,正确连贯的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该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很可能是离散的、肤浅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随即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纯问题(如知识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焦点式的一、二个问题上。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颜色为什么会变?”“为什么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将抓住这些重点问题,以学定教。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 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方面的学习首先要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体悟感情,实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的提升。

  1、 创始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传神,充满童真童趣。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画面上蓝色的天空下,大片金黄色的蒲公英,色彩鲜艳,给学生以美的震撼,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欲望。第四自然段是本篇的重点段,在学习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感受到了发现后的惊喜后,和文中的“我”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联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变化,从“揪”到“不再随意揪”;从“寻开心”到“最喜爱”。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目观其形、耳闻其音、心通其义。

  2、以读为本,深化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通过默读、自读,引导学生找到重点语句,划出重点词语,把它们作为语言训练的依托点,引导学生组织、转化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表演。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领而顿、促使学生主动读书。从自主性读,到感悟性读,再到评价性读,学生自然的感受到蒲公英颜色变化的原因,此时课文的语言已积淀于心,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动作表演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理解和运用、深处的思维和情感、表层的肢体活动”都得以多元协调的发展。

  三、总结延伸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因此设计了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的花草,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9《掌声》这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包含了字词句篇的掌握和揣摩,也包括了感知与理解文本所蕴藏的人文精神。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应该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文字。从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互动与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情感。

  《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身患残疾的小女孩英子有一次不得不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上台讲演讲,但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从忧郁自卑走向开朗乐观的一个感人故事。课文以小英从自卑到乐观的情感变化以及同学们的掌声两条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信任与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的语言朴实,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十分感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掌握以掌声以及英子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的写作手法。

  2.过程目标:运用朗读、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语以及人物的语言、心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理解爱的力量,懂得鼓励需要鼓励的人、关爱需要关爱的人,深出自己的友爱之手;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

  本节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掌握字词,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等方式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理解同学间的关爱,获得情感共鸣,提升情感认知。

  一、说教法

  从“英子的变化”切入,通过英子的变化产生了疑问,进而延伸到掌声。教学过程由“走近英子,了解英子”——感悟掌声——升华掌声——课外拓展”的环节组成,突出了掌声。

  二、说学法

  学生在思考、朗读、阅读、小组交流中体会掌声,体会情感,内化情感。

  师:昨天老师读了《爱的小诗》这首诗歌,被它深深地打动了。现在,你们谁愿意来读一读呢?读得真好,读出了感情,大家能给他一个鼓励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赞扬他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这样包含着鼓励与赞赏的掌声对我们来说,是很多的。今天,让我们走进《掌声》这篇文章,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1、把握字词,做好铺垫。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

  2、全班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1、全班集体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文中通过哪几部分棉写了故事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划分并回答。

  3、理解课文,语言训练。小组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复述各段落的主要情节,串接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4、设置疑问:在故事中,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回去思考。

  三、指导书写

  1、写课后的生字词并掌握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听写文中生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英子的故事,也看到了英子身上的变化。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英子,更全面地去了解她。

  1、提问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英子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英子后来又变得怎样了?接下来学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理解重点词“默默、总是、早早地、最后一个、忧郁”。

  2、学生自主疑问: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英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提问:“终于”表明了什么?

  2、对,她内心挣扎了很久,她并不想上台讲故事,但新来的老师不知道她的情况,要求全班同学都要上台讲故事。当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时,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有问题想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谁能告诉老师?

  上去还是不上去呢?英子耳旁有两个声音在嚷嚷:一个在说上去吧,另一个则说不要上去。你们认为英子该上去还是不上去呢?教师要求男女生组成两只小小的辩论队,男生是正方,女生是反方。开始辩论,各自说说上去与不上去的理由。

  3、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都说得很不错。英子是怎么表现的?谁来找找这句话并读出来,要有感情地读出来。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

  再次提问朗读,要求读出犹豫的心情。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英子为什么犹豫呢?

  对,英子很不自信,她没有勇气,心里很矛盾,所以她犹豫了很久,大家试试一个成语来表达英子的矛盾,这个成语是回答得真不错,英子太犹豫不决了,她的动作是慢吞吞的。

  4、出示句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师:看,同学们饱含着鼓励的目光;听,多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很感动,老师看到了,你们也看到了。如果此时你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如果你是班上的同学,你又想说什么?现在请你们来扮演英子和班级同学,先想想看要说什么。

  提出问题: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听了英子和同学们真实的感人的话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用什么来鼓励英子?那么,这掌声代表了什么?生答,师相机板书。

  4、学生齐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热烈的掌声。”

  提问:这次的掌声又包含了什么呢?

  讨论:英子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对于对待象英子这样的人,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训练语言:老师代表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向大家说声: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鼓励!你们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吗?把老师当作英子,对着英子说出来吧。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学生质疑: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里的“一摇一晃”跟前面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英子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是什么使英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呢?

  3、白了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了吗?英子在这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拓展,爱的升华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几年后,英子给我来信,信中说道:我永远不会….

  提问:从英子的来信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骨气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昂起我们的头来。下面请读课外文章《昂起头来真美》。

  小组讨论:

  1、什么事情让珍妮发生了变化?

  2、老师的那句话:“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让珍妮感受到了什么?

  3、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英子在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其实,不单单掌声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法去鼓励别人、关心别人。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检阅》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报告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到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校阅阅兵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校阅阅兵步队得到了各人的同等喝采。

  二、说教学目的:

  基于对课本的明白,将本课教学目的定为: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校阅阅兵、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3)明白课文内容,感觉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恭敬和敬服,以及博莱克自负自强的本性品格,领会队员们优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资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在阅读中领会人物生理的变革,并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引导法、探究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

  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3)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博莱克或那些儿童队员们,体验人物的心情,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4)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将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回顾,导入质疑

  1、播放儿童队员参加检阅时的情景的课件,教师配合进行叙说:七月,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了隆重的国庆检阅,在参加检阅的所有队伍中,有一群儿童队员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观众是怎样称赞的?

  2、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课文的两个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接着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夸赞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3、学生读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疑问和读书要求:这个小伙子是谁?观众为什么会称赞博莱克很棒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博莱克很棒的段落。

  (二)走进故事,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博莱克参加检阅时表现的段落,教师出示该段落和相关的图片,问:这段话中的他是指谁?看看图,再读这段话,你们从哪儿看出博莱克很棒?

  2、引导学生联合博莱克自身身材特点逐句逐条理的读悟,起首接纳脚色比拟法:将博莱克与正常儿童比拟,与本身以往到场校阅阅兵的履历比拟,再开导想象:想象他在平常是怎样降服困难,对峙训练步调的。接着举行脚色转换:将本身看成博莱克本人,担当老师访问校阅阅兵时的`心情想法,从中感觉博莱克确实了不得,感觉他的自负自强、大胆自大的本性品格,以次来促进明白“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在领会的基础上,接纳了师生互助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的朗读,朗读时,老师举行或肯定或点拨、或鼓励或提示的评价,以评促读,读中感悟。

  (三)深入文本,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

  1、教师小结过渡:博莱克以他的自信自强、勇敢坚强赢得了观众们的称赞,其他的儿童队员们为什么得到了观众们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至9自然段,看看儿童队员们在一起干什么。

  2、体会队员讨论时为难的心情。

  重点抓住第六段,采取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来充当文中的主人公,老师把检阅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把他放在哪个位置这个棘手的问题叫给学生们处理。老师做如下引导,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矛盾心理:队员们想到的三个办法,你愿意跟博莱克说哪个?学生如答:都不愿意,就追问为什么都不愿意说?如果学生愿意说其中某种办法,就追问他准备怎么跟他说?在问博莱克:你听到队员们这样说,你心情怎样?你想了什么?以次激起矛盾心理,并同时感受孩子们善良心灵,他们关心爱护残疾人的品质。

  3、学习儿童队长坚定的决定,指导朗读他的话,体会他的善良与公平对待每个人的品质。

  4、指导朗读队员们赞同队长决定的话,感受队员们心情的变化,体会他们同样的善良。

  5、小结: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堂好课。通过不断反复朗读“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同时结合其它句子的朗读,有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1、读完课文,老师这样延伸:实在,生存中有很多像博莱克这样的残疾人,也有很多像这些儿童队员一样的人们,接着出示种种残疾人自强不断的照片,对学生举行意志品格的教诲:身残志不残,万事都不难,有一个康健的身材,更要有一颗善良优美的心灵。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看着步队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对他们说:“……”

  (2)波兰华沙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博莱克,面临镜头,他这样说:“……”

  (3)博莱克回抵家里,他冲动的心情无法清静下来。他在日志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志写下来。)

  3、交换小练笔,评价修改。

  (发掘课文的空缺点,在同等对话的基础上变更学生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索,从而得到情绪的共鸣。建立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联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绪。)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9《掌声》这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包含了字词句篇的掌握和揣摩,也包括了感知与理解文本所蕴藏的人文精神。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应该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文字。从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互动与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情感。

  一、说教材

  《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身患残疾的小女孩英子有一次不得不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上台讲演讲,但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从忧郁自卑走向开朗乐观的一个感人故事。课文以小英从自卑到乐观的情感变化以及同学们的掌声两条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信任与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的语言朴实,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十分感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①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并掌握以掌声以及英子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的写作手法。

  2.过程目标:运用朗读、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语以及人物的语言、心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理解爱的力量,懂得鼓励需要鼓励的人、关爱需要关爱的人,深出自己的友爱之手;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

  本节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掌握字词,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等方式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理解同学间的关爱,获得情感共鸣,提升情感认知。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从“英子的变化”切入,通过英子的变化产生了疑问,进而延伸到掌声。教学过程由“走近英子,了解英子”——感悟掌声——升华掌声——课外拓展”的环节组成,突出了掌声。

  (二)说学法

  学生在思考、朗读、阅读、小组交流中体会掌声,体会情感,内化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直切主题

  师:昨天老师读了《爱的小诗》这首诗歌,被它深深地打动了。现在,你们谁愿意来读一读呢?(生读) 读得真好,读出了感情,大家能给他一个鼓励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赞扬他(全体鼓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这样包含着鼓励与赞赏的掌声对我们来说,是很多的。今天,让我们走进《掌声》这篇文章,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 把握字词,做好铺垫。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

  2、 全班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2)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初步感知,设置悬念

  1、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 文中通过哪几部分棉写了故事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划分并回答。(讲故事前——讲故事时——讲故事后——几年后)(板书)

  3、 理解课文,语言训练。小组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复述各段落的主要情节,串接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设置疑问:在故事中,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回去思考。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 写课后的生字词并掌握下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谈话导入

  1、 听写文中生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英子的故事,也看到了英子身上的变化。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英子,更全面地去了解她。

  二、走近英子,了解英子

  1、提问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英子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英子后来又变得怎样了?(学生回答)接下来学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理解重点词“默默、总是、早早地、最后一个、忧郁”。

  2、学生自主疑问: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英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感悟掌声,理解课文

  1、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提问:“终于”表明了什么?

  2、 对,她内心挣扎了很久,她并不想上台讲故事,但新来的老师不知道她的情况,要求全班同学都要上台讲故事。当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时,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1) 师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有问题想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生问:为什么她把头低下去了呢?)谁能告诉老师?(生答)

  (2) 上去还是不上去呢?英子耳旁有两个声音在嚷嚷:一个在说上去吧,另一个则说不要上去。你们认为英子该上去还是不上去呢?教师要求男女生组成两只小小的辩论队,男生是正方(上去),女生是反方(不上去)。开始辩论,各自说说上去与不上去的理由。

  3、 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都说得很不错。(1)英子是怎么表现的?谁来找找这句话并读出来,要有感情地读出来。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

  (2)再次提问朗读,要求读出犹豫的心情。

  (3)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英子为什么犹豫呢?(不自信、怕人嘲笑。。)

  对,英子很不自信,她没有勇气,心里很矛盾,所以她犹豫了很久,大家试试一个成语来表达英子的矛盾,这个成语是(生答:犹豫不决)回答得真不错,英子太犹豫不决了,她的动作是慢吞吞的。

  4、出示句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1)师:看,同学们饱含着鼓励的目光;听,多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很感动,老师看到了,你们也看到了。如果此时你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如果你是班上的同学,你又想说什么?现在请你们来扮演英子和班级同学,先想想看要说什么。(生:。。。师旁白:英子热泪盈眶地说。。)

  (2)提出问题: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听了英子和同学们真实的感人的话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的鼓励)同学们用什么来鼓励英子?(掌声)那么,这掌声代表了什么?(鼓励、敬佩。。)生答,师相机板书。

  4、 学生齐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热烈的掌声。”

  提问:这次的掌声又包含了什么呢?

  讨论:英子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对于对待象英子这样的人,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训练语言:老师代表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向大家说声: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鼓励!你们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吗?把老师当作英子,对着英子说出来吧。

  四、升华掌声,掌声传递爱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学生质疑: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里的“一摇一晃”跟前面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英子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生答:由忧郁到激动)是什么使英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呢?(掌声)

  3、 白了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了吗?(掌声)英子在这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信任、鼓励、赞扬、爱。。)。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爱的升华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几年后,英子给我来信,信中说道:(齐读)我永远不会….

  提问:从英子的来信中你们明白了什么?(生答)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骨气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昂起我们的头来。下面请读课外文章《昂起头来真美》。

  小组讨论:1、什么事情让珍妮发生了变化?

  2、老师的那句话:“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让珍妮感受到了什么?

  3、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英子在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其实,不单单掌声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法去鼓励别人、关心别人。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有三篇课文,《石头书》在记叙一件真实的事情过程中介绍了化石,《小稻秧脱险记》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航天飞机》则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这三篇课文均为科学性的小品文或童话,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石头书》为一篇科学小品文,讲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向勘探队员询问“石头书”——化石的情景,介绍了化石和化石的作用等有关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

  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 ( 6 - 11) :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 ( 12-14 ):写石头书的作用。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3) 初步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默读课文找出川川和磊磊的问题初步学会默读的方法;

  (2) 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对矿物、化石留下直观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并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先对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征来一个回忆,“川川和磊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利于新的内容的学习;点出“刨根问底”,也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

  (二) 精读感悟

  (1)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书”,点出这一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脉,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更高的朗读目标。另外,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对话体课文的特点。

  (三)总结深华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多学的同时更要多问,将“刨根问底”的习惯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四)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掌声》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

  《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的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上台演讲,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的故事。

  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过程目标: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教学难点是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本节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质疑问难,初读感知,理清课文脉络,书写指导。第二课时内容:自主读悟,联系对比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其原因,学文悟理。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从“同学们的掌声”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由“感受掌声——研讨掌声——拓展掌声——升华掌声”构建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由“掌声”照亮教学全过程。

  (二)说学法

  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谈身边的人与事,由此真正理解“人人都需要掌声”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感受“掌声”

  1.请同学们轻声读全文,思考:“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掌声?”

  2.现在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小英开始演讲前,课文中描写同学们掌声的句子。

  独白: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重点,在学生充分读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理解全文的关键——“掌声”,为下文教学作铺垫。

  (二)研讨“掌声”

  1.现在小组讨论:小英演讲前描写同学们掌声的句子包含了什么?

  2.交流重点句:(课件出示)“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先体会“热烈、持久”词语中所表达的同学们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领会同学们此时的掌声包含着鼓励、支持。

  独白:该环节的设计是紧扣“掌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小英感动得流泪的前后情感的变化,目的在于让学生锁定独特对象,产生情感共鸣,由此而倍添亲切之感。

  (三)拓展“掌声”

  1.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下半部分的内容,思考:在小英演讲结束时,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同学们的掌声的?

  2.引导学生读悟重点句:(课件出示)“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引导学生从体会“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看到同学们对小英的赞赏、肯定。

  3.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小英说什么?假如你是小英,又想对大家说什么?

  独白:该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由重点词拓展开去,进一步感受“掌声”,并挖掘文本空白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掌声”内涵,使前后两次掌声有机结合起来。

  (四)升华“掌声”

  1.自由读全文,思考讨论:从那以后小英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体会她“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过程。2.领悟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内涵。

  (1)齐读句子:(课件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2)讨论交流:“掌声”的内涵(鼓励、帮助、关心、支持)。

  (3)再读该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关心、帮助别人的事。

  4.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你们听完这优美动情的歌曲,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升华感情:对,同学们,人人不仅需要掌声,也就是需要鼓励、帮助、关心、支持.人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缺点、甚至是缺陷,不应该自卑,应该鼓起勇气,面对生活,这样才能开辟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我们正常人,也不要去取笑有残疾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鼓励的时候. 所以对别人的关爱要珍惜,也要把自己的关爱献给别人。让我们的掌声响起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独白:该环节设计是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巧作对比,从小英情感变化中领悟“掌声”的重要作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与他人的爱心行动。课尾辅以动情的歌曲,升华了文章的“重点”,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将暖暖的爱意渗透到学生生活当中去。

  四、说板书

  自卑 掌 忧郁

  ↓ 声 ↓

  自信 活泼

  说板书设计;板书用了简洁明了的八个字,涵盖了文章的内涵,2个箭头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小英的情感变化,中间一颗爱心升华了文章做人的道理。由于水平有限,虽然做了充分准备,还会存在许多不足,敬请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刘杰,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露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小露珠》《小露珠》一课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4、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你见过小露珠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让学生读懂这一小节的内容后,放出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紧抓契机,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用“越来越”说话,并在画面下出示句式:“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 ___________”。学生刚刚目睹小露珠的动态演变过程,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清楚。”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开心。”还有的说:“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我看得越来越入迷。”老我紧接着评价:“小朋友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课后练习的第4题要求学生用“越来越”说话,以上教学紧扣这一要求,利用多媒体形象再现“越来越”的动态情境,而后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模仿说话,从而使学生造句注意前因后果,反映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词,会使用词语,而且对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也大有益处。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这时图下出示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好好体会加点的词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写得多么准确啊!

  “蹦、爬、落” 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在以上教学中,这些知识不是靠老我空洞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动画让学生心领神会,使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通过两次自由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一小节的文字描写相对应的迷人画面,露珠还在植物的叶片上闪闪发光呢!这时老师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描写画面上美丽景物的句子,并体会怎样把自己从图和文中获得的美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传达出来。在学生美美地读出相应的句子后,我带着学生指图复述,再建议他们当堂试背,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以上教学中,虽然学生看图读出的句子是直接从书上找到的,但这是经过理解内化了之后的产物。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我放出多媒体动画:看着向空中飘去的小露珠,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此时我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看到小露珠要走了,你想说什么?出示句式:我是________,我对小露珠说:“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学习至此,学生知道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更加喜欢小露珠,他们的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有的讲道:我是向日葵,我会对小露珠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讲道:我是白杨树,我对小露珠说:“是你用身体滋润了我们,把美丽献给了我们,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讲:我是喇叭花,我对小露珠说:“你不光外表美,而且心灵美,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就这样,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在引发切身体会的瑰丽遐想中使小露珠的形象渐趋高大,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升华,也使课堂教学掀起空前的**,激越起情意浓浓、余味无穷的美丽浪花。总之,四次运用多媒体动画,涵盖了词、句教学、想象说话和诵读训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小动物 闪 亮

  喜欢 小露珠 透 明 外表美

  圆 润

  植 物 无私奉献 心灵美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亡羊补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我把本次说课的主题确立为了:强化自主合作学习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强化自主合作学习

  纵观本堂课,自主学习的环节有一处,如下:

  1、“通读故事,会讲故事”这一环节,我出示了自主学习提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把预习时勾画出的难读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故事读熟;不知道意思的词语借助注释和图画理解一下。并设计了自主学习检测的三个环节:(1)开火车认读生词。(2)抽读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红色的轻声字、生字、多音字。(3)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街坊”“窟窿”“结结实实”的意思。这一自主学习的环节帮助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为后面的顺利学习做好了铺垫。

  合作学习的环节有二处,如下:

  1、合作问答

  师:讲故事是有一定顺序的。看着题目,大家先来提提问题。我们就知道故事的顺序了。

  生:怎么会丢羊的?

  生:丢了几次羊?

  生:怎么补牢的?

  生:后来怎么样?

  师:(随机板书学生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把故事整理一下,默读课文后同桌两人合作问答。

  学生读课文后互问互答。这一合作交流,为的是人人都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顺利讲好故事做铺垫。

  2、合作讲故事

  师提示:有了思路,可以自己练习讲故事了。同学们可以一个人根据板书讲这个故事给小组成员听,也可以小组合作讲,讲故事时可以配上动作。学生练习讲故事后,小组汇报讲故事。当然,展示时有的小组选择了个人汇报,有的选择了合作汇报。不管方式如何,孩子们合作得都很好!

  二、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

  1、认记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关于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我采取了根据板书提问,同桌互问互答,理清故事顺序,然后小组合作讲故事的方式轻松突破。

  而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又采用了逐层提问,顺势引导的方法,如:

  一问:养羊人的心情变化。一开始她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无所谓的样子,后来赶快补羊圈的时候,心里很不平静。可能怎么想呢?

  二导:一个“赶快”,说明他想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表扬表扬他吧!

  三延伸: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养羊的人不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自然会想到自己,想到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亡羊补牢”的事情呢?和同桌相互交流,想一想,说一说。

  在孩子们交流后,课件出示: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并揭示了这个故事的出处,学习了相关的八字成语。

  反思这堂课,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让我更加进步,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的想法:对于选读课文的处理,我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课文安排在相应的单元主体课文学习之后,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来学习。二是作为期末复习的阅读训练来学习。前者,通常是结合主体课文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比较着学习,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训练材料的学习,我通常让学生自己在读课文前,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或兴趣提二到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今天,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第六主题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是写景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也是写景文,而本课无论从语言特点,还是表达方法上,都是孩子们模仿写作的范本。

  下面,我就简单地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环节和说教学反思,来阐述我的设计与想法。

  说教材:

  《五花山》是我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这是一篇写景文章,文章描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语言优美,适宜学生积累、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从而让学生心中升起对美的喜爱与向往。

  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目标是:“初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开始学习略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乐于与别人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读懂课文的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自身语言积累,发挥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色。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丽。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说教法、学法:

  写景文章重在品味语言美,体验自然美,教师富有启发性、韵味性的引导可谓是整堂课的生命线。我设计的教法:变序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学法有:以读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即聚焦关键词朗读品悟、读好关键词,想象朗读,借助关键词,积累语言,最后,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表达。

  说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走近五花山

  通过填数字、填颜色词、填形容词、填动词等完成成语填空:()山()水,以“游山玩水”引出五花山。

  二、初读课文走进五花山

  1、激励学生带着质疑自主读文,理清文络。

  2、利用质疑,变序教学。具体方法是:引读课文,了解得名原因;抓关键词,体会“五颜六色”。

  三、抓重点段赏读五花山

  此环节设计以下落点,并通过多元朗读、配画美读等方法实施教学:

  落点一:聚焦“五颜六色”,欣赏五花山。第一步是默读课文,寻找中心句;第二步借助中心句,反复引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表达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落点二:聚焦春夏“绿”,欣赏五花山。这一落点的实施,主要运用对比读法、配画美读法。

  四、妙笔生花描写五花山

  通过展示五花山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积累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先说后写,进行小练笔,写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象。

  说教学反思:

  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虽然力争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都能得到相应训练,但还是疏漏不少:

  1、说的训练不够。在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品悟中,分号作用的复习与“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的说话训练还是被忘掉。

  2、读的层面不够。尽管努力关注全面,还是受时间的限制,没能给更多的孩子展示读的机会。

  3、教学预设不够。由于课前对学情的估计不足,在有的朗读感悟环节时间,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以时间有所拖延。导致最后,原本预设可以有一到两名学生的练笔能当堂展示而未果。抑或是,原本就该把小练笔直接安排在课后练习当中。

  总之,诸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

  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会破折号和冒号的用法。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并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生为主体,选择教法(说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导入新课与课文结束(列车挥手告别)两处分别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创设情景。

  五、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1、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课的开始时,播报新闻。(CAI展示地球仪上欧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揭示课题。燕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去新闻现场,了解当时的情况。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燕子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紧接着学生读题、审题。出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专列、运送新兵专列等专列形式,让学生在类比中明白“专列”的意思。

  3、学生已独立学习了生字,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交流个别字形难点。如“骤”字这个形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2、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进行全班交流。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略读第一段,让学生交流所知,随机指导破折号的用法。

  2、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指名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3、播放CAI、音乐,教师的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

  出这样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感悟贝蒂的了不起: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引导学生对贝蒂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4、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1)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想像说话,《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3)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也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多媒体出示地球仪,显示这段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

  (四)、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为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积累好词佳句。

  (五)、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谁说点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共鸣。

  2、学生自主写。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先说后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词。

  (七)、交流有关其它的爱护动物的故事。

  1、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大家对燕子的关爱之情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翠鸟》。这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下面我准备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翠鸟》全文共5个自然段,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喜爱翠鸟的情感,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时,抓住颜色非常鲜艳的特点,先总写后分述,准确地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和拟人、比喻的手法,突出了翠鸟之“翠”的静态美。在描写翠鸟的活动时,抓住“疾飞”、“叼鱼”的动作,精确地选用恰当的动词,生动地描绘了翠鸟动作机灵的特点,突出了翠鸟的动态美。从外形到活动,从静态到动态,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文本文采飞扬,写法特点鲜明,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也是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摒弃琐碎的分析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悟、去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情趣,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依照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写法,并能背诵相关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以及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方法,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鉴于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课文上,在读通读懂课文后,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序地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这篇课文首次提出对总分段式结构的认识,因此学习先全面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和具体描述也就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三年级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而且求知欲强,对学习本文将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没见过翠鸟,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2.朗读感悟法。3.读写结合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培养自学方法。2.掌握读段方法。3.训练观察方法。

  五、教学过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情趣,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二)以画促悟,画出情趣。(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五)片段仿说,写出情趣。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在“扣读导悟,读出情趣”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

  1、开课时,我问:同学们,《翠鸟》的“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翠鸟”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

  上节课,大家已经认识了文中的生字和词语,也能够熟读课文了,真了不起!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让学生质疑课题,为后面的介绍翠鸟的颜色鲜艳埋下了伏笔。“了不起!”是对学生上一堂课学习效果的肯定。接着,我又提出了比熟读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2、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

  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

  “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

  3、哪位同学来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在这个环节中,我用儿童化、戏剧化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并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翠鸟飞行速度的快以及翠鸟捉鱼时的灵敏迅速,以读促学,以读代讲,在熟读、品读中体会翠鸟的可爱,文字的优美,并掌握读段的方法。

  4、老师找到了几张翠鸟捉鱼时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通过多媒体展示,运用有形、有声、有色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直观感受翠鸟捉鱼的动作敏捷,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这就是我的直观教学法的体现之一。

  (二)以画促悟,画出情趣。

  “以画促悟,画出情趣”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在训练学生的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1、同学们喜爱翠鸟吗?这里,有一张翠鸟的图片,只是它没有涂上色彩,现在谁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它各个部位的颜色,我们一起来给翠鸟上上色。

  2、咱们再来看看翠鸟。

  多媒体再次展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翠鸟外形的美观,直观地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有序地叙述,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了情感,掌握了技能。这都是直观教学法的收效所在。

  3、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大家做场外指导。

  语文情趣的显现,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颜色、欣赏图片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这样做的意义有三个: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对于“虚拟情境,说出情趣”这个环节,我还是运用了直观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课文的内含情感与学生情趣的联系,激发学生情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1、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我是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的》的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别人都说,你们的外形非常美,美在哪儿呢?

  你们的声音很好听,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

  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2、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过程的情景创设,可以调动并调节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的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含英咀华,诵出情趣”,我对学生说: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

  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这个环节的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以画、说、演等促读,通过朗读来感悟,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五)片段仿说,写出情趣。

  《翠鸟》这篇课文文采飞扬,语言优美,写法精妙。特别是第一自然段。所以在“片段仿说,写出情趣”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模仿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用总分关系构段,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摒弃生硬的讲授写作特点的做法,把课文当成学习言语表达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读说”或“读写”的迁移训练,这是读写结合的实质,也是我的设计初衷。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在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当堂巩固,使学生具有自主思考的权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进而超越课文,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力。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够根据它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有助于训练目标的达成。

  外形 ——— 美

  5.翠鸟 动作 ——— 快 喜爱 保护

  住处 ——— 险

  总之,在《翠鸟》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旨在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展示为途径,以朗读感悟为指导,注重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活学活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耐心地倾听。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贴近儿童、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全文分为3段。第一段,以歌词开头,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巧妙地引出下文。第2段,按“追赶浪花——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3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其中第二段是重点。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贝壳、海藻之类的东西。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这一课,我设计了两课时,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首先出示大海波涛澎湃的背景图、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人情景。(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背景图和乐曲所营造的氛围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2、在自然地揭示课题后,紧接着我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讨论:什么叫赶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此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学生看着生动直观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理解了赶海就是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之类的.东西。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我是先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然后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句话,体会赶海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再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浪人相互依恋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作者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先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然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最后,老师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

  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的“武将”、“俘虏”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帮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在理解“武将”一词时,我出示了一张穆桂英的武将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片把武将头上插着的两根翎毛与大虾摇摆的两条长须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十分相像,更突出了大虾的威武神气。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这里,我顺势向学生提出要向作者学习,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

  3、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如果说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多的表现赶海的热闹有趣、充满动感,那么,课文第四自然段则重在突出大海的平和,优美,展示赶海有趣的另一面。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又向

  学生展示了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为了凸显文章结构的圆合之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再次播放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 赶海

  追赶浪花

  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满载而归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8-20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2-23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7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说课稿03-15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2-14

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说课稿02-16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2-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