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时间:2022-07-24 11:43: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

  在设计《倒推》课件时,本着的原则是简约。无论我的教学设计多么新颖,无论我的数学思考多么前卫,无论我的使用的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呈现给学生的课件始终要能达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效果。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件内容。

  例1的动画设计力求体现真实。让学生在倒的动画演示中切身感受到两杯水中水的增减变化的真实。“将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同样多。”才能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中有效顿悟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迅速呈现出来,是因为通过课件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渗透了倒推来源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现实的思想。

  从生活中我们顿悟了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怎么去解决呢?通过课件,把用画图和填表两种数学方法将倒水的结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这里的“200毫升”、“从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来的结果。再次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又一次顿悟出:原来甲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来乙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少40毫升。这里课件使用的妙处就在于将学生对整个倒推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直观播放,也真正体现了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掌控。课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倒推问题可能有许多方法,但我认为,总有一种更具有“数学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课件将例2中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倒推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倒推问题的数学模型,为列式做铺垫。

  例1和例2比较的设计主要是渗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现在到原来。

  试一试和练习的课件设计除了是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节约教学时间;(2)便于教学反馈、师生交流。另外,通过对练习题的分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倒推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问题变成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3题。

  首先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

  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策略意识。最后“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知识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说教学过程: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3)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的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课件我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我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在这个环节中,我未作铺垫直接出示例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在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我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回忆的内容给小组成员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联想到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分数、小数的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等……我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推导过程。边演示边叙述,比如……课件演示一句话概括。为了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又追问:我们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板书转化的核心作用“化繁为简、化新为旧”。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习。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体系,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调整、归类、重组,加强整合力求体现练习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刷新解决的能力。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练习: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第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对照课件一两句话概括)

  在完成以上几道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进一步体验,通过平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数与代数”领域,我设计这样几道练习: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

  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

  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学生豁然开朗,这时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数转化成图形,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候的体会和感想。

  我以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和结合,深化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我还设计了这道练习,出示练习十四第一题,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地引导:(课件演示)

  叙述: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

  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

  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

  面对学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问:如果从淘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还可以选择转化成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学生发现还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成16—1的算式进行解决。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练习进行重组,尊重学生的学情、巧妙地体现知识体系,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问、交流,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实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的功能也在此环节中得以充分发挥,数字转化为图形或曲线转化为直线,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头、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1.数学文化渗透(曹冲称象)

  课的结尾,我会让学生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我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课。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华罗庚

  意思是说,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一路平坦,而把简单的问题转化成复杂的就不值得提倡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教材:

  这是第二次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单独的单元,在上学期教材已经安排了列表的策略,但是作为策略而言,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在低年段学生已经应用到了相关的策略,如列表、画图等。今天要教学的是画图的策略,一二年级学生就已经接触了画图,三年级也学过用线段图解题,学生也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画图的经验,并知道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些都为今天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为今天的内容服务。今天的策略教学主要想告诉学生画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次画图,以达成目标和突破难点

  第一次画图: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学生已经认识绘制过长方形,所以可以学生自己画图。展示学生作业,对比学生作业。

  1、没有数据的。

  2、画错的。

  3、标了条件的。

  4、长度的比例。

  学生修改,结合画好的图,说说图表达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说说图意,条件和问题。

  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会说先求长、宽,这个地方是个难点,在学生回答时应借助图讲解,老师顺势应把中间的线描红。再指名说说,原来长方形的宽=现在长方形的长。看来,从图上可以看到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对比文字和图,用文字和图都可以表述信息,在这里你会选择谁,为什么选择图?突出两点:1、一目了然,简洁。2、可以读出隐含的信息。在这里第一次体会画图的价值。

  第二次画图:

  长增加了面积就会变大,那还可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考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学生读题“试一试”,这道题和例题不同,刚才是增加学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块,现在是减少,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已经标注了20米和减少的5米,学生独立画图。画好后结合图完整地描述图意。此时不再给孩子提示,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完整的汇报解答思路。因为有了上次的基础,学生理解此题会稍好些,所以这样里注意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思路分析,即综合法和分析法。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让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这次是突出画图的优势,感受画图的好处,再次体验。同时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题意不同,一个是增加长,一个是减少宽,但是都用了画图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画图整理信息。

  第三次画图:

  想想做做1

  学生读题,首先理解题目本事意思,帮助整理信息。怎么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是增加48平方米。”这句话对部分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来解释。只有当学生对原题理解了才能画出准确的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画图。画好后,充分解释图表示的意义,特别是对“或者”这个词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势的方式学生理解或者。那这道题怎么解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之前两题都是全班交流的,这次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学习补充。指名借助图汇报。这里我们先求出两个隐藏信息。用红笔描出。这里给我们找到了两个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来画图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你觉得方便在哪呢?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提高应用意识。

  第四次画图:

  学生读题,开放让学生自己画。学生可能的情况,肯定每种情况都是正确的。而每种问题都蕴含一种方法。一边涂色一边理解方法。再呈现列表的方式。这题也给我们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哪个合适就用哪个,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是之前我们就有过接触,展示教材前面的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解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使题意简洁,让我们一眼看到隐藏的信息。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20xx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设计意图:成绩是同学们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找出本班同学的成绩,大家热情一下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参与体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化很长时间才找到宗加豪的两次成绩,而老师一张表却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单后,分数全出来了,分数一目了然,花费时间简短。为引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作铺垫。】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不及格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事情好像就发生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迈克”,面对此景怎么办?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优秀是“迈克”的心愿,也是稳定情绪的良药,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题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试分数,是一种借鉴和创新,同学们对考试成绩最感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最有期待,从而抓住儿童内心世界】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法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考试及格是同学们所期待的,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其中的规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两个五分、、、、、、】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平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习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习,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设计理念:考试及格了,大家都想优秀,,甚至100分,这抓住学生上进的心理,提高同学们探究热情。可是本题如果通过常规列表法会很麻烦,表需要很长,同学再做题时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老师的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吗?这是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好题】

  五、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 ;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教具准备: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具;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用多媒体出示老师从学校回到家的路线图,同时提问:老师是怎样从家回到学校的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随之引出例1的教学,让学生自学质疑,对于例1的内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的,所以让学生先自己去学习,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你准备先怎么办?再怎么想?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 ,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四、说板书设计(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习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的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与例1,让学生通过比较题型,体会到什么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的问题。

  2、教学例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替换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多媒体演示以上两种替换过程。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替换的方法,重点说明算式:720÷(6+3)中 “3”的含义以及720÷(6÷3+1)中“6÷3”的含义。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课件出示改编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将“练一练”进行了改编,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改编的目的在于:不让学生的思维中断,继续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替换。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在上面例题的思维定势下,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了、总量是怎样变的。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再独立计算,集体评讲,千万别忘记检验。

  2、讨论交流: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带领学生归纳认识出: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当两个量成相差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四、拓展应用 巩固策略

  1、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评讲时,请学生说说体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接着用课件帮助演示替换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替换的方法,注意检验。

  3、课件出示:“练一练”

  将“练一练”作为习题巩固相差关系之用。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五、总结反思,优化策略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由于刚接触六年级教材,很多方面都考虑不够成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7

各位专家:

  大家好!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活动化、与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教师顺势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让学生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3、顺势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环节共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例1,有一个畜牧场,在一片草地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牧场主人王大伯想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非常纳闷,该怎样围呢?

  接着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

  (1)这道题有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要求?)

  这时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参与讨论)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办法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纪录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长的栅栏摆一摆。(写好后跟同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指出: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列举在表格中(课件展示),让学生填表后进行比较学生的方法,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写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课件)

  最后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通过我引导怎样解决问题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初步体会要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可以把各种围法找出来,这样,列举的思路就清晰了。同时,学生联系摆小棒的

  过程进行了抽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接着让学生讨论王大伯围的是羊圈,他该围成什么样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宽以及面积,看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强数学思维,同时介绍这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定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例2,丰富列举策略

  例题2比较复杂,先让学生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从而发现这类问题在列举之前,先要进行适宜的分类。分类以后让学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写表格,教师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防止学生把只订阅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里,和订阅3本的相混淆。这题里订阅2本是难点,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搭配规律。这道例题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得到所有的订法,突出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的出结果。然后把“投中两次”改成“投了两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两题的练习正好比较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情况如何运用好列举法,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王大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想请大家去划船。我们班有48个同学,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充分体验,希望整个教学过程会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方面: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独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

  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方法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思维拓展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练习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习,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习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习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习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一天,池塘里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天长大1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一旦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他们将无处容身。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第49天睡莲会覆盖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习,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一个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通过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感悟转化策略的便捷。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曾经解决过哪些问题,体会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初步形成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试一试、练一练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了转化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拟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结合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情况,我预设如下,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

  借助媒体显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学生讨论这个故事中大家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司马光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找大人来救太慢,落水儿童可能有危险,换一种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儿童,司马光真聪明。在我们数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常常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

  第二环节:互助合作 探究策略

  分三层, 第一层:探索方法

  借助媒体显示例题图: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之后,指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把图中的方格线补画完整再数;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分别把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那么就请学生来说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在媒体上一步一步演示转化的过程。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才能更快的比较这两个复杂图形的面积的。从而明确是因为把它们转化成了长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较。

  这一层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同时教师利用媒体的演示,和语言的归纳,使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了转化的功能。

  第二层:回忆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首先学生回忆,并先在小组里交流。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选择性的板书,当学生提出实例后,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具体方法。

  接着结合板书,教师提问: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容学生思考片刻,若学生说不出来,就教师说:这些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那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转化策略在以往学习中的运用,体会转化通常是把一个稍复杂的、新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运用策略

  1、媒体出示试一试中的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别是几个2的乘积。

  接着媒体显示算式右边的正方形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图形,哪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建立数形对应的概念。学生仔细观察两者间的联系,明确,原来的算式可以转化成1-1/16进行计算。

  2、媒体出示练一练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计算,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策略。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不同转化类型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从多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 巩固策略

  第一层:基础练习

  1、P74第2题,学生填好之后说说是怎样想的,说出转化的方法。这里我借助媒体演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3小题。

  2、P74第3题,学生先说一说怎样转化再计算。

  第二层:综合运用

  1、我改编P74第1题,16人参加乒乓球单打比赛,单场淘汰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先帮助学生理解单场淘汰制的含义。学生思考片刻后如有学生能说出来,就让他说完之后媒体再显示图像,如没有学生能说出来,就先显示图形,再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场。

  2、在此基础上作一个变式:如果16人参加的是双打比赛,也是单场淘汰制,那要比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呢?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要说明白16人参加双打比赛,每2人一组,分成了8组,要淘汰7组,所以要进行7场比赛。

  3、媒体显示一个不规则金属零件,要测量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方法,最后教师肯定转化的策略

  整个练习过程,从基础的模仿训练到生活当中的综合运用,层层深入。激发学生从多角度灵活的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转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感悟策略

  组织学生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策略,这种策略有什么优势

  学生交流、互补,明确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把问题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画图

  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图)每只船坐几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引导学生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 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 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 6+4=10(条)

  6、小结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 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94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对信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操作、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说教学准备。

  我为学生准备了课件,每组3张表格、一捆小棒,。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首先说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过帮王大叔,激励学生去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下一步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花圃,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展示策略

  学生操作完成后,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让学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为后面的有序列举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 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比一比优化策略

  让学生在操作,画图,列表的过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格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

  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请学生到前面汇报讲解。(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进一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领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

  1.这里再次出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网站更新,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讲解科学家欧拉的故事鼓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这问题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评课记录

  姜堰区实验小学三水校区 游晓暇

  秦彩艳:

  教者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能紧紧围绕目标,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例题情境,学生通过摆一摆、围一围、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有效手段,发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列举的过程中能注意不遗漏、不重复。

  曹卫琴:

  游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不断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手段,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启发了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闵爱芳: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听了游老师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感触很深。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操作、画图和列表来解决问题,对这些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 一一列举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教者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找到适合的策略。

  周健: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老师无论是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梅:

  游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所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花圃,有几种围法?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游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谭红海:

  这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灵活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孙亮:

  教师在例1探索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及时搜寻各种教学资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确在一一列举时遇到情况复杂的必须先分类,在有序的一一列举。最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小结揭示“一一列举”。这样学生接受起来顺其自然。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2

  我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第一课时。

  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有序摘录条件再有序倒过来推想

  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体会还原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还原策略解决相应问题。

  本节课的关键: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倒过来推想应从后往前推,要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2条件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呈现最有利于学生接受,最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

  说教法:

  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与摘录条件的策略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认为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才是我想预期达到的。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读题默读题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对教材的改动,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准备了两个环节:1、说正反话,如雪白(白雪)、我想你(你想我),初步感知正反。2、根据我从南京晓院附小回家的路线,提问:老师怎样从家回到晓院附小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例1之前,我先对五年级各班的个别学生进行了调查,知道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已经有所了解。那对于有甲、乙两个纬度的倒饮料问题,我是让学生先观察不公平,那怎样才公平呢?体现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再让学生想象还原,体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该怎样思考。接着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结合书上的流程图填写表格,并说说每一个数据是怎样想的?填完表格,让学生结合表格列式计算,并追问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之后进行总结。对于书上“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我觉得在这让学生进行策略总结,不太合适,因为例1教学的是一次还原,还不是倒推法的典型范例,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大量的感知基础上再总结策略。所以我对小结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完成这道题目时,你先思考或算的是什么?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思考,掌握解决一次还原问题的方法。

  对于例2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整理信息,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主要有两种整理,一种是纯粹对已知条件的有序摘录: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另一种是含有加、减符号形式的有思考整理:原来?张→+24张→-30张→52张。我个人认为既然整理了,那就整理到位,纯粹的摘录条件的整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整理等于把已知条件又抄了一遍,如果遇到像“练一练”这样的题目: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那用摘录条件的整理会出现错误:画片的一半→多一张,其实是再送一张,不是多一张而是减去一张。如果用有思考的符号形式整理会好一些,整理成:原来?张→÷2→-1张→25张

  除此之外,用含有符号的整理形式更节约时间,更简便。所以我让学生在体会有序整理的基础上,对这两种整理进行比较,优化含有符号形式的整理。整理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得出要倒回来,这时要提醒学生倒回来也要有序,从后往前倒,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在学生会整理、会倒回来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式计算,并探讨怎样验算。在这里,我把验算提前了,我认为如果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其实就是相互验算了,那代回原式的验算就是多余。验算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说说想法。之后总结策略,并让学生说说倒推法是从哪入手,怎样倒、怎样推的?用倒推法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习。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与它的长、宽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

  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示意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习。

  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位学生在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而本节课将为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理念,联系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要理清楚新的数量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复习引导教学、讲授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他们去感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两道关于果汁的问题,这道题目是根据教材中的例题改编过来的。读题并提问:“同学们,你会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提问:“你能说说每一道题目都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的吗?(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接着提问:“每一道题目中都有几种类型的杯子?”接着指出:只求一种杯子的容量是比较简单的。

  然后,出示例1,先让学生齐读题目,体会和上面两道题目的不同。接着,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审题与表达的能力。根据题目的异同点引出课题,今天就来学习解决这类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改编例题也会学生解决例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解决这道题目似乎有些困难,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一下题意,找出两个数量关系式。

  然后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再联系以前的知识,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第一种:列方程,让学生说出怎么设未知数,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则大杯的容量是3x毫升。第二种:画线段图的方法。引导指出一般我们先画单倍量。小杯共9段,大杯共3段。第三种:全部换成小杯,一个大杯就可以换成3个小杯,一共9个小杯。学生只要说出思路即可,然后事实总结三中思路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能够发现: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了一种杯子(小杯)。根据学生们的发现,可以指出:像这样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运用假设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揭示课题。

  接下来,让学生打开课本69页,任选其中的一个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填写在书上,并提醒学生要检验。教师巡视,观察并引导学生的解题方法。学生完成后,选择使用列方程和画线段图的学生说说解题过程。因为这两种方法是以前学过的,这节课就一带过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而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三种思路全都换成小杯,也就是假设全是小杯,需要重点讲解。根据课件辅助教学运用假设全是小杯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提供给学生一种思考过程,因为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请了3位学生按照该思路想一遍,然后再让全班学生想一遍。思路比较明确了,学生比较容易的根据思路列出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想法板书解题过程,以及检验过程。学生容易忽略检验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提问:刚才假设全是小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让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解决问题,还要多加思考用不同的假设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还可以假设全是大杯。同样,根据课件讲解思考过程,这一遍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想,独立完成解答。

  第二环节:归纳整体,提炼策略

  讲完例题后,及时回顾整个例题,总结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策略。根据刚才解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总结出5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题意,找到数量关系,发现要求两个未知量,需要使用假设策略。第二步,做出假设,假设全是小杯或假设全是大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第三步,根据假设,调整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第四步,列式解答。第五步,检验反思。

  第三环节:运用策略,掌握策略

  出示练一练,及时巩固新知。练一练是和例题类似的题目,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去思考并解决这个题目。这道题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第一步分析题意,让学生找到数量关系。接下来的4步就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步时提醒学生假设全是什么更方便解题。一些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完整得做完这一题。这就说明他们学会了运用假设策略。通过本题提问为什么不假设全是桌子,让学生明白在做假设时要选择方便解题的那个假设。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过假设策略。让学生先回想一下,小学生的联系知识能力并不强,可能不能一下子想出来。于是,教师让学生观察老师想出来的,让他们判断一下是否运用了假设策略,进一步加深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用新知联系旧知,让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的意识。

  第四环节:运用策略,闯关练习

  简单总结一下所学新知,设计三个题目,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题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第一关,填空题,有一个是看图填空,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通过,这便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继续闯关的欲望。第二关,稍有难度,但题目中提供了解题思路,根据解题思路,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解答出来,启发学生课下运用第二种假设解决该题目。第三关,图文题目,先让学生从图中读出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用奖品激励大家认真完成,并找出运用不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并且书写完整和完美的学生,放到展示台上供大家学习。

  第四个环节:归纳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两个未知量 假设 一个未知量

  复杂 简单

  假设全是小杯 分析题意

  共有:3 1+6=9(个)

  小杯:720 9=80(毫升) 作出假设

  大杯:80 3=240(毫升)

  检验:80 6+240=720(毫升) 调整关系

  80 3=240(毫升)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 列式解答

  容量是240毫升。

  检验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具学具:图书,字典若干本及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3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课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并出示如书上65页主题图中的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生成如书本65页上的表格,并合作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或直接从小华买5本需要的钱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列表整理的方法将这题里的有关条件和问题独立整理成表格。并再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辨析,判别;再组织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展示思维过程。教师板书不同的解法。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练习时,教师先出示5本一模一样的字典,组织学生测量出5本的具体高度;再出示15本摞在一起的这种字典,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一摞显示具体高度的这样的字典,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列表整理条件,自主解答并组织小组交流是如何依据列出的表格进行思考的。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书上的这题,是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的归总问题,对于类似归总类的实际问题,教材并没有安排例题,而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练习时,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先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并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等。然后再组织学生独立填表整理,探究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反馈信息后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板演校对解题思路。

  3、安排“想想做做3、4”两题。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

  练习时,先组织独立审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如学生可能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能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教师针对上述信息,及时小结反馈,从中凸现出列表整理这一基本整理信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平,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三、教法、学法

  以上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1-15

解决问题策略——倒推说课稿11-0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4-04

解决问题说课稿07-21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07-02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12-29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02-19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08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6篇)07-1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