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律·长征》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它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这首诗语言凝练、气势磅礴,是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生动写照,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语文素养培养的经典教材。通过学习本诗,能够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感受诗人的豪迈气概,同时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朗读和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他们对历史故事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学习《七律·长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与长征时期相距较远,对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法,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2.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伟大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2. 情境教学法: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长征途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诗歌中疑难问题,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故事,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引出课题《七律·长征》。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
指名朗读,纠正读音错误,并让学生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
3. 精读诗歌,理解诗意
逐联讲解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通过提问“远征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总结补充。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利用图片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雄伟险峻,让学生想象红军战士翻越这些山岭时的情景,体会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的精妙之处,感受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金沙江和泸定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战斗场景。讲解“暖”和“寒”字的深刻含义,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的不同心境和英勇无畏。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的喜悦之情,让学生思考红军战士为什么会“更喜”,体会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和伟大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一句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4.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还能保持乐观的精神?引导学生从红军的信仰、革命目标等方面去思考,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伟大的革命情怀。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红军长征精神中得到的启示,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
5. 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全诗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长征的书籍或文章,如《长征的故事》《红星照耀中国》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这段历史,进一步感受长征精神的内涵。
6.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七律·长征》。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它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本诗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情怀、学习诗歌鉴赏方法以及传承红色基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在语言表达上凝练而富有表现力,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他们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之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对长征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于长征的艰难困苦和深远意义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在诗歌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感受,但对于七律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逶迤”“磅礴”“泥丸”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了解七律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中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借助朗读、想象、讨论等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与豪迈,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
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对长征艰难与胜利的独特表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并思考其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五、说教学方法
1. 教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朗读感悟法: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法:对于诗歌的体裁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诵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语感,提高朗诵水平。
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长征的画面,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或播放一段长征相关的视频片段,如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难与壮烈。然后提问学生对长征有哪些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简单介绍作者毛泽东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认识。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错误,如“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等。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情况,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重音、停顿等,让学生再次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全班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诗歌围绕长征写了哪些方面。
3. 精读诗歌,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逐联理解诗歌含义。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学生从这两句诗中能体会到红军怎样的精神,让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等关键词,理解红军对长征困难的蔑视和无畏的态度。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先让学生描述五岭和乌蒙山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把它们比作“细浪”和“泥丸”,通过对比,体会诗人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所表达的红军战士视困难如渺小的豪迈气概。可以让学生想象红军翻越这些大山时的情景,加深理解。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借助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金沙江的水流湍急和泸定桥的险要,让学生理解“暖”和“寒”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体会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组织学生讨论这两句诗中对仗的特点,感受诗歌的形式美。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引导学生思考红军战士为什么“更喜岷山千里雪”,理解长征即将胜利时红军战士的喜悦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让学生体会诗人对长征胜利的高度评价和对红军战士的赞美。
在理解每联诗歌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通过朗读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4.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红军长征途中面临了如此多的艰难困苦,为什么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并最终取得胜利?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答案,如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让学生深入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5.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整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总结学习收获。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长征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王树增的《长征》等,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如《长征》电视剧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历史,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长征精神激励我成长”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践行长征精神。
6. 板书设计
中间主板书: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无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山:豪迈)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水:英勇)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胜利:喜悦)
左侧副板书:
长征背景介绍
七律体裁特点
右侧副板书: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仗)
长征精神内涵
七、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长征精神。但由于诗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在教学中可能会存在学生理解不深入的情况,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丰富情感体验。同时,在朗读指导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壮丽诗篇。这首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诗歌鉴赏教育的绝佳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本次授课对象为xx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的接触,初步掌握了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然而,由于所处时代与长征时期相距较远,学生对于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艰难历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在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豪迈意境时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内涵,感受长征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如“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等,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雄气概。
学习诗歌的赏析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能够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腾细浪”“走泥丸”等,体会其运用的夸张手法和表达效果,从而理解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感,在朗读中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主要事件和地点,如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理解诗歌是如何高度概括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
2.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中情景交融、化大为小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并能够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这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长征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如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长征精神的感悟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4. 讲授法:对于诗歌中的一些历史背景知识、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诗歌的写作手法等内容,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图片或播放一段长征纪录片的片段,如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面中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七律·长征》。
简单介绍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在长征时期的领导作用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认识。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如“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等。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情况,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朗读的语速、语调、停顿等,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全班齐读诗歌,再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诗歌围绕长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 精读诗歌,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逐联理解诗歌含义。首先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学生:“远征难”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闲”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对长征的初步了解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红军战士面对长征途中的重重困难时的无畏态度。
接着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或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雄伟险峻,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把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先介绍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两件事在长征中的重要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暖”和“寒”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暖”字既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又暗示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寒”字则写出了大渡河泸定桥的'险要环境和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最后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提问学生:“更喜”“尽开颜”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心情?让学生理解红军战士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后,即将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喜悦和自豪之情,感受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腾”“走”“暖”“寒”等,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时,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夸张、对比、对偶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与精神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从诗歌中你能体会到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长征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等,让学生深刻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5.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在朗读中再次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体会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如选择《长征组歌》中的音乐作为背景,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先让学生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然后采用多种背诵方法,如逐联背诵、填空背诵、接力背诵等,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全诗,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
6.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表达的情感以及长征精神的内涵等,强调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置课后作业:一是让学生默写《七律·长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或诗歌,制作一份手抄报,进一步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七、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导致在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环节略显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感受文学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堂关于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思路。这首诗,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革命诗歌中的瑰宝。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构想。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不久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诗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人文精神以及艺术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韧品质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但同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历史背景缺乏直观感受,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七律·长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长征精神。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一段简短而震撼的长征纪录片片段作为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学习氛围。
2. 整体感知: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适时纠正发音,然后播放标准朗诵音频,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3. 深入理解:
分组合作,每组负责解读一联诗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汇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图和关键事件,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背景,深化理解。
情境模拟:选取“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经典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红军战士的英勇与智慧。
4.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探讨其表达效果,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升华:组织学生讨论“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 总结巩固: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进行课堂小结,确保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精神实质有深刻理解。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长征英雄”的小短文,深化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七律·长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以上便是我对《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思路,期待各位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语文教学的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于《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这首诗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以宏大的气魄和深邃的情感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位于(具体教材版本及年级章节),是本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与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情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然而,由于长征历史距离学生较远,部分学生可能在情感共鸣上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注重历史背景的铺垫,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故事讲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七律·长征》,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将诗词学习与长征历史相结合,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长征的短视频或图片集,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精读解析:
分组合作,每组负责解析一联诗句,讨论其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及所用修辞手法。
教师适时引导,补充相关历史细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情感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如“红军战士讲述长征故事”,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与不易。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和平年代,长征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
5.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长征的诗词、故事,进行班级分享。
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归纳:回顾本课所学,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鼓励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阅读一篇关于长征的文章或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板书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七律·长征》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及长征精神的核心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七律·长征》,不仅学会诗词本身,更能在心灵深处种下长征精神的种子。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七律·长征》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思路。这首诗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为了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而创作的一首壮丽诗篇。它不仅是对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精神的深刻颂扬。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这首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奋斗,展现了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而,由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可能对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意义缺乏直观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七律·长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红军长征的历史纪录片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精读理解:分段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七律·长征》,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以包括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可以配以相关的历史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思路。希望通过这次说课活动,能够得到各位评委和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谢谢大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是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接下来,我将从诗的背景、内容、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背景介绍
《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正值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身处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写下了这首诗。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进行的一次伟大军事行动,历时两年,跨越了万里山河,体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内容分析
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描绘了长征的艰苦环境,后四句则寄托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光明前景。诗中提到:“赤壁”与“长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传达出历史的延续性和革命的不可阻挡。
三、艺术手法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例如,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对比,体现了革命者高昂的斗志和超越艰难险阻的决心;而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长征途中的险恶与挑战,激发人们的共鸣。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伟大的革命精神与坚定的'信念。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运动,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绝不能放弃信仰与追求;同时,它更彰显了人类在遭遇巨大的困难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勇敢。
《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歌,更是一部动人的历史教材。它让我们铭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激励我们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会这首诗的内涵,激发内心的力量,以更加坚定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七律·长征》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就刚才所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进行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认读“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谢谢大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0-16
读《七律长征》有感06-13
读《七律 长征》有感11-11
《七律长征》读后感12-19
长征的作文10-10
长征教学反思10-31
长征的路作文01-06
关于长征的作文12-27
关于长征作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