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
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7、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
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
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
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写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几个阶段的形体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在一起去捉害虫的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几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2自然段写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很羡慕,于是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第3自然段写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第4、5自然段写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第6自然段写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了。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把这一课分成了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目标: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会8个生字,②知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第二课时目标:(1)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朗读对话的方法。第三课时目标:①生字书写,指导编排课本剧②对有关作业进行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1)本课由六幅精美的连环画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首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图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做一做,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2、通过看图想象说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鲤鱼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妈妈在一起,跟妈妈学本领。
3、对话朗读,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知道小蝌蚪们很讲礼貌,鲤鱼妈妈和蔼可亲,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4、因为二、三两个自然段比较相似,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追这个动词,体会小蝌蚪见到乌龟时兴奋急切的心情,以及从乌龟的话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大眼睛、绿衣裳。
5、通过提问:为什么你们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发现小青蛙会动脑筋,他们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结合起来,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
6、在学习第五段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小蝌蚪的动作语言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兴奋、快乐、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从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小蝌蚪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8、最后安排青蛙妈妈说话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对青蛙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及生长变化的动画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妈妈是谁,又对“迎、追、游”三个动词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通读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这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课件的帮助下,学习的轻松、有趣,通过看、想、说等方式对学习资源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简洁明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自探自悟,合作学习,理解内容,品析词句,总结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面两段。
(1) 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教学时,用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逐句学习的方式完成,着重学习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幻灯片和鲤鱼对话 “喂,你看到我们的妈妈在那里了吗?”。“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里,用多媒体出示两种不同的预期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用图画配文字说明来突破难点。
(2) 自探自悟,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2、它们见到谁,问了什么话?3、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然后自学第三、四段。再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在学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转换角色让学生做小蝌蚪,老师做青蛙妈妈,让小蝌蚪对妈妈说找到妈妈后的心里话,让书本知识得到升华。在感悟课文用词形象准确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课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利用课件的直观效果,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赏,再现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课文学完,我用三幅图片,以讨论法为主来领悟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三个动词“迎、追、游”随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让学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妈妈后成功的喜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意念,转化为内在。
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我们渐渐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教学服务意识,从而也就具备了敏锐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们成为了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更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信息化教育为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展示的平台,我们便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上,感受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感受着它带给学科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习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8
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9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
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0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我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变”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 “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演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2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四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活动延伸:
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灰,迎”等7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灰,阿,顶,披,波,变,条”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学习难点:通过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三、学生特点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序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通过课文1——3自然段的学习,会认课文7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有、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
教学难点:通过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谈话导入动作演入题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图片感知蝌蚪的可爱,再以情绪去读活课文,接着以动作演示蝌蚪的可爱,最后以妈妈不见了唤起孩童的助人为乐之心,从而开始揭题引入课文。
2、初读感知动作引入文
以师范读之后让孩子初步感知课文,接着亲身读课文,以阶梯式的填空完成对课文的总结归纳,最后以几个难读的动词来串连课文的探究。
3、引导探究开拓现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感知课文说自己的所知,而后进行课文的学习,进行探究课文蝌蚪在找的过程中的发现,现出找的思路。
4、生字复习 阶梯导书写
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上孩子易忘的特点,在分散识字之后归总在一起,再现生字,开始学习。接着进行生字的书写,半扶半放,教写一个生字而后让孩子自主探究生字书写的乐趣。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身临其境,亲近文本
孩子好动,结合其特点,干脆让孩子尽情地表演自己,演活文本,让孩子和文本亲近,融合在一起。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根据孩子的提问,顺学而导,启发孩子的知识大门为着自主探究的方向发展,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准备,在低段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使高段逐渐能够养成自己学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时,以课件互换生字进入情境,让孩子感知用词的准确性
七、教学流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样子,情感朗读第一小节,学习生字“灰”
2、揭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先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遍,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小蝌蚪在找妈妈时都遇到了谁?
2、反馈:课件出示:小蝌蚪在找妈妈时先遇到了( ),再遇到了( ),最后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妈妈( )。
(1)个别说 (2)全班说
3、接下去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4、初步感知字音:
课件出示出示词语:甩着 摆动 蹲着 露着 后退一蹬游哇游
(1)开火车领读 (2)发现特点 (3)我们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些词语
(三)学习课文2——3小节
1、衔接上面最后一个词的“游哇游”,问:你们第一个遇到的是谁啊?(同步出示课文第二幅图),(生回答鲤鱼)谁来向鲤鱼打声招呼?当学生说到鲤鱼阿姨您好的时候顺势创设情境:“小蝌蚪,你找我有什么事吗?”,引出“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那鲤鱼阿姨是怎么回答的呢?(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找吧!)
2、出示对话,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告别了鲤鱼妈妈,小蝌蚪继续游哇游,他们又遇到了谁呢?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第三自然段。、
4、反馈:(1)遇到乌龟 (2)出示对话
5、当他们遇到乌龟的时候,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做动作识记“追”)
(出示迎和追的两句话,将这两个词打错,让他们读一读,懂得意思。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出示图片理解。)
6、朗读指导“妈妈,妈妈!”随机提问:“你为什么要叫乌龟妈妈?”“乌龟是你的妈妈吗?”
7、识记顶(通过组词或换偏旁)识记披(通过实物做动作认识)。
8、同桌练读这段对话,展示表演读。没参加的读旁白。
9、那你从乌龟和鲤鱼那儿知道你们的妈妈长什么样?
(四)、巩固生字、写字
1、出示词语: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头顶 披着(将卡片双面打好,一面是词语,一面是单个字)
(1)小组单个词轮读 (2)个别读词语送卡片
2、出示要写的两个字“有、在”。
(1)发现异同点,提醒注意点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一个写一个
(五)、设置悬念引下节课内容
青蛙和蝌蚪明明长得不一样,蝌蚪怎么会叫青蛙妈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八、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迎上去 追上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14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2-15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11-21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11-05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02-20
妈妈找小蝌蚪作文09-22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08-30
“小蝌蚪”找妈妈作文03-28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