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画》说课稿

《画》说课稿

时间:2022-06-09 18:22: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画》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说课稿15篇

《画》说课稿1

  内容分析:

  指纹画是在指画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指画又称指墨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即以指代笔,蘸墨或颜色作画,具有独特的趣味和技巧,将手指沾上墨水,在宣纸上轻点几处,或浓、或淡,似圆、似尖,再用指甲勾勒出轮廓。而指纹画的方法是非常灵活的,完全看个人如何使用手的技巧以及发挥,需要慢慢的揣摩。 虽然指纹简单,但在相似的指纹上勾勒线条表现事物的形态和动势的那几笔及彩铅背景的搭配还是很见功力的,对于锻炼孩子们的想像力,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和创造力,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都很有帮助。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在不断强化。逻辑思维能力也正处于发展状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并能够捕捉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善于想象,表现欲浓。结合新课标的实施和学生实际情况,应该创造机会发挥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能力。

  指纹是独一无二的,色彩是人类的视觉对象之一,两者是构成指纹画的重要因素,大脑中产生的形象联想,会进一步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和情感情绪变化。

  本课以自然、运动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抒发各自的

  联想,旨在激发想象力,丰富情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学生自己动手用指纹创造

  绘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

  学习绘画技巧热情。 3、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手按指纹的技巧及根据指纹的外形设计造型。

  教学难点: 掌握画面整体布局。

  教学方法:欣赏、探究、点拨、练习、评价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素描纸、印泥、勾线笔、彩铅,尺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绘画的种类很多,比如:中国传统的国画、西方的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等等,不同的绘画种类的最后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不同,那么,我们继续探讨这种与众不同的绘画—指纹画,与其说画画,倒不如说我们是来做画,因为它需要我们大家的动手能力,那么,指纹与自然、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就研究一下吧!一定要拿出我们饱满的热情,用独一无二的指纹做出我们满意的作品。

  生: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导言引出课题,通过绘画和指纹之间的联系这个设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表现:学生兴趣十足。

  二、牛刀小试:

  师:1、指纹画欣赏。

  2、学生分组尝试单个物体指纹画练习。

  3、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么试验成功的,如:

  (1)指纹都可以按出什么形状?

  (2)指纹画中指纹是描绘人物、动物、事物的哪一部分?

  (3)指纹画的制作过程?

  (4)小组间展示学生作品。

  生: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指纹练习,可以按出圆形、椭圆形、甚至整个手掌,形态各异,十分有趣,总结出指纹描绘的是人物、动物、事物的主体部分,加上线条十分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指纹画的制作方式留给学生来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自主探索问题的精神,加强小组合作的实践能力,而后教师简介概括。

  学生表现:学生表现十分活跃,大胆尝试,成果显著。

  三、大显身手:

  师:1、二者取其一:

  (1)我们爱运动

  (2)我们爱自然

  设计意图:四组抽选主题,两组一个主题,目的在于完成后两组间的

  互评活动及两组间观察视角和设计艺术效果的比较。

  2、温馨提示:

  为增强画面艺术效果,做以下温馨提示:

  (1)首先在素描纸上留出一厘米左右的边框,在绘画完成时我们再来设计一个手绘相框,形式可以多样、颜色要与画面呼应。

  (2)构图:根据你所表现的事物,构图要有聚有散、指纹有大有

  小(指纹的大小可用不同的手指进行调解),保持画面均衡,颜色 可根据实际物体的颜色来设计、也可根据画面的效果进行搭

  配。

  (3)用勾线笔来添加人物、动物的动态要根据指纹的方向设计,形态各异可使画面更加丰富。

  (4)用彩色铅笔添加背景,同样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添加丰富多彩的背景。

  生:学生选取主题,自主创作。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增加制作指纹画的难度,强调的是指

  纹画的艺术效果,如:边框的设计、构图的设计、人物、

  动物等形态及动态的线描的设计、背景彩铅颜色的搭配都

  需要学生动脑动手的协调搭配,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精

  神。

  学生表现:小组探究,自主选取内容,积极主动。

  四、鼎力相助:

  师: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针对以下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1)要求学生注意绘画的构图。

  (2)指导转化手指方向,按出各种形态的指纹。

  (3)用线条设计人物、动物等形态及动势。

  (4)参考范画颜色在自己头脑构思你自己想要表现的颜色。

  (5)根据画面整体效果,进行最后调整。

  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出各类问题,积极探索。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辅导时,先主动询问学生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后,再根据不足之处进行指导,不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个人意见,或是针对学生制作过程中制作出现的失误,指导其弥补方法。

  学生表现:小组探究,积极主动的提出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五、各抒己见:

  师:学生根据以下点评要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彩铅指纹画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1、着重于指纹画内容的处理和画面整体工整及艺术效果的评

  价。

  2、指纹画构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法。

  3、根据学生指纹画指纹颜色的清晰度、彩铅涂背景的颜色搭配

  等细节进行点评。

  生:学生自评、互评,强化掌握制作指纹画要点

《画》说课稿2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红的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苏红的画》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展开。《苏红的画》是一篇记叙文,课文以画为线索,记叙了苏红不小心把要参加比赛的画弄脏了,又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了一张美丽、有情趣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生大道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二年级的阅读要求,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双线格中的1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我又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双线格中的1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将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谈话激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课件出示两幅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2、关于这两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故事的名字就叫——(板书课题:苏红的画),请大家齐读课题。3、围绕着这两幅“苏红的画”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47页,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并且圈出本课的生字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2、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老师首先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字词?

  3、现在谁来说一说,你还有哪些词不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字词障碍都扫清了,那么谁愿意站起来声音洪亮的、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呢?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你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说一说。(出示课文脉络图)

  3、在这篇小课文中,爸爸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们找到了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4、在这个小故事中,什么是坏事呢?(师板书:坏事)什么是好事?(师板书:好事)坏事是怎样变成好事的呢?(师板书:动脑筋)

  (四)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在这个坏事变成好事的过程中,苏红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你们再读一读课文,把能体现苏红心情的句子画出来。2、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三句话)3、课文3处描写苏红心情的句子中两次出现了“满意”这个词,“满意”说明心情怎么样?4、苏红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心情很愉快,那么应该怎样去读呢?(生读,是指导)5、看来,要想把人物的心情读出来,应该想找到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再带上相应的表情,才能将课文读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共读)6、这篇课文对话特别多,父女之间一共有几次对话呢?现在同学们在书上找一找,把几次对话标上序号,然后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想想每一次对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7、同学们,后两组对话只有爸爸的话,没有苏红的话,结合课文想象一下,如果让苏红也说话,她会说些什么呢?(生说)8、现在我们就请几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

  (五)积累内化,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画)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幅画能得一等奖呢?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么评这幅画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一下吧。(生讨论汇报)

  2、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就是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是这幅画有了生机,有了家的温馨。这就正如苏红爸爸所说的——(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课件出示字条,生齐读)

  3、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今天的故事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六)总结课文1、这次小小的插曲不仅使苏红的画得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还让苏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老师相信,不仅苏红明白了这个道理,咱们班的同学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2、在这篇小课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些好词和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在课下的时候把它们抄下来,并且记在脑子里,好吗?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欢迎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苏红的画好好一幅画画被弄脏了动脑想一想画只小花狗得了一等奖坏事好事动脑筋

《画》说课稿3

  设计意图

  幼儿作画的工具有许多,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探索多种材料和多种方法的使用,卫生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纸浆画是用纸作为原材料,制作出漂亮的纸浆画,其制作过程有趣、好玩,并通过制作纸浆画能够让幼儿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且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我班幼儿常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也喜欢大胆尝试。所以为了教师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纸浆画的兴趣。

  2、初步掌握纸浆画的制作过程。

  3、体验活动的乐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重点:

  初步掌握纸浆画的制作过程

  活动难点:

  制作纸浆画的技巧与把握细节。

  活动准备:

  已构好图的卡纸、颜料、胶水、镊子、牙签、范画。

  活动过程

  1、欣赏作品,引起兴趣

  (1)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画的特点与其它画的不同之处。

  (2)引出此次活动的主题纸浆画。

  2、探究纸浆画的做法

  (1)引导幼儿观察桌上准备好的工具,让幼儿自主讨论,教师做相应的引导。

  纸浆的做法:

  1、先把卫生纸放入容器里倒入水,将纸泡成泥状,用时将多余的水挤掉。

  2、在纸浆里倒入乳胶和颜料调制。

  (2)让幼儿尝试调制纸浆,教师帮忙总结调浆的方法。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用镊子把彩色纸浆泥夹到画好的轮廓里,右手镊子尖左手用牙签把纸浆泥摊开并扎均匀。

  (2)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粘贴过程中纸浆不要太多、太厚。纸浆要覆盖整个画面。

  2、粘贴的过程中不要把纸浆表面压平,要用镊子和牙签扎出纸浆的`特殊肌理的效果。

  3、粘贴过程中各种颜色的衔接一定要严实,是各色纸浆相互形成一个整体。

  4、粘贴过程中各色纸浆容易混色,所以每做完一种颜色一定要擦干净工具。

  4、展示作品,幼儿欣赏、评价。

  展示作品,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相互给予评价,以激励幼儿

  一步深入学习。

  《有趣的纸浆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纸浆画是幼儿美术绘画的一种形式,幼儿通过纸浆的制作以及粘贴,可以增长幼儿的活动兴趣以及对绘画形式的多方面认知与了解。

  二、说教法: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尝试法

  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制作纸浆,体验了制作纸浆的乐趣和初步掌握纸浆的制作方法。

  2、操作法

  提供给幼儿自主操作以及创作的机会,从中感知纸浆画的创作以及色彩的搭配。

  3、欣赏评价法

  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其他幼儿的作品,从中体验快乐。

  三、说目标:

  此次是幼儿首次接触纸浆画活动,所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技能将事半功倍,通过活动让幼儿掌握初步制作纸浆的方法且能够自己创作纸浆画,所以将此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

  1、激发幼儿学习纸浆画的兴趣。

  2、初步掌握纸浆画的制作过程。

  3、体验活动的乐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说重难点:

  这次是我班幼儿第一次纸浆绘画,所以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幼儿作画的技能与步骤,将目标2定位活动的重点。而将如何设计画面,做到细致、合理的安排画面作为活动的突破口

  五、说过程:

  整个活动都围着纸浆画的制作方法---设计画面---填充画面---欣赏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幼儿尝试、大胆操作、作品欣赏的过程让幼儿通过制作体现目标。

《画》说课稿4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说教学目标】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说教学方法】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è”,“近”读成“jì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画》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古冶区习家套小学教师赵兴。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手指上美丽的图案——《奇妙的指纹》。

  一、选题背景

  一个恰当的主题,对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从实际过程中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实践的热情。“指纹”这一问题是学生生活身

  边的问题,贴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视野,学生对它既熟悉又陌生,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的纹路。指纹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具备问题意识是本主题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设计理念

  “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是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奇妙的指纹》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种类和独特性;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拓印指纹;通过调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合作探究中创造出有趣的指纹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主题活动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 观察指纹 生成问题(1课时);

  第二阶段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第三阶段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第四阶段 创作有趣指纹画(1课时);

  第五阶段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我今天主要介绍第四阶段——创作有趣的指纹画。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型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具有强烈的综合性。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次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进而使学生了解人们指纹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在生产活动中。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观察、研究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对指纹有细致的观察,对于指纹的类型也很模糊,为了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通过亲自观察,比较分析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指纹的特点及用途。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和活动方法,能较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五、教学策略

  ·以导促学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指导,起到调节和帮助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六、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水粉色、印泥等。

  七、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活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我先把前几个阶段做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第四阶段段的教学过程。

  (一) 观察指纹 生成指纹研究问题(1课时);

  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引入主题:在本课教学的引入中,为了创设开放性的探究

  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并说说产生哪些疑问?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一起来探索指纹,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

  2、 拓印指纹

  首先提出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方便观察?学生建议把指纹引下来进行观察。

  追问: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指纹拓印在这张白纸上呢?

  3、学生实践: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我及时给予指导,并通过比较学生的作品,归纳总结拓印方法 (“动手操作,拓印指纹”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学生在动手实践拓印指纹后,提出了诸多相关问题,经过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最后我们确立了4个子课题:(课件)指纹的形成、指纹的类别、指纹的作用与应用、指纹和命运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子课题,并形成四个研究小组,我根据学生

  的特点,适当调配,尽量使每名学生在活动小组中都尽显其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二)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同学除了在上网、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外,还通过走访、调查、询问父母、老师等方法进行了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在班内交流。(课件展示各组成果)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能通过对指纹的研究,学会与小组同学学习一些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分类、抽样调查、采访等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

  (三)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本阶阶段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制作指纹分类表,建立自己、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指纹档案,这样不仅增进亲情、友情的亲密度,还可以留作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又能让其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四) 创作有趣的指纹画(1课时);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活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用自己的指纹画各种有趣的指纹画。于是我为孩子们搭建了表现平台——创作趣味指纹画。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在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分组实践——设计制作——成果分享——交流评价—

  —活动小结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教师:回忆上节课指纹的特性,指纹的类型以及日常应用,并提出新的问题:它还能做什么吗?(播放指纹画)这些美丽的图画,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完成了。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创作《指纹画》。(板书课题)

  【这样做是为了将前一阶段的活动过渡到本阶段,运用多媒体展示指纹画的形式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第二环节:分组探究、实践

  我引导学生:大家在设计制作之前,先来探究一下用指纹作画应该掌握哪些作画技巧呢?

  学生讨论、探究后,汇报:(应该先掌握拓印指纹的方法、了解拓印出的指纹形状、了解印染颜色的深浅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他们:下面把你们的方法亲自实践一下吧!

  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在自制印泥时水分的多少拿不准;有的印出的指纹不清晰;还有的印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我适时参与其中,和他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实践过后,我将出现的问题归类呈现于课堂上:在刚刚的实践中,你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

  学生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汇报:

  我随即大屏幕出示:(指纹作画技巧)

  1.拓印的方法有:勾、抹、印、点等方法。

  2.印染颜色的深浅、清晰度等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3.可以用五颜六色水彩粉制作拓印的印泥。

  4.开始先用铅笔勾勒出设计图案的轮廓,有了经验后,可以根据指印的大小和颜色,直接作画。)

  教师: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创作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个温馨小提示:(大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1、注意印泥的水分掌握。

  2、用后工具摆放要整齐。

  3、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4、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画》说课稿6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刚入园动手能力比较弱,绘画处于涂鸦阶段,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小肌肉地址的发展,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感兴趣。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梳子画———《小草》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幼儿动手绘画能力。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梳子沾上绿色颜料在纸上刷出小草;

  2、乐意大胆地进行绘画,体验用梳子画小草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梳子人手一把、画纸、颜料(红色、绿色)

  三、活动重难点:

  积极参与活动,用梳子刷出小草。

  四、活动过程:

  (一)、神秘的礼物

  1、“今天小白兔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礼物?”

  2、出示梳子,引导小朋友说说梳子的'用途。

  3、“小白兔家门口有块空地想种上小草要我们帮忙用梳子种小草。”出示画纸、颜料。

  (二)、帮助小白兔种草

  1、“小白兔叫我们用梳子种小草怎么种呢?”请个别幼儿尝试。

  2、教师讲解种小草方法:拿着梳子蘸颜料在纸上轻轻一梳。教师示范。

  3、“可是小白兔还要我们帮忙让草地开满小花。教师示范(手指点画)(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四)向同伴说说自己的作品

《画》说课稿7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所选课题是人美版第五册第六课《红色的画》。

  本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色彩知识,它与第七课《黄色和蓝色的画》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画面特有的美感,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引导学生的求知,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从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转向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来作画。

  我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接触自然机会较少,在讲述农民画《剥玉米》时,孩子很难体会到农民丰收时的忙碌与快乐。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其情感,使他们通过音乐欢快的节奏,感受到农民丰收时的喜悦与忙碌。随后我又乘热打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摄影、绘画资源,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启发他们联想到自己生活中常见到的'以红色为主的物象和场面,激起孩子创作欲望。学生经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实现了师生的互动及交互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我对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流程。接下来我将以微型课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听说同学们很爱看魔术,今天就让我为你们表演一个(播放第一段视屏)。这些颜色还能还原么?大家很犹豫嘛,事实胜于雄辩,我请一位同学上台试试吧(播放第二段视频)。看来红、黄、蓝是无法调和出来的,所以我们称之为“三原色”(出示课件)。这三原色中的红色可是咱们中国人喜爱的颜色,它也是我们国旗的颜色。那用它画出的画会是什么样?这些画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同走入第六课《红色的画》。第六课里的画都是红色的画么?这么肯定!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对,以红色为主的画就是红色的画。老师要考考你们(出示课件)。三幅画中哪幅是红色的画?说说你对其他两幅的理解。

  这幅《剥玉米》出自我国民间艺人孙佃珍(出示课件)。瞧,画中央的那位阿姨正使劲的掰着玉米,她的身边围绕着飞翔的小鸟、奔跑的白兔还有背着大箩筐的毛驴,他们想要表达什么呢?老师这有两段音乐,你觉得哪段更符合画面?让我们和着欢快的乐曲再把画好好欣赏一下吧。现在谁来说说这幅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那红色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出示课件)?热烈、欢快、喜庆、奔放。

  小组讨论一下,世界上有哪些东西是红色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使用红色(出示课件)?大家说了很多,老师通过网络也搜集了不少,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当这些摄影作品变成绘画那会是什么样?瞧红色的背景映衬出新娘洁白的婚纱,多喜庆呀!过年啦,过年啦小朋友们的花灯把小院照得红红火火!奥运冠军李宁点燃了激情的圣火!红色的房子多漂亮。小动物们在干嘛?对,唱歌跳舞,还有的在赛跑。如果要你画一幅红色的画,你想表现什么内容(出示课件)?大家说的真好,请你仔细阅读作业要求,然后用红色画出你心中的那份快乐与激情。

  请各小组选出最棒的画,送至讲台前。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课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件),我们能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是否还有别的颜色为主的画?它们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将你搜集到的资料发表到班级QQ群或个人博客中。

  教学反思(课件):本课通过充分、灵活地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多媒体的互动有机交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画》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声音有很多特点,如强弱对比、节奏快慢、高低起伏、音色的区别,一年级的音乐课使学生大致了解了声音的强弱、长短等特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教师不仅要设计好如何逐步深入的引导,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和想法都细心倾听,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同学能够体验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参与感。从心理学角度讲,美术与声音易形成色、听联觉,它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创新性的新感觉。本课通过让学生对各种声音的听觉感受、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点、线、面进行艺术创造,画出的感觉最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有序或无序,甚至是杂乱无章的线、色彩构成中,感悟到声音的存在呢,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了一次探索。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魅力,对自身的听觉进行初步的关注和了解。

  2、用不用的点、线、面、色描绘听到的各种声音。

  3、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不同的点、线、面、色表现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声音的表现和自我感觉、自我意识相联系。

  二、教法指导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和“启发──引导法”,从乐器的声音到生活中其他的声音再到音乐为主线,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对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形成通感。

  三、学法指导

  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用点、线、面去恰当的表现声音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先让学生尝试,自由的表现,再利用大量实例和图片欣赏分析慢慢形成一种联觉,并通过老师示范,能够大胆地画出声音,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响板、碰铃、有关声音的录音、音乐、范画、白纸、彩色纸、水粉颜料。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总结四个环节组成。

  在上这堂课前上一堂预备课,认识水粉画的工具材料,讲授执笔方法,并体验水粉的特性。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几位新朋友,它们平时只出现在音乐课上,不过它们今天要来美术课凑凑热闹了。看,我们第一位新朋友迫不及待要闪亮登场了。(师拿出响板)见过他吗?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敲响响板。

  2、 提问:谁能敲出不一样的声音来?

  请1-2位学生尝试,师稍加引导学生发出弱的声音,并给予鼓励。

  3、 师小结:你们听出声音的不同了吗?声音是有强弱的。像响板这样的打击乐器还有很多,比如鼓,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虽然我们课堂里没有鼓,但可以发明创造鼓。

  老师示范一个“鼓”声,用铅笔敲击讲台。

  提问:你们也能发明创造一种“鼓”声吗?提示:借助外物或用身体的某一部位。

  4、 过渡:这些“鼓”声好玩吗?可是听过之后就没有了,谁有好办法把它留下来?

  全班学生尝试用水粉画或油画棒用点、线、面中合适的一种美术语言画“鼓”声。

  (板书点、线、形状课前贴在黑板上)

  5、 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

  师简要评价学生的作品,小结:像这样短促的鼓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点表现出来,声音强我们可以用力点或者把点画大一点(可用大号笔画),弱的地方我们可以画的小些、轻些(可用小号笔画)。

  6、 揭题:通过小朋友们的尝试我们知道原来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是天性,所以在导入设计了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也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降低难度,让学生哟选择性地初步尝试鼓声用美术语言表现。

  <二>、由扶到放,个性创作

  1、 谈话:看到第一位新朋友这么受欢迎,我们第二位新朋友也很着急要出场了。(师拿出碰铃)

  2、 提问: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尝试敲碰铃,第一次捏着绳子敲,第二次捏住碰铃敲。

  3、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长短:两次碰铃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碰铃碰在一起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子就结束了?那我们用点还能表现出来吗?

  请2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画碰铃声。

  师评价作品并在学生作品上示范:线条有不同的形状,碰铃声开始声音大,后来越来越小,线条可以画的粗细不同,线条的长短也能表现出声音的长短。

  【设计意图】用碰铃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有长短的特点,并让学生联想到线条也有这样的特点,还让学生了解线条不仅有长短,还有粗细、形态的不同。

  4、 欣赏大师作品

  (1)、谈话:不仅乐器能发出声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声音,绘画大师们怎么会错过神奇的声音世界呢?

  a、PPT出示德库宁的《喧闹声》。

  b、提问:你一眼看到什么颜色?红色让你想到什么?

  c、听一听喧闹声

  d、师解读作品: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片鲜艳的红色块,激动的笔触像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分不清,这种感觉和喧闹声相通,所以就有了《喧闹声》这幅画。

  (2)、出示《消防车的声音》,请一位学生模仿消防车的声音,再听消防车的声音。

  提问:他画面上为什么会出现红色和蓝色呢?想到了什么?

  师描述:不同的颜色给我们不同的感觉,红的像火,蓝的像水,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着火了,火光冲天,消防车呼啸而来,水从天而降,消防车的声音和水与火的颜色巧妙结合起来。

  5、欣赏同龄人作品

  (1)让学生先听一听这三种声音,分别说说是什么声音。

  (2)谈话:听完这三个声音再看看画面,你们来猜一猜,哪一幅是描绘的小虫的叫声,哪一幅是外公的呼噜声,哪一幅是婴儿的笑声?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是怎么表现的?

  (3)师描述作品:夏天的田野里、草地里,有很多小虫子在叫,有的在聊着天,发出“吱吱吱”的声音,有的在唱着歌,发出“唧唧唧唧~~~~~~~~”的声音,小虫子们的声音一起弹奏了一曲夏日协奏曲,这个小朋友用很多点和线条表现出了这种感觉;外公的呼噜声忽高忽低的,他用折线表示外公打呼噜的节奏,呼噜声有点毛躁,所以我就在外围加了一圈黑边,而且他的胡噜声还是带转弯的呢,外公的胡噜声真烦人,搞的这个小朋友都睡不好觉了,于是他就咳嗽了两声,还真管用,外公的胡噜声变得越来越轻,到后来就听不见了,你们看,它的折线也变得越来越平,到后来变成小点,最后就不见了,小作者用不同的点、线、面表现得多形象啊;这弯弯的线条越来越大,有疏有密,好像抱在妈妈怀里的婴儿笑声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开心。

  【设计意图】两个层次的作品欣赏主要是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找到契合点,进一步了解如何表现声音,并在范画里学到方法。

  <三>、拓展思维,乐趣创作

  1、 谈话:作曲家们用各种乐器在一起演奏,就变成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a、播放几小段音乐:优美的曲子(梦幻之风)、男声童声对比唱、斗牛进行曲、喜庆的`音乐(步步高)。

  播放完第一段音乐进行描述并用水粉示范讲解:听这音乐让老师感觉很梦幻、颜色五彩缤纷,还能听到风的声音,我用色块和线条来表现它,听,这里声音变奏了,变得厚重些,我用较粗的线条。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的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可以把所有的烦恼都忘掉。特殊技法指导:笔头同时沾取几种颜料不调匀能画出很丰富的线条和色块。

  b、引导男声童声音色对比:大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觉?小男孩的声音你觉得怎么样?可以怎样表现出他们的区别?

  c、斗牛曲欣赏,身体、手势跟着音乐摇摆。听着这音乐你想干什么?为什么呢?(节奏强烈,短促而有力的声音,也有长音

  d、喜庆的音乐仿佛到了欢乐的节日,你想到了什么美术语言?你会怎样表现呢?用什么颜色?

  2、 听了这么多音乐,哪一段最打动你?用喜欢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要求跟老师画不一样的音乐。

  3、 学生展开创作,师巡回辅导。

  4、 作业展评

  自评:1-2位学生自己介绍画的是哪段音乐,

  互评:你要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画的更恰当、更美?

  同一种音乐放在一个展板里,看看别人跟你画同一首音乐是怎么表现的?不同音乐又是怎么表现的?学习学习新的方法。

  师评:以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在示范的环节老师主要讲解这段音乐给我的感受,然后怎样用点线面怎样表现这种感受,一年级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有限,所以得更多地靠老师的描述、引导,欣赏几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声音的魅力,在展开创作的时候也能更好的选择,作业也能呈现多样化。

  <四>、总结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用手里的画笔画出的色彩斑斓的声音,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奇特的声音,课后我们可以用油画棒或撕纸的方式表现你感兴趣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堂课主要是用水粉画尝试画声音,但是声音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的,学生课后可以去尝试。

《画》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4册第1课《添画》。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课前准备、教程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添画》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根据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的添画方法,训练学生的剪、贴、画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本节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添画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将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采用剪、贴、画的方法进行装饰和添加。

  3、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学到相关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节课,我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方面:一张风景图片和添加好的风景图片,课件等。学生方面;若干风景图片、彩色纸、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四、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教学设计为欣赏比较、引出课题,引导启发、了解添画,自主探究、动手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作业,课堂小结、扩展延伸这五个环节,同时也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各个层面之中。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欣赏比较、引出课题。我首先出示一张风景画、一张添加完成的风景画,让学生欣赏、比较哪张更好看?在欣赏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课课题-------添画。

  第二环节:引导启发、了解添画。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观察力与认识层面有所不同,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我先出示一些风景图片,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添画的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动手创作。在这一环节中,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欣赏范作,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创作想法和创作材料,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教师再适当小结,解决本课的难点。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中、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题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第四环节:展示欣赏、评价作业。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欣赏,并采用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自评中,让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怎样添加的。互评中,让学生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孩子多点展示的机会,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去学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祈祷:“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用体温的方法来给学生小结和梳理本课所学知识。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扩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一起添加创作一幅风景图片,可以一用来布置我们的队角、学习园地等。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强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相互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以上只是我对《添画》一课的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扎实。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画》说课稿10

  李老师的课能从身边出发,从生活入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从有序到无序到不规则到情感,有序和变化是整堂课的重点,李老师能够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技法课在小学中最难上,从古镇西塘入手,PPT做得非常形象生动,能够很好地讲解近大远小的技法难点。金老师的课堂,我有个想法想要和金老师探讨,在突破难点的`基础上,是否能够抓住亮点,比如画面出来之后,是否可以把课前准备的灯笼、人物,有色彩地贴上去,这样能使学生作品和美术课堂更加出彩。

《画》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八课《画自己》。本课属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显了新课标的精神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中的我就是美的塑造者。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独特之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今天我主要从绘画层面,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欣赏、观察与交流,使学生了解自画像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并能在观察和回忆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用比较自由的方法进行表现活动,提高审美表现力和观察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自我的信心,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心中的“我”,可能是类似童话故事中主人公,也可能是现实的“我”。绘画偏重于主观的感受因此如何用具体绘画的形式语言去展现出来却抓不住特点。而且本课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创作人物画。好在一年级学生从上学期开始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勾线、涂色、剪贴、撕画的技能,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喜欢想象,大多数同学能自信、大胆、自由地用美术形式和语

  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就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了解自己的外形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形象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学会能抓住自己的主要特征并用简练流畅的线条画出自画像并加以装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自己、夸自己,提高自信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较好的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难点: 初步把握人物的形态特征,能够用绘画表现方式提取生活经验进行情趣化、个性化的表现。

  五、教学准备

  上好本节课,课前师生需作如下的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大信封、镜子、画纸、油画棒、大相框 学生:小镜子、画纸、勾线笔、照片、油画棒或彩笔(蜡笔)等

  六、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观察法、发现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的外貌特点,激发学生想要表现自己的愿望。演示法:演示法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基础技法,由于学生年龄小,又是初次对人物进行写生,演示是必要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本课还采用了游戏法、合作交流法、互动评价法等,突出教法学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努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游戏活动更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合理的情境创设又使他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小有所获。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白雪公主》中巫师问魔镜的一段视频,谈话激趣,孩子们童话故事中谁最漂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皇后是怎么问魔镜的?

  生: 设悬疑

  师:在童话故事中就是白雪公主最漂亮,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在我们的世界里到底谁最漂亮呢?

  生:回答

  师:让我们也一起来问问魔镜好吗?

  (出示课件——魔镜)

  生:一起念咒语,魔镜魔镜,我们的世界上到底谁最漂亮? ⑷猜一猜

  师:(利用课件制作的魔镜先生说话)魔镜给了两张画图给我们,答案就是 ,(课前老师先准备好画本班两个学生的`画)

  生:

  ⑸揭示课题:小朋友,你们也想像他们俩一样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吗?

  我们一起来问问魔镜,魔镜魔镜,我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吗?

  (课件出示——魔镜提出的要求:如果小朋友也想成为最漂亮的人,那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样子亲手画下来,寄给我,让我挑一挑吧!)

  师:小朋友,你们也想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可是你们会把自己的样子画下来吗?

  生:回答

  师: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画自己》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参与游戏活动,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调动积极性。齐读课题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题与内容】

  2、深入探究 感受特点 明确绘画方法

  (1)、刚才同学们为什么一下猜出同学的名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此时教师再出示一孩子自画像与本人让孩子作比较,让孩子说一说在孩子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时机出示人物五官、脸型的分类、与各种不同表情的认识,以及装饰的独特。

  总结: 表现好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眼、脑去发现物像特征,突出人物的主题特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2)、接着小组合作

  照一照、说一说、演一演、想一想

  ① 照一照: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型、发型与五官的特点。 ② 说一说: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脸部特征。

  ③ 演一演:小组间互相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

  ④ 想一想:怎样用画笔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看,说,演,想分段分步步骤的寻找脸部特征,捕捉人物的形象的主要特点,遵循儿童注意的广度与深度的规律,初步从感觉向造型表现转化】

  (出示课件——欣赏作品)

  (3)、欣赏作品:欣赏大师与学生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画自己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大师与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从感觉向造型表现进一步转化,同时抓住一年级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模仿绘画的方法,做到润物细无声。】

  (4)、了解画自己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自己排序) ①?? 脸型(明确自己的脸型)

  ②添画头发和五官(抓住特点,添表情)

  ⑤ 色(装扮自己)

  3、教师演示 领悟技巧

  请小朋友帮助老师,让你们的眼睛做老师的镜子,你说我画,可以吗?说说老师的脸型是什么样的?再观察老师的发型和五官有什么特征呀?

  ②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画纸上按步骤分步画自己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讲解与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具象化,为学生的下一步创作提供“拐杖”】。

  4、自由创作,体现个性。

  ⑸学生创作:作画前要求小朋友再照一照镜子,可以对着镜子做表情的欣赏,看看哪个表情是最漂亮的,再开始作画。

  要求:

  ①再仔细观察自己脸部的特征,大胆地画出自己的相貌。(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表情)

  ②可以给自己添画漂亮的服装,装扮自己。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创作的自由空间】

  5、剪贴“大合影”感受友谊与集体感

  把自己的自画像剪出来,贴到“大镜框”里,做成一个“大合影”寄给魔镜先生。猜一猜魔镜先生会说什么?(再一次出示魔镜以及魔镜的回答:你就是最美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体现课程标准:“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本课的学习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给长相不佳的学生以自信,使学生体会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存在就是一种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集体感,有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6、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根据画出的自画像,用简单的一两句话介绍自己,让同学评一评。

  【设计意图:将课堂加以延伸,并将语言表达与绘画相结合加强学科间联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八、教学反思

  在导入的时候我利用童话故事创设情境贯穿整堂课,在创设的轻松氛围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活动中了解自我外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然后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整堂课以学生为本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这时让我意识到不再是老师身份而是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

  在作业展示、互评中当学生兴奋把自己手中的自画像剪下来贴到大镜框时,一件件充满童稚的艺术品展现在我面前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这个是我呀,这个是我呀??我被感动了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每一幅都具有了感染力。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画》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的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幼儿(幼儿食品)的身体健康(健康食品)。而且任何的季节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水果,取材方便。水果的种类品种繁多,用途之广,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然而,幼儿虽然在生活中随便都可以看到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种类、生长的地方、都还不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幼儿对水果的内部构造、生长的地方和它的水里的变化有所了解,加深对水果认识和了解。我们认为选折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要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及情感两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2)尝试运用句型I have___表达自己的所有物。3)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了解水果的名称。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

  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引导幼儿扮演各种水果娃娃,我扮演水果妈妈(妈妈食品)共同创编水果娃娃的动作,并组织玩《找水果》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从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是让幼儿通过切、掰、拨等方法来发现水果里果核的秘密。第三次是让幼儿把水果放到水池里发现水果沉浮的秘密并进行记录。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谈话讲解把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是通过观看vcd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各种水果生长的地方。

  4、互动法: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教材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除此,我们还适时的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使幼儿从中获得对水果秘密挖掘的认识和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1、多通道参与法: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幼儿能在快乐在游戏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2、操作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切、掰、拨、挖等方法来发现水果肚子里面的秘密。

  3、观察法:在活动中让幼儿各种水果都放到水里,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在水里的秘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此环节主要落实目标3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此环节落实目标2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画》说课稿13

  一、课文概述: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难点: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理念:

  1、跨越式教学理念强调在学生学习任务设计时,给学生一个支架,提出供学生研读的问题。

  2、新课标指出,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问题的解决即达成了目标的实现。师生共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至关重要。

  四、问题设计: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后来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呢?

  3、老师的话与父亲讲的话相似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五、对问题设计的想法:

  1、第一个问题既简单却又是核心问题的根基问题,埋藏着第二个问题。

  2、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也是学生体会课文蕴意的关键点。

  3、第三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问题,也是全文学习的高潮点,更是学生体会寓意的着眼点。

  六、对三个问题的处理:

  1、第一个问题:自主研读,汇报解决。

  2、第二个问题:我采取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为了缓解难点,我在学生对比朗读之后说发现——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3、第三个问题并不难,但寓意深刻。我结合时机,选用了拓展阅读三:作者介绍。

  岑桑说的这一段短小精悍的话:“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既与课文学习相得益彰又揭示了课文寓意,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七、教学资源设计:

  拓展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

  拓展阅读材料二:作者简介。

  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三:鲁迅《藤野先生》等

  八、对资源设计的想法:

  1、缓解“对比阅读说发现”环节的难点。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2、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寓意。引用了岑桑说的一段短小精悍的话。

  3、学完课文之后,我选取了鲁迅的《藤野先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篇,达到既升华认识又体会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形象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由此突然想借用窦桂梅老师一个定义——不设“围场”的课堂:即这种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我想说,跨越式课堂不正是追求这样一种不设“围场”的'课堂,问题是我们如何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场”?

  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用好了教材与拓展资料,而拓展资源真正地为教材服务或为实现跨越服务了,我想我们的课一定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

  在中高年级,我们如何筛选及处理拓展阅读材料?

  拓展材料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

  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

  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

  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

  备课时,可先想一想:结合文本,我们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处理三种类型的拓展材料时一定要做到适时,有度,有效;不要循规蹈矩。

  在中高年级,我们可重视选择基于主题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材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我们还要重视选择经典文章,在拓展阅读时可向学生重点推介这些文章,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心境。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可给予指导性阅读意见甚至可以截取某个片断。

  九、对打写题目的设计:(两个题目)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2、你对资料城中的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十、对打写题目设计的原则:

  1、能引领学生用各个侧面领会文章寓意,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话题。

  2、设想学生在打写中能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的话题。

  3、打写题目设计有梯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

  4、预设打写内容较宽泛话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读后写心中所想、所思,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十一、本课教学板块回顾:

  (一)筛选问题,导入研读。

  (二)层层剥离,直奔目标。

  1、一般问题,自主解答。

  2、对比朗读,直击难点。

  3、入境朗读,对比感悟。

  (三)拓展阅读,升华认识。

  (四)联系生活,抒发感悟。

  余胜泉博士提出的阅读教学“七个层次”,字词;文意;结构;蕴意;寓意;妙笔;风格。我想自己做来确有些生硬,但整堂课学生学得扎实,投入。

  倘若能在每课书中不留痕迹地实现这“七个层次”,我的学生必定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惟有不断学习,为之努力……

《画》说课稿14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课《红色的画》,本课与下一课《黄色和蓝色的画》同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色彩知识的开始。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三原色中的红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开始从盲目的,随意的涂抹颜色,到有意识的运用色彩,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涂色方法和线条组合已基本掌握,大部分学生可以有意识的使用渐变色,但有少数学生还处于无意识的涂抹颜色。通过这本课的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三种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有: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红色是三原色的一种,感受红色的特有美感,学会运用红色系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开展探究式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做游戏、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找出问题,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重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说教具、学具:本课教师用具有彩色水、照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 学生准备用具有油画棒、画纸。

  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上课前我安排好学习小组,整理好学习用具, 引导学生观看红色照片视频,让学生会回忆对身边自然生活的生活经验,感受红色的美感。

  这样既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也启发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二、导入活动

  原色是这节课的知识点,用变色游戏形式学生不用机械记忆就能理解三原色。然后连续提出问题“那种颜色可以代表你们此刻的心情?”

  “为什么?红色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导入课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对于红色喜庆的理解。

  三、讲述新课

  1、寻找红色

  引导学生回忆课前观看的视频中哪个红色物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者你还知道什么红色物品? 用水彩笔画出印象深刻的红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步对“红色的画”进行描绘,教师初步指导学生作画构图问题。

  2、红色用途

  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了解红色在中国的`独特审美意义对学生也是一种很恰当的爱国教育。学生欣赏图片(欢快的节日、在喜庆背景色、胜利庆祝色)共讨红色会用到什么场合来了解红色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含义——吉祥如意的祝福!热情向上奋发的中国!

  3、研究红色

  我在学生感知红色的基础上出示自己范画,让学生寻找老师画面中丰富的红色。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老师的画感受丰富的红色带给画面的特有美感。进而引出红色系列颜色,认识与红色相关的其它偏红颜色。学生通过和同桌互相介绍、老师来考察的形式熟记5-6中红色。

  4、认识“红色的画”

  此环节,学生通过欣赏画家的画《剥玉米》来判断:什么样的画才是红色的画!对比学生作品,启发红色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采用什么不同的表现手法?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学生实践

  在学生作画前,我出示自己的两幅画的不同做画步骤图,指导学生对比分析老师的这两幅画分别如何完成的?学生快速掌握两种画法,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教师再及时提出作业要求,引发学生发散思考,激励学生以合作形式大胆创新,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业后,一起创办“红色画展”,将自己的画展示、介绍给同学,其他同学指出其作品的优缺点,教师做以补充评价。这样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学的重点。

  六、小结、拓展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用其它原色也能画一幅画吗?学生回家预习《黄色和蓝色的画》,感受知识延伸带来的学习乐趣,为下一课学习做铺垫。

  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较为均衡式的板书。注重体现板书设计的直观、系统、简明、美观的特点。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方面,在重视审美和的过程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课学习后,学生既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也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虽然也比较认可这次教学活动,但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在调整原有的教学实施,在强调色彩观念演变的的基础上,削减了色彩基本知识的讲解,加强了色彩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链接,点到为止,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适当加强原有教学实施中艺术体验部分的闪光点,使学生认识到写实已经不是评价美术作品唯一的标准绘画创作可以修改、反复和推翻,过程是美丽的,降低具象的造型要求,提高学生绘画表现的自信心。

《画》说课稿15

  各位同仁、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画角,下面我就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用

  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才能理解和掌握画任意一个角。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以及用三角板画角的和与差。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部分的知识基础。为了讲清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从摆活动角到体验画角,学生能够把量角的方法迁移到画角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本人试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三角板画角的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直观演示法:

  利用动画的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二)学法

  我们常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充要条件”,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

  2、说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旧知的复习中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已有量角的经验出发,为画角的引入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0°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0°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设计意图:从动手操作摆,到参与探索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

  一画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刚刚出现的问题。

  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渗透画角的方法,重视自己的问题,找出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掌握画角的诀窍】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45°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直接画30、45、60、90)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加一加75、105、120、135、150,减一减15度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获得了两种画角的方法,还通过合作得到了自己未曾发现的一些角,这样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画》说课稿】相关文章:

《画》说课稿12-03

《画》说课稿08-20

《玲玲的画》说课稿01-02

《画角》说课稿12-17

《玲玲的画》说课稿08-20

《画杨桃》说课稿06-30

画杨桃说课稿07-24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画杨桃说课稿15篇11-1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