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2-04-28 15:02: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学资料: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包含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终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资料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景,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资料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我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馒头、向日葵种子、花生、碘酒、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进取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头,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一天都要吃食物,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之后问:你都明白食物中包含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终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经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取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能够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包含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进取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能够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优秀说课稿2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

  春景:宏观——山、水、太阳

  微观——草、、花、风、雨、人

  春情:热爱、奋进

  补充说明:根据学生情况,分两到三课时。

优秀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找规律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略)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3、揭示课题:找规律,并板书。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2)师生共同布置会场。(投影出示布置完的会场。)

优秀说课稿4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资料,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明白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资料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供给了物质资源和礼貌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我的生活环境等资料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经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白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本事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我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一样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俭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经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本事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简便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一样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我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我的不一样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此刻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到达,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之后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证明:探究本事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能够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资料后,我让学生经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那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资料,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明白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终,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本事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先是干的,此刻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之后我趁热打铁:“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能够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包含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包含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学生根据自我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最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包含很多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很多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一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经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经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经过VCD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景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明白: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我身边做起--节俭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活力导行。

  最终,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靠,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完美情感。

  “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的白云……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学校将不再可爱……”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理解;小诗形式和资料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自我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供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本事,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斗笠》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爱,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韵律美。

  结合教材特点和本单元的教育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自主识字,掌握会写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母爱,珍惜母爱,用爱回报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及体会母爱,并从生活点滴体验母亲的无处不在。

  二,说教法学法

  1,以情为线,积极创建情感氛围,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2,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说:“有一首美丽的小诗,就在我们手中,那是一朵新鲜的带着朝露的鲜花,散发着绵长优雅的清香。读这首诗,会让你情不自禁地为那一幅幅画而深深感动。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老师说;“读它,大人走进去变成娃娃,娃娃走进去变成大人!真神啊!同学们想读吗?想听老师读吗?接着我给学生范读一遍,这样教学就步入第二个环节。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在诗人笔下,娘给予孩子的斗笠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普通斗笠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在文中画出斗笠所蕴涵的母爱。最后,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此刻,我适时地对学生的感受给予评价,肯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品读诗歌

  诗歌的美是通过朗读感受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当学生交流完毕诗中对斗笠的描写之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读,齐读,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其中哪些诗句让你感到新奇?新在哪?接着我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挺直、把故乡戴在头顶,在斗笠中编进鸟鸣......”所蕴含的母爱,暖暖的亲情殷切的希望。理解之后,再请学生个别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诗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如果学生读出了情,也就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我仿佛梦里听到了鸟鸣声。我仿佛听到了小溪的流水声,听到了人们丰收的笑声”这是只有走进书本中才有的感受。此环节的'设计意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四),升华情感

  我准备采用引读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体会母亲那份浓浓的爱,首先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引读内容:

  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后面让学生接读。

  现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的鸟鸣声声,我仿佛听母亲她说----今天戴上你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而是浓浓的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五),拓展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益于课内,更受益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因此,我结束本课之后,设计了作业向学生推荐冰心的《纸船》,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巩固并运用课内所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四、说板书设计

  12,斗笠

  戴上斗笠

  成了故乡的蘑菇 听到故乡的声音 感到故乡的温暖

  闻到故乡的芬芳

  望见古的明月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它是作者的思路的体现,也是文本的浓缩版,结合教学程序,我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形式进行. 我的说课完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其实,那是母亲来自故乡的爱!

优秀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习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平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7

  《这儿真好》说课稿

  ⒍讨论并动画演示:(一只鸟飞来了,许多鸟飞来了,远处的小鹿、小象、小猴也都划着船来了。)再换位体验:

  ⑴如果你就是他们,来到这座绿岛上,你喜欢这儿吗?你会说些什么?

  ⑵随机指导感情朗读:①“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②“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朗读方式:各自练读——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读——上台表演读——评价——赛读)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变为学生的“选择性”,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合作伙伴的选择、角色扮演的选择等等。在指导读好小动物的话时,教师没有范读,也没有指名读,而是在激发了学生喜爱这儿的感情后,以媒体创设的情境为背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的好朋友分角色来读这两句话。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莫大的学习热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之后,自由、主动地投入了学习,生生互动,优势互补,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⒎练习说话:(谁)来到这儿,说:“!”

  (先小组讨论,再大组交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这一层次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还有哪些物或人来到这儿,说了些什么。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在前面形象的动画演示中,已感受到了荒岛的变化,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所以学生说出了许多答案:如“这儿有这么多树,空气一定很新鲜”;“这儿环境这么好,住在这儿心情会很舒畅”;“多亏小熊在这儿进行了绿化,才有这么美好的绿色家园”……这不正是文本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吗?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还原其人,还原其事,还原其景,还能进行再创造。】

  ⒏引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深化,想象说话

  ⒈(媒体演示:荒岛和绿岛的对比图。)

  讨论看图后的感受,从中得出小熊找到朋友的原因。

  ⒉配乐朗读全文。

  ⒊想象说话:现在你们就是小岛上安家的动物,你们会怎样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好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让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溯本求源,使知识形成系统,明理达到高效。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

  四、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⒈认读“象”、“空”。

  ⒉(媒体演示“象”)帮助学生掌握“象”字的结构、笔顺、重点笔画。

  ⒊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五、自由练习,拓展延伸

  自由选择完成一项课外作业:

  ⒈把这个发人深思的童话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听。

  ⒉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⒊写话:

  (媒体出示句式:这儿原来___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这儿现在_____________,小熊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布置具有弹性的、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作业,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同样的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学生见到这样的作业,积极性都很高,很多学生都超额完成。】

优秀说课稿8

  一、说教材:《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条理晰,以风趣亲切的语言,把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描述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和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 "语言大师"写作的精妙手法。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 "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说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三、说目标:

  1、 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枝折花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中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学法: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讲读、自读,合作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谈话,揭示课题

  t:同学们,从你们带来的照片来看,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见识一下吗?(出示猫的图片)这小朋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来,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教师板书课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领悟感情t: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t:今天我们先来走进大花猫,看看它究竟古怪在哪呢?

  (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

  (通过讲读第一自然段,自学二、三自然段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后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 )又( );既( )又( );既 ( )又( )。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3自然段)

  1. 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 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3. 既胆小又"勇猛".

  (除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猫的喜爱之情外,还应引导他们注重文中的写作手法的精妙。例如:"说它……吧,可是……;任凭……也……"等等句式,以及对比的写作手法,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四)小结:老舍先生的笔墨多么酣畅淋漓,那古怪的大花猫是那么的惹人喜爱,下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满月的小花猫,去看看它又是怎样的。

优秀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的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学生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学生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优秀说课稿10

  我说课的题目是:《钠的重要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钠的重要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性质探究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物质组成相差不大,性质却千变万化的道理。

  (2)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现象,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钠的化合物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③通过合作与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3、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特点及学生已有知识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Na2O2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Na2O2与H2O及CO2的反应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

  段。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习方法:

  本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和演示实验优化课堂教学

  四、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滴水生火”“吹气生火”趣味实验

  【实验探究】: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 紧接着引导分析: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 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从而推测出反应的产物?并设计实验来检验。

  为了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是学生在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时不会出现错误,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及燃烧的三要素,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从而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向Na2O2与H2O反应后的'溶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褪色。 同时引领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及反应过程中化合价的变化,总结Na2O2的用途(氧化剂、漂白剂、

  供氧剂)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 Na2O 的性质 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一: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创新应用二: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总结归纳】: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 、 Na2O知识的整理。 【练习强化】:布置作业: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对比

  Na2O与Na2O2性质比较

  五、板书设计

  钠的重要化合物(主)

  a) Na2O2

  1、 物理性质:淡黄色、固态 2、 化学性质

  Na2O2与H2O反应: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与CO2反应: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漂白剂、供氧剂、氧化剂

  b) Na2O

  碱性氧化物

  钠的重要化合物(副)

  2Na2O2+2 CO2=2 Na2CO3+ O2

  以上就是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评委的莅临指导!

 

优秀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优秀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是碱金属中的代表元素,而碱金属又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这一章被排在高中第一册的第二章,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已介绍了铁等金属以及碳酸钠、氧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钠的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钠这一节在高一化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以后学习卤素这章作了学习方法的铺垫,使接下来学习卤素相对比较容易些。本节教材以实验为主,重视通过实验给学生以大量的感性知识,并重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章在复习初中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以及碱的有关知识后,在前言简单介绍了钠等称为碱金属的原因,再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导出钠的性质。

  本节还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这种模式进行卤素等章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3、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②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质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了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启发性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密切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旧知识上得到知识的增长点,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方法

  1、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说教学程序

  这一块,我主要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采取提问的方式,架设桥梁,导入新课。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中,由碱金属元素引出具代表元素----钠,又由钠的原子结构入手,由结构决定性质得知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这时学生心里会问到那么钠到底有多活泼?就可以通过钠溶于水的实验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目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地获取知识。本节课主要是要求掌握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的外观,用小刀切割金属钠,以及Na的导电、导热性实验,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钠的化学性质主要有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氯气的反应,钠与硫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对于这几个性质反应我是通过精心组织设计相应的实验及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请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即可能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会应用这些知识分析一些现象问题。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在指导学生学习完钠的性质后,我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0内容,请同学总结出钠的存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步:将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而简洁的小结,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所认识理解,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巩固练习: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吗?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五、布置作业

  书本31页 一、二、四做书上,三、五做作业本上

 

优秀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提醒幸福》一课是职高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必学课文。这篇课文针对生活中人们过多关注风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勇敢地提出勿忘幸福,提醒人们什么是幸福,告诉人们如何寻找幸福、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启示人们进而去创造幸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课文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

  3、体会幸福之所在,学会“提醒幸福”,从而珍惜幸福,享受幸福。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职高语文教学,应贯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去发现、探究、创造、生成,教学相长,完成人本塑造,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在不停地与教师、与学生、与作品、与生活对话中,就会不断地使自己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就能凸现自己作为言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内容呈现

  教师引入:什么是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人的幸福观,应该是什么样的,请您打开课文仔细品味吧!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经过教师“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二)对话交流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师虽已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传授者,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对话话题,与学生公平辩论,采用一切机智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挑逗”起他们的强烈对话欲望,激发起他们的问题观点交流冲动和热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文章如何一层一层地来阐明论点?通过与学生真诚、平等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毕竟是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帮助。于是,教师一次挑起话题:寻找作者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幸福观,进而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学生与学生对话,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的不同,学生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都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所以我设计阵个四个话题。

  话题1:灵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句中加点的.词措什么?

  话题2: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话题3: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

  话题4: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学习文本,不仅在借助文本学习语言,同时也在学习作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技巧,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我设计了以下话题:

  话题1:文章题为“提醒幸福”,为什么在开头部分写了相当篇幅的“提醒苦难”?这一部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话题2: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毕淑敏却只是要大家及时把握幸福,享受幸福,那么她是不是只看重眼前的欢乐,而不去管将采的愁苦呢?

  通过以上对话,探究其写作文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超越文本,理解作者的幸福观,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链接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我设计地以下两个话题:话题1: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要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又要着急,因为那个开染坊的女儿会晒不干布。后来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话题2:作家说幸福的感觉只在心灵,享受幸福要重眼前的欢乐,那么当前的幸福感受和长远的理想有什么关系呢?还要不要去追求未来呢?

  通过这两个讲师来引导学生学会由学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走进生活,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走向现实与艺术结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天地

  (五)阅读体验

  学语文,旨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品质。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引导学生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的认识,与自己的心灵广泛对话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全面发展,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两个话题: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内心感受如何?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优秀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

  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习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是在学生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教材共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五部分内容。本节课我选取了“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三部分内容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为了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减轻下一课时的压力,在这节课中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渗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认识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2.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借助相关资料及教材知识,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理解战争的残酷,明确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为教学重点,“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地理背景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

  下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习】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却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针对这一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2个生字。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展开想像,学会“( )说:‘荷叶是我的( )’。”的句式表达。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本课生字,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摇篮”、“停机坪”等词语的意思。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快乐识字、合作学习、快乐朗读”的教学方法。

  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带问题去读——自我展示读——猜一猜”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图,接着问:“你们瞧,这是什么?”(荷叶)“那你们能说说荷叶长得怎么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到课件上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紧接着出示课题并板书:14荷叶圆圆

  2、认读课题中的“荷”字并书写“叶”字。认识“荷”字注意引导学生识记的方法,书写“叶”字要强调“口”字要偏上,而且要写小。

  3、让学生美美地把课题读一遍。

  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读课文,随机识字写字。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做到巧识字、巧读文,以读文为载体,识字为目的,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文悉字熟的目的,则是低年级阅读课的关键。

  识字读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摇篮”、“停机坪”词语的意思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分层次读文,随文识字析词”的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通过“三读”来完成。

  第一次读——自主尝试读。我先出示自读课文的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生字,达到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画上波浪线。接着四人为小组认读生字,最后老师抽读生字。这样让学生自主尝试读课文,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

  第二次读——带问题去读。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观察:说说荷叶真美啊,它吸引了哪些小伙伴?(在这里贴图板书:小水珠……)接着提出问题:荷叶的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去读课文。最后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在本次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拼读字音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和语言的积累上了,识字要寓于阅读之中。

  比如在这里利用“摇篮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以前的“摇篮”是用竹子来做,所以“篮”字是竹字头,以前的摇篮啊,要爸爸妈妈用手不停地摇,躺在里面的小宝宝才睡得香,所以这个“摇”是提手旁的,这样帮助学生记住了“摇和篮”的字形,又让学生理解了“摇篮”的意思,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停机坪”的意思,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住“珠、停、坪”等生字,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机”字。最后让学生连读四个句子。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与“读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了识字理解,有效地协调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的目的,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也得到了巩固。

  第三次读——自我展示读(个性化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本次朗读,是在学生前两次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接着有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读后要评价,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这三层次的朗读,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

  (三)拓展练习。

  《新课标》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拓展内容: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还会给谁带来快乐?利用课件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像,以“()说:‘荷叶是我的()。’”的句式来说说。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课结束前又进行了一次生字巩固,通过带拼音读生字,去掉拼音再读词组,猜字谜等,通过多种形式地反复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七、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作为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引领学生熟悉课文,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体味文字的美妙。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眼前一目了然,不过整体下来,感觉学生的课文朗读把控的不够好,有些顾此失彼,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的层次考虑周全。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的说课稿02-17

优秀的说课稿模板11-04

优秀说课稿模板11-04

翠鸟优秀说课稿11-21

分式的优秀说课稿06-26

优秀-说课稿模板07-15

雷雨优秀说课稿08-01

《观潮》优秀说课稿01-06

《故乡》优秀说课稿12-1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