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说课稿(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的说课稿(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的说课稿1
各位评委好,老师们好!
今天说的课题内容是《三峡》。《三峡》这篇课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这篇文章被选入历届初中语文课本。编者把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一课,是因为它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写景抒情的文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和《诗四首》相比较,《三峡》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不仅仅是一篇学术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更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山水名篇。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那么,我们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习些什么呢?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我拟定了三个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三峡》是指定的背诵篇目。文言词汇包括一个通假字阙通缺,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二、能力目标: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先总写三峡的山,按夏、春冬之时和秋的季节顺序分写三峡的水。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并理解作者凝练生动的笔墨,大笔点染细处着墨的写法。三、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背诵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预定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来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难点呢?需要多少课时才能完成学习内容,在上课之前有些什么准备,将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手段以及什么样的`过程来实现学习目标呢?
由于本文篇幅不长,一共两百字不到,语言有节奏感,易于记诵,我只安排一课时即可完成学习任务。但这必须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说到预习,今天我在这里要特别地说一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预习指导。一般来讲,在上新课之前就给学生说一声预习第几课,最大限度在黑板上写上预习哪一课,等等字样就了事。指导学生预习光是停留在这个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预习什么内容,要实现什么目标,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怎样来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来达到这些要求。比如学习《三峡》,要求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认识生字,能理解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要基本能背诵课文。如果老师在上新课之前指导学生达到这些要求,那么上起课来就很轻松,学生的兴趣也浓厚,学习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所要准备的教具也简单,就是几页ppt文稿,即三峡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一张,瞿塘峡风光图一幅,夏季三峡风光图一幅,春季或秋季风景图一幅。
所用教法,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比较学习法。
下面我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课题。
先从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说起,导入课题,然后展示三峡地理位置示意图,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三峡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步,文学常识介绍。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这一课,要让学生了解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要让学生了解他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不光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它还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文学著作。
第三步,展示瞿塘风光图,让学生看图说出三峡风光的特点。提问:那么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引出课文内容。
第四步,检查预习。检查预习不要过于繁琐,不要面面俱到,就这一课而言,只要学生能认识生字,能理解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基本能背诵课文就可以了。可以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
第五步,四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抽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说出本文所写的内容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明白本文所写的是三峡的山和水的特点,作者是怀着一种赞美的感情来写的。
二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这样的感情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来评价。
三读课文,分段背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各段,展示各季节风景图,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齐背第一段,让学生抓住关键词: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归纳第一段是总写三峡山的雄奇险拔。
齐读第二至四段,让学生归纳这三段是写三峡四季的水清幽秀丽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时,要让学生抓住一个疾字,来突出三峡的奔放美,同时和课后第三题中所列的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夏水的特点。把练习题有机地放在教学课文中来,这样既能有利于课文的理解,也节约了作业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指导学生背诵第三段,让学生抓住素,绿,清,影几个关键词来体会春冬之时的清幽美和良多趣味。
第四段,让学生抓住寒,肃,凄,哀等关键词和引用渔歌写三峡的凄美。
将课文的脉络层次和关键词板书出来。因为这些内容有不可预见性,所以还是由学生来说,老师板书的为宜。这个板书清晰明了。
26三峡
(总)写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奇险拔
夏疾—壮美
(分)写水春冬素,绿,清,影—清幽美
秋寒,肃,凄,哀—凄婉美
四读课文,熟读背诵,总结全文。
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让学生强化理解本文写的内容是先总写三峡山的雄奇险拔,然后按季节分写三峡水的清幽秀丽。让学生谈谈,你学了本文以后,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以此来实现情感目标。
第六步,拓展训练。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一处风景,以写促读,以此来巩固《三峡》的写作方法。
最后一步,用一两句话介绍三峡大坝建成以后的三峡风光,希望大家有机会去观赏来结束课文教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指导阅读,通过四次朗读来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学生阅读文章要多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文言文,如果不让学生熟读,那么学生听起来就像听天书一般。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三峡》不光是地理著作的名篇,它也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写景美文。
最后,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无论课件也好,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也好,都要有两种准备,一种是我前面所说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过程设计的准备,另一种就是传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准备,比如挂图或卡片,以备停电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ppt课件是要用电脑和数字投影仪的,但如果遇上停电或电脑坏损怎么办?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要预备好。我昨天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突然电脑死机了,不能用,只好临时启动预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说得不好,请大家多批评。谢谢!
三峡的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②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
①三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课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2.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听磁带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第三步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课文小结,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2、思考课文:课文《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课文,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除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歌。请抄写下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三峡
山———奇、壮——雄奇美
夏:猛、急——奔放美
水冬春:清、趣——清悠美
秋:肃、凄——凄婉美
三峡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特点词句朗读
早晨明丽露水闪亮—露水消逝清新明快
中午热烈群峰披甲—金鳞巨蟒热烈欢快
下午明亮于是……长江变成小溪轻柔明快
夜晚清冽沉沉欲睡静明亮像……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为您服务!
三峡的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三峡》是人教社义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材,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
(2)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分析依据和理念】:《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三峡》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感,我们应通过反复诵读来整体感知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二、学情分析:
古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乐感极强,学生非常喜爱。对于国语的教学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可学生的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多加引导。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理念】: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过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三峡)
2、播放三峡风光的短片(背景音乐《话说长江》)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图片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
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精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山、水)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引导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教师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师生齐读课文。
3、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三峡的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首先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三峡的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峡的说课稿7
一、教材的处理
2.教学目标: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的节奏。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高峡出平湖"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这一环节很重要,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五、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的美,能揣摩出的一两点妙处来。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三峡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峡说课稿05-14
《三峡》说课稿02-20
《三峡之秋》说课稿06-29
《三峡》说课稿(精选12篇)05-26
三峡的作文03-07
三峡的作文03-22
三峡红叶作文02-17
三峡人家作文01-23
美丽的三峡作文02-20
关于三峡的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