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4 11:23: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初中化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短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

  环节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离子符号的书写就是在原子的基础上标明所带电荷。这样可以轻松突破离子符号的书写这一难点,也为介绍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当然离子符号的书写还要结合后面的化合价反复训练才能落实。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整合、形成体系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我会答: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写:写出下列离子符号: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设计目的: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熟悉离子符号的书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礼包”,“小礼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礼包”宣读知识点,给学生一点点神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部分内容: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子后,又把酸和碱的反响单独列为一节,这就阐明白:一是评释中和反响的重要性,二是由酸碱中和反响的产品引出盐,切合由浅到深的了解纪律。课本通过学生的运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响,尔后又通过交换与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和反响在一样寻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亲昵了化学讲义知识与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时又富厚了学生的将来生活。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②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②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③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

  ②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是: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二、说学情: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过程中,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因此,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知识。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为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的学生情况,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这样,不但使学生始终处干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3、自主学习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播放课件:

  ①向盛有无色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的溶液,烧杯溶液变红。

  ②再向变红溶液烧杯中滴入无色溶液,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

  惊奇的颜色变化,会引起学生发出疑问;有了这"奇""疑"的问题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们想知道这个奥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三节酸和碱反应——中和反应。

  2、引导实验,自主探究

  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活动与探究(P193)。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归纳总结

  ①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不是碱性溶液,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进一步说明了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借助F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过程),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课件展示酸与碱的反应方程式,请同学们总结反应的特点,反应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盐),这类化学反应叫中和反应。

  4、联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课件展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教师引导: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5、交流与讨论(P194)

  6、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响,简朴认识了中和反响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认识了中和反响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7、课外作业:查资料,生活、生产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响。

  8、板书计划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碱盐和水的反应

  2、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

初中化学说课稿5

  如何通过试卷评析课使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能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试题、多媒体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的试卷评析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励志

  设计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环节:爱的互动

  得满分的学生、进步的学生以及在解题中间发现试卷有错误的学生、答案有创意的学生颁奖。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如:文件夹、笔、钥匙链、千纸鹤、鲜花等,还有连同我的拥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拥抱常常让学生激动不已。在爱与爱的互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绽开的笑验上,从全班同学专注的`神情中,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里,我分明的看到了爱的动力,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感动是互动的,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设计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设计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认为,对教育而言,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那爱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回答不出时,你的爱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爱会给他增加信心和力量。爱,是照耀幼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记的有人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向学生播洒爱的时候,我也得到他们对我爱的回报。学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爱的春、夏、秋、冬,伴随他们的成长,我快乐且幸福的生活着……

  第三环节:体验学习

  设计内容: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失分率比较高的题,

  (1)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下误等等;

  (2)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4)评价: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答疑同学的对错或是优劣。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然得不出结论的,再由我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对于失分率低的题,采用下课单独解决的方法,从而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评析涉及温室效应的题目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温室效应的成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如何进行解决,到引发二氧化碳是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使学生享受到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借鉴了“洋思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感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学生经历了“体验性学习”,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听,用嘴说,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长的需要。

  第四环节:悟学

  设计内容: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写出心得体会。

  设计理念:我认为教师需要“悟道”,学生应该学会“悟学”。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那么就必须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不断总结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另外,通过写心得体会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我更多的了解学生,便于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6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我给的资料卡,讨论出最佳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出氧气。但是速度很慢

  实验探究2: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加快,学生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探究实验,相互讨论总结出最适合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5分钟)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 <四> 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初中化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6、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初中化学说课稿11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

  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

  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

  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

  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

  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1《空气》。本课题为一个课时,内容包括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三部分。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拉瓦锡实验得出空气组成为氧气和氮气,进而通过磷的燃烧实验验证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应用来体会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前两部分内容学习引出第三部分内容保护空气。这一课题是中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后第一个比较深入的课题你,是入门课题。本课题也为以后学习氧气及其制备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课标中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制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组成并对空气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加强合作、表达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并且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可以说补存在特别难的教学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探究上。

  二、 说教法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以空气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因此,我选择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感兴趣的状态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于保护空气的教学,让学生从日常事例中分析总结后,采用讨论总结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学概念是不宜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心问题、用途,应予以鼓励表扬。

  三、 说学法

  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与小学课自然课中知识有联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兴趣,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在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做调查,对空气质量及其评价依据有所了解。

  2、指导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的方法、原理及结论。

  3、仿照拉瓦锡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结论,从中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对课本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应用及原因,得出几种气体的性质,从现象到本质去了解新知识,初步体验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原则。

  5、指导学生对身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认识来提高学生环保认识。

  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让学生对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分享,引出空气的话题,并由此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通过“在大家做活动的时候喜欢在室内还是在室外?为什么?”提问,学生回答,引出空气的宝贵,再提出“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呢?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进行验证呢?”这些疑问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产生疑问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把拉瓦锡实验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快速领悟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方法。此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得出用燃烧法来模仿验证,并现场来做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而且详细介绍实验用品及步骤,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的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及成果,做实验是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发现问题进行讨论,由此完成本课题第一个教学内容。接着由空气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学习概念之后,我设计了随堂练习,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记忆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接着提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又这样的用途?”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时我要补充的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性质用途,由此达到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保护空气:由讨论“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大气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为保护大气,你能做些什么?”几大问题过度到第三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分析图2—8(大气污染),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叙述大气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进友谊。并通过提问“你能为保护大气做些什么?”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达到情感目标的教学。

  结课:我通过鼓励学生对课前的调查结果以图片、论文等形式展现,并在网上做交流,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并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提问为结尾,引发学生对本课题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更系统化。

  五、 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题知识内容不多,所以我将空气组成以示意图展示,而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将混合物、纯净物概念书写出来,用化学符号列举纯净物,为以后学习元素符号打下基础。最后对空气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现,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知识一目了然!

  对于《空气》的说课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老师指导指正!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

  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初中化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标是以海洋资源为明线,知识构建为暗线,但始终贯穿了一条方法线: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本节课是对前面课时所学原理的应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等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也将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节《海水“晒盐”》的知识建构体系更加系统化;同时,本节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将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实验也对溶解、过滤操作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同时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将以观念为本的教学体现出来。

  二、说学情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蒸发、过滤等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做到资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断完善孩子们的想法,并渗透从混合物中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了解粗盐的成分,通过了解粗盐不能直接利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使学生理解粗盐提纯的意义。

  2、通过去除粗盐中杂质问题的解决,归纳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并提升总结出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于学生提炼整合知识的水平不高,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根据生活经验和本节学习,学生能彼此交流食盐的用途。重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通过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知道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学科观念。

  四、说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

  3.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法:(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学习之旅,这里又分为三部分:一是发现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应用之旅。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构建知识网络,交流收获,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四课后延伸,反馈练习。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节课的内容与食盐有关,如何做到教师善导,学生易入?我让学生从回忆海水晒盐的原理开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明确“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让学生明确此法得到的盐是含有杂质的粗盐。而粗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不高,由此使学生明确“粗盐提纯”的意义。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学习之旅】”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粗盐提纯为精盐。要解决这个任务我将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中,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旅程,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发现之旅、探索之旅、应用之旅。

  板块一:发现之旅

  要除去粗盐中的杂质首先必须知道杂质是什么?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的有关图片,使学生明确粗盐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此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识图获得信息的能力。明确探索之旅的任务。

  板块二:探索之旅

  任务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务,我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实验方案,然后交流方案,交流的过程中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什么?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据此,使学生明确“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过滤需要哪些仪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构思出装置图。以此完成了旧知识的复习。为后面到实验室中去做好准备。3、过滤后的液体为什么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晶?据此,加深对“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蒸发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从海水中得到粗盐,是第一次结晶,而从粗盐中得到食盐是第二次结晶,这种提纯粗盐的方法就是重结晶法。并用图片呈现重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任务二、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这里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本68页多识一点,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加入的试剂有哪些?作用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是过量的?

  2、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什么?

  3、能否将氯化钡换成硝酸钡?为什么?

  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后让学生写出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再思考总结化学方法除杂质的原则,然后再结合前面两个板块的研究总结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升华。

  板块三、应用之旅

  食盐的用途。

  首先让学生思考制得的食盐有什么用途?学生畅所欲言,再此我再以信息冲浪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补充氯化钠对身体的作用,以及工业用途和农业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让学生写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分析体现了怎样的化学观念?个别学生如果没分析出来,我就让他们看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

  为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一组富有梯度的习题,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且采用竞赛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交流收获,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学科。

  作业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化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14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初中化学说课稿15

  盐的性质:

  1.盐溶液与指示剂反应

  2.盐溶液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盐溶液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盐溶液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海水制碱》,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海水制碱》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第3节的内容,纯碱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遇到的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本单元以海洋为背景,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树立元素守恒观;二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纯碱的性质,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二、说学情

  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和思维障碍:(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2)学生虽然有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但是还不能完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的现象与变化。

  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酸与碱,但对于盐的认识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本课时在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的基础上,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点明了个性,又体现了盐的共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教学目标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及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纯碱等盐类的性质;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了解盐类的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并从微观角度理解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难点】

  树立元素守恒观、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酸及其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边学习边巩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从生活常识激趣导入:做馒头的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加食用碱。

  [投影]【食用碱说明书】

  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

  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教师引入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学完本节课《海水制碱》,我们会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会揭晓。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

  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

  设置问题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NaCl制取Na2CO3还需要含有什么元素的物质?

  3.为什么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食盐水与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自主学习】纯碱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学生思维场。

  活动二: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海水制碱

  【教师建构模型】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02-21

【精选】初中化学说课稿3篇06-24

初中化学说课稿14篇02-22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3-21

【精华】初中化学说课稿4篇05-05

实用的初中化学说课稿三篇04-30

【精华】初中化学说课稿3篇03-27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3篇)02-24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合七篇06-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